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刘秀的一生,完美到不真实,以至于让史学家们无从下笔。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有不少名头很响亮的皇帝,比如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他们都在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但有这么一位开国之君,他凭实力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但他却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并不高,这个人,就是东汉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
按理说,身为开国皇帝,能从乱世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刘秀绝对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偏偏他在历史舞台上,存在感极低。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还是出在刘秀本人身上。
首先,登上皇位过程平淡不狗血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算是正宗的汉室宗亲,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相当没落,父亲只是一个当地的小官员,而刘秀自己,也是普通人一个。
王莽篡汉后,由于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合实际的政策,导致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不断,以至于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刘秀就是其中一支。
刘秀有个哥哥,名叫刘縯,最初起义军由他统领,但随着实力越来越大,逐渐引起了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在刘秀带兵在昆阳大败王莽军后,更始帝害怕地位不保,就此杀害了刘縯。
刘縯一死,其麾下的兵力自然就归刘秀管辖,凭借着个人能力,刘秀一步步做大,最终登基称帝。
纵观刘秀的上位过程,没有父子相搏,也没有兄弟残杀,更不存在篡夺皇位,完完全全的就是顺其自然。
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说,他登上皇位的过程,就有不少曲折的历程,也有很多故事,同时,身边也有类似于韩信、张良、萧何等大将与谋士,这就让他身上充满了故事性。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玄武门之变,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弑兄逼父从而上位的过程,让他在历史中的也充满了话题性。
还有宋太宗赵光义的“烛影斧声”、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雍正皇帝的诏书疑云,每一个都有可供讨论与研究的大量素材。
反观刘秀,他有什么呢?平平淡淡的幼年生活,自然而然地参加起义,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
这完全没有让史学家们可供吐槽,能够大书特书的地方,可以说是无从下笔,就如同流水账一样,这让史学家们如何描写?
刘秀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件合适的事情,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槽点,不狗血,没悬念,不具备话题性,因此,史学家们才会对他一笔带过。
其次,开国功臣全部得到善终,故事缺乏吸引力刘秀在建立东汉过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共有二十八人,这些开国功臣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又称“中兴二十八将”。
与其他大一统朝代不同,刘秀的开国功臣,全部得到了善终。
这在封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大部分的时候,开国功臣中,总会有几个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被诛杀处死。
并且,开国皇帝也习惯性地对开国功臣下手,似乎不杀几个开国功臣,就说不过去。
比如西汉初年,刘邦登基后,就先后处死了彭越、韩信,打天下时封了七个异姓王,被刘邦前前后后弄死了七个。
再比如唐朝时,李世民登基后,虽说没怎么杀功臣,但是也有侯君集造反,最终被杀的事情。
更别提明朝的朱元璋,那简直是杀功臣专业户,当初跟着他打天下的人,几乎很少得到善终,就连忠心耿耿的徐达,也有被”赐蒸鹅“而死的说法。
但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无一例外的,都是善终的结局。
不管是邓禹,还是岑彭,再或者是冯异,这些人都是在开国之后,封侯的封侯,做高官的做高官,没有一个因为功劳过大,而遭到刘秀的猜忌被杀的。
哪怕是刘秀减弱他们的兵权,也是有商有量,并同时许以高官厚禄,而功臣们也十分配合,君臣之间几乎没有猜忌的事情发生,双方相当和平的共同走到了最后。
这样的故事,显然缺乏吸引力,毕竟不管是史学家,还是老百姓,对那些功臣没有得到善终的故事更加感兴趣。
就好比随便问一个人朱元璋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说上一二,因为他的话题性太多,并且槽点也多,尤其是批量处理开国功臣时事,不少人能说上半天。
但刘秀让开国功臣全部善终,所带来的就是没什么可说,也没什么可讲。
还有,刘秀不存在男女作风问题,没有花边新闻举一个我们现代娱乐圈的例子,如果想炒作一个人,那么花边新闻是最好的话题,吃瓜群众们也对此很感兴趣。
这一点放在古代的皇帝身上也是如此,一个皇帝的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高不高,除了他建立的功绩之外,还有就是他本身有没有花边新闻。
就拿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的名气之所以很大,不仅有“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件,还有他在登基后,将自己的弟媳杨氏纳入宫中等桃色事件。
因此,这就让李世民身上的话题极多,毕竟这种涉及到男女之间的事情,向来是吃瓜群众以及史学家们喜闻乐见的,随随便便都能写出来几本书。
而刘秀却不一样,他的感情生活,看起来着实没劲。
刘秀年少时,十分喜欢阴丽华,曾经发出“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在昆阳之战后,他如愿以偿,将心中的女神娶回了家。
婚后,两人也是相敬如宾,从一而终,即便是刘秀之后又迎娶了河北的郭盛通,同样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感情。
这样一来,就没有任何话题性可供炒作,平淡似水的个人生活,也让后世对他失去了兴趣。
不仅是他,包括他的两位妻子,也同样没有话题,刘秀登基后,本想立阴丽华为皇后,但由于郭圣通的家族对他帮助很大,所以,在继位之初,先册封了郭圣通。
不过,若干年后,刘秀提出废掉郭圣通,改封阴丽华时,很快顺利通过,改立之后,阴丽华对郭圣通十分尊重,并且对郭圣通所生几个儿子也是爱护有加。
还有,在继承人问题上,刘秀的儿子们展现了惊人的和睦。
最初,刘秀册立长子刘疆为太子,刘疆的生母是郭氏,但在郭氏不再是皇后之后,刘疆主动上书,表示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刘秀这才立了阴丽华所生的刘庄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
汉明帝登基后,对自己的兄长刘疆十分敬重,不仅封其高官,还经常性表彰提拔郭圣通的娘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管是刘秀,还是他的妻子,都无法从他们身上营造出花边新闻,也没有什么狗血剧能炒作,感情生活从一而终,后宫女人相互谦让,平淡到毫无素材可挖。
另外,敌人太弱,刘秀太能打,没有冲突性我们在看小说时,经常会被里面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主人公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最终逆袭,获得极大的成就。
包括在看历史人物也是,对于那些历经曲折,最终获得成功的皇帝,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但这一切,在刘秀身上不存在,他的创业历程,完全是一场强横到离谱的个人秀,只要有他出现的地方,所有问题全部摆平。
在最初起义时,由于形势不利,队伍里人心惶惶,结果刘秀穿着一身铠甲,就在大街上走了一圈,人们看到后,就定下心来,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
打王莽军时,刘秀亲自坐镇,将行军计划详细的告知将领,叮嘱好他们每一步细节,只要听他的,都会胜利,反之,就会失败。
而他的成名之战,更是充满了魔幻色彩。
更始元年,为消灭新生的更始政权,王莽派出大军四十二万,由大司空王邑率领,前去征讨,而大军首当其冲的,就是刘秀所在的部队。
当时的刘秀,手下只有数千人,但就是凭借这几千人,将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
期间,还发生了超自然事件,先是电闪雷鸣,之后暴雨倾盆,甚至还有陨石降落,这情节完全就是一部玄幻小说。
刘秀的成名之战,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大获全胜。
而反观他的对手,简直弱得离谱,不管是赤眉,还是绿林,没有一个能扛住刘秀的,整个创业过程,完全是刘秀一路碾压而成。
再看一看其他朝代,如刘邦对项羽,每一场都是强强对决,双方有赢有输,这就让他们的创业过程更加精彩,但刘秀太多强悍,来来回回都是他的戏,这样毫无悬念的故事,实在让人不怎么感兴趣。
其实古代的皇帝,与我们现代的娱乐圈很像,只有做点大事情,或者身上有大新闻,才会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纵观刘秀的一生,太过顺利,并且,成名也太过迅速,从一个喜欢种地的农民到开国皇帝,仅仅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如此速成的皇帝,实在让史学家们没什么料可挖。
因此,刘秀才会很少被人提及,包括在史书中,也大多是一笔带过,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正是他结束了西汉末年的动乱,让老百姓能够修养生息,使国家能够正常发展,近乎完美却十分低调的他,恰恰也是老百姓的福气。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有句话说:没有记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历史。
历史上,有一定的名声但又不那么响亮的君主统治时期,百姓的日子过得反而好过一些。比如汉惠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隋文帝、唐高宗、明仁宗、明孝宗等。
如果给中国古代的皇帝打分,综合分最最高的可能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熙、乾隆等名头很响的皇帝,反而是像光武帝、隋文帝这样的皇帝要名列前茅。
光武帝打天下,手下并没有像张良、韩信、萧何、诸葛亮、刘伯温、徐达、李善长这样我们耳熟能详的功臣名将,手下的邓禹、吴汉、岑彭、来翕、耿弇等,一般人一个都没听说过。说明这些人虽然也是国之栋梁,但真正杰出的,并没有几个。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光武帝的眼光和水平要远超众将,在他的统御下,众将立功立事,成就大业。听从他的调遣就能胜,违背他的告诫便要败,是真正统筹全局的人物。
刘秀的忍耐度极高。因为功高震主、性格倔强,更始帝杀了他的哥哥刘演。刘秀知道后,赶紧回去请罪,平时该喝酒喝酒,该吃肉吃肉,一点悲痛的表情没后,但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便要哭湿一大片。这让更始帝内心颇有些内疚,最后封他为萧王,去河北招抚铜马军。刘秀借此脱身,从此开创自己的事业。
刘秀的度量和胸襟非常大。在招降铜马军后,为了安抚人心,他仅带少量人马进入铜马降军营中,倒头便睡,毫无戒备之心,这让铜马军非常感动,说“萧王推赤心于腹中”,真正诚心归附,刘秀因此而被称为“铜马帝”。朱鲔是更始帝的大将,杀害刘演他是主谋之一。后来他镇守洛阳,刘秀围攻,在得到刘秀不记前仇的许诺后,投降。刘秀果然说话算数,没有再计较,封他为扶沟侯,还传了几代。赤眉军的首领刘盆子在投降后,也受到优待,得以善终。刘秀是为数不多的从社会中下层起家却能善待功臣的帝王。平定天下后,他退功臣任文吏,有远方进贡的珍品,都与功臣们一起分享,但对他们约束极严,避免他们骄纵不法,再对他们动用国法。他的老朋友严光在他称帝后来找他,他以老朋友的姿态相待,夜晚睡觉的时候,严光把脚放在他的肚子上,刘秀仍然像发迹之前一样与老朋友和谐相处。
刘秀平定天下后,以柔道治天下,务必清净,使百姓休养生息。西域诸国在天下再次统一后,自动归附,愿送质子,请求刘秀发兵击匈奴,刘秀不愿意烦百姓而婉拒。
洛阳令董宣因为光武帝姐姐湖阳长公主的奴仆骄纵不法,在拦下公主的车后,亲自以刀击杀这个奴仆。打狗要看主人,董宣一点面子都不给。湖阳公主到刘秀面前告状,光武帝让董宣下跪给长公主叩头道歉,董宣就是硬着脖子不干。刘秀也没办法。长公主说你当皇帝之前,藏匿逃犯,王莽的官吏不敢搜捕;现在当了天子,反而治不了一个洛阳令。刘秀说当皇帝与当百姓是不一样的。最后嘉奖董宣为“强项令”,赏赐30万钱。
阴丽华是当时著名的美女,光武帝发迹前就非常仰慕他的美貌,曾说“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他在昆阳之战后先迎娶了阴丽华,后来为了拉拢河北豪族真定王刘扬,再与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联姻,还让郭圣通当了开国皇后。(书读多年,记忆失误,初稿写成先娶郭圣通,后娶阴丽华。赖网友“飞云世玉”指正,深表感谢。)但他一直不忘自己的初心,在17年后终于为阴丽华正名,封阴丽华为皇后,封他们的儿子刘庄为太子(汉明帝),郭圣通与她的儿子废太子刘强也都以藩王太后、藩王而得善终。
光武帝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无论是功绩,还是人格,都近乎完美,但存在感并不高。这并不令人惋惜,因为历史确如我要说的,没有大事要计入史册的历史,才真正是老百姓的福气。
隋文帝杨坚也与他类似。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刘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道德治国的皇帝,以我们今天的概念而言,他就是个老实人。
历史不是选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帝王如何,不能以他的话题性为标准。
名头响亮的,也许真的是雄才大略、功绩彪炳,但也可能是因为暴虐成性、遗臭万年;而看似默默无闻的也有两种,一种是碌碌无为、不值一记;另一种则是大象无形、润物细无声。
上面四类帝王中,如果以如今吃瓜群众的视角出发,自然会喜欢第一类,他们大刀阔斧、推行变革,挥斥方遒、开疆拓土,大起工程、功在千秋,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暗生向往。
但如果站在历史亲历者的角度,也许是另一种情况:帝王越是有为,越会给所处的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与痛苦。比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让西汉付出了“内竭府库,外罢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胜数”的代价;汉武帝本人,也在晚年发布了《罪己诏》,承认了自己好大喜功给汉朝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
因此,假如我们是穿越到古代的老百姓,一定会心仪第四种帝王。而在这类皇帝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公认的标杆。
古代数百位帝王中,霸气、聪明、英武的并不少见,但从始至终以自己高尚品德治国、并取得了成功的,有且仅有刘秀一个。
自汉武帝时期起,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明面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底子里,却是以法家为内核,秉承霸道、王道,结合权谋之术,才是皇帝的不二诀窍;无数皇帝声称自己是孔夫子思想的忠实拥护者,但历史上上唯一一个具备太学生身份的皇帝,仅有刘秀一人。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但在推恩令的“关照”下,王莽篡位期间的他,已经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小地主。与积极收买人心、策划复兴刘氏大业的哥哥刘縯不同,那时的刘秀每天挖空心思,只是想着怎么把田种好。因为这爱好,他没少受刘縯的嘲笑,甚至被比作汉高祖刘邦碌碌无为的二哥刘喜。
也许正是在亲哥哥的刺激下,在王莽的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当了一名太学生,系统学习了《尚书》,“略通大义”。这段学习经历,与刘秀本性的品格产生巨大契合,也对其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22年11月,刘縯在舂陵(湖北枣阳市吴店镇)发动刘氏子弟共同起事,对于这种随时会掉脑袋的危险项目,众人自然避之唯恐不及:“刘伯升这是要害死我啊!”但随后见到刘秀也全副武装、身穿红衣大帽时,他们则吃了一惊:“老实人也参加这事?看来比较靠谱”,随后放下心来。就这样,依靠着刘秀德性的感召力,刘氏兄弟顺利集结七八千人。
随后,他们与出自绿林军的新市、平林兵结成联盟。在取得一些小胜后,由于战利品分配问题,绿林队伍一度想跟刘氏武装火并;而刘秀则秉承成大事不拘小财的原则,把刘氏宗的战斗所得收集起来让给对方,这才及时化解了危机,双方“大悦”,继续携手战斗。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刘秀的危机处理能力、大度的作风。
但在平日里,刘秀仍是一副斯文、甚至胆小的模样,几乎完全躲在霸气、豪迈的哥哥刘縯身后,时常被众将士嘲笑。
但谁也没料到,当面临最大危机的时候,能够率领大家力挽狂澜的,竟然是这位大家瞧不起的懦夫。
在昆阳之战爆发前,面对逐渐逼近的王莽40多万大军,王凤等人率领的8000多义军一边躲在昆阳城内瑟瑟发抖,一边商量着是不是要分钱分头跑路。这时,身为偏将军、寻常时间几乎不说话的书生刘秀挺身而出,以冷静、自信的发言,迅速被众人视为救命稻草;其后,他有条不紊的安排好防守力量后,自己带着13人出城搬救兵;随后,他更是带着区区数千人,勇敢的杀回被40多万大军围困的昆阳城。
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军阵,刘秀身先士卒,带着3000敢死队冲锋,亲手杀死了多名敌人,众人见状纷纷惊叹:“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见小敌懦弱、遇强敌则无比英勇,刘秀生动体现了何为儒家提倡的仁者之勇。
随后刘縯因功高被害,声名大振、手握兵权的刘秀并没有愤而兵变,反而孤身前往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致歉。他的大度、坦荡,不仅使自己逃过了危机,还使起义军避免陷入分崩离析危险。
人前欢声笑语、夜晚以泪洗面的刘秀,最终找到了前往河北独立发展的契机。他依靠建立在高尚品德基础上的人格魅力、领导能力,在河北不断得到各股力量的拥护、吸引了众多人才主动归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权术,他就一步步成长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而在灭掉各路对手、一统天下后,刘秀把他的仁德品质用在了治国方面。
对内,善待功臣,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换取对方手中的权力,双方各得其所;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以人为本,革除王莽时期的苛政,大规模将奴婢、刑徒释放为平民;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恢复西汉前期的三十税一制,极大减轻民间压力;重新丈量田地、理清户口,抑制豪强、打击土地兼并......
对外,与其他王朝立国后大肆拓边的作风不同,刘秀深知民间已疲惫不堪,因此采取了偃武修文、不尚边功的政策,除非有重大敌情,绝不轻易对外动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 。
针对周边少数族的威胁,刘秀秉承“柔道”思想,一改汉武帝以来征服作风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结合休养生息的大方向,制定了以保守为主、以德治边的国政,以友好、互助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成功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大规模的战争,为"光武中兴"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刘秀的治国之道,虽然没有秦皇汉武、唐宗的豪迈与气魄,但他针对因久经战火而疲敝不堪的民生现状,不用权谋、远离霸道,采取了以德治国、以柔安民的政策,从思想到行动上表里如一,创造了“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焉”的光武中兴。
一言以蔽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为帝王的丰功伟绩,往往意味着老百姓的血泪;而以仁德治国的刘秀,正是因为没有好大喜功、缺少激烈的话题性,才没给史官留下大写特写的机会,从而给一些不太了解历史的朋友留下了乏善可陈的印象。但如果我们抛开看史书的上帝视角,把自己置于刘秀治下老百姓的立场上,就会有这种感觉:皇帝不折腾,则是生民之大幸。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一个皇帝。他的成功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学家,都不愿意面对和提及这么一个神仙般的历史人物别的皇帝都是靠各种智谋手段,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九曲十八弯,最后才成就大业。
刘秀成功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最神秘的,没有人能搞得清楚,他为什么那么快就做皇帝了?
从公元23年起。刘秀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于公元25年,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呢?西汉末年,据说当时社会上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被称之为“图谶”,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预言,甚至于他可以预言自己的成功。
他说的话后来都成为现实,比如,非常年轻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非常接地气的话:“娶妻当得阴丽华,仕宦当得执金吾”,这个预言准确率很高,正好他被封为将军的那一年,他与倾国倾城的才女阴丽华结为夫妻。
很多神秘的预言,连历史学家都被怀疑自己是在搞历史研究,还是在说神话所以,光武帝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可以说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最为神秘,最为最为独特的一个,就是光武皇帝。研究它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搞不好会毁了很多历史学家的荣誉、学术地位和学术名誉。
大家想一想,哪个历史学家愿意在自己的历史作品当中说一些神话呢?特别是科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研究光武皇帝很可能会背上封建迷信的思想包袱。所以很多现代的历史学家不愿意研究光武皇帝刘秀。
但是古时候的历史著作,比如《后汉书》就对光武帝做出了全面客观的历史记叙。
其实“图谶”,有点类似现在的姓名学,和预测学,以及预言,在古代预言是智慧,也是一种社会力量。
刘秀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比较精通图谶的预言皇帝,甚至于,他的很多事情,他可能早就有预感和预知,比如谶语“四七之际火为主”,如果历史学家要研究刘秀,一定会解读这样的神秘图谶。
但是,一般的历史学家也没有这方面的解读能力,所以往往就避重就轻,不愿意过多的提及光武皇帝刘秀。但是刘秀确实是非常杰出的“千古一帝”。
他恢复了汉朝江山,中兴事业之辉煌,远非南宋、东周这样的开国之君可以相提并论的。他表面上是继承汉代的刘家天下,事实上,他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和打拼才重新建立一个秀丽江山。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我们可以解释为西汉末年局势不是那么的混乱(其实也很混乱),也可以解释为刘秀作为开国皇帝不是很厉害(其实也很厉害),也可以解释为东汉本身就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朝代(其实存在感还行)。
但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位诗词大家来做一首千古名篇歌颂光武皇帝、更没有一位小说大家去创造和描绘出《东汉演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汉书》的写作水平和《史记》的差距更不是一星半点的!
但我认为还有一点重要原因:那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完美的人!
完美的令人感到不真实。他不像刘邦那样,流氓气息十足,引来无数争辩和口水;他不像曹老板那样喜欢特殊口味,尤其是人妻类型;他不像晋武帝那样荒淫无度,羊车拉到哪就在哪过夜;他不像李世民那样心狠手辣,对兄弟至亲痛下杀手;他不像唐玄宗那样不顾礼仪廉耻,干出扒灰的不可言之事;他不像赵匡胤那样欺负孤儿寡母,脚踩着柴家上位;他不像朱洪武那样,对生死兄弟翻脸不认账。
他毕业于高等院校,文人气息十足。他一生只爱一人,从未始乱终弃。他对待兄弟之子犹如己出,时常怀念逝去的兄长。他注重礼仪之事,多次强调风俗礼节。他从无到有,用鲜血打拼出通往帝位的道路。他宽仁善厚,使追随自己的生死兄弟安安稳稳的享受了恩宠和荣耀。
这样的人,和普通人的距离是那么远,如何写他的故事,如何让读者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刘秀:“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作为东汉的奠基人,刘秀没想到,因为自己完美的表现。让后世文人墨客对他不知从何说起,反倒是让刘秀在历史上鲜少被提及。
中国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都是话题人物,他们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经历,例如:身世不明的秦始皇、逆袭翻盘的刘邦、乞丐皇帝朱元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
可是他们其中,却有一人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力挽狂澜创建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并且开创了一番盛世景象,让人民安居乐业帝王。这样一位本该被后世传颂的帝王,东汉光武帝刘秀,本身也有这许多的传奇经历,可为何他历史舞台上的存在感很低呢?
主要原因是与许多开国皇帝相比,他太优秀了,可以称为开国皇帝中的学霸。他有多优秀?
太学生刘秀
纵观历史上的开国帝王,大多都是布衣出身,文武兼备的不多。刘秀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刘邦、赵匡胤与朱元璋相比,刘秀可以说是个妥妥的学霸,学历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高的一位,他的学历有多高呢?
刘秀年轻的时候,同龄好友都忙着娶妻生子,刘秀却选择去长安求学。并且以学识优异,进入了太学,太学起源汉武帝时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西汉的最高学府,而刘秀在里面拜许子威为师,以最难《尚书》为主科,历史记载刘秀,“受《尚书》,略通大义”,可见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
西汉太学的地位比现在大学生还高,因为太学是进入仕途的一条捷径,当时要当太学生,必须是年满18岁,品行端正学识渊博之人。一年的太学生名额不多,刘秀却在当时较为贫寒的家境中,能够就读太学,可见其文化基础很扎实。
特别是刘秀为了去长安求学,可以说是省吃俭用的,但是微薄地盘缠到了长安消耗得差不多,怎么办?为了生计,他独创性地想到,和同学一起买来一台驴车,再把驴车租给需要的人,这一来生活环境就好了不少。
刘秀读了六年太学,而这段经历,对于他的未来影响很大,他的收获有两个:
1,开阔眼界,增加学识,求学的生涯让他建立了和更始帝刘玄,还有大哥刘演不同的世界观,为开创东汉打下了基础;
2,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子,并且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严光、邓禹、张堪、刘嘉等人,都是他的得力干将。
刘秀如此高的学历,让后世许多的文人墨客惭愧,而且他后来大力推广太学,在东汉建立了藏书楼(古代图书馆),洛阳太学(东汉大学)博士(东汉教师)的三位一体的体系,同时还为博士盖起了“博士舍”(教师宿舍),提高博士的福利。这些都让后世的学者倍加敬仰,所以后世的学者大部分对他非常尊重,提及他的时候非常谨慎,当然也就是一笔而过。
而他在学识方面无法让人挑出毛病外,在领军作战更是堪称一代战神。
奇迹般的战绩
刘秀在众多的开国皇帝中,可归纳为战神一列,他和汉高祖刘邦,还有刘备不同,他一生指挥的胜仗数不胜数,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著名的昆阳之战。
刘秀的昆阳之战,创造了一个极为夸张的以弱胜强的比例,以三千人救援被十万人包围的昆阳城,刘秀竟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时在此战中重挫了新莽的主力军,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充分展示了战神般的决策力,判断力,意志力,战斗力,可以说把孙子兵法说的,“智信仁勇严”五点都做到了,在昆阳之战的初期,当时面对王邑十万大军的围成,此时昆阳的守军是非常少,而且主力还在宛城僵持不下。
此时昆阳可谓是人心惶惶,昆阳城守军凑起来才只有万人而已,作为昆阳守将的主帅王凤,已经对坚守昆阳出现了动摇,而昆阳城中许多的守军也是惊恐万分,想分散突围,各自保存实力。
刘秀在士气低落的时候,站出来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以实际的情况说服了昆阳的守军,齐心协力共守昆阳,其后他献计,自己带着十三骑外出城去搬救兵。给新莽的十万大军来个前后夹击。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大胆,同时也是非常的冒险,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十三骑的刘秀募集救兵,可是当时一些将领却有保存实力的心态,一幅爱理不理的样子,此时刘秀有展现了超人的远见,再一次说服了这些将领,重要募集了三千多人回去救援,
并且在回程中,多次与新莽的骑兵相遇,刘秀的都是冲锋在前,鼓舞了众人的士气,连续多次的小规模战斗,刘秀都却得了胜利。不但鼓舞了汉军的士气,同时也给了昆阳守军希望,更重要的是挫了王邑的锐气。
并且为了瓦解王邑的士气,他还到处说宛城汉军已获胜,并且还让人给宛城守军送信,告诉守军宛城兵到,而这个消息故意让王邑知道,导致新莽主帅的王邑、王寻的心中恐慌不已。其后,他经过对新军的仔细观察,发现王邑、王寻轻视自己,而且便于管理,他们还下令,没有命令各营不能擅自出兵。
刘秀在准备充分的时候,以3000敢死队,冲击新军万人的阵势。由于新军其他人不敢轻举妄动,无人支援王的邑、王寻军。被刘秀率领的三千汉军,一鼓作气冲垮了王邑、王寻,并且阵斩王寻。
王邑和王寻的失利,让新军乱做了一团,此时昆阳城内汉军,见到刘秀的敢死队取得大胜,也冲了出来,新军遭遇内外夹击,又群龙无首,很快十万人就土崩瓦解。
在新军混乱中撤离的时候,又遇上了狂风大作和雷雨交加,大风刮走甚至吹走了屋顶,而大雨让河水暴涨,新军的“巨无霸”和虎豹,都全部被洪水淹没,此战新军只有千余人逃脱,而刘秀获得的物资,搬了一个月没搬完。
昆阳大捷后天下震动,各地豪强纷纷人心归汉,纷纷地揭竿而起,不久新朝灭亡。
可这个时候,汉军在胜利后矛盾却出现了激化。刘玄将刘秀的大哥刘縯和刘稷除掉。而在这关节点上,名震天下的刘秀,却变现出非常人做到的定力,他表面毫无波澜,却暗中为日后开创东汉王朝积蓄力量。
刘秀以昆阳之战拉开了自己的序幕,后来以河北为基础,东征西讨经历了各种的大小战役,纵观他的打仗,简直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开挂的人生,连猛人吴汉也有吃败仗的时候,刘秀一生却数不出一次败绩。而且别人打不赢的仗,只要刘秀一出手。基本不管对手多强,刘秀一样可以赢下来,
而这些战役中,虽然没有昆阳之战如此亮眼,但是刘秀在多次的冲锋陷阵中,却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可见个人的武艺已经是出类拔萃。
刘秀能屡次取得战斗的胜利,除了个人武艺高强,他还善于团结和用人,这方面他堪比刘邦。
善待人者,人必善之
刘秀不像是项羽,纯属依靠个人武力,他手下可是人才济济,名流千古的云台二十八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可以说刘秀当时的阵营,在战斗力上名类前茅,众多的优秀奖励和刘秀的抱负相互相成,最终创建了一个富强的东汉王朝,
历史上赵匡胤因为杯酒释兵权,就成了千古美谈,还因此减弱了他,因为黄袍加身这件事的影响力,而历史上像找赵匡胤一样能够善待功臣的不多,而刘秀在这点上,恰恰比赵匡胤要做的更好,
作为太学生出身的刘秀,可以说对儒家的仁是有深切的领悟,他对帮助自己一起成生入死的好兄弟,并没有效仿当年的刘邦,而是采取了一种双赢的方式。
他赐予了功臣大量的田宅和银两赏赐,并且让他们风光的回家乡,安养天年,而又借此收回兵权。可以说赵匡胤的做法,完全是和刘秀如出一辙,这样做的好处,让刘秀在成为仁义帝王的代表人物。
除了对自己兄弟仁义,他的对敌人的度量也很大,例如当时盘踞在河北的王朗,坐拥坚城并且拥有十万之众,当时王朗和刘秀不对付,初来乍到立足未稳的刘秀,无法和强大的王朗比较,所以许多刘秀阵营的人,悄悄的和王朗有书信来往,
而刘秀最终战胜了王朗进入了邯郸后,对刘秀忠心耿耿的手下,发现了一箩筐的书信,而这些书信都是当时刘秀一些首先私通王朗的书信,如果是换成朱元璋,这些人基本上是没啥好果子吃,可刘秀却只是吩咐全都给烧了。说了一句名言:反侧自安。
而这个做法后来被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照搬了一次,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所以说刘秀的大度历史上是鲜少人能做到,对于蛊惑刘玄伤还了兄长刘縯的主谋朱鲔。刘秀能出于大局考虑,放下而来个人恩怨才,诚心诚意地既往不咎招降了他,并且还封他为侯,
对于跟从了三股势力和五个主公的“岑彭”,他做到是放心的启用,给与“岑彭很高的信任,岑彭因此说服了朱鲔,为两人牵线,让重镇洛阳不至于生灵涂炭。而他更重用岑彭,让岑彭独领一军,进军巴蜀,
对于赤眉军皇帝刘盆子,投降刘秀后,刘秀非常可怜他的遭遇,给予了他大量的帮助,同时还授以厚禄。刘盆子后来因为生病双眼失明,刘秀又给他一些公田,以让他能够安养天年。
并且刘秀对待手下将领,并不像项羽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当他们是好兄弟一般,每一次胜利都会和众多好兄弟们,一起围坐在大帐内,喝酒吃肉聊着众人的功绩,不过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唯独冯异是最特别,每次遇上刘秀和众将大碗酒大块肉的时候,他都会找到一棵大树,静静的与世无争的享受自然的宁静,
可以说只有刘秀这样的性格,才会出现冯异这样的不争功,却冲锋陷阵在前,屡屡创造佳绩,又能得到善终的名将,而冯异更懂的刘秀是一个做事公平的人,所以才敢于有如此的真情流露。
从一而终的帝王爱情
刘秀和皇后阴丽华的爱情,可谓是帝王中的神仙眷侣,刘秀自见阴丽华起,就发出了娶妻当娶阴丽华的誓言,并且他最终通过了昆阳之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实现了这个若言,娶阴丽华为妻,
不过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了诸多的考验,新婚后不久的刘秀,因为找了机会去了河北,为了发展和壮大势力,刘秀迎娶了郭圣通为妻子,东汉建立后,郭圣通被尊为光武郭皇后,不过在刘秀的心目中,还是只有发妻阴丽华一个人。
而阴丽华非常懂得刘秀的选择,他对刘秀是无怨无悔,两人经历了种种波折后,最终相见,刘秀封阴丽华为贵人,后来因为郭圣通对阴丽华诸多怨言,刘秀为了阴丽华,不惜让自己的名声有损,力排众议,废了郭圣通的皇后,降为贵人,而阴丽华则被册封为皇后,可以说这一点是刘秀唯一让人议论的地方
但是郭圣通虽然被没了皇后的名分,可是无论生活起居,还有一切的待遇都是没多大变化,并且刘秀还让她住在宫中,封她为中山太后和沛太后,没做皇后的郭圣通依然在后宫陪伴刘秀十一年,才病逝离去,相对于其他的帝王来说,刘秀做的是非常地道了。
以民为本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开创贞观之治的秘诀,而刘秀比李世民更懂得民生的重要性,同时他对待老百姓更是做到了柔,可以说他完全符合道家有柔治国的理想。
刘秀建立东汉后,因为自己的早年经验,很重视民生和体恤人民的疾苦。因此他推行了一系列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政策。
刘秀年轻时候就是一位农民。所以他非常清楚农民的困难、懂得过度的徭役和过上奢侈和浪费的生活,将会让东汉重蹈覆辙,走上新莽灭亡的老路。
所以他建立东汉以后,没有和秦始皇,隋炀帝一样,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并且也没有像汉武帝一样,去开疆拓土,向四方扩张。而是选择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偃武修文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方针。这样的做法,让东汉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很快地恢复了过来,人口不断的增加,同时实力不断的增强,而人民的生活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刘秀可以说一位善良、仁慈的帝王,在众多开国皇帝中,没有几个能像刘秀那样专注于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东汉初年,他剿、抚并用打击豪强,施行“度田令”,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还大力治理水患,重视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广太学提高人们的学识水平。启用以仁为本的地方官吏。让东汉出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在生活上,他当上了皇帝后,和皇后阴丽华一起提倡节俭。就连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牵挂着人民,感到没有时间为人民做更多的事,非常可惜!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3月19日,62岁的刘秀,临终之际,给太子刘庄留下遗言,要求对自己薄葬,他是这样说的:“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而他的陵墓也是历代帝王最为特殊的,不是依山而建,反而是依靠在黄河边上的帝王陵墓。
纵观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他宽宏大量,有广阔胸襟,有文化和治国才能。为人重情重义,注重文化推广,发展民生,改善吏治,做事公平和喜欢锄强扶弱,更是礼贤下士善待他人。在刘秀的带领下,东汉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刘秀是汉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