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都会被屡屡提及。其中,有一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遗忘的,他本不是中国人,却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还曾经担任过我军的重要领导职务,此人就是李德。

今天,文史不假本着客观和公正的态度,竭力为您讲述和还原李德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奥托·布劳恩(1900年9月——1974年8月),笔名“华夫”,化名“李德”,奥地利人。他对中国革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洋顾问”,至今都充满着话题和争议。

奥托·布劳恩虽是奥地利人,但却生于德国,长于德国。青年时期,他就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内外局势,毅然加入了德国共产党。

他积极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政府,推动了共产主义思想和运动在德国的传播。不过,面对强大的反动政权,革命还是遭到了失败,奥托·布劳恩被关入了柏林莫比特监狱服刑。

1928年春,布劳恩被营救出狱,辗转从德国逃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进入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因为思想进步,因为成绩优异,他在毕业后被苏共推荐进入莫斯科陆军大学继续深造军事。在此学习期间,他加入了共产国际并被不断委以重任。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据了中国东北并且成立了伪满洲国。苏联对于日军的下一步究竟是“南下”还是“北上”,显得极为关注。

1932年初,布劳恩被共产国际秘密派往中国,携带着一本奥地利的护照成功抵达了哈尔滨,后来辗转来到了上海。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给潜伏在上海的苏联“佐尔格小组”运送经费,以刺探日军的情报。

完成秘密任务后,共产国际希望布劳恩能利用自己奥地利的身份进行掩饰,留驻远东局驻上海的机构工作。期间,他与博古、洛甫等青年同志有了频繁的接触,因为共同的留苏经历而迅速走近,建立起了惺惺相惜的关系。

在共产国际的盲目扶持下,王明、博古等人逐渐在中国共产党内掌权,开始推行起了以“教条主义”和“媚苏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路线。很快,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了国民党接连不断的破坏,甚至就连党中央都有随时暴露的危险。

为了长期革命,中央总部决定搬离上海,转移到位于江西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里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经营下已经非常稳固。动身前,博古担心自己缺乏军事指挥经验,难以在苏区立足和服众,特意请求共产国际将奥托·布劳恩作为军事顾问也派往苏区工作。

经由共产国际批准,奥托·布劳恩从上海秘密出发,终于抵达了中央苏区。自此开始,他正式使用了中文名字“李德”,正式参与了中国革命。

在博古的支持下,李德很快就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份走马上任,掌握了根据地的军事指挥权。事实上,他比博古也强不了多少,既没有军事指挥的实践经验,又没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只是在苏联读过几年军校而已。

除了军事领域的冒进,李德还在政治上积极向博古的“左”倾路线看齐,大肆排斥毛泽东和朱德等人的正确主张。甚至于,作为中央苏区的创始人,毛泽东被剥夺了政治权和军事权,只剩下了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一个职务。

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虽然历经苦战,但苏区的面积还是越来越小,已经失去了可以“诱敌深入”和“聚而歼之”的可能。就这样,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了,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踏上了万里长征。

在长征初期,李德作为“最高三人团”的成员继续掌权,全权进行错误的军事指挥。之前,他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豪横,寸土必守,寸土必争,导致了大量的无畏牺牲;此时,他又变成了纯粹的“逃跑主义者”,完全被国民党军队追着打,毫无章法可言。

到了1935年1月,红军在攻占贵州遵义后进行休整,期间深刻分析和严肃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史称“遵义会议”。会后,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为成员的军事指挥小组,正式终结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面对全党、全军的一致反对,博古、李德只能黯然接受了这样的结果。此后,博古不再作为中央的主要领导,而李德也不再拥有军事指挥权。

得益于毛主席的正确指挥,红军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当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中央在四川懋功的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张国焘反对联合北上,公然提出了分裂红军的言论。

对此,中央再次重申了自己“北上抗日”的主张。而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李德也真正认清了形势,明确支持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正确主张,驳斥了张国焘南下的逃跑路线和分裂倾向。

在红军成功抵达陕北后,李德虽然没有恢复军事指挥权,但还是担任了军事研究编委会的主任,主要从事理论的研究、编写和翻译工作。 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以培养高级人才,他又担任了抗大的教授。

在抗大期间,学校的教育长李特私下串联,拉拢原红四方面军的学员继续追随张国焘。对此,李德与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激动之下两人甚至还用俄语对骂。

不过,李德还是对自己被剥夺军事指挥权一事耿耿于怀,多次提交申请希望离开中国。1939年秋,周恩来赴苏联治病,李德也被批准同机返苏。就这样,他结束了在中国的生涯,从此再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

返回莫斯科后,共产国际并没有再次重用他,只安排了一些军事著作的翻译和政治理论的研究工作。作为中国革命的亲历者,李德是唯一一位完成长征的外国人,对于长征也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长征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从政治上看仍是一次胜利。红军突破了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的打击和成百次的袭扰,这是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是中国红军伟大、勇敢和坚毅的明证。

1954年,李德终于被批准回到了民主德国。此后,他继续从事翻译工作,甚至还在60年代担任了作协的第一书记。在中苏关系紧张后,身处民主德国的李德开始转变自己原先的立场,不断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政治进行负面的评论。

1964年,李德在德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德意志报》发表了署名文章“毛泽东以谁的名义在讲话?”,公然批评毛主席的言论。

1969年,李德又在《地平线周刊》发表了长篇连载“从上海到延安”,之后又通过补充和修订,正式出版了《中国纪事》。书中,他竟然歪曲了事实,有意诽谤和诋毁中国革命。

为了澄清历史真相,为了消除不良影响,我国的《红旗》杂志以伍修权的署名发表了一篇“遵义会议的光辉不容玷污——驳李德对遵义会议的污蔑”。伍修权在文章中提到:

我作为李德当时的翻译和遵义会议的列席人员,有责任和义务,用确凿的历史事实驳斥李德的种种诽谤,以正视听。

现在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李德对中国革命前后不一的评价,或许并非完全出自他的本意,只是当时的一种政治姿态而已。但是,如此不负责任地歪曲历史,如此不负责任地抹黑中国,实在是令人气愤不已。

1974年8月,李德病逝于德国柏林,走完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文史不假

李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

最早提出红军放弃中央苏区进行长征的,正是所谓的“洋顾问”李德,此人虽然战术指挥比较拙劣,基本的战略形势判断还是有的。在1934年的春天,面对敌人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李德已经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跟博古谈到红一方面军要撤出苏区进行一次战略大转移,只是当时还没想到会跋涉25000里,目的地为红二、六军团活动的湘鄂西苏区,这一点,在伍修权的回忆录中有过专门的记录。

(红军时期的博古)

之前撰文介绍过,李德这个“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其实是个冒牌货,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生于德国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加入德国共产党,被捕后越狱逃到苏联,后来成为红军总参谋部远东情报局的情工。1932年春奉命到上海送一笔特别经费的,这笔钱是为了营救被逮捕的远东情报局上海工作站负责人牛兰夫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苏方派出了两个交通员分头行动,每人携带20000美元,两个人也都辗转欧洲顺利抵沪。

其中一个完成任务后就回去了,而另外一个叫奥托·布劳恩的德裔交通员,在上海却意外碰到了老熟人。这个熟人就是博古,刚刚出任临时中央总负责的年轻人,他跟奥托·布劳恩曾经都在莫斯科求学,一个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一个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而相识。博古时年24岁,既没抗过枪更没打过仗,出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以后,经常要面对苏区的反围剿情况汇报,而他对此却一窍不通,很是着急。

(延安时期的博古)

现在刚好来了一个“很懂”军事的老熟人,又是从莫斯科来的,可谓是雪中送炭,所以博古就邀请奥托·布劳恩留了下来,两个人在上海一起工作生活了一年多,互相建立了较深的信任。1933年10月,在白色恐怖更加严重的情况下,临时中央决定迁往苏区,于是奥托·布劳恩就跟随博古一行人来到了红都瑞金。要理解一点,我们党当时的上级是共产国际,而奥托·布劳恩并不是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他也没有接到共产国际任何关于“军事顾问”的任命。

共产国际派来的真正的军事顾问名字叫弗雷德·施特恩,在博古和布劳恩等人动身前往江西后,弗雷德到达上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后,共产国际已经改变了对中共的指导形式,其派来的代表或者顾问只列席政治局会议,提供建议和作为联络人,不再享有决定权,所以派来的军事顾问弗雷德也没有去苏区工作,而是呆在上海,实际充当共产国际和江西苏区的军事联络员,他甚至只把李德作为了解苏区情况的一个观察员和工作助手。

(延安时期的李德)

事情还是坏在博古的身上,在苏区举行的欢迎会上,他单方面给布劳恩冠以“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这一身份(共产国际没有批准这个身份),同时称其为“卓越的布尔什维克军事家、斗争经验丰富的国际主义战士”,还亲自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李德。由于苏区的党政军领导们不十分清楚共产国际、苏军总参谋部的关系,也没有机会了解李德的来龙去脉,遂在博古的大力推介下,只能承认了他的身份。

事实上,现在的党史资料已经仅称其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情报员”。博古是临时中央总负责,自然成为苏区党的最高领导人,而他又将军事领导权拱手相让,于是李德莫名其妙地掌握了红军的作战指挥权,一开始他也是心里惴惴,毕竟没有共产国际的正式任命,并且在上海还有真正的军事顾问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德发现自己的权威已经树立起来了,也就习惯了新的身份,他的日记中写道:“博古也许有意识地容忍这种误解,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加强他的威望”。而博古和李德的到来,也就剥夺了朱毛的作战指挥权,后来成立了一个由博古、周公和李德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全面负责军政大事。

当时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前线来的电报,都要先送到李德住处,查明电报所述的地点和方位后,完成翻译绘成简图由李德负责批阅,他的意见再被译成中文转交周公(伍修权是翻译),然后发布命令或者提交中革军委讨论。两个特点,其一是博古根本不懂也不过问军事,其二是李德首先给出的意见,基本也就决定了作战命令的基调。

李德刚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没多久,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他把苏联军校里面学习来的“正规化”作战方式完全照搬到苏区来,提出了“游击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的论调,指挥红军跟优势的敌人死打硬拼,号称要用鲜血保卫苏维埃。而这样的打法,是老蒋和他的德国军事顾问们喜闻乐见的,敌人兵力和装备皆占绝对优势,消耗下去的结果,就是红军的牺牲越来越惨重,而苏区的面积却越来越小,到广昌保卫战失利后,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已成定局。

长征初期,李德搬家式的行军方式,继续给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湘江战役后广大指战员的不满到了顶点,终于在遵义会议上拿掉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新成立的最高三人团由主席、周公和稼祥同志组成,意味着红军从此恢复了机动灵活的战法。

(彭总发怒)

主席后来曾尖锐地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听不得不同意见,生搬硬套在苏联有效在中国行不通的战略战术。李德和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所以在长征后期,李德已经失去权力而成为了红军大学的教员,如此也就失去了在中国存在的意义。在延安期间,李德对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表达了肯定,对自己曾经的错误也有反省和公开的承认。抗日战争初期,任军委军事研究编委会主任和延安抗大的教授,主要从事编写和教学工作。

1939年8月28日清晨,李德突然接到通讯员送来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速来机场,你飞莫斯科”,署名是张闻天,李德只好上马直奔机场而去。原来,这天有一架飞机送胳膊意外负伤的周公去苏联治疗,而莫斯科也曾要求李德回去述职,便借这个机会同行了,李德想带上着自己的中国妻子,但没有得到批准,只好一个人匆匆离去。

苏德战争爆发后,李德正式加入了苏联红军,但是并没有上战场,而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军事学校里面任教,二战结束以后的1949年转赴东德定居,在中苏交恶的年代,也曾经写过一些歪曲历史的文章配合宣传,是不是违心的只有天知道了,1974年8月因病离世。

(李德的影视形象版本不少)

李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

李德(1900年~1974年),奥地利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1900年9月2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笔名华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党。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春毕业后,进入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因与王明较熟,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力。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研究编委会主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授。1939年夏去莫斯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苏联红军。1941至1948年在克拉斯诺戈尔斯克任教。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居,潜心著译。1964年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1974年,病逝于德国柏林。

李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

李德,就是典型的“书生误国”,因为他的错误,让红军损失惨重。

李德,也是典型的“自私型人格”,因为他的自私,“伤害了”两位中国女子。

那么,如此一个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我们从头聊聊李德。

1、李德是个特工,喜欢中国

有些事,是挑人的,一个好厨师,不见得就是一个好司机。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是个老革命,早期是在德国入的党,1918年参与创建德国巴伐利亚苏维埃,这算是了不得的成就,因为,当时的他仅仅18岁。

很遗憾,“德国的土壤”并不适合李德发展,甚至他一度被抓进监狱。

在监狱呆了两年后,李德成功越狱了。那时,他也才28岁。

去哪里?对共产主义非常热衷的李德,选择了苏联,那里的红色吸引了他。

去了苏联,李德就进入了著名的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

伏龙芝军事学院,那里可是军官的摇篮,苏联的朱可夫,中国的刘伯承,都是从伏龙芝毕业的。

不过,伏龙芝毕业的军事低能儿,也是比比皆是,二战期间的巴甫洛夫将军,以及后来的李德,都是杰出代表。这是后话,暂时不提。

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李德开始在共产国际从事革命工作。

毕业仅仅两周,组织上的任务来了,到中国去,帮助“佐尔格小组”:送钱救人。

“佐尔格小组”就是一个共产国际的德国人佐尔格建立的情报机关,目的是在远东搜集各种情报,包括中国和日本的,方便他们做决策。

李德此时的身份就是一个特工,化名斯托洛夫,手持奥地利护照作为掩护,从莫斯科出发,穿越西伯利亚,经过满洲里到哈尔滨,然后和几个同志一起到大连,终点就到了上海。

当时的上海,可谓是远东明珠,是欧洲人来中国必去的地方,而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就在上海。

1932年的秋天,李德到了上海,并且喜欢上了这里,他准备在中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恰逢,派往中国的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李德开始仗着自己的所学,进入角色了,开始对中国的现状发表自己的言论。

博古等人,一看这李德还不错,头脑很清晰,于是就把李德留在了中国,让其承担了军事总顾问。

1932年年底,上海的中共中央,因为形势吃紧,在博古、洛甫的领导下,向江西转移。

而李德,就此成为了转移到江西的军事总顾问。

博古秦邦宪,其实是个军事的门外汉,而且又对共产国际派来的人“比较迷信”,因此,开始重用李德,在军事上,把李德放到了最高处,俨然中共的军事总负责。

想想,一个只是上了三年军校的人,只是见过街头巷战的人,竟然成为了红军的军事掌控者,这太具有讽刺效果了。

我们欣赏李德不远万里来帮助中国的精神,但同时,我们要负责任地说:老李,有多大头就带多大帽子,你把自己看高了!

2、李德的重大失误

(李德和博古)

什么是高明的军事策略?

应该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来的最有针对性的策略。

李德哪里有什么丰富的经验,他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欧洲战场的一些案例和策略,以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的东西。

毛泽东等人的主张是,多打运动战和游击战,甚至,有可能的话,突围出敌人的堡垒圈,在敌后开展战争,这可以避免敌人大包围的圈子越来越小。

而李德主张阵地战,因为,在他看来,大战役都是如此,要么进攻,要么守城。

毛泽东希望打人民战争,李德希望进行所谓的“正规”战争。

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的打法,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一是做好引诱,二是准备好埋伏圈,进行痛击别人。但这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战,埋伏能不能成功,决定于装备和实力。

在李德的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惨重。

按照李德的安排,彭德怀带人在广昌,和敌人打起了消耗战,结果,国民党军队伤亡两千多,红军伤亡五千多。在广昌保卫战失败后,彭德怀大骂李德:崽卖爷田不心疼!

逼着一个未长大的小孩,和练过拳击的大人直接开战,这不是有病吗?

李德就是现代的赵括。

还没完。

红军长征开始后,在湘江战役前,白崇禧的桂军放开了一个口子,结果,李德等人贻误战机,耽误了三天,并拿着一大堆所谓的盆盆罐罐,扛着所谓的各种设施,晃晃悠悠地过湘江,但这过关能成功,靠的是很多人的牺牲。

难道,军校里不讲“兵贵神速”?

显然,李德的军事水平太糙了,这导致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过半。长征前,红军还有8万人,过了前三道关,少了一万多,在湘江战役中,红军直接锐减到3万人左右。

如果让李德一直指挥,长征走不完,红军就该消失了。

1935年初,召开了遵义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毛泽东被推了出来,开始掌控大局。

从遵义会议开始,红军活下来了,而李德从遵义会议后起,不再进行重要的军事指挥了。

3、李德先后负了两个女子

(萧月华)

一个重要的岗位,必须有非常之人担任,才可以力挽狂澜,带大家走出困境。

无疑,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其后的时间里,在毛泽东等三人的主持下,红军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环一环,都是在风险中砥砺前行,保存了实力,赢得了未来。

而李德,虽然可以参加重要的会议,但已经被边缘化了。

到了陕北后,李德成了抗战大学的教授了,讲讲课,李德还是能讲出来的,毕竟,理论基础还在。

但是,在某一天,李德的妻子萧月华来找毛泽东,坚决要求和李德离婚。

对于这样的诉求,毛泽东还是采取劝和的方式,但是,因为李德是婚内找了第三者了,因此,在萧月华的坚持下,毛泽东还是同意了两人离婚。

说起萧月华,不得不说李德的婚姻了。李德来中国后,是个单身,出于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要,李德想找一老婆。

但是,没人嫁老外。

最后,李德的婚事成了组织要解决的一项任务,不久后,农村出身的萧月华,在相关人员的来回工作下,嫁给了李德。

嫁了人了,李德该安心了吧!

不,李德并没有。后期,虽然和萧月华有了孩子,李德依然放飞自己的情绪,对于姿色出众者,多有爱慕。

歌唱演员李丽莲,就这样走进了李德的生活。有人说两人是情投意合,也有人说两人的感情不道德。

两种说法都对,这两人情投意合是真,开展了婚外情也是真的。

萧月华坚决离婚后,要了孩子抚养权,而李德给了600元的抚养费。

一个已经放手了,另一个就不要错过了,李德和李丽莲就此结了婚,此后两人大秀恩爱,感情的温度相当炙热。

1939年的8月的某一天,有一辆飞机要去苏联,要让周恩来去苏联疗伤。

知道周恩来去苏的消息后,组织上让李德回去述职。

李德没有犹豫,准备回苏联。

当时送行有一百多人,而李丽莲是最痛苦的那一个,想去苏联,但她没护照;想留住李德,却又留不住。

李德就这样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后负了两个女人。

萧月华在后来的日子里,积极调整状态,为了革命事业努力奋斗,在1960年光荣退休,退休时的军衔是大校,1982年,调整为副军级待遇。1983年,萧月华离世,享年73岁。

而李丽莲,在经过了痛苦的一段回忆后,也开始了新生,有了新的丈夫,有了新的奋斗的事业,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和妇女儿童事业,1965年,李丽莲去世,年51岁。

那么,回去的李德怎么样了呢?

4、李德的晚年

(李丽莲)

李德回了苏联后,怎么样了呢?

1939年8月,李德到了苏联。虽然之前有决策失误,但是,组织上还是原谅了他。

很快,二战爆发了,李德作为布尔什维克,责无旁贷地加入了苏军,和自己的祖国德国开战。

这种选择一定是痛苦的,一边是祖国,一边是自己事业所在的国家。

不过,李德年龄大了,没怎么上一线,在1941--1948年间,做了苏联的俄罗斯 莫斯科州 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的一位教师。

在中国也仅仅7年,而在这里当老师也7年,看来,李德是喜欢教书的,他也适合教书。

1949年,李德回了故国,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所谓的东德。

在这里,李德不是高官,也不是军人,只是一个翻译工作者。

1964年,李德担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

另外,李德也写过书,也提到过中国革命史,不过不太客观,主观意识很浓,有一定程度的歪曲。说明,即使老了,李德也没有很好的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归结为外界因素。

1974年,李德逝世,年74岁。

纵观李德的一生,最辉煌的时间,自然是在中国的那段时间,只有在中国,他才是无数人瞩目的“军事顾问”,在苏联,在德国,他就是个普通的同志。

但在中国,他看似辉煌,可决策失误,导致了大量红军丧生;因为自私做崇,让前后两个女子,生活严重受到影响。

还好,像李德这样的顾问,当年来中国的并不多,如果太多,新中国的产生,还需要更多曲折的道路要走。

李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德的结局也不错。

其实,李德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央苏区的顾问,而且是顾问的副手。

李德有一定军事能力,是伏龙芝军事学校的高材生,担任过苏联红军骑兵旅旅长。

但李德之所以被派到中国的上海,主要他常年从事谍报工作,经验丰富,还会说好几种语言。

在上海期间,李德由于工作关系同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博古认识,两人私交不错。

而当时博古他们虽有政治能力、地下工作经验,但没几个懂军事。

1933年博古他们进入中央苏区时,就要求李德一同前往,作为军事顾问。

苏联表示同意,但强调李德不应该掌握指挥权,只能作为顾问有建议权。

当时计划由共产国际驻上海的总军事代表曼弗雷德·施特恩进入苏区做总顾问,李德只是他的副手。

但因为各种原因,曼弗雷德无法进去苏区,倒是李德得以进入,成为唯一的外籍顾问。

但博古进入苏区以后,由于军事形势非常严峻,蒋介石开始碉堡战术围堵苏区。

当时大家都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李德却提出了短促突击的理论,有信心打破碉堡战术。

于是,博古等于将指挥权主动交给了李德。

但李德此人顽固强横,又不能很好的了解中国国情,他的短促突击战略是无用的,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惨败,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初期湘江战役惨败,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可以明显看出李德军事指挥的死板和笨拙。

当时中央红军在生死存亡关头,不能任由李德胡乱指挥,最终在遵义会议解除了李德和博古的指挥权。

李德随后只是帮助红军训练训练骑兵,做做军事教学工作。

不过,他还是有一定军事素养的职业军人,认为张国焘南下攻击成都战略是荒谬的。

在毛泽东和张国焘的斗争中,李德站在毛泽东一方,并且跟随部队到了延安。

因为这个加分,加上毕竟是共产国际的顾问,李德也没有遭到批判。

李德到了延安就靠边站了,从事一些边缘工作,他很想回到苏联去。

不过,他的朋友王明警告他不要此刻回去,因为斯大林正在大清洗。

于是,熬到1939年,李德才坐飞机回到苏联。

到苏联以后,李德被暂时软禁,让他交代在中国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指挥错误。

李德如实交代了一切,被认为没有大的错误,涉险过关。

期间,他可能被软禁了2年时间。从1941年开始,李德在苏联担任军事教员的工作,生活平淡。

到了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他被批准回到祖国东德居住,主要从事编辑和翻译。

到1974年,73岁的李德才去世。有意思的是,他去世的时候正在保加利亚度假,也算是幸福的死去了。

李德在中国期间,有过两个妻子。

第一个妻子叫做萧月华,主要是组织上安排的婚姻,让萧照顾李德。

萧月华是一个卫生兵,不会说德语或者俄语,李德不会说中文。

两人虽然生了孩子,但夫妻感情恶劣,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大概在1937年前后离婚。

第二妻子则是自由恋爱,叫做李丽莲,是一个知识分子和演员,会说流利的英语,同李德可以沟通。

他们夫妻关系很好,但李德在1939年接到的命令是独自回到苏联,无法带上妻子李丽莲。李丽莲听说自己无法同行,认为李德很可能是被押回苏联枪毙,吓得当场昏厥过去。

而随后李德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其实也是处于戴罪立功状态,不能将李丽莲接到苏联。

夫妻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李德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很多对妻子李丽莲的思恋之情。

李丽莲建国后任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对外联络部部长,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和妇女儿童事业,1965年病逝于北京,还没有丈夫李德长寿。

李德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结局咋样?咋说呢?李德这人,是唯一一个跟着咱完成长征的外国人。咱也别说他的结局咋样了,咱就从他怎么来到中国,又怎么离开中国,之后又干了什么,嚼咕嚼咕吧!

李德的到来。

这事要说起来,就得拉得长一点了。因为他的到来,看起来就像是一连串的巧合。

话说在1931年六月一号的时候,英国的警察蹲在新加坡这块,将一个叫约瑟夫的人给抓了起来。

原因是他是一名来自共产国际的信使,而他的一个任务就是向马来西亚的共产党人转交经费的。

而这笔经费是来自于咱大上海。

好吧,一件外国人的事,和咱家算是扯上了联系。

那么这个联系,被英国人直接捅到了上海。为什么是直接呢?很简单,那个时候,咱家的各种租界不算多,他也不算少,在上海恰好有一个英租界。

所以这事英国人自己就能办了,这帮子英国人很快就找到了两个外国人。

一个叫诺伦斯.鲁格,另一个叫格特鲁德.鲁格,他们是一对夫妻。

由于这次的抓捕实在是太过突然了,很多东西没法隐藏,什么密码,什么账簿的就全部被英国租界给捞了过去。

说道这里估计有很多小伙伴会好奇:“这对夫妇他们是干什么的呢?”

他们有三个任务,一个是替咱接受来自于共产国际,青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的各种文件,邮包,或者是将他们转到别地方去。

第二个就是为那些个要去苏联的人,办理手续。而第三个就是接收来自共产国际发到咱这里的经费,或者转发到其他国家的一些个经费。

说白了,牛兰夫妇这里是一个对接国际事务的中转站。

那么这对夫妇被捕,显然对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说实话,牛兰夫妇的被捕,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他们两个人本来有着多国的护照,化名都有好几个。

为了隐蔽,他们不仅有八个信箱,七个电报号,还有十多处住宅。当然这是背后的,明面上他们还有三家贸易公司,而且是在上海口碑相当不错的贸易公司。

本来约瑟夫被抓,英国人撑死了就知道上海有这么个中转站,他们想要抓到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约瑟夫估计是为了自己方便,害怕脑子记的不够清晰,或者记错了什么的,他居然把牛兰夫妇在上海的电报挂号和邮政信箱,贴心的记在了他的文件当中。

这是一次违规操作,操作的结果就是,牛兰夫妇被捕,而上海的中转站被破坏。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是有挽回的余地,毕竟牛兰夫妇被捕之后,租界里头的人,拿到的什么账簿,什么密码的,这压根就构不成什么证明。

毕竟那会的大上海,啥人没有,明面的,暗面的,合法的,不合法的人到处都是。干这些事的人,谁还没有一堆的账号和密码。

但要命的是,咱家出了一个大叛徒——顾顺章。

咱家中央特委,是领导全国隐蔽战线工作的一个机构,而这个机构拢共就三个人,这顾顺章就其中的一个。

您就知道这人知道的东西,何止是多啊!

但顾顺章在牛兰夫妇这里,他只知道有一个叫牛轧糖的,是共产国际在上海的一个负责人。

其实牛轧糖和牛兰是在发音上出现了理解失误造成的,但国民党当时拿到牛轧糖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快就和牛兰夫妇联系了起来。

于是就出现了,国民党要求从英租界引渡牛兰夫妇,至此牛兰夫妇就被押去了南京。

国民党是如获至宝,咱可就要积极营救了。

而这次营救工作就落在了一个叫理查德.佐尔格的身上了。

那么营救工作,比较复杂咱这里就不过多的解释了,总之在营救的过程中,是需要钱来运作的。

其实那个时候,咱的人被国民党抓了的话,有时候通过钱来,就是可以解决的。

那么既然用到了钱,这就需要有人把钱,从共产国际带到上海来。

于是莫斯科这里筹钱,派人给佐尔格送去两万美元。

而这两万美元是由两个彼此不知道对方存在的人,分两条路穿过东北给拿过去的。所以这次送过去的其实是四万美元,只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做的一个备选。

当时考虑到了东北已经被日本人控制了,而日本人和德国人的关系还不错,所以这次运输这四万美元的两个人就是德国人。

估计小伙伴们就已经猜到了,这两个送钱的德国人,其中一个就是李德。

而当时的李德,并不是叫这个名字,而是他的本名,奥托.布劳恩。

当然,这次秘密押送钱款,两个人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对于这段历史,李德一个字都不愿意说,要想了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靠另一个德国人赫尔曼.西伯勒尔来观看了。

这位老先生,老态龙钟的时候,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还是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

反观李德对于这件事的说法,就有点尴尬了,不仅日期都说错了,对他自己和这件事有什么联系都不愿意多说一个字。

本来这件事到这里,就算是圆满,李德就要和另一个押送钱款的人,一起回去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李德这来,就没有回去了,后来更是做起了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

一个送钱的,这就转眼做起了军事顾问。

说道这里,咱说一下牛兰夫妇,这两个人被判处了无期徒刑,1937年的时候,咱开始抗日,局势混乱,牛兰夫妇就从监狱里跑了出来。

直到1939年的时候,他们才通过新疆回到了苏联。

好了,咱记者说事,李德的身份转化,咋就做起了军事顾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这身份的转换,其实是来自于他的老熟人,也就是咱们历史上,和李德一块被经常提及的博古。

而李德之所以能够被留下来,也是因为博古的原因。

这些个史料,是小编在看金一南《苦难辉煌》中了解到的,咱不防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话说,当时中央特委一共三个人,其中的顾顺章被捕叛变,而向忠发也被捕。

那么中央特委三个人就剩下周恩来一个人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周恩来是不能再留下了。周恩来只能选择转移,事实上周恩来在转移的过程中,哪怕再多耽搁五分钟,就会被陈立夫给抓到了。

后来陈立夫对于这件事有点放不下,当时就说,只差五分钟啊!

是啊!五分钟的距离。

而能够得知顾顺章的叛变,能让周恩来将中央机关和人员提前完成转移,在转移完成之后,还能让周恩来提前五分钟离开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钱壮飞。

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上海的中共中央,这就成为了临时中央,而这个临时中央的负责人就是博古。

那么博古和李德为什么是老熟人呢?

因为博古曾经在中山大学学习,而李德是在伏龙芝军事学员学习,而这俩学校都在莫斯科。

博古不懂军事,而李德学习过军事,至少在大名鼎鼎的伏龙芝学院学习过。

所以两层原因,李德被博古留了下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照你这么说李德和博古是在上海办公了,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去的根据地?”

咋说呢?因为临时中央,博古算是负责人。当时不仅是上海的白色恐怖严重,全国的白色恐怖也是相当严重的。

他们也就坚持了一年的功夫,临时中央也在上海待不住了,所以在1933年的时候,博古就打算去中央苏区,也就是根据地了。

而李德的这个李德名字,也是博古给起的。

至此李德博古这两个名字,在那段岁月里头,就被经常的提及起来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李德这个军事顾问的身份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博古要离开上海,他向共产国际给李德进行了争取,争取来的。

而共产国际虽然给了李德军事顾问的头衔,但并没有赋予他指示权利,仅仅是建议权。

但在以后的行事过程中,博古将这一点掩盖了。

所以在历史中,我们就看到了前方送过来的电报,先送到李德这里,李德看完翻译过的电报,提出处理意见,然后送到周恩来这里。

经过周恩来的看法,做处理,一般问题周恩来做决定,但有了重大问题就要上军委讨论了。

说实话,虽然李德打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学校是名牌学校,但他这个学生真不咋的。

毕竟他这理论压根就没有经历过实际检验,再说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情况,跟学校里头学出来的东西能一样吗?

而李德是紧靠着博古的,不仅在军事上,在政治上他俩一块向着左倾路线看齐。

军事冒进开始出现。

李德的原则是,用鲜血保卫苏维埃,不能被敌人吓到,要消灭敌人于阵地之前。军人不能拒绝战斗,不能拒绝进攻堡垒。

于是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被取消了,红军开始了实施李德这套理论。

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开始了,而高兴的估计只有国民党了。

面对一次次硬碰硬的战斗,部队伤亡很大。

别的不说1933年十二月丁毛山战斗,九个连队就阵亡了十三个连级干部。

最终在这种硬碰硬的战斗中,我们迎来了第五次反围剿。

而这次反围剿,李德他亲自出马要来指挥了,也就是这一次反围剿,红军几乎就拼光了所有的主力,接着我们就不得不走上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那么在这一个过程中,李德博古两人排挤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而毛泽东更是被剥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利。

于是在五次反围剿之后,咱红军被迫转入长征,路上遵义会议对李德博古两人的错误路线提出了批评。

从而终结了李德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利。

后来的事情,大家伙都知道了,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咱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在一次次的危难中,将红军从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当中,冲了出来。

后来咱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而这一次的会师,却因为张国焘的原因,造成了一次分裂。

当然真理就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大家伙都认识到了毛泽东路线的正确性。

这一次李德也站出来驳斥张国焘的逃跑路线和对红军的分裂倾向。

长征结束之后,李德主要工作做一些个文职工作,已经没有了军事指挥权。

后来咱建立军政大学的时候,李德担任了抗大的教授。

其实在长征结束之后,李德也多次提出想要离开中国,但因为一些个事情,没有实现。

直到周恩来要去苏联治病,李德这才和周恩来一块搭机回到了苏联。

那么在回到苏联之后,李德从事的依然是一些文字工作。

再往后,他就回到了民主德国。

接着李德的言论就发生了改变,开始攻击咱的改革,甚至是政治。

这种抹黑的言论,通过歪曲事实,诋毁咱中国。

李德的言行如此的前后不一,就知道这个人就不行,他的一生和咱纠葛,但却是通过这种抹黑和歪曲事实做了结束语。

真的很让人无语。

最后李德病逝在了德国,那已经是1974年的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