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
从年龄上来看最大的是欧阳修,最小的是苏东坡。
聊这四个人的关系就必须要从年龄最大的欧阳修聊起。
欧阳修曾经去考试有过落榜的经历,不过23岁时就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这样的年龄就能中举已经十分优秀了。当时的主考官是晏殊。
欧阳修后来成了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此时第二个人出现了——苏东坡。
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的时候,苏东坡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写得太妙了,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避嫌,就定为第二。
后来公布出来才知道是苏东坡。他与苏东坡交流时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经过欧阳修的点评,苏轼名动天下。这样算下来欧阳修算是苏东坡的知遇之人,伯乐。
当时欧阳修误将苏东坡当作曾巩,曾巩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安石。曾巩也曾经向欧阳修推荐过王安石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赞美,对王安石的名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后来欧阳修又一次向朝廷推荐王安石,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所以欧阳修也算得上是王安石的伯乐。
通过欧阳修,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肯定有交集了。
轮到最后一个人,司马光了。
司马光的起点比较高,年少之时就扬名天下了,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光和王安石年龄相仿,他们后来相遇之后成了好朋友,这里面还包括包拯,就是民间流传的那个包青天。
这四个人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关系还是不错的。
一切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变了。
宋神宗对王安石很欣赏,他继位之后王安石也得到了重用。
一场变法让这些人因为对变法的理解不同,成了敌对。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改知蔡州,这一年欧阳修将自己称为“六一居士”。一书、一棋、一琴、一金石、一酒、一老人。你就知道欧阳修到底在想什么了。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主动离京来到杭州,在杭州留下了很多事迹。
司马光一开始对王安石变法并不反对,直到青苗法出来之后,他就开始反对。后来好友范镇反对新法被免官,司马光愤然上疏,然后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不过问时事。
这些争斗只是政见不同的争斗。
当年苏东坡深陷“乌台诗案”,已经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因为这句话,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就是四个人的关系,从好(师)友到相互争斗,但是底线还是有的。
录一下各自对对方的评价: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苏东坡对司马光的评价: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对欧阳修的评点:
王安石说: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苏东坡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作为前辈,还是受到这些晚辈的尊重,至于苏轼、司马光、王安石差不多平辈,就不怎么客气了。但他们之间的相争只是君子相争,是为天下而争,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争。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欧阳修是范仲淹手下的小弟,曾经跟随范仲淹一起,在宋仁宗时期主持过庆历新政。而王安石和司马光,又都是欧阳修的小弟,他们都是欧阳修在宋仁宗时期举荐给朝廷的。
至于苏轼,那就是这几个人共同的弟弟了。准确来说,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苏轼考取进士的那一年,恰好就是欧阳修主持考试,因此苏轼可以尊称欧阳修一声老师。
我们从年龄上也能看得出这四个人的关系。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苏轼最小,出生于1037年。
基本上是10年一个层次,这几位都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人,也都是政坛上著名的政治家。除了苏轼的政治地位稍微低一些,其他人都进入过宋朝中枢机构,王安石和司马光更是先后担任过宋朝的宰相。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范仲淹和欧阳修一同改革,一同被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估计每个中国人都能张口就来,这便是范仲淹的名句。其实他还有更有意思的一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在朝廷里面做官的时候,担心的是老百姓们过得好不好。真正让我到了地方上做官以后,我又开始担心皇帝过得好不好。
其实范仲淹的一生,恰好能用这句话来形容。宋仁宗掌握实权以后,对宋朝冗兵、冗官以及冗费额的现象非常不满,于是打算发起改革。
当时的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意思。他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担任了这次改革的主要领导。结果范仲淹一口气上书10条改革方略,把贵族势力得罪的彻彻底底。
宋朝才经历了4个皇帝,范仲淹就要对贵族集团动手了,这肯定会遭到各方面势力的打击。结果宋仁宗顶不住压力,向贵族集团妥协,范仲淹心知不妙,立刻自请出去做官,为期不到两年的庆历新政便这么失败了。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宋史》
当时的欧阳修还没有进入核心机构,只是一名谏官,专门上书提意见的那种,他紧跟着范仲淹一起搞新政,相当于是他的马仔。新政失败以后,他也被贬到了地方做知州,也就是滁州。
我们曾经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就是在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写的,环滁皆山也,这一句话可也是流传千古的写景名句。
司马光和王安石,那就是一对生死冤家。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年纪相仿,两个人中进士的时间也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算是同一个时代的文人。他们刚考上进士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在搞庆历新政了。可见他们和欧阳修之间还是有代沟的。
他们俩最初的关系是相当好的,两人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人品。尤其是司马光,曾经在宴会上,发现王安石说自己滴酒不沾,于是从头到尾就没有喝过一口别人的敬酒,这种胆略气度,深深吸引了司马光。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宋史》
于是司马光悄悄把自己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讲述给了王安石听,因此王安石对司马光也十分敬佩,两人就这么成为了至交好友。
但是这两个人后来却分道扬镳了,为什么呢?其实跟个人的交情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政见不同。
司马光天天读史书,所以因循守旧,不愿意做任何改革方面的尝试。而王安石是个激进派,他成天就想着要改革,要变法。早在宋仁宗时期他就曾经上书过,打算变法。
可惜宋仁宗胆子小,经历了上次变法失败的教训后,他只能把王安石留给子孙后代了。王安石到了宋神宗时代,就成了宠儿一枚,不仅担任了宰相,而且主持变法。
同时期的司马光因为反对变法,气愤之余回家写书了,这一写就是19年时间。这期间王安石两起两落,而变法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最终王安石被变法同盟们出卖,再也没有机会复出。
宋神宗努力打算延续熙宁变法,可惜能力有限,就算累死了,也没实现将变法策略贯彻下去的结果。
等到宋神宗死后,宋哲宗上台,老太后高滔滔主政,她也是一个守旧派,于是启用了司马光。司马光很高兴啊,上来就把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都给废除了,直接把王安石给气死了,当然没多久他也挂了。两个人可谓是相爱相杀了一辈子。
苏轼跟范仲淹是没有交集的。这四个人里,苏轼唯独跟范仲淹没有交集,毕竟欧阳修已经是苏轼的老师了,而欧阳修只是范仲淹的小弟,辈分差太多了。
等到苏轼在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的时候,范仲淹已经凉了5年之久了。不过苏轼跟其他三位的关系却非同一般。
欧阳修亲自录取了苏轼,因此成为了苏轼的老师,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而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初跟苏轼都是好朋友,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文采和人品。
可是等到王安石变法开始以后,几个人的矛盾就出现了。当时欧阳修已经退休了,王安石本打算重用苏轼,结果苏轼却觉得王安石变法的某些内容不应该这么着急发出,最好是慢慢来。
这可把王安石气坏了,结果王安石一怒之下就把苏轼给调出去做官了。等到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高滔滔执政期间,司马光又打算重用苏轼,于是将他弄了回来,还让他做到了三品的翰林学士,这是苏轼在政治上的巅峰了。
结果苏轼又跑过来喷司马光,认为变法中的某些策略还是不错的,不该全部废除。结果司马光认为他是异类,又把他弄出去做官了。
此后苏轼被各种打压,总是是变法派和守旧派都不喜欢他。因此他也只能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
总结:宋仁宗时期的文人最幸福。宋仁宗虽然软弱了一些,但是他堪称是最仁慈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的文人是最幸福的,因为可以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言者无罪。
因此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帮优秀的文人,前期的范仲淹、韩琦、富弼,中期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后期的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些人才是历史上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创造了若干中华文化中不可抹去的瑰宝,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无价的。
参考资料:《宋史》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们经常出现在我们语文和历史课本上面,欧阳修,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则有那句名闻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句。对于他们,大家熟悉归熟悉,可他们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多少?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出生时,北宋刚建立还没满30年,他为官是在宋真宗(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和宋仁宗(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时期,在仁宗朝曾主持了以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公元1041年-1048年),而欧阳修是改革派中的重要成员,后来改革失败两人都因此被贬。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为官历经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公元1063年-1067在位),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不过他主要的政绩还是在仁宗朝,后来神宗朝的宰相王安石,哲宗朝的宰相司马光,都是由他推荐从而仕途高升的,而这两人在当时是他的政敌。在神宗朝时,他年事已高,主要任务就是养老。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哲宗启用为宰相,上台后他和保守派全面反对王安石的改革:凡是王安石立的新法,不论好坏,统统废止;凡是王安石革除的规矩,不论利弊,又通通恢复,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和司马光在仁宗朝可以说是打酱油,没什么话语权。到了哲宗朝时,他挂了个闲职养老,打了一会酱油就和司马光一起归天了,不过他还死在司马光前面。在神宗朝时,受神宗重用,拜相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这小子跟前辈相比,他就是个打酱油的,而且打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还在宋徽宗朝(公元1100一1125年)呆了一年多。他要是能活到90多岁,都能亲眼见到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开朝建国。
综上所述,这五人的辈分就是:范仲淹和欧阳修是一代人,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一代人,苏轼是前面四个人的后辈。你以为这就完了?他们就这点关系?错,大错特错!
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之间关系极好,是好哥们,范仲淹作为大哥,对欧阳修多有照顾。仁宗朝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仗义为兄,连续上书为其力争,最后也因“朋党”一事屡屡遭人口诛笔伐。最后还被设计,以“侵占外甥女财产”之罪出贬滁州。
仁宗朝时,欧阳修与王安石最开始二人关系还不错,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政坛前辈还和王安石互赠诗文(《赠王介甫》与《奉酬永叔见赠》),并向韩琦举荐王安石。后期到了神宗朝,他却因为政见不合,对新法多有抵触,在地方执政期间曾拒不执行新法有关工作,致使与王安石在政治上交恶,后来干脆颐养天年去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入朝为官前,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宋神宗即位三个月就重用两人,头天王安石任命为江宁知府,第二天司马光就任命为翰林学士。他俩是朋友,私交上倒也过得去,但在政治上的死对头,两人联手做出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争”。
二人为政时斗的不可开交,你来我往之下十余年苦斗,虽然司马光文采斐然,兢兢业业,但其工作能力实在及不上王安石,在争斗中明显处于下风,以至于在王安石当政时期几乎是黯淡无光,碌碌无为,期间还被贬去西京洛阳,安心编撰《资治通鉴》去了。
至于苏轼,真的是朵奇葩,虽与王安石,司马光同朝为官,但在变法派得势时反变法派,结果被贬,在守旧派得势时反守旧派,结果还是被贬,两边不讨好,一生在朝中都不如意。王安石说他:华辞诚无用,有吏材则能治人。连宋神宗都说:苏轼非佳士。皇上都看不上你,你还能做什么呢。
司马光掌权后,对他全面废除新法持反对意见,苏东坡说:新法有利有弊,应予以甄别,把好的留下,坏的剔除就行。这话很是在理,司马光却对他发起脾气来。于是苏轼对司马光说:当年韩琦做宰相,阁下做谏官,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管不顾。难道现在自己大权在握,就不许苏东坡知无不言了吗?司马光马上笑着道歉,但依然不改。
而苏轼参加科举的那一年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的第二名是欧阳修亲点的,两个人有师生之谊,欧阳修在放榜后给梅圣俞写信,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死后,苏轼还写了诗词纪念他。他俩还是亲家,因为欧阳修的孙女后来嫁给了苏东坡的第二个儿子。
至于苏轼和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不过私下里交情还是不错的,他俩常一起游玩,谈论诗文,或是畅谈国事!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都是粉丝好友关系,不忘初心,古代人大部分非常讲义气。正义,一言九鼎,驷马难追 ,友谊长存,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在唐宋两代的文学成就上,这八位人物最高,所以被称为唐宋八大家(韩柳欧王曾三苏)。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三苏父子与欧阳修又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司马光虽不在其中,但一本《资治通鉴》就已经证明了他的本事。他们四人均是文人,而文人才最懂文人,要不是因为政见不同,想必他们完全会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吧。
欧阳修早王安石与苏轼两人入朝为官,若说三人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倒还算不上,但是却也出了许多趣事儿的。
王安石初入仕途的时候,欧阳修对其很是欣赏,甚至曾经作诗以赠。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王安石收到官场前辈的诗之后,也写了首诗回赠。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古代诗人并称及合称
“屈宋”:屈原、宋玉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山涛
“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孟”:王维、孟浩然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韩柳”:韩愈、柳宗元
“苏辛”:苏轼、辛弃疾
“孔孟”:孔子、孟子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扬雄、张衡、班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黄”:苏轼、黄庭坚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
“一祖三宗”:杜甫(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轼、苏洵、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 爱,原来是一种经历,但愿人长久。
爱火,还是不应该重燃的。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如果我们没有重聚,也许我会带着他深深的思念活着,直到肉体衰朽;可是,这一刻,我却恨他。所有的美好日子,已经远远一去不回了。
爱情,是自身的,我不再缺少些甚么了。
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爱情从希望开始,也由绝望结束。死心了,便是不再存在着任何我曾经对你有过的希望。
爱情是风花雪月的事,失意的人是玩不起的。
爱情也是一种发明,需要不断改良。只是,这种发明跟其他发明不一样,它没有专利权,随时会给人抢走。
爱上了你,我才领略思念的滋味、分离的愁苦和妒忌的煎熬,还有那无休止的占有欲.为什么你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心潮起伏?为什么我总害怕时光飞逝而无法与你终生厮守?
暗恋最伟大的行为,是成全。你不爱我,但是我成全你。真正的暗恋,是一生的事业,不因他远离你而放弃。没有这种情操,不要轻言暗恋。
承诺本来就是男人与女人的一场角力,有时皆大欢喜,大部份的情况却两败俱伤。
春天我用眼泪为你浇溉,只盼你发芽;夏天我深情的双眼凝视你,期待你开花;秋天我把月亮画得那么圆,只盼你结果;冬天一床红绸被,所有相思梦里随。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这四个人,属于三代人。
欧阳修年纪最大,生于1007年。司马光生于1019年,年长王安石两岁,二人是同辈。苏轼年纪最小,生于1037年。
一个零五后(欧阳修),两个二零后(司马光19年出生,四舍五入的二零后),一个三五后(苏轼)。
在文学成就上,显然苏轼名气最大,也属于后来居上。在为官上,前三人则都曾身居要职,主持过朝政,都比常年外放、被贬官的苏轼,官位高多了。
论出身,苏轼也属于平民阶层——其十一世祖苏味道是唐朝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却在武则天死后,遭到清算,被贬到了四川眉州。苏家也就此远离中原的权力中心三百年。
直到宋朝的仁宗时期,苏味道的九世孙苏洵才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离开四川,进京赶考。这一年是1057年。
不过,干的好不如赶得巧。这一年,被誉为中国人才大爆发的一年。提倡古文运动的欧阳修是苏轼那一届的主考官。在欧阳修之前,考生们都以追求写作晦涩难懂的骈文为能事。而欧阳修主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并且以写策论来开考题。而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就是因为以前擅长写策略,不擅长写骈文,屡屡落榜。
所以,当欧阳修看到一篇写的很好试卷时,就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这篇文章的排名定在了靠后的名次。不料,这篇文章的并不是曾巩作的,其真正的作者正是苏轼。
苏轼也因此没能得中状元。之后,欧阳修与苏轼经常交流文章,遂成为师生。
而那个与苏轼同一年考中的曾巩,比他年长18岁。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两人算是师兄弟关系。曾巩的另一层关系是与王安石。
1037年,曾巩和王安石,分别随着各自的父亲来到京城做官。那一年,王安石十六岁,曾巩十八岁。两个官二代,都是江西抚州人,年纪也相仿,又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关系自然是最亲近的。
而曾巩显然更擅于交游,是他先拜会并结识了欧阳修,并把好友王安石也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结识这两个年轻小伙时,他们还是布衣。王安石也算是欧阳修的学生。
这么算来,王安石与苏轼,也是师兄弟。但按年龄算,他们属于两代人。
相比曾巩不擅长写骈文,屡屡不能考中。王安石到开封的第五年,就考中了进士。本来,他也有可能做状元的。但因为文章里出现了不敬之语,被降到第四名。
至此,唐宋八大家中,除了两位是唐朝人,其余六位都是宋朝人,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苏轼、曾巩、王安石,都属于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和王安石是好友,曾巩和苏轼是同年进士。而王安石21岁中进士那年,苏轼才五岁。怎么算,苏轼都是个小老弟。
王安石早年经历考中进士之后,王安石被任命为淮南节度判官,做了四五年,任满。本应入京,进入馆阁——也就是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但王安石却放弃这个机会,主动申请调到鄞县去做知县。
在鄞县做完四年知县后,又升为舒州通判(主管一个地区的政法工作)。前后九年时间,一直是在地方上任职,这也为他之后的变法提供了实际依据。
后来,因为工作表现太突出,王安石先后两次被朝中大佬点名推荐。第一次是宰相文彦博,第二次是他的老师欧阳修。却都被王安石拒绝了。
第一次拒绝的理由,是认为这属于越级推荐,不合规矩,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次拒绝的理由,是要侍奉年事已高的祖母。
不过,老师欧阳修不死心,再次以俸禄养家为由,提拔他在群牧司做判官。可能是在群牧司时,王安石认识了当时的司马光。可没多久,王安石又外放到了常州。
司马光的早年经历上述几位,除了苏轼是四川人外,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以及更高官位的晏殊,都是江西人。他们相互结交,除了文采之外,可能也有同乡之谊。而司马光是北方人,他的老上级庞籍,也是北方人。
庞籍有两个得力的下属,武将是狄青,文官是司马光。庞籍常年在边境对付西夏。他主政河东时,司马光是他的副手,并为其提出修筑边墙、断绝与西夏贸易等策略。也正是在这些策略付诸实施期间,庞籍的下属私自出战,兵败自杀。
因为下属犯错受牵连,庞籍被贬官。而这些策略都是司马光提出来的,所以司马光也极力维护庞籍,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庞籍得知后,更袒护司马光。上下级之间患难与共,也实属难得。
然而,老上级失势,司马光也只能被调回京师,担任起居舍人兼谏院。巧的是,他当时的好朋友,后来的死对头王安石,也在同年被调回,担任度支判官。
这一年是宋仁宗嘉佑三年。当时同在京师的韩维、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因为都有文名,且时常诗文唱和,被称作“嘉佑四友”,属于京师顶级文学朋友圈。
注意,嘉佑二年苏轼考中进士,也在京师,也以文名突显,却并没有并列入这个顶级朋友圈。一来当时的苏轼论辈分属于初出茅庐,二来其母病亡,苏轼急匆匆的回家守孝,离开了京师。
“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
好友反目而那时候,除了以文会友,王安石就已经提出要变法。但当时的宋仁宗并未采纳。你不采纳,我就不伺候了。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辞官回乡守孝。
这一次,王安石在京师又只待了五年时间。
没多久,宋英宗继位,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都被他推脱了。在王安石的前期,贯穿始终的就是拒绝,拒绝入朝、拒绝馆阁之职。这和他的性格也有关系,所以被人称为“拗相公”。
王安石是没等开始,就拒绝;司马光是做了之后,再拒绝。司马光在京师,一直做谏官。所谓谏官,在明朝之后与御史的工作合二为一。但在当时,谏官、御史,属于两个系统。御史是监察百官,谏官是监督皇帝。
1065年,司马光连着三次上书,向朝廷请辞谏官之职。
原因嘛,司马光说的也直白,“皇上,我都干了五年的谏官了,从没见过有人做这个工作这么久的。这个工作容易得罪人,要是再让我干这个,恐怕连我和我的子孙都没有立足之地了。”
当时,司马光四十六岁,做谏官五年,上了17封奏章。不仅劝解皇帝和太后和睦相处(英宗继位后,与太后关系紧张),也当廷怼宰相韩琦,还为贫苦农民请愿。
最终,英宗批准了司马光的请求。司马光专心做龙图阁直学士,修《通志》之类的史书——这类工作是王安石不愿意做的。
英宗做皇帝没几年就驾崩了,神宗继位。欧阳修向神宗推荐司马光担任御史中丞——还是得罪人的工作。
而刚刚继位的宋神宗,将仰慕已久的王安石再次调入京师。时隔四年,王安石又回到了京师。两年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始变法。
也就是在变法这一年,昔日的好友司马光和王安石,为了变法的利弊争论起来,以至于决裂。司马光上书弹劾王安石,恳请神宗“诛逐乱臣,延纳正士”。
王安石回到京师的第三年,司马光负气辞职,离开了京师。
之后,司马光用了十余年时间,编著《资治通鉴》,两耳不闻窗外事。王安石在京师变法,很多他昔日的朋友,也被排挤出京,包括欧阳修、曾巩、苏东坡等人。在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病逝。
最终,王安石变法也没成功,自己也离开了京师。
结局等到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即位,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司马光被起用为相,全面废除了新法。
废除新法的第二年四月,王安石去世。同年九月,司马光去世。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而当初那个小老弟苏轼,嘉佑四友诗文唱和时,没在京师。变法刚刚兴起时,被排挤出京。废除新法之后,又因为说错话,再次被排挤出局。一生漂泊,却留下了大量诗文。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要想知道这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四个人的出场顺序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二,四个人的关系从四个人年龄来看,欧阳修比司马光大12岁,司马光又比王安石大2岁,王安石又比苏轼大16岁。也就是说,苏轼在司马光、王安石面前,就是个小老弟;在欧阳修面前,简直就差了几乎两代人。
王安石和司马光私交还算不错,但在政治上,观点却是截然不同,后来甚至成为死敌。王安石主张“变法”、“开源”;司马光主张“守旧”、“节流”。
欧阳修曾经跟随范仲淹搞过“庆历新政”。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特别欣赏王安石、苏轼,也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但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过反对,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私交。何况,这时候的欧阳修,年龄大了,基本处于休养状态了。公元1007年生的欧阳修,和公元999年生的包拯是同时代人,他们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宋仁宗时期。
王安石和苏轼,尽管他们之间年龄相差16岁,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惺惺相惜、相互欣赏、成为忘年交的障碍。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没有过明确反对,但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苏轼写过很多诗讥讽变法。这使得两人关系有过一些尴尬。也正因为如此,苏轼后来被牵扯进乌台诗案中,险些要了命。
但在“乌台诗案”中,除了弟弟苏辙极力想办法营救苏轼以外,这时有两个人也在皇帝面前极力替苏轼求情,一个是章惇,另一个就是王安石。讽刺的是,这两个人和苏轼私交都不错,但也都是被苏轼讥讽过的变法领袖。可见,作为一个政治家,王安石的格局非常大。
王安石被罢相后在江宁闲居时,苏轼曾经去看望过王安石。那是元丰三年的事。苏轼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调往汝州途中,路经江宁,想起王安石对自己的搭救之恩,专程去拜访王安石。赋闲在家的王安石郁郁寡欢。见到苏轼,十分高兴,和苏轼煮酒吟诗,通宵畅谈。
苏轼和司马光的关系有点尴尬。尽管两人原来的关系非常不错,但在后来,慢慢疏远了。在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和苏轼都持反对意见,不过两人反对变法的出发点不同。司马光是守旧势力的代表,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全然不管变法内容的是非对错。这是司马光在历史上的一个污点。由反对变法,到在实际工作中变得非常偏执,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要处处和王安石作对。
苏轼倒并没有全然反对变法,他对变法的看法,一是认为某些变法项目不切合实际,二是认为王安石在变法中任用人才的方法、原则有问题。
但在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司马光尽废新法,苏轼又反对司马光的保守和偏激。因为,在被贬斥途中,苏轼的确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给现实社会带来的许多好处,逐渐改变了对新法原有的态度。因此,苏轼又遭到司马光等守旧势力的排斥、打击,不断被贬。
也就是说,不管哪一派上台执政,苏轼一直在被贬的路上飘荡。可以说,苏轼因为被贬,倒也得到了不少好处,那就是公费周游了大半个中国。
谈到苏轼和欧阳修的关系,欧阳修应该是苏轼小时候的偶像和榜样。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文坛领袖欧阳修。据说,欧阳修在审阅苏轼的考卷时,立刻被苏轼华丽奇绝的文风所吸引,赞不绝口。当然,他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苏轼的考卷,以为考卷是自己的门生曾巩的,本来想判定为第一,但为了避嫌,便把苏轼的考卷评定为第二名。后来,当他知道是苏轼的考卷时,又后悔没有让苏轼当成状元。不过,据说苏轼倒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是心甘情愿地成为欧阳修的弟子。
如果说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那么,苏轼就是北宋文坛的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将。
三,四个人的成就总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造诣都非常高。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名篇。
欧阳修、王安石又都属于改革家,在当时和后世的政治地位比较突出。
从整个历史看,苏轼的文学成就又明显高于其他三位,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学大家。
而司马光,尽管和欧阳修、王安石同样都是政治家,也担任过北宋宰相,但在政治方面的成就实在乏善可陈。特别是在王安石下台后,他尽管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新法,但面对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又毫无办法,束手无策。而且,他不惜牺牲王安石、章惇等人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割让土地,以保边境的苟且偷安。可见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故此,他的主要成就更多偏重在史学方面,最出名的,就是他主编的《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各有千秋,各领风骚。论政治成就,王安石第一;论当时的文学地位,欧阳修是文坛领袖;论文学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当之无愧;论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光是独一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