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谁的结局最令人唏嘘?

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谁的结局最令人唏嘘?

老规矩,先说答案:最令人唏嘘的太平天国降将当属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亲弟,韦志俊。

可能很多人认为李秀成结局令人唏嘘,但是我觉得所谓令人唏嘘是本人有很高的起点,自己也很有能力,而且这个能力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但是就是出不了头,最后泯然于历史长河里,这样的人,这样的结局才能叫唏嘘。

忠王李秀成结局当然很惨,但是属于在历史上发过光发过热,作为普通一兵一步步走上了历史舞台中央,最后还有一个悲剧性的落幕,这种人,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唏嘘”。

而韦志俊则不一样,他有一个很高的起点。

他是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当李秀成还是普通一兵的时候,他已经是“国宗”,职同丞相

了。当太平天国才进入南京的时候,丞相这个职务已经算是一个高级职务了。

而他也用自己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靠哥哥的天国二代,他本人在军事上也有相当的才能。

在咸丰四年正月正月十五日,韦志俊等大胜清军于湖北黄州,清朝的湖广总督吴文鎔投塘水自杀死。

之后与清军作战中,韦志俊有胜有败,但是在这年年末,他大败湖广总督杨霈于广济。

咸丰五年正月,韦志俊等攻克湖北兴国、通山、崇阳、通城、咸宁等县。

二月,攻克武昌。

八月,败新任湖北巡抚胡林翼于汉阳。

九月,再败胡军于蒲圻。

咸丰六年,镇守武汉的韦志俊屡与胡林翼、罗泽南进行战斗。

三月初二日,韦志俊部击中罗泽南左额,罗不久因伤重而死。

罗泽南是什么人?如果罗泽南不是被韦志俊重伤而死,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曾左李胡了,而是曾罗左李胡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天京事变发生,或者天京事变发生后韦昌辉不死,那么以韦志俊此时的军事素养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和韦昌辉的关系,韦志俊肯定能在太平天国历史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只能说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历史的进程也很重要。

韦志俊就是一个被历史进程狠狠撞倒的人。

不过幸运的是,天京事变后没多久,石达开率部出走,尽管洪秀全猜忌韦志俊,但是也知道此时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时候,于是他被任命为太平天国的右军主将,这也是他在太平天国这边担任过的最高军职,他的同僚有前军主将陈玉成,后军主将李秀成,左军主将李世贤。顺便说一句,这些人里就他一个人没有封王。

但是洪秀全对韦志俊或者说韦家的猜忌并没有停止,洪秀全后来拉拢和韦志俊以及韦家有深仇的杨秀清的弟弟,杨辅清,任命杨辅清为中军主将,慢慢的韦志俊变得很消沉,用李秀成的话讲,“避逼林泉。”

最后,终于发展到洪秀全命令陈玉成部拦击韦志俊部的地步,到了这一步,韦志俊也只能率部投降清朝了。

咸丰九年十一月,韦志俊正式投降清朝,并且攻占了池州作为“反正”礼物,,降清后他的头衔是二品顶戴花翎。

他投降清朝后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战绩,但是也有打败过陈玉成的时候。

关于他的军事才能,曾国藩在给自己弟弟的信里有过高度评价:“韦志浚军,余本不甚以为然。自接弟十五、六日等信,言韦于用兵内行,又言其心地之好,余遂有意用韦为统领,独当一路。”

“如韦之为人,水师各营官赞之,祁门林令赞之,余俱未动心。至弟十六日信言韦力劝各大宪谋攻安庆,赞其心地之好,余遂动心用之。将用之,而弟此信乃说出韦之坏处。自去年以来,弟信亦未说过韦营半个坏字。”

不过由于他降将的身份,平定太平天国后,他的“志字营”是第一个被裁撤的,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撤韦志浚部,每营发饷二万,江七鄂三。”

光绪九年四月初二日,韦志俊病死于芜湖,终年57岁,葬于安徽宣城县孙家埠乡汪村。他最后的头衔应该是奏留广西补用副将。

有说韦志俊不愿意回老家是因为老家人看不起他,这是扯淡,当时太平天国已平,他一个二品大员回老家探亲,难道还有人敢讽刺他吗?我想他最后定居安徽一来是出于降将避嫌,二来,他后半段军事生涯一直在安徽以及周边,大概是对安徽也有一定的感情。

再说了,史料记载,他后人里住在广西桂平的也有不少。

注释:

《试析清廷分化太平军的策略──从韦志俊等人叛变谈起》,作者:薛瑞录,来源:《历史档案》1999年第2期

《对韦昌辉集团的考察》,作者:贾熟村,来源:《学术论坛》2001年第4期

《宣城发现有关太平天国的石碑和族谱》,作者:郭存孝 来源:《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8期

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谁的结局最令人唏嘘?

结局唏嘘者当属丁汝昌。

丁汝昌,幼年因家境贫困,只得靠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为生。15岁,因老家发生发生严重灾荒,腐朽的清政府又未及时救灾,丁汝昌父母双亡。18岁,太平天国克庐江,生活无以为继的丁汝昌为了生存,遂加入太平军,成为英王陈玉成部属程学启的部下,驻守安庆。

在程学启麾下效力时,因其脑子灵活,作战勇猛,被程学启重点培养,视为亲信。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之时,清军因久攻安庆不下,遂将安庆守将程学启的养母拘拿,迫其投降。程学启对养母很是孝顺,见养母被清军俘虏,且安庆又危在旦夕,于是决定降清。

二月十九日,程学启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就这样,丁汝昌由太平军变成了清军。

最初,清军统帅曾国荃对程学启、丁汝昌等人十分不信任,每次与太平军作战,都让他们排在最前面,防止其作乱。直到,程学启、丁汝昌等率军攻克安庆,与昔日太平军同袍成为死敌,曾国荃这才稍许相信他们。

安庆之战后,丁汝昌以战功升任千总,任开字营哨官。随后,李鸿章建淮军,由于开字营将士多为安徽人,故而被曾国藩划归李鸿章的淮军指挥。

1862年四月,丁汝昌率军配合刘铭传的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因此战中,丁汝昌身先士卒,作战英勇,被刘铭传看中,遂被其调至铭字营,最初任其亲兵统领,亲兵100人。不久升任营官,授参将,统领马队。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清廷大赏诸将,丁汝昌以战功升任从二品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同年,丁汝昌再次跟随刘铭传北上剿捻军。1868年,捻军被清廷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正二品总兵,加提督衔,视为从一品,并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坐到从一品的总兵,丁汝昌算是太平军降将中的顶端人物啦!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剧变,却让丁汝昌瞬间从顶端跌落到谷底。

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接到诏令后,决定裁去丁汝昌部的3营马队,见自己的部队要被裁减,丁汝昌自然不愿意,致书抗议,是打死都不愿意裁军。之后,刘铭传是恼羞成怒,自己的部下居然违抗自己的命令,对于久经沙场的刘铭传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就起了要杀掉他的念头。

丁汝昌听闻此事后,遂赶紧放弃军队,逃回老家巢县,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一心想光宗耀祖的丁汝昌逃回老家后,一想到自己可能再无出头之日,每日都是闷闷不乐的。好在这时有他的贤妻在劝解着,其妻魏氏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她就时常安慰丁汝昌:“我们家有数亩薄田,足够吃饱肚子,大丈夫建功立业,自然会有机会是,暂且等待”,丁汝昌这才没有消沉下去。

家居数年后,丁汝昌偶然间听闻曾经的老帅李鸿章现在在天津,且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之高位,遂决定去投靠他。来到天津后,丁汝昌也顺利地见到了李鸿章,李鸿章也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恰逢当时他正在筹建的北洋水师缺少一位忠勇有加的掌舵人,于是他就将丁汝昌留在身边,决定日后让他执掌北洋水师。

在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后,丁汝昌开启了平步青云之路。

此时,因北洋水师尚未筹备完成,故而在李鸿章的保举下,丁汝昌暂时任天津镇总兵。1882年,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拱北”等舰,成功阻止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扬我国威,因此被清廷赏穿黄马褂。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赏加尚书衔,高居正一品。

这一刻,丁汝昌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执掌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舰队,威震天下,算是了却了他光宗耀祖之心。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八日,黄海海战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海军12艘战舰同日军开战。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黄海海战以北洋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等5艘战舰,死伤官兵千余人,而日军“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等5舰受损严重为结局。

此时,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惨败,但并未伤及根本,如果敢战,并不会说就一定会败。然而,此时李鸿章为保全自身实力,居然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李鸿章这般自私的决定,最终葬送了丁汝昌和北洋海军数千将士的性命。

这时丁汝昌是主战的,然而李鸿章却极力阻止,丁汝昌不敢违抗李鸿章的命令,只能是困守威海卫。

十二月二十五日,日陆军登陆山东荣城,从而完成了对威海卫的海陆二面合围。然而,就在这威海卫急需救援的危急时刻,清廷不但没有想尽办法去救援,其内部反而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互相攻击,丁汝昌作为李鸿章的嫡系则首当其冲,被在朝堂上的李鸿章政敌恶意攻击,被扣上了“通敌叛国”的罪行,若不是李鸿章的力保,恐怕他早就被光绪下令下狱知罪啦!

可是,就算清廷如此对丁汝昌,丁汝昌也从未想过要逃跑,更未想过要投降,他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

十二月三十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让丁汝昌投降,并答应给他高官厚禄。这时,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他就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

1895年正月三十日,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

纵然丁汝昌如此英勇,无奈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日军海陆合围,终成孤岛。

二月九日,丁汝昌见刘公岛沦陷已成定局,遂决心率北洋海军剩余力量与敌决战。丁汝昌亲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后,被日军击中,之后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下。

二月十二日,丁汝昌再次毅然回绝日军劝降,只想以慷慨一死尽忠。当晚,丁汝昌见大势已去,自觉对不起朝廷,对不起李鸿章,服鸦片自杀,壮烈殉国,年59岁。

然而,丁汝昌的誓死不降,壮烈殉国,并没有让腐朽的清朝感动,更未被厚待。

丁汝昌殉国后,腐朽的清廷朝堂之上的清流党、顽固党人是互相攻击,都不愿背负起这场败战的责任,相互推诿。就这样,丁汝昌这位直到死都忠心于清朝的大忠臣被推了出来,无能的清政府让他这位殉国的忠臣背上了这个失败的责任。

之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

直至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的力争,丁汝昌才被平反昭雪,可依旧没有得到该有的待遇,未被追赠,也未被赐谥号,其子孙更未得到福荫。

丁汝昌为国而死,死的壮烈。然而,为腐朽的清政府自杀,这实在是不值。清朝的亡国实在是罪有应得,不说清皇族的卖国求荣之举,就单单是如此对待丁汝昌这么一位为国尽忠的忠臣,它的灭亡就是应该的。

只是丁汝昌这么一位忠君爱国的大忠臣,誓死不降,壮烈殉国,最后却是被清廷如此对待,真是让人唏嘘啊!

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谁的结局最令人唏嘘?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几个颇有代表性的太平天国降将。他们在降清后,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的结局却都不甚理想,令人唏嘘不已。

李昭寿:重用,用完即扔,扔了就挂

李昭寿,原本就是聚众造反者,中间一度归顺清军。后来,因为得知清军要加害自己,遂投奔太平军。

此后,因为作战不积极,外加扰民且吸食鸦片,陈玉成要治他的罪,他跪求很久才得免。

正好,胜保扣留了他的妻子和父亲,派人招降李昭寿,李遂带着要地滁州投靠了大清。

投靠大清后,李昭寿得到了重用。他奉命“办理招安事宜”,诱降太平军将领,同时,又率军在天京北岸作战。

由于李昭寿表现良好,一路被提拔到了江南提督,又被任命为钦差帮办安徽军务,可谓风光无限。

好景不长,1863年,曾国藩断绝了天京北岸交通,大清不再需要李昭寿了。

不久,李昭寿遭到弹劾,交出所驻要点,开江南提督缺。

此后,李昭寿出卖前来投靠的好友,以求太平。

可惜,大清到底还是不放过他。

1881年,李昭寿因为殴打贡生(这本来不算一件大事),被处死。

韦俊:得以善终,但被家乡人所不耻

韦俊,是太平军降将中地位最高的一个。

他是韦昌辉的弟弟,也颇有军事才能,屡立战功。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李秀成先后力保,韦俊未马上受到牵连,仍然努力为太平军效力。

1859年,韦俊遭到杨辅清部攻击,想去江北投靠李秀成,又被陈玉成攻击,已无容身之地。

无奈之下,韦俊接受劝降,以池州投靠大清。(但因刘官芳等人反抗,池州仍在太平军之手)

投靠大清后,韦俊给了昔日战友致命一击。

安庆之战中,韦俊利用自己对周边地形的熟悉,在枞阳决堤,使湘军得以发挥水师之利,一举攻破枞阳,切断安庆后路,为大清攻取安庆立下大功。

此后,韦俊成了少有的一个得以善终的太平军降将。

不过,叛将的名声不好,他遭到了家乡人的排挤。

1865年,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第二年,韦俊回到了家乡,要出钱修桥,讨好家乡人。

可惜,家乡人对他不耻,拒绝了他。

据说,罗尔纲先生1942年探访他老家时,家乡人仍称他“反骨韦十二”。

韦俊死后,叶落不得归根,只有安葬于安徽宣城。

程学启:最受重用,战死沙场,但给大清留下了北洋水师提督

程学启,原是太平军一员悍将。

安庆之战时,他驻守安庆城外营垒,作战骁勇,清军率战不能胜。

不过,由于程学启与安庆守将叶

由于程学启就是安徽桐城人,家离安庆不远,曾国荃抓住软肋,找到族中一老妇人前去劝降(有威胁家人之意),程学启遂降。

归降之初,曾国荃不怎么信任他们,把他们当炮灰,承担最危险、最困难的任务。

但程学启确实勇猛,拼死力战,为攻克安庆立下大功,得到了信任。

李鸿章组建淮军时,点名要程学启相助,程遂成了淮军早期悍将。

程学启做得最出格的事情是在苏州。当时,他诱降守苏州的“八王”,随后,又血洗苏州,制造了一场屠杀!

不久,在攻嘉兴时,程学启中弹而亡。

程学启深得李鸿章信任,若其不死,或许后来会有很大的前程。

值得一提的是:跟随程学启的兄弟中,有一人,名叫丁汝昌。

丁汝昌的故事,想来不必多说了,他可能是近代史上最有争议,最令人唏嘘的人物之一了。

时过境迁,我觉得我们已不必再一味以“叛徒”称呼他们。

他们多是刀山火海里进出的人,并非贪生怕死之徒。

在太平天国时,他们受到内部排挤、压制;降清后,他们又受到朝廷猜忌、防备。他们能力虽强,但终究不能把握自己命运,令人唏嘘!

其实,这些降将降清时,多只有30来岁,仍有打好年华。

若太平天国靠谱一些,或者大清豁达一些,他们原可以在后来的反侵略战争中为国家出力。

只是···他们遇到的,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唏嘘的时代。

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谁的结局最令人唏嘘?

可能和苏州这座城市关系较为密切的缘故,所以对太平天国时期,驻守在苏州的慕王谭绍光较为了解。当年,李鸿章为了能够顺利攻击下苏州,曾经策反过苏州的部分将军,也即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伍贵文、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八人。

谭绍光当然知道这些人已经和李鸿章取得联系了,但他还是自信满满,满以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劝说郜永宽等人,和他一起与李鸿章对抗。然而,谭绍光召开的会议上,虽然他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却不能让那些已经准备投降的将军转变心意。而在最后,郜永宽等人杀死了谭绍光,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李鸿章。

1863年12月4日,就在这一天,谭绍光死,八将军满以为献出首级和苏州城,能让他们飞黄腾达,没想到,就过了两天,八将军也被杀了。连带着不少太平天国的官兵被杀,这就是所谓的“苏州杀降”事件。

不少朋友在讲投降的著名将领时,都举例一些个案,确实看起来是唏嘘不已的。但是成建制的八将军在投降后两天被一锅端,难道不值得深思么?

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谁的结局最令人唏嘘?

太平天国从建立初期之始,就一直有人降清,当然了,叛徒也分著名叛徒和非著名叛徒,就跟汉奸要分大汉奸与小汉奸一样,下面小编就简单介绍几位著名的太平天国降清将领。

石达开

在历史评价中,太平天国属于口碑并不太好的那种,但是大家对石达开却高看一眼,他是接近于完人的存在。作为太平天国的第一名将,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石达开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取得过辉煌的胜利。

在个人道德上,石达开体恤百姓疾苦,关照下级,也是难得一见的好人品。另外,石达开还是一个大帅哥,当时有人称赞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而且石达开非常年轻,金田起义之后,太平军在永安建制,石达开被封为“翼王”,而此时的石达开刚刚年满20岁,死时不过32岁,是一位“少年英雄”。

“天京事变”是石达开一生中最大的痛,但是和杨秀清、韦昌辉等人不同,石达开对太平天国还是忠心耿耿的。面对天王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不得不带领部下出走西南,这是一种无奈,也是最大的心寒。

1863年,石达开率部进军四川,在大渡河一线遭遇天灾,被百年不遇的大水阻住去路,再加上粮草断绝,被清军团团围困,陷入了绝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全几千名部下的性命,石达开与清军谈判,决定舍弃性命来换取部下的安全,于是向清军投降。

不过,清军最后背信弃义,还是把石达开的部下屠杀殆尽。石达开被押到成都受审,最后凌迟处死。受刑之时,石达开大义凛然,被割千刀仍然一声不吭,英勇就义。

苗沛霖

苗沛霖(1798-1863) ,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早年为乡村塾师。1856年,在乡举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势力逐渐坐大,开始擅自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近代中国早期军阀的雏形)。第二年,他又投靠清将胜保,后又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

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苗沛霖也是太平天国将领中最反复无常的一个。1861年他见太平天国得势便举兵抗清,被太平天囯封为奏王,1862年又暗中降清,并且诱捕英王陈玉成献胜保。

过了不多久又举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被清军僧格林沁部击败后,为部下所杀。苗沛霖也曾经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军阀雏形。

李秀成

李秀成是天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在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出走,李秀成和陈玉成成为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被封为“忠王”。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人心浮动,由盛转衰,正是李秀成等人依靠着自己的才华,支撑住这座根基已经动摇的将倾大厦。

在李秀成的指挥之下,太平军在极端困难的时期里,也取得了三河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二破江南大营等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让太平天国得以苟延残喘。

1864年7月,天京城被清军攻破,李秀成带领幼主幼主洪天贵福突围,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自己却因此落下,最后被清军俘虏。而李秀成被俘后的表现,成为历史争议的一个焦点。

与石达开、陈玉成、洪仁玕等人不同,李秀成被俘之后没有大义凛然的英勇就义,而是写下了数万言的《自述》,在《自述》里,李秀成表达了自己的忏悔和对敌人的称赞,甚至传递了要投降的愿望。毛泽东曾经对李秀成的事做了这样的评价:“白纸黑字,铁案如山,忠王不忠,不足为训”。

李秀成究竟是晚节不保,奴颜婢膝的谄媚之徒?还是要效仿姜维忍辱偷生诈降?或者目的是煽动曾国藩谋反自立?或者这份《自述》不过是曾国藩伪造的?这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秘密,恐怕没有人会知道了。

韦俊

韦俊名列太平天国十大猛将之一,是北王韦昌辉的弟弟。1951年,韦俊追随哥哥韦昌辉参加了金田起义,之后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次率兵攻克武昌,创下“韦国宗三克武昌城”的神话。

韦俊擅守,在第三次攻克武昌之后,遭遇了清军的围困。韦俊指挥得力,抵抗住了湘军的围攻,并且在一次战斗中炮火击毙了湘军的重要将领罗泽南。这让曾国藩损失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天京事变”之后,北王韦昌辉被杀,韦俊也因此感到惶惶不可终日。面对上级的不信任和同僚的排挤,韦俊最终选择投降清朝。然而在投降之后,由于身份太特殊,最终韦俊也没能赢得清廷的信任,不久后就离开了军队,最终的职务是三品参将。

可是在家乡,韦俊被称为“反骨韦十二”,他的投敌行为始终没能获得家乡父老的原谅,无法落叶归根。最终,韦俊客死他乡,他是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太平天国重要将领。

程学启

程学启是一名虎将,打起仗来不要命,不管是替天平天国征战还是替清军卖命,都是如此。在安庆城,程学启是守将叶芸来的手下。后来曾国荃偷偷招降程学启,事情不密被发觉,程学启率领300亲信冒死翻越城墙投奔清军,自己的一家老小都被杀害。

之后,程学启作为清军的前导,引领清军攻占安庆,报了自己家人被杀之仇。后来,程学启又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开赴上海一带,与英法联军和华尔的常胜军协同作战。当英法联军和常胜军被打的节节败退之时,程学启却表现出色,先后在青浦、南桥、松江、漕河泾、新桥展等地大破太平军。

为清政府夺回了南汇、川沙、奉贤等失地。因为屡立战功,程学启被提升为副将,获得了“勃勇巴图鲁”的称号。

1863年12月4日,程学启主导了“苏州杀降”,八名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被杀害。而几个月以后,率部攻打浙江嘉兴之时,程学启再一次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被洋枪击中太阳穴阵亡,时年三十五岁。

另几位则不是以个人出现的而是以团体出现的,并且与苏州杀降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几个人分别是,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伍贵文、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1863年底,淮军围困了苏州城,久攻不下,当时守城的是慕王谭绍光,郜永宽等在与城外的清军总兵程学启洽谈投降事宜后,决定铤而走险,回城后,郜永宽等人联合杀了慕王谭绍光,将谭绍光的首级取下,作为献降的礼物。

李鸿章进城之后,一方面发觉苏州城内的投降缺乏诚意,另一方面决定郜永宽等八人不可靠,因而最终安排了一场鸿门宴,把八个人抓起来全部杀了,是为苏州杀降事件,也是太平天国降清将领中结局最为悲惨的几个人。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事情。

纵观中国历史,叛徒降将,从来结局都不是很好的。

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谁的结局最令人唏嘘?

太平天国轰轰烈烈十四载,石达开、陈玉成等坚贞不屈的壮士,虽不胜枚举,变节降清之人,也能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程学启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重情又薄情,惜命又舍命,投降又杀降,只认手中刀,不管眼前人,能征善战而又复杂难辨。

在程学启短短的三十五年生命历程中,十一年的军旅生涯占其生命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在这之中,八年太平军,一年湘军,两年淮军,军事能力得到太平军、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三方认可,安庆、苏州、嘉兴三地构成其军事生涯的起承转合的完整轨迹。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当太平天国运动在遥远的广西金田村萌发之时,22岁的程学启还在安徽老家无所事事。1853年,太平天国的熊熊烈火烧到安徽,又恰逢安徽大旱,饥民遍野,从者如云。程学启也从此开启了其八年的太平军生涯。

程学启五短身材,形若文弱书生,却有建功立业之志,四处征战,屡有战功。1860年随太平军驻守安庆,抵抗湘军。在这里,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重大转折。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得到徐庶,先囚其母。曾国藩果然也是个文化人,抄袭了曹操的方法,将程学启的养母和养母之子抓来,以其子命要挟其母劝降程学启。程学启果然降清,似乎是个有情有义的至孝之人,却不顾仍在安庆城内妻儿的性命。程学启投降后,妻儿果然被杀,这就是程学启,重情又薄情。

安庆三面环水,唯有北面连接陆地。程学启当时驻守北门,多次给湘军以重创。投降之后,为了取信于湘军,他身先士卒,带领湘军又从北门发动攻击。最终安庆城破,太平军一万六千余人战死。

这就是程学启,为了建功立业,只认手中刀,不管眼前人。

是时,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东征攻略上海,上海官绅向曾国藩“泣血乞师”。曾国藩本想派曾国荃前往上海,但曾国荃一心想要攻占天京,以夺首功,不愿意去。时为曾国藩学生的李鸿章,却欣然愿往。

(攻打太平军)

1862年,李鸿章开始组建淮军。为了加强淮军实力,曾国藩抽调部分湘军补充淮军,程学启便在此列。他也因此开启了其两年的淮军生涯,逐渐成为淮军第一悍将。

程学启随淮军到达上海,连克东南十余城。1863年,淮军围攻重镇苏州,战事惨烈,连攻不克。

此时已到太平天国末期,苏州主将慕王谭绍光虽力主死战,但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八名将领,却与淮军暗中沟通,意欲献城投降。经过秘密商谈,在英国人戈登的见证下,程学启折箭为誓,一番封官许愿云云。郜用宽等八人杀死慕王谭绍光,搜杀其亲信千余人,率四万多太平军开城投降。

郜用宽等人高高兴兴去淮军大营参加庆功会,酒至半酣,李鸿章退出大帐,程学启率百余人冲进帐中,将八人全部杀死。

淮军入城后,程学启又纵兵抢掠,屠杀太平军两万余人,此为“苏州杀降”事件。这就是程学启,投降又杀降,李鸿章对此也颇有微词。

(丁汝昌)

程学启折箭为誓,苏州杀降,报应很快到来。

1864年初,淮军进攻嘉兴,双方攻防胶着,各自死战。程学启更是身先士卒,冒死向前,不幸被太平军的洋枪射中太阳穴部位,医治无效死亡,时年三十五岁。在这一战役中,随程学启在安庆一起叛逃的太平军将领何兴泰同时战死。这就是程学启,惜命又舍命。

程学启死后,清王朝和李鸿章给予了极高的待遇和评价,除了追赠各种官号爵位,还在其军事生涯的三个重要地点——变节之安庆,杀降之苏州,战死之嘉兴设立专祠。

在太平军与清王朝,程学启都展示了其极强的军事才能,程学启和何兴泰起于太平军,最终又亡于太平军。而随二人在安庆一起叛逃的另一人却活了下来,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这或许是程学启降清的最大功绩,苍天之安排,岂不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清史稿》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