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这个问题只能以马后炮的视角来回答。
秦能统一六国,而赵国不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先说客观原因。
在那个时代,一个国家想要从一众实力相当的国家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具备两点前提。
一是要有中央之国的经济潜力。
二是要有边缘之国的扩张潜力。
赵国的地理位置偏北,秦国偏西,两家半斤八两。它们都可以在军事扩张,获得大量土地和人口来增强国力的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四面被堵、丧失扩张空间的困境。
所以,它们都是边缘之国,都有扩张潜力。
但是。秦国在东出前,可扩张的腹地是巴蜀地区。而赵国的则是云中、九原、雁门、代郡等地。巴蜀和北境,没有可能性。经济潜力差距太大了。
当然,云中、代郡等地区,民风彪悍,盛产战马。也是战略要地。历史上赵国就是因为征服了此地,并兼以胡服骑射改革,综合军力才赶上秦国,并曾一度与秦国比肩,成为当时的双雄。
然而,有一说一。我们也必须要承认,赵国北部的综合资源是远不如巴蜀地区的。
巴蜀地区,什么自然资源都有。只是发展滞稍后而已,经济发展起来了,就好了。
而赵国的北边除了战马和少量耕地,几乎什么重要资源都没有。(盐铁铜之类的)
这就不是发展滞后,待发展的问题了。而是根本没得发展。
另外,秦国的关中平原本身发展的也比赵国的太原盆地和邯郸地区要好。秦人对当地的开发已经有几百年了。
所以综合而言,在不考虑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模拟发展,秦国的发展潜力就是天然的比比赵国要大。
我们知道。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底子,打得就是综合国力。
秦国的经济潜力比赵国大,人口、耕地比赵国多,综合实力强于赵国。那么,它在战场上的韧性和后劲就是要比赵国强。
这一点,长平之战体现的尤为明显。
所以从客观原因来说,赵国自打立国,它就不仅在经济潜力方面不如秦国。就连在扩张潜力方面,也不如秦国。
多说一点。晋国当年之所以能压着秦国大几百年。就是因为它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上。兼具了中央之国的经济潜力和边缘之国的扩张潜力。
然而,坐拥天时、地利的晋国,却因为人不和的问题,分裂了。
分裂之后。赵国分到了发展潜力遗产。它可以在不受别国干预的情况下,搞扩张。但它的地盘质量一般,经济基础一般。几乎所有的战略资源都缺。赵国如果想得到资源,别无他法。它只能跟魏国、齐国开战。
然而,赵国在未成年前,哪有跟魏、齐死磕的实力?
魏国和韩国则分到了经济潜力遗产。它们的地盘质量都很高,地多,人多,矿产多(运城盐池,中条铜矿,安阳铁矿),具备了成为大国的基础。但它们没有扩张潜力,每每对外扩张,都会遭到别国干预。
综上,赵魏韩其实是“和则生,分则死”的关系。若不分家,没人能欺负它们。统一天下也并非不可能。而一旦分家,它们不仅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且连自保都难。
实际上,分晋之初,三家的主君都明白这个浅显道理。所以,他们曾多次联手,向东暴打齐国,向南吊打楚国。魏国单方面吊打秦国。真是好不风光。
可惜。老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合作一段时间后,赵国不干了,赵侯觉得魏国拿的好处最多。后来韩国也不干了,韩侯也觉得好处净让魏国占了。自己吃了大亏。
然后,三家就闹掰了。先后搞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混战连连。
要是历史上没这档子事。三家不闹掰,秦国哪能崛起的那么顺利?估计秦国连夺回河西都没有可能性。
再说主观原因。
秦国的历史,大家耳熟能详。六代秦王,有个别是庸君,但没有一个是昏君。秦始皇就是站在前人们的肩膀上,一举消灭了六国。
相比于秦国。赵国的发展就坎坷多了。
赵襄子联手魏、韩消灭智氏时,赵家的实力是比秦国要略强的。
在赵魏韩三家中,也是以赵家实力最强。
但很可惜是,赵襄子死后,赵家高层多次自相残杀。这连番的内讧,不仅大大削弱了赵家的实力,也让赵家丧失了扩张的先机。
因为就在赵家内讧时,魏家变法了。即历史上著名的“李悝变法”。
魏家因变法,实力变强后。赵家沦为了魏家的跟班。丧失了向南扩张的可能性。
后来的赵献子、赵烈侯、赵敬侯都想跟魏国争夺河北。尤其是赵敬侯在位时,他把国都从太原迁到邯郸,就是为了跟魏国掰腕子。
可此时的赵国压根就是打不过魏国。
赵敬侯的儿子赵成侯在位时,把攻掠对象从魏国转移到卫国。可惜,魏国罩着卫国,为了争夺魏国。赵、魏又是连连混战。赵国几次被魏国打得“遍体鳞伤”。
公元前369年,趁魏国新君登基之机,赵成侯联合韩国攻魏,一度包围魏都。但战争还没结束,赵韩就因为分赃问题闹掰了。
魏国得到喘息之机后,将韩、赵各个击破。
赵国因此陷入了衰退期。不仅无法向外扩张一寸土地,就连国都邯郸都让魏国攻陷了。
后来,秦国崛起,趁魏国与赵、韩、齐混战之机,将魏国打得元气大伤。赵国这才得到喘息之机。
然而前面说了,三晋“合则生,分则死”。
三晋在分家就会死的情况下,魏国这个主心骨又被打残。没了主心骨。三晋很自然的就会被周围的列强(秦、齐)一通吊打。
在承受多次暴打后,赵肃侯病死,王位传给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这里不赘述了。一句话总结,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消灭了中山国,击败了林胡和楼烦二族。成为天下仅次于秦、齐,军力能比肩秦国的一流强国。
然而,赵武灵王的改革还是太迟了。他在赵国搞胡服骑射时,秦国的变法已经维持了近七十年。秦国国力之强,赵武灵王是看在眼里,心里门清。
所以,他并没有因军力变强后,就直接去挑衅秦国。而是另辟蹊径,决定以自己机动性强的特点,用骑兵偷袭秦国。
只不过,正当赵武灵王还在谋划时,赵国又又又一次内乱。赵武灵王被儿子搞死。而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又缺乏军事才能。所以偷袭秦国的计划,最终告吹。
时机,是靠把握来的。一次把握不住,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赵国就是如此。赵惠文王在位时期,虽然赵国实力依然强大,但秦国通过打击诸国,实力更强。表面上,秦赵看似两强并立(齐国当时已经被出一流强国之列了)。但其实一直是秦国压着赵国。鲜少能看到赵国主动挑衅秦国。
秦赵的每次交战,赵国都是自卫反击。
只是因在这期间,赵国人才济济,猛将们多次挫败秦国的攻势,赵国这才勉强保住了上升的国势。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
公元前263~260年的长平之战,一战把赵国从高位上打落。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与秦国硬钢的实力。
幸亏,公元前257年的邯郸之战,赵国联手魏楚韩重挫了秦国。再加上,魏国后来当了出头鸟,屡次挑衅秦国。吸引了秦国的注意力,报赵国才勉强在长平之战后,又苦撑了30多年。
赵国灭亡前夕,赵王调北境驻军回师,两挫秦军。但大势已去。赵王昏庸,朝廷大臣也多是奸臣。
公元前228年,赵国再也无力抵抗。在秦军的攻击下,就此灭国。
总的来说,秦国能统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在于三点:秦国国君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没犯啥原则性错误;秦国改革的彻底;秦国地理位置好。
偶然性在于,晋国分裂了。而且三晋居然闹掰了。三晋想统一中国,不合作,是绝对不可能的。它们天然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合为一个整体时,它们才具备压制四方之敌的实力。一旦分家,它们必然是生存堪忧,战略形势大起大落。
三家主君都明白这个道理。可他们居然还是闹掰了。不过,魏国和赵国能在分家后,一个小霸中原,一个雄踞北方多年。其实已经极为不易了。统一对它们而言,难度太大。
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赵武灵王雕塑)
公元前300年左右(公元前326--266年间),赵国两任君王,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工作相当出色,带着赵国一路狂奔,一度,实力和秦国靠得很近。
而四十多年后,统一了六国的是秦国,却不是赵国,这是为什么?
此事说来话长。
1、赵国从来没有成为超级大国中的一哥。赵国来自哪里?是曾经晋国的一部分,公元前438年,晋朝倒下了。
都说“树倒猢狲散”,但晋国这大树倒下后,猢狲没有散,而是成为了三个新的国家:赵、魏、韩。其中,赵国和魏国算是实力不错,综合国力一直处于前五位。
而仔细看,你会发现,魏国曾经辉煌过,魏文侯的时代,一度俨然成为了战国一哥。魏国早年的雄起,都是地理位置逼的,因为地处各国中间,地缘风险非常大,于是以改革求生存,翟璜和李悝先后变法,依法治国;乐羊、白起先后为将,纵横驰骋。
后来,先后败给秦、齐、楚三国,于是逐渐没落,并在公元前225年被灭国。
再看看赵国,从来没有成为战国一哥,在赵武灵王时曾经“胡服骑射”,进行了一些改革,国力强盛了起来,一度成为东方六国数一数二的地位,可是,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期,对标的是秦国的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很可惜,赵国的实力不如此时的秦国。
而这第二国力的位置,也是赵国在历史中实力最强的时候,时间持续仅仅六十年左右,特别是之后的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让赵国元气大伤。
一个第二强国想要碾压其它国家,最后进行统一,难度可想而知。
2、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如秦国。秦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实力强大了,可以出函谷关,征战四方。受挫折了,可以退回函谷关,它国想要攻破函谷关,那是难上加难。
关键的是,秦国早已经控制了西北方向,曾经的义渠国已经被灭,其它小国不足为虑。所以说,后期的秦国不用担心背后有人放冷箭。
而赵国,地理位置风险很大,北边有匈奴,必须长期安排大将防守,西边有秦国,东边有齐国和燕国,南边有魏国。除了东北边的燕国弱一些之外,哪里有弱旅?
攻击齐国,秦国可能在背后捅刀子。南下收服魏国,秦国和匈奴会在在背后找事。而攻击秦国,没有其它国家的支持,根本完不成这事。
总之一句话,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好,统一各国不容易,往往会腹背受敌。
3、赵国的帝王,没有统一六国的野心。想统一天下,帝王必须有伟大的抱负,观赵国历代国君,没有所谓的雄才大略,不像秦国的帝王,将“统一天下”当成了一项伟大的目标,这个目标激励着秦孝公之后的国君们。
秦孝公之后的秦王们,除了任期少于三年的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外,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哪个是省油的灯?
而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这四位秦国最出色的国君,被历代史书大书特书。现在也是被搬上了电视,形成了大秦帝国四部曲:《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大秦帝国之天下》(现在改名叫《大秦赋》)。
而赵国,从公元前438年开始,200多年时间里,也就是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厉害一些,其他皇帝相对平庸。
可以说,赵国的国君们,大多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既然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那如何能统一六国?
赵国的国君们,格局和意识还是弱了一些大格局,意味着视野更宽广,看得更远。
秦朝历代君王,都主张一个理念:天下统一了,才会少了连年的战乱,才会让百姓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代代都将统一六国当成了目标。
而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秦国使用人才是最认真的,不管来自哪里,只要有才华,都可以一展抱负。于是,卫国的商鞅,魏国的张仪、范雎,赵国的吕不韦,楚国的李斯,这些才华横溢的外来户,为了秦国的崛起,在不同阶段奉献了卓越的才华。
再看看赵国,用了哪个出众的他国人才吗?基本看不到。虽说,赵国的本地人才也不错,但是只是用本国的人才,容易形成“集体思维盲区”。
一个国家的国君视野,会对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恰恰,赵国历代国君的视野不够宽广,最后也就无法完成重大变革,让赵国发展壮大。
虽然,赵国的实力和国君们的能力,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对秦国的一统天下,还是制造了无数的障碍,直到公元前222年,赵国才得以灭国。
赵国是有韧劲的,是有风骨的,正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但即使如此,赵国的上层建筑搞得不行,于是,统一天下和赵国变得彻底无缘。
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
一个国家的被动大多时候都是源于经济上的困乏,从秦国相对较近的六代君王看,自秦孝公开始,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便开始了它的逆袭之路,之后的秦国一直走的是一条上升的路线。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一条制度化建设的道路,特别是奖励军功制度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军人的积极性。
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综合国力增强,迅速崛起,率先打破了七国并立的相对平衡的局面,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商鞅变法并不是战国时期最先变法的诸侯国,也不是唯一的,比如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等等。但商鞅变法却是最行之有效的变法,使秦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即便在商鞅死后,秦国的法治也并未受到影响,秦国也一直牢牢占据着老大的地位,这是秦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秦有机会统一六国的必备条件。
稳定的政治环境很关键秦国的历史没有产生过分裂,一脉相承,这是秦国一个良好的政治基础。而赵国则是从三家分晋中分离出来的一支,从传统性上,相对来说政治基础薄弱。但赵国也并不是没有良君,其中赵武灵王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有魄力的君王,但是机会也是被他浪费掉的。
公元前325年,晋国一分为三,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性。晋国如果不分裂,秦国统一中国的美梦可能永远只能是一个梦。从晋国分裂出来的赵国实力也不容小觑,这主要是赵武灵王的功劳。
与秦昭襄王同时代的赵武灵王,以推行“胡服骑射”而名垂史册,赵国也因为他的改革而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
“胡服骑射”简单来说就是改穿胡服,招募骑兵。这一改革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扩充了赵国的地盘,攻战了胡地、中山,为与秦争夺天下提供了了机会。从心理上,胡人加强了对赵人的认同感 ,这对赵国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赵国非常有利。胡人都是游牧民族,善骑射,赵国对胡人骑兵的改编,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胡服骑射”让赵国重振江湖,提升了赵国的综合实力,使得赵国有了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资本。但就在万众瞩目之际,赵武灵王来了一个滑铁卢式的神操作。
他突然废掉了太子赵章,并禅位给不满十岁的小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己自称“主父”。他这么做仅仅是因为自己做了一个美梦,从而被属下利用。尽管他这一做法也另有其因,便于他抽身专攻胡地,试图从北面袭击秦国。但从后势发展来看,则是弊大于利,为。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幼子赵惠文王和公子章一同到沙丘游览,父子三人分处三个宫殿。公子章认为机会已到,发动叛乱,试图诛杀赵惠文王,没有成功,失败后逃到了赵武灵王的沙丘宫,但仍被前来平叛的公子成和李兑诛杀。
因为此次政变赵武灵王也被牵扯其中,一度被参与平叛的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事后,二人一不做二休,为了自保,索性将赵武灵王也送上了西天。
赵武灵王突然放弃强权,退居二线的做法,既罕见又显得幼稚。废长立幼催生了沙丘之变,导致赵国的政局不稳,这也极大的消耗了赵国的精力。
反观秦国,秦昭襄王在位56年,秦国政局稳定,而且到秦王政继位,中间迭代的君王虽有两代,但时间加起来也才四年,基本不会影响秦国的既定方针政策,这为秦国各方面的发展赢得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秦国的综合国力一直在上扬。
长平之战后,赵国大势已去从晋国分离出来的赵国,在五国联合破齐和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劲对手。但是秦、赵两国间的这种力量平衡并没有长期保持 ,一场战争让赵国永失强国地位,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灭亡之路。
赵武灵王的离世使赵国中止了崛起的步伐,到赵惠文王虽然没什么胆识气魄,但还有家底,可以基本维持一个强国的体面。前266年,赵孝成王继位,四年后,便与秦国因抢地盘而将自己陷入了困境。
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截断了韩国上党郡与国都的联系,因此,上党郡成为一块孤立无援的飞地。于是,韩国就将上党郡作为人情送给了秦国,以示求和。
但是上党郡的太守不愿意成为秦民,另打算盘,私下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都觊觎土地,收下了。就这样,秦国到手的鸭子飞了,这让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发兵攻占了上党。赵国派大将廉颇应援上党,驻守长平。
原本赵王想借助外交手段解决两国争端,派人出使秦国求和,遭拒。秦国认为,楚魏两国看赵来求和,必然不会出兵救赵,那么赵国就陷入孤立的境地,这对秦国来说是重创赵国的大好时机。
廉颇初战失利,改取固守的方针,实际上是很有效的策略。长平距离赵国近,运粮方便,但对于远征的秦军,在补给上是一人大问题。如果廉颇一直耗下去,秦军自然会退军。但却被赵孝成王误认为胆怯,临阵更换了大将,由纸上谈兵的“名将”赵括担任统帅,他的出任实际上也是秦国实施的反间计所为。最终秦军切断了赵军的粮道,俘虏赵军四十多万人并几乎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覆亡已成定局。这场战争以秦军的异常野蛮屠杀结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悲苦的记忆。
综上所述,秦统一六国,有秦国的历史因素,有赵国个别君王的因素,两国相互间的博弈,最终综合国力强者胜出,这也不是历史意外。
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赵国是战国中后期的一流强国,军事上可以与秦国掰掰腕子,但整体国力远不如秦国,统一天下几乎没戏。
事实上在东周列国中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是晋国,晋国地处天下正中,境内既有山川河流之险要,又有平原阔野之沃土,论人口论面积都是数一数二的。
而且晋国北部和西部还与狄戎相接,有着很大的扩张空间,简直就是独家战略开发区,扩张潜力要比齐国、宋国、郑国等国家好太多了。
倘若晋国不分裂,秦国是绝对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在当时的秦国人眼中,晋国就是一个巨无霸,分分钟把秦人按在地上摩擦。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一直都是各国中最好的)
但无奈的是晋国后期陷入了严重的内乱,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士大夫长期把持晋国朝政,晋国公室大权旁落,直到最后赵魏韩三家脱颖而出,共同瓜分了晋国,这个中原大国轰然倒塌。
三家分晋之初时三国还算是比较抱团的,对外都是抱团行动,三国尤为一体,仅魏国一家就打得秦国鬼哭狼嚎,一时之间也是无人敢惹。
但赵魏韩毕竟是三个国家,在对外扩张中很快就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撕破脸,三国开始互殴,赵国和韩国联合齐国猛揍魏国,秦国也趁机补刀,三国均元气大伤,赵国也是满身伤痕。
到赵武灵王继位后,赵武灵王感觉不能和魏国死磕了,因为这时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崛起了,而且秦国的威胁远高于魏国,于是赵武灵王开始了军事改革,转而向北方扩张。
其实赵国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赵国在建国之初继承了晋国北部土地(也就是今天山西北部地区),这里有吕梁和太行两大山脉,在地理上易守难攻,安全性较高。
此后赵国又东进灭了中山国,占领了今天的河北中南部地区,这里都是大平原,物产丰富,又为赵国提供了很大的物质基础。
不过在灭掉中山国之后,赵国东部地区便与齐国、魏国、卫国直接接壤,很难再继续扩张。但好在赵国所处的位置是中原的边缘地带,北部都是戎狄之地,赵国可以往北扩张,因此赵武灵王便持续与匈奴、娄烦、林胡等民族作战,把赵国版图扩张到了阴山以南地区。
然而即便如此,此时赵国和秦国的国力仍旧相差巨大,秦国此时已经改革半个多世纪了,是各国中改革最为持久的诸侯国。
而且秦国也是地处边缘地带,秦国不仅可以往北扩张,还可以往南扩张,甚至一举占据了巴蜀这块聚宝盆。
纵观秦国崛起的历史,秦人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秦国历代君主都算是比较贤明的,昏君几乎没有,雄主却是一抓一大把,这一点其他国家谁也做不到。
第二、秦国地理位置实在太好了,秦国的大本营位于今天渭河流域一带,该地区南部是秦岭,西边是陇山,北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黄河,四面都是天然屏障,秦人在四周相继设立了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处关隘,将渭河平原牢牢地保护起来。
PS:由于渭河平原地处四大关隘中间,关中一名由此而来。
(关中平原地图)
得益于关中极佳的地理位置,秦国在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无论是遭遇多么巨大的惨败,秦人老家都不会被战火波及,秦国因此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拿下蜀地之后秦国更是如虎添翼,因为蜀地也是四面环山,安全性不亚于关中,在秦人的精心治理下,蜀地迅速成长为与关中比肩的大粮仓。
相比于秦国优越的地缘条件,赵国的位置显然要差很多。
其一、在本土安全性上赵国西部虽然也是山川林立,但防御能力还是比不过关中地区。
其二、在扩张潜力上,即便赵国可以尽情往北扩张,但北面蒙古高原的土地价值显然不是很高,更比不过秦国的巴蜀。
总的来说赵国的先天条件不错,可是和秦国相比还是明显差了一大截。
(同样是地处边缘地带,赵国只能向北部和西北扩张,而秦国则可以向西部、北部、南部三面扩张)
并且赵国历代君主整体素质也不如秦国,若是论能力,赵国似乎只有赵武灵王能拿出来看看,其他的赵王都比同时代的秦王低了至少一个段位。
例如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点。
长平之战是一场灭国级的大战,双方均是使出倾国之力,虽说赵军在与秦军的硬钢中确实不占优势,但有赖于名将廉颇的指挥,赵军挡住秦军是完全不成问题的。然而作为战争的主心骨,赵孝成王在战争后期的表现非常差。
其实长平战役原本跟赵国没关系,当时是秦国攻打韩国,韩王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但上党军民不愿降秦,就派人联系赵国,希望降赵。
赵国朝堂得到消息后都不赞成接管上党,因为这会得罪秦国,而如今的秦国不好惹,赵国不能因小失大。
此时只有平原君赵豹支持赵王,而赵孝成王也是铁了心要得到上党,于是不顾群臣反对,执意派人接收了上党。
赵国接管上党的行为很快引起秦国震怒,双方半句废话都没多说,立即开打,结果赵军果然没有占到便宜,很快就丢失了半个上党,赵军主帅廉颇只得将赵军撤到丹水以东和秦军对峙。
作为战后后期少数几支能与秦军过招的军队,赵军虽然进攻不足,但防守有余,双方谁也弄不死谁,只能干耗着,看谁耗得起。由于秦国家大业大,肯定是比赵国能耗,但赵国也是个大国,秦国想耗死赵国也不容易。
可就在此时,赵孝成王坐不住了,常年的战争大量消耗赵国的家底,赵国已出现缺粮的迹象,赵王感觉压力太大了,便不断催促廉颇出击,要求廉颇速战速决。
(长平之战前期形势图)
不顾前线实际战况,一味要求速战,赵孝成王的做法非常不理智,当初明明是自己固执己见,偏要火中取栗拿下上党,如今战端已开,赵孝成王却又因为粮食问题恐战,但其实粮食是可以向他国借的,无非就是割让一些土地。鉴于当前的战争形势已经是箭在弦上,就算是割让土地也要把粮食借来。
然而赵孝成王就是个志大才疏的主儿,舍不得割地借粮,反而是不断崔战,甚至把不听话的廉颇换了下来,换上了狂妄自大的赵括。
相比于赵王的昏招迭出,秦昭襄王的表现要好太多了。
其实长平之战对秦国的拖累也很大,而且秦国没有外援,只能靠自己,秦昭襄王同样是咬紧牙关支援前线。
当得知赵国换将后,秦昭襄王立即秘密换上白起,并亲自前往河东地区督战,对前线的需求是有求必应。
正是在秦昭襄王大力支持下,秦军才在长平团灭了赵军45万人,而对于赵军的惨败,赵孝成王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并且他的责任要远高于赵括。
对比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表现,可以看出赵国君主的才干比不上同时代的秦国君主,指望赵孝成王这样的人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虽说,纵观整个战国,赵国可从来在国力上没有和秦国一样强大,甚至赵国在整个战国期间从来没有作为天下第一强国存在过,但他也曾经有机会统一天下。
战国前期,当时天下有魏国,齐国,楚国三大强国,赵国那个时候只是魏国的一个小弟弟,战国后期随着赵武灵王的改革,赵国又兼并了中山,整个国家国力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此时,秦国、楚国、齐国依然强大,楚国国土六千里,披甲战士上百万;齐国虽说人口国土面积要少一些,但是在经济上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山东半岛人口稠密,仅仅一个临淄城就有7万户之多,综合国力跟楚国也是相当的;至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势上涨,与齐国东西并立。
这个时候,赵国最多也就是有了初步和以上三大强国相抗衡的能力,到了战国后期随着齐国、楚国的衰落,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但是,从综合国力上来看,估计也就是秦国的六成,所以长平之战赵国深受粮草不足之苦,否则也不会在全面被动的情况下主动出击,攻打人数更多的秦国了。
所以,在整个战国期间从来没有出现过赵秦两大强国并立的局面。
当然,话虽如此,赵国也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秦国,那是因为赵国的君主从来就没有以统一天下为目标,没有这个目标也就不可能统一天下了。
赵国拥有统一天下能力的时间点应该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此时天下有四大强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可是,赵武灵王竟然打算把北方的代地送给他的长子公子章独立建国,好不容易夺取了中山国,增强了国家力量,赵武灵王竟然想要把这个国家一分为二。
其实,赵武灵王如果有统一天下的野心,那么此时他应该大权独揽,不要那么早把王位传给赵惠文王。
同时利用燕国子之之乱的时机和齐国一道攻取燕国,并且将其瓜分。
齐国和赵国两大强国联合出兵,天下各大诸侯国就算是不愿意也很难组建联军和这两国作战。
然后,向辽东开拓,让赵国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骑兵部队,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辽东据为己有,也斩断了齐国向北扩张的道路。
如果做到这一点,赵武灵王就相当于秦国的秦昭襄王,为赵国统一天下走出最坚实的一步。
此时,秦赵两国国力相当。
然后,就是在白起占领野王后,两国对上党郡的争夺。
拥有大半个燕国加持的赵国,不仅可以调集更多的军队,而且有更持久的作战能力。
在长平廉颇也不会打得那么被动,轮不上赵括担任前线指挥官,这场仗很有可能会以秦国的撤退而告终。
那么,接下来没有大伤元气的赵国,经历了充分的军事锻炼的赵括,很有可能会成长为接替廉颇的一位名将。
此时,秦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白起年龄和廉颇相当,王翦还年轻,赵国依靠赵括可以对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韩魏拥有绝对的优势。
再接下来就是李牧粉墨登场了,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中水平最高的一位,李牧将会完成吞并韩魏和齐国的历史任务。
于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就算楚国和秦国联合起来也不是对手,统一天下就非赵国莫属了。
秦赵两国一样强大,为什么秦灭六国,而不是赵灭六国?
春秋时期,晋国制霸天下。有多强,一个领主可以打败一个小国(宋,鲁这样的国家)。三个领主可以打败一个大国(秦国,齐国)。6大领主联手绝对可以打败另一个超级大国楚国。
这6大领主就是晋国国君手下的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本来这6个职位由8—10个家族轮流担任。但是这帮卿大夫斗的太凶了,优胜劣汰之下,最终变成了赵魏韩。
其中获得了50%实力的是魏国,35%实力的是赵国,15%实力的韩国。
所以魏国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文侯时期,一代天才吴起投奔魏国,把中国军队从农民军过度到职业军人。魏国大杀四方,差点灭了秦国。如果他成功了,只要在调转枪口,走秦国之路,中国可以提前50—100统一。
可惜,魏武侯逼走了吴起,魏惠王在没有彻底解决秦国之前,重返中原争霸,同时得罪北方赵国,南方楚国,东方齐国和西方秦国。魏国凋零了。
而魏国丞相公叔痤做了两件大事:不重用商鞅(最后被帝王逼走)和交出了函谷关。最特别是函谷关,当秦国获得函谷关以后,打中原,胜利则占土地人口,失败则在函谷关放个几千人防守,自己回去舔伤口。
而赵国在争霸中原发现得不偿失以后,赵武灵王聪明的改成向北发展,并最终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
当赵国解决了中山国,秦国解决了巴蜀之地以后。世界两强就变成了秦赵。
为啥最终统一的是秦国而不是赵国?
1.秦国地理位置太好了。
秦国只有一个被进攻口就是函谷关。函谷关易守难攻,而且防守只需要几千人。这就导致秦国可以不断试错。反正后防在,不论进攻的是韩和,是魏,是赵,你过不了函谷关就是白搭。至于楚国和秦国巴蜀战役,当楚国失败时,也就决定了秦国短时间的霸权地位。实际上,秦赵长平之战最关键时期就是动用了对付楚国的巴蜀军团。
而赵国只能依靠机动作战,败就万劫不复。秦赵之间论死亡人数,论战争胜率基本上都是赵国获胜。赵国实际上只败了两战:长平之战和灭国之战。当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时,秦国也一样。但是秦国可以舔伤口,赵国则没有机会舔伤口。后来和燕国的战争和秦国战争虽然一胜再胜,但人口被打空了!国家也就灭亡了!
2.秦国全面发展,赵国有限发展。
秦国地处荒蛮之地,发展很慢。但是因为函谷关的存在。秦国即使慢也是在发展的。当秦国获得巴蜀之地,获得了足够的粮食补给之后。秦国才走向了快车道。用了5代国君才转守为攻!赵国发展很快只用了2代人就成为世界第二。
但是秦国是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发展。虽然其制度抄自于魏国(和网民传的相差很大,第一个进行改革开放的是魏国)。但是秦国因为贫穷阻力更小,更加愿意接受外国经验。但魏楚赵都有本国贵族反对变革。所以秦国是改革最彻底的,当然也是最成功的。
赵国只进行了军事改革,经济也许改了也许没改。但是魏国和楚国是绝对没有进行政治改革的。
3.马鞍,马蹬可能没有发明。
如果说没有动力时代,什么是核武器?战马!
如何发挥战马最大作用:马蹬,马鞍。
在战国之前的战马作战,很明显没有汉朝开始以后那么大。
赵国经营骑兵这么多年,为啥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很可能和三个因素有关
A.没有马蹬。所以骑兵攻击不强。
B.长平之战地势不适合马战!
C.战术上没有学会来去如风的战术。
当然这方面属于当时的国防最高机密,我们也只能过猜了!
这就是我的感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