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谭嗣同被砍30刀才断气,是真的吗?

谭嗣同真的是被砍了三十几刀才断气的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古人常说“掉脑袋不过碗口大的一块疤”,某位先辈也曾豪言壮语“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慷慨赴死,一刀了命,实在是壮士风范,豪气万丈,但真实的情况远比豪言壮语要残酷的多!

古代刑场比生意场还黑

古代刽子手,斩首时有很深的门道,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脑袋搬家,那叫一个干脆利索,犯人还没有感受到痛苦就已经身首异处了,但是,这种待遇可不是谁都能享受到,这需要犯人家属花钱打点或者是上面开恩开能有的。

若果打点不到位,刽子手一刀下去拖泥带水,只砍掉半拉脑袋,让受刑者受尽无尽的痛苦。

如果是受刑者惹下大祸事,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人,刽子手就会祭出绝户神器——大将军刀,此刀无刃,刀落到脖子上,力道拿捏得巧妙,绝不会一刀两断,有可能是十刀、八刀,甚至是几十刀,这就不是砍头了,而是锯头,数刀下去,受刑者还在苦苦挣扎,不能断气,哀嚎不止,痛苦万分!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当年就是刽子手用这种钝刀斩首的,场面惨烈无比!

不一样的富二代

古代人起义,不是吃不饱饭,就是娶不上女人,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道的,像谭嗣同这种超级富二代造反还是少见的。

1865年,谭嗣同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是湖北巡抚了,相当于湖北省省长,后来谭继洵还署理过一年的湖广总督,相当于湖南湖北两省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总司令,生在这样的家庭,谭嗣同什么都不用干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12岁那年,北京的一场瘟疫,夺去了谭嗣同的母亲、长兄、长姐三个亲人,谭嗣同卧床三日,鬼门关前走一遭,其字“复生”,也是由此而来。

谭嗣同热爱新学,还是一个武术高手,曾跟随通臂拳师胡七、大刀王五和父亲的属下刘云田学艺。

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是,他却走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成为最激进的维新派。

维新变法后期,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阻力太大,维新派决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围园杀后“,袁世凯却密告荣禄,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

维新派做鸟兽散,康有为、梁启超早早开溜,日本使馆曾派人联系谭嗣同,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被他回绝,他也回绝了梁启超的好意,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为不连累父亲,被捕前,他将父亲写给他的信全部烧毁,然后模仿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训斥儿子谭嗣同不忠不孝,声言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也许是他为开脱自己父亲做的一点努力吧。

在狱中,他留下绝命诗传于后人“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表明自己誓死不屈。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

根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慈禧太后对“戊戌六君子”特别痛恨,恨不得将他们凌迟处死,由于光绪十一年废除了凌迟刑罚,所以,她特意交代,用钝刀行刑。

1898年9月28日午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这一天,北京城里的百姓倾巢而出,谭嗣同等人在囚车中赶赴刑场之时,沿途百姓纷纷把烂菜叶、臭鸡蛋扔到他们身上,大骂不止。被押赴刑场的谭嗣同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第一个受刑,钝刀子砍头,砍了五六下,才把康广仁的头割下来,看着满地的鲜血,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欢呼雀跃。

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由于慈禧有交代,刽子手拿出了号称“大将军”的钝刀,“特别关照”谭嗣同。

清代斩首最有名的就是“大将军”和一个“五件套”,这五件套分别称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他们锻造的材质不同,斩的对象也不一样。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一般选用快刀斩,对于高官、贪污较多的官和谋逆的官员,往往采用钝刀斩首,以泄私愤,警示他人,戊戌六君子无疑是让慈禧最为痛恨的,用钝刀处决他们,更能达到警示的效果,所以,对付谭嗣同,刽子手请出了多年没用过的大将军刀。

这把大将军,与其说是刀,称他为一块铁更为合适,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刀刃,甚至比锯子还不如,安排谭嗣同第五个受刑,无非是让他看到同伴被杀的血腥场面。

当看到请出大将军刀时,愚昧的老百姓竟然欢呼起来,拍手称快,俨然是鲁迅笔下看客的形象。

《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的记载,“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但是,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唤醒愚昧无知的老百姓,“六君子引颈就戮时,风雨如晦,可众多的北京城围观老百姓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

谭嗣同死后,其父亲谭继洵被免职,两年后也抑郁而死。

出卖谭嗣同等人的袁世凯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识时务,忽悠了谭嗣同,还写了一本书《戊戌纪略》为自己辩白,向朝廷表忠心,把欺骗谭嗣同的事情描写的绘声绘色。

但是,欠的债总是要还的,谭嗣同的学生蔡锷彻底玩弄了他一把,袁世凯想要称帝,北洋军阀无人支持,西南军阀首领蔡锷却跳出来为他鼓吹,在《劝进书》里第一个签名,等袁世凯前脚在北京称帝,蔡锷后脚就跑到云南讨逆,活活气死、逼死了袁世凯,也算是为老师谭嗣同报了一箭之仇。

参考资料:《谭嗣同传》、《谭嗣同就义目击记》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传谭嗣同被砍30刀才断气,是真的吗?

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几刀断气的说法显然不可信,刽子手行刑的时候是从脖子后面开始下刀,那里有人的颈动脉和迷走神经,如果这个部位遭到重击会造成动脉收缩,大脑的供血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此时人会昏迷!

如果刽子手用钝刀去砍谭嗣同,哪怕是没有开刃的刀,只要在脖子后面重重一击,此时人也会马上昏迷,接下来砍三十几刀,谁知道谭嗣同是在哪一刀断气的呢?

清朝的钝刀斩首

关于清朝的死刑,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斩首和凌迟,因为清朝时期,特别是清晚的时候,凌迟执行的数量并不多,只有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才大量使用凌迟。但是这时候懂得凌迟技术的刽子手已经很少,有些清军将领抓获太平军后需要执行凌迟,也只是随便找一个人来充当刽子手,根本不可能做到明朝那样几千刀的凌迟。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朝在执行斩首之刑的时候,对于品级越高的官员使用的刀就越钝,这是为了达到一种警示的效果,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被押赴刑场执行斩首之刑,当时谭嗣同的师傅胡致廷(胡七)目睹了这一过程,并且写下了《谭嗣同就义目击记》,里面记载了谭嗣同被斩首时的情景: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胡七的记载我还是有点怀疑,刽子手行刑的时候他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他如何知道谭嗣同的断气时间?他所看到的只是30多刀后脑袋才被砍下来,但这并不能代表断气时间。

有人会觉得过于在意犯人的断气时间,这样就是抬杠,谭嗣同的行刑过程只是想说明当时慈禧对戊戌六君子的残忍。但这里我却有个疑问,刽子手执行死刑的时候,他们是否有必要砍这么多刀?

有人认为,这是刽子手没有收到犯人家属的贿赂,所以才会这么残忍,如果家属给了钱,通常都是一刀解决,干净利落。这个观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家属不忍心亲人受苦,所以行贿刽子手的事在古代确实有发生,不管是死刑还是肉刑,都存在行贿的情况。但是斩首这个刑罚,正如我前面所说,就算是没开刃的大刀砍下去,第一刀犯人已经昏迷,脖子上的颈椎受到重击后还能大声惨叫的情况只有电视剧里才会有。

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是清朝的“专业”刽子手不多。《啸亭杂录》中记载了顺治时期,一位名叫阿里玛的满族武将犯了法,需要执行斩首。当时他的囚车来到宣武门的时候,他用脚勾住了城门瓮洞不让车子继续往前走,并对监斩官巴图鲁提出就在那里行刑的要求。

巴图鲁没办法,只能就在城门边上对他行刑,结果刽子手砍他的脖了时竟然砍不动!巴图鲁让刽子手先将他的脖筋割断再砍,终于把阿里玛的头砍掉。

这个记载看上去阿里玛好像很厉害,但我看到的却是刽子手的无能。金属大刀砍皮肉之躯,有可能一次砍不断,但怎么可能砍不动?难道真是用了没开刃的刀?

刽子手的刀从哪里来的?

关于古代刽子手这个职业,到底属于公职还是“个体户”,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目前流传最多的说法就是,刽子手属于“冷门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少,而且都需要有老师傅带着入门。朝廷有活的时候(有犯人要行刑),就会通知刽子手做好准备,他们此时会带上几个徒弟,取出相应的刑具来到刑场。

评书作品中是这样介绍刽子手的刀:行刑的刀被称为“鬼头刀”,平时不放在家里,一般是供奉在关公庙,只有需要用的时候才会取出来。刽子手行刑完了以后,需要将刀洗干净,重新放回庙里,并且要献一上份祭品,还要点燃一串炮仗,这样做是为了避开任何不祥的兆头。

从评书内容来看,刽子手的刀是自备的,他们需要自己掏腰包购买。那么自备的刀,自然也会格外爱护,毕竟这是吃饭的家伙。

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也有提到,刽子手都会养一只猴子,他们给徒弟传授技术的时候,会让徒弟经常摸猴子的脖子关节(俗称“算盘珠”),据说是为了熟悉脖子关节的位置,在行刑的时候可以找到准确的落刀点。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在行刑的时候可以一刀解决,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刀刃。

所以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刽子手不应该会出现砍几十刀的情况。但是史料上关于这种情况的记载还真不少,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李遹声的夫人露西写了一本名为《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旅居》回忆录,里面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露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佣人说了关于刽子手砍头的事,当时刽子手砍了15刀才将头砍下来。露西听完感到愤怒和恐怖,她来到督府见到都督,要求将行刑的刀具磨得锋利一些。

但是都督无奈地告诉她,当地没有一位磨刀匠愿意磨“鬼头刀”。露西就建议都督重新买一把新刀,不要再用旧的钝刀了。都督也表示为难,因为新刀要到上海去买,下一次行刑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买新刀已经来不及了。后来露西和都督商议决定,在新刀没买来之前暂停执行新的死刑。

从露西的回忆录来看,刽子手使用的刀具不是自备的,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就很好解释为什么清朝经常用钝刀行刑了:磨刀匠不愿意磨刀,又没有负责刀具的更换工作,因此一把鬼头刀会使用很长时间,所以刽子手也只能使用又钝又旧的刀了。

结语

谭嗣同被钝刀行刑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具体原因是家属没有打点刽子手,还是因为刽子手技术不行,或者是刀具没有得到及时更换的原因,这个就不好说了。对此大家觉得应该是什么原因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传谭嗣同被砍30刀才断气,是真的吗?

维新变法失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其中死的最惨的就是谭嗣同,据说被砍了三十几刀才断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心通过变法图存求强。这一年8月,谭嗣同得到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光绪帝征召入京,9月5日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同授四品卿衔章京,参与变法。次日,光绪帝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令谭嗣同非常感动,决心不负圣上所望,全力参与到变法当中,毕竟他作为坚定的变法支持者,终于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

但是变法从一开始便要面对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势力的阻扰,慈禧太后与心腹荣禄等人密谋,决定在9月底光绪帝前往天津小站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捕杀维新人士,意图一举扑灭新政。

危急关头,谭嗣同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去密会执掌新军,又深受光绪帝信任的袁世凯,希望袁能以国家为重,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然而袁世凯首鼠两端,权衡再三后,一边假惺惺的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另一边袁世凯一回到天津便向荣禄告密,荣禄又密报于慈禧太后。谭嗣同此举反而加速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时间,未等光绪帝出发天津,即下谕旨缉拿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戊戌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维新变法百日而止。

政变发生后,已经得到消息的谭嗣同并不急于逃走,此时的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危难关头仍然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京城上下已经被顽固派控制,谭嗣同的营救计划均告落空。事无回转,变法失败已成定局,满腔热血的谭嗣同抱定决心要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拒绝了劝他离开的那些人,坚定的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与康有为在政变发生前一天逃往日本不同,谭嗣同要不惜以自己的鲜血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其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以身殉道的悲壮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与“戊戌六君子”的其他五人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康广仁一同英勇就义。

负责监斩的是时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刚毅,此人坚决反对戊戌变法,是个彻头彻尾的顽固派。轮到谭嗣同临刑的时候,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不卑不亢,在引颈就戮前用尽力气大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刑场上的这一声呐喊顿成千秋绝响,至今仍在国人的耳畔久久回荡着。但是与其他五君子就义的场面不同的是,谭嗣同的就义过程尤其血腥残忍,当时在现场观斩的百姓纷纷掩面不忍直视。

因为刚毅给谭嗣同行刑用的刀是一把钝刀,为什么要用钝刀,据说这是慈禧太后亲自要求,在六君子中,谭嗣同的罪名最大,是“阴谋造反”,他当日密会袁世凯,请求袁带兵入京到颐和园诛杀太后,让光绪帝亲政。袁世凯转头又向慈禧告密,把慈禧气的是咬牙切齿,对谭嗣同深以为恨,决定用最极端的方法折磨死谭嗣同。

果然,行刑的时候刽子手手起刀落,却连砍了三刀都没有把谭嗣同的头颅砍断,刚毅气败急坏,命将谭嗣同按在地上继续砍,刽子手又接连砍了二十几刀,直砍的谭嗣同血肉模糊,身体下面渗满了鲜血,连肩胛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刀痕,才令他头颅落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围观行刑的百姓无不掩面不忍直视。

维新志士谭嗣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这样一个为变法不惜以生命唤醒国人的“国士”,最后却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慷慨就义,实在是令后世为之唏嘘悲叹,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实乃是实至名归。

传谭嗣同被砍30刀才断气,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几刀?瞅着题目俺的大巴掌抽着自己个宽脑壳,这得多大的仇啊!瞅着这数字,摸着俺自己个的大脖子,这痛也得痛死啊!

那么这事是真的吗?其实这事,他只在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提到过。写到这里,俺就想起小时候,看到的电影《谭嗣同》,在最后有这么一个镜头,行刑的时候谭嗣同,撅着嘴轻轻的吹去一只爬在木墩子上的小虫子,这一幕在俺这大脑壳里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今天俺就借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谭嗣同和这戊戌六君子的事,和大家唠叨唠叨,顺道咱在掰扯掰扯这三十几刀的事。

开头的事

这么说吧,咱大华夏地头上,没有那个朝代被老外作践成这个样子。它满清小三百的基业,就把咱大华夏领头羊的地位,生生的祸祸成了鸡尾巴。就连那大海对过那小鬼子,蹦跶起来没有三尺高的家伙,都能骑在咱头上晃着那中间一点红的膏药旗耀武扬威,那真真的叫羞死个人了。

满清打嘉庆开始,他这国力就开始整下坡了,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整个那就不是下坡路了,简直就成了断崖。

一个自由落体运动这就开始往地上拍,那时候社会矛盾大爆发,他满清自身的弱点那也暴露无遗。大鼻子蓝眼珠子白皮肤的家伙们扛着枪拉着炮,耀武扬威的只要不开心,在咱大华夏地头上架着几门小炮这就来了。

黑色的大烟膏子,不知道是那个不要脸的给起了福寿膏的大名。那其实整个就是一吸血的爬虫,把咱大华夏的精气神吸的是干干净净,钱吸没了,骨头吸软了,自信也快吸没了。

咱着大华夏一天天的变穷了,老百姓一天天的变弱了,见了大鼻子,你也别管在他们地界是地痞还是混蛋,天天的就快爬地上喊声:“洋大人早!”

满清自身的腐化堕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这官逼民反,洪秀全扛着旗就给他来了个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打就是十几年啊。

满清最后险胜了,但他着元气也快打没了。到了同治、光绪,咱大华夏地头上围了一大圈的藩篱,愣是没剩下一个,就这局势,大华夏的本土早早晚晚就得被大鼻子外加小鬼子那矮地瓜给瓜分了。

上上下下五千年的锦绣山河,你都没法瞅下去,哭的心思都有。

就这状态,就这局势,满清那朝堂上还整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混账话。民间饥民遍地,土匪和那强盗跟那韭菜似的,割了一茬是又一茬。

咱大华夏的子民就这么认怂了吗?当然是不能啊!站的高,瞅的远那些个有脑壳的人,以及装满了民族危亡思想的秘密党会,这就纷纷而起,力图救大华夏于危难之中。

有主张维新变法的;有整维护王权,给满清搭把手大耳光子糊洋鬼子的;更有甚者拉了旗杆子,反正是破罐子,一并摔了,捎带手把大鼻子踹下大海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思潮,想法那叫个海了去了!

戊戌政变

谭嗣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想用维新变法来拯救大华夏。但是在戊戌政变中,还是棋差一招。改良派瞅着满朝堂中所有手里握着枪杆子的将领中,也只有长期驻扎在朝鲜那地的袁世凯,主张变法改良。

所以拉拢袁世凯为戊戌政变保驾护航,结果一帮改良派被袁世凯卖了个掉底,输的稀里哗啦。蹲在帘子后边垂帘听政的慈禧赢的是稀里哗啦。

光绪被囚禁了,城门关闭了,交通也封锁了,三千大辫子兵拿着破刀片子满世界拿人。就算是这种情况之下,谭嗣同还是在寻求机会营救光绪,但大家伙都知道这是徒劳的。梁启超在离开之前,劝谭嗣同一起离开去日本,日后再做打算。

“那个国家搞变法,不留点血?咱大华夏搞维新变法还没有留过一丁点血,这也许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既然如此,我谭嗣同愿意成为变法维新去流血牺牲第一人!”

戊戌政变的整个过程大约就是这样,为了解答题主的问题,那么接下里,咱就通过胡七的回忆录来瞅瞅谭嗣同被捕那天发生的事。

胡七的回忆

首先介绍一下胡七。这人是一武术大家,有一外号叫通臂猿胡七,算起来应该是谭嗣同的父辈,俩人是因为拳脚相识,谭嗣同小的时候就从胡七这里学过拳术。这么算来,胡七应该是谭嗣同的师傅,但俩人却以兄弟相称,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俩人的关系好的很。

说句大白话,胡七虽然年长,但他很敬佩谭嗣同。

赶到戊戌变法的时候,胡七和大刀王五俩人就开始负担谭嗣同的衣食住行以及安保问题,而谭嗣同被捕的这天,他就是和这两人在一起的。

这天慈禧那懿旨可下来了,咋说呢?慈禧这朝堂基本上和窟窿眼差不多了。胡七接到消息,这就去了浏阳会馆找到了谭嗣同,把这事一说,可谭嗣同却根本没有当回事。

翻开匣子,找出七封家书——都是谭嗣同的老爹的来信。谭嗣同的老爹叫谭继洵,当时还是湖广总督。

谭嗣同也没有避讳胡七,拿一封看一封,看完就烧,烧完又模仿父亲的笔迹,再整一封塞到原来的信封里,这每一封的假信中都是父亲骂儿子的口吻。

写到这里,俺就想起,总有人说谭嗣同父子俩人不和,也许原因就是这七封信。但老话说的好,尚且虎毒不食子,老爹在怎么唬你,但心底里还是放不下的。

话头拉回来,咱接着聊,这一整就整到了第五封的头上,这太阳公公都急不可待的要出来了,谭嗣同还在写。这一家伙把个呆在旁边的胡七和王五急的上蹿下跳,但拿着谭嗣同也没辙。

到了写完第七封的时候,门外的捕快也就来了。胡七和王五要拉谭嗣同跳房顶上逃,谭嗣同摇了摇头。

俺在这里插一句,这个时候的谭嗣同可不是啥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人家多少也会一点咱说的轻功,不过在江湖人的眼里,这叫轻身术。要真逃,在胡七和王五的帮助下,那几个捕快还真不够看的。

“不了!你们走吧!”谭嗣同这就已经打定了扑死的决心。

俩人也明白,就这么耗下去,他们俩人也得陪着一起死,这死可就白死了,在最后的关头,俩人跳房顶走了。

此后俩人想要营救谭嗣同,连狱卒都卖通了,这就联络了仰慕谭嗣同的十六个人,加上他俩一共十八个人,计划都安排好了。

但谭嗣同却拒绝了。

三天后菜市口上,就要问斩。据说在问斩的时候,慈禧话特意说了,好好行刑的话。

行刑那天胡七和王五,两人就站在不远处的房顶上看,黑压压的一片人都在看。这头一刀砍的是康广仁,俩人眼里的谭先生是第五个。

当刽子手举起鬼头刀的时候,俩人的心都碎了,大半辈子都埋入黄土的人,都哭了。

据胡七说,满清的规矩,这杀平头老百姓的刀和当官的刀是不一样的,官越大,用的刀越钝。砍谭嗣同的刀叫大将军刀。从这里大家伙不难看出来,这鬼头刀已经是顶天了的钝。

一刀下去,血出来了,但脑袋还在脖子上,这不是砍头,这是锯头。

俩人是睁大了眼珠子瞅的,这一挨就是三十多刀。过后俩人冒险替谭嗣同收了尸,此后胡七和王五又多次组织人员刺杀荣禄,这是后话了!

这是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啊!大华夏这地头从不缺有血性的汉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传谭嗣同被砍30刀才断气,是真的吗?

谭嗣同是清末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当时变法失败之后,其实谭嗣同也和康有为一样是有机会逃走的。但他却没有选择康有为不光彩的外逃之路,康有为咱们之前已经讲过了,所以就不再赘述这个伪君子的所作所为。谭嗣同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想用自己的死来震颤还在沉睡的百姓,当时和谭嗣同一起被杀的,还有另外五个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也就是说谭嗣同英勇就义时并不是被单独行刑,而是他们六个人在同一天被先后斩首。

关于谭嗣同死时的具体情况,在咱们所接触的相关记载中,基本上都是含糊菜市口斩首简单概括。谭嗣同被砍30多刀才死的说法,主要是一些民间传说居多,简单的说就是慈禧对这些变法人士非常痛恨。慈禧认为这些人的出现,打破了那个处在动荡时期的微妙平衡,正是因为他们的挑拨才让自己和光绪反目成仇,所以慈禧在取得最终胜利之后,要将心中的怒气再次发泄。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慈禧授意下面执行斩首的官员,在对谭嗣同执行斩首时采用钝刀慢拉的形式,让他慢慢的在疼痛中折磨致死,所以就有了谭嗣同被砍头30多刀才死的这种说法。

我个人认为谭嗣同被砍30多刀惨死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慈禧想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报复谭嗣同的话,完全可以判处他们凌迟之刑。凌迟就是一刀一刀的将人外面的皮肉慢慢割去,古代经常用千刀万剐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残酷的刑法,凌迟之刑要比钝刀斩首的小伎俩痛快的多。有人可能会说清末是废除凌迟刑法的,凌迟这种残酷的刑法确实是在清末消失,但那要等到在公元1905年才实施。而谭嗣同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是公元1898年,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完全没问题,慈禧绝对可以用凌迟达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谭嗣同被慈禧特殊照顾惨死的说法可信度不高,但谭嗣同的死绝对有意义,他用自己的死警醒了无数世人,而且临死前面对生命的结束也毫无畏惧。

一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至今想起都内心澎湃。

传谭嗣同被砍30刀才断气,是真的吗?

是的。

不信?有目击者的记载。

1898年9月28日午时,对变法派恨之入骨的慈禧太后,下令将抓捕到的变法人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等六人斩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行刑之前,谭嗣同的师傅胡七,拜把兄弟“大刀王五”,二人都是河北侠士,武艺高强,都与谭嗣同交情甚厚,因此商量一起营救谭嗣同,且上下使钱,收买狱卒,但慈禧太后亲自过问的大案,收买几个狱卒是不可能营救成功的,武艺高强也强不过严密和血腥的体制,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谭嗣同和他的战友们血溅水菜市口。

胡七目睹爱徒遭受屠戮,悲痛万分,行刑后,他趁着夜色,冒死为谭嗣同收尸。

之后,还是胡七,给谭嗣同买棺套棺,千里扶棺,将谭嗣同送回了老家湖南浏阳安葬,作为师傅,作为朋友,真是肝胆相照,义薄云天。

后来,胡七写了《谭嗣同就义目击记》(原载1940年《新语林》)一文,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载了“戊戌六君子”就义的过程,特别具体的写了行刑过程。

胡七说,当天清廷步兵统衙门几乎倾巢出动,兵丁队伍从沿途一直排到菜市口刑场,行刑之时,刽子手头一刀杀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头一刀下去,鲜血汩汩,头不断,人还清醒,锥钻之痛,因为对重大罪犯,清廷用一种所谓的“大将军”刀,是一种锋不快的钝刀,专门为折磨刑犯而特制,砍不深,头不断,流血痛苦,却不马上死。

所以,光康光仁就砍了五刀,才砍掉头颅。

第二个杀谭嗣同时,刽子手换了更钝的“大将军”,最让人死去活来、痛不恨死的“大将军”,所以,行刑时,刽子手照着谭嗣同的头砍去,一刀,二刀,三刀……刽子手行刑并非一气呵成,挥了数刀之后,还要停停手,歇歇气,然后又一刀,二刀,三刀,天哪,受刑者晕厥多次,苏醒多次,直砍到三十多刀,谭嗣同才终于断气。

看来,革命者谭嗣同不是杀死的,是痛死的。

慈禧太后就是这样,通过刽子手这一刀二刀三十几刀,把自己对维新改革派的痛恨一点一点发泄在谭嗣同等义士身上,做出了一个腐朽王朝最后最丑陋的表演。

然而,表演越丑陋,腐朽得就越迅速,慈禧不久即死,清朝不久即亡,但义士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却不亡,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不仅敲响了清朝的丧钟,而且鼓舞了后来的人们为挣脱专制、独裁而斗争的勇气,义士的精神浩然长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