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何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

出于远交近攻的战略考量,希特勒曾在二战爆发前,再三保证德国将会于未来的欧洲军事冲突中尊重瑞士的永久中立性。1937年2月,希特勒公开向瑞士联邦顾问埃德蒙·修特斯保证:无论何时,在任何情况下,德国皆会尊重瑞士的中立性以及不可侵犯性。希特勒在入侵波兰后,再次重申这样的论点。然而这些言论仅是纳粹政府的政治斡旋之词。纳粹德国的最终计划是击败欧洲大陆上的所有主要对手后再收拾瑞士。

纳粹德国于1940年6月25日,也就是法国的投降当日,开始制定入侵瑞士的作战计划。当时纳粹德国陆军军容鼎盛,拥有3个集团军,下辖102个师,共计200万名士兵。此时瑞士已经被纳粹势力所包围,迟早会成为希特勒的囊中之物。

希特勒在法国投降后要求亲自检视入侵瑞士的计划。时任德国陆军总司令的弗朗兹·哈尔德回忆道:“我不断听到希特勒对瑞士问题感到愤怒,而以他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怒火可能会变成为具体的军事行动。”在入侵计划中,威廉·冯·里布上将的C集团军以及第12军团交由威廉·利斯特将军指挥,并负责入侵行动。里布上将亲自勘察了地形,并据此制定了相当可靠的进攻路线,以及可能能避开敌军主力的路径。在德军的预估中,瑞士军队不太可能多作抵抗,而且可能会出现德奥合并时的不流血结果。

(弗朗兹·哈尔德)

入侵计划一直不断修改,到了1940年10月时,第12军团呈交了该部队拟定的第四版计划,也就是今日被称为“冷杉行动”的版本。最初的计划预计投入21个德国师,但陆军总司令将其下调为11个师。瑞士侏罗山边境地区完全没有任何可入侵的腹地。瑞士国内起伏多变且植被覆盖的地形对进攻也有诸多影响。顺利越过杜河及边境的地点少之又少,瑞士的边境守备也相当坚强。

为此哈德尔决定以一支步兵单位佯攻侏罗山区,以便引出瑞士陆军主力,再从后方截断其支援,并将之包围。该计划的战术手段与德国击败法国的办法大相径庭。共有11个德军师及大约15个意大利师参与计划,并准备自南部进攻。瑞士陆军将必须面对约30万至50万人的入侵作战。

然而,希特勒却从未执行进攻瑞士的圣诞树行动,计划便一直搁置了。终其二战,瑞士一直可以保持中立。

瑞士整备军武

瑞士深知光靠嘴巴是无法保持中立的,对希特勒狡猾的说辞也不能全信,事前感觉到了欧洲大陆诡异的紧张气氛而提高了国防预算。首年即增加1500万瑞士法郎给瑞士军队。当希特勒于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时,瑞士国防预算的金额更加递增至9000万法郎。

K31步枪于1933年成为瑞士军队的制式装备,其性能远比德军装备的Kra98步枪优秀,不仅操作较为简便,且命中率较高,重量也轻便。直至二战结束时,瑞士共生产了大约35万把K31步枪,从数据上看,瑞士军人至少也达到35万。

瑞士的军阶系统相当独特。和平时期不会有高于中将的常设军官。而一旦有爆发战争的苗头,瑞士联邦议会选择一名上将统领陆军及空军。1939年瑞士议会以204票赞成,23票反对,决定亨利·古斯恩统领瑞士军队。

德国入侵波兰后,古斯恩调遣了三个陆军军团至瑞士东部,北部,以及西部。他同时下令将士兵的除役年龄自48岁提高至60岁,实际执行时,48岁至60岁年龄的瑞典人不会参与战斗,只充当后勤工作。并且新编一支10万陆军军团。

波兰沦陷后,古斯恩彻底改造瑞士国土防御计划。国土南部的圣莫里斯与圣哥达山口以及东北部的萨甘斯要塞将会成为防线,而阿尔卑斯山山脉则会成为防御要塞。瑞士陆军第2,第3与第4军团将会部署在边界上拖延敌军的入侵,而其余部队则会撤往高山内的避难所。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留置在北方平原上的军队无路可退,瑞士的想法是这些部队将要做玉石俱焚的准备,好让其他部队生存。

从这可以看出,瑞士以逸待劳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在瑞士寒冷且多山的地区,德国的装甲部队和战斗机搭配的闪电战法无法在瑞士开展,德军的机动性就被消耗,陷入漫长的战争泥潭。其结果很可能就类似苏芬战争一般,在山地游击战中即使最后胜利也是惨胜。而德国的战争资源匮乏,不像苏联家大业大,恢复能力没那么迅速。而且有生军队如果被消耗在瑞士,就无法再执行入侵其他欧洲国家的计划,甚至会被英法反扑。当纳粹发现瑞士不是个软柿子时只能知难而退。

瑞士味如鸡肋

瑞士的矿产资源匮乏,除了风景秀丽之外,其支柱产业是金融业。这对纳粹德国来说,即使占领了瑞士也不能通过掠夺战略资源来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德国入侵瑞士注定是笔血亏的买卖。

相比瑞士来说,北欧三国和苏联更能让希特勒打起兴趣,瑞典的铁矿,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油田都是战争重要的战略物资。德国受限于动员兵源的能力和战争资源匮乏,不可能实现在欧洲大陆广撒网,多点出击的可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当德国同时处于东西线战场时,其军事实力很快就被消耗殆尽,不具备打持久战和全面战的能力。

德国纳粹高层的小算盘

在二战期间,由于瑞士是中立国,而且其金融业发达,信誉良好,保密性强成为很多欧洲人储蓄和托管的首选。当时很多受迫害的犹太人和德国纳粹高层都将金条和现金存放在瑞士银行。直至战后纳粹黄金才被揭露,空军元帅戈林,经济部长冯克,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都在瑞士银行开有匿名账户。二战期间,瑞士银行接受德国纳粹的赃款和银行的存款,至今都无法查明具体数额。

纳粹党其实也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这和其他的轴心国依靠军事政变建立起来的独裁军政府有着本质的区别。纳粹也担心随着丑闻的爆发,会被德国民众赶下台,毕竟德国的军权并不是完全掌握在纳粹党手里。德国的国防军高层军官一向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对自己的名誉非常看重,和希特勒并不是100%的步调一致,希特勒也担心德国国防军的叛变。当时的纳粹高层担心攻陷瑞士后,其贪污或者搜刮犹太人财产的丑闻会被曝光,而选择放弃占领瑞士。

而且希特勒在瑞士银行的掩护下,获得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军需战略物资。纳粹经济部长冯克曾经透露:“如果失去瑞士这个外汇渠道,德国没办法把战争支撑到2个月以上。”而帝国银行副行长更加坦白:“瑞士循序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的意义,这是我们至今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从这也可以看出瑞士在二战时期和希特勒走得很近,某种程度上是与希特勒狼狈为奸。

(纳粹经济部长冯克)

而在希特勒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后,就再也没有精力腾出手再开辟新的战场,意大利也在北非战场上失败,无法再配合德国行动,瑞士也就躲过一劫。

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何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

瑞士是个小国,但很富裕,人口850万左右,土地面积只有4.13万平方公里,而人均GDP高达8万多美元。

中世纪的瑞士,也曾经饱受战火困扰。但,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后,瑞士开始成为世界各地战争的看客,无论一战是如何炮声隆隆,无论二战是如何的血腥残忍,瑞士只当看客,不涉其中。

但是,有时候看客有没有那么好当,希特勒还是动了对瑞士进攻的心思,并在1940年制定了攻击瑞士的“冷杉行动”,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对瑞士的攻击。于是,瑞士成为了西欧在二战中绝对的“观众”。

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的?

(一)瑞士国小骨头硬,对德国人的防备很充分。

(二战瑞士国防军)

1、瑞士早早就开始了动员令。

从希特勒上台后开始起,瑞士人就开始警觉了,因为希特勒和纳粹党做事比较疯狂,不得不防。

从1933年开始,瑞士陆续增加了军备物资方面的投入,开始了强军之路。在二战爆发后,瑞士全国500万人中,有10%的人成为了瑞士国防军。这样的动员力度,通过情报传入德国时,都让德国人大吃一惊。

当时,在瑞士的德国间谍很多,据间谍透露的情报,如果德国要强行攻击瑞士,很有可能要付出百八十万的精锐代价。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希特勒想要的。

2、瑞士在重要的隧道处埋下了炸药。

瑞士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西南是法国,南边是意大利,北边是德国,东边是奥地利,整个国家多山,最出名的就是那个阿尔卑斯山了。

如果德国要往盟国意大利运送战略物资,势必要经过瑞士境内的两个隧道升哥达和辛晋隆隧道,而瑞士在这两个隧道处埋下了大量炸药,一旦德国进攻瑞士,瑞士会马上引爆炸药,如此一来,两个隧道就会彻底封闭,而德国和意大利的联系就中断了。

于是,在接到此情报后,希特勒的计划被完全影响到了。

(二)瑞士对德国相当不错。

说实话,如果德国真地进攻了瑞士,那么就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希特勒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1、瑞士一直在给德国经济和金融上的帮助。

德国开始了对外的战争,随着枪炮一响,德国的口袋慢慢憋了下去。而瑞士,就是在人人喊打“德国”时,依然给德国提供贷款,提供金融上的帮助。还给德国提供生产用电,帮助德国的生产能够正常。

瑞士看似中立,实则偏向德国。

2、瑞士对德国人进入瑞士毫不设防。

按理来说,德国作为轴心国,想自由进入一些国家是不容易的,但瑞士的大门却对德国人开得很大,毫不设防,德国人可以自由出入,这使得德国的间谍可以从容地在瑞士行动,也使得一些商业人士可以自由贸易。

这样的举动,最大限度表达出了瑞士对德国的诚意。

一个对德国很友好的国家,如果被希特勒全面进攻,实在说不过去。

(三)瑞士的山地多,且日耳曼人比较多。

瑞士国内的山地众多,德国军队真要开进来的话,装甲车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这事不得不考虑。

另外,瑞士国内有很多人都是日耳曼人,因为,曾经的日耳曼人侵略过瑞士,导致,很多年下来,瑞士有64%的人已经是日耳曼民族了。

可以这样说,瑞士就像德国人的亲戚一样,轻易对亲戚下手,也实在说不过去。

总而言之,德国曾经有过进攻瑞士的“冷杉计划”,不过,在各方面情报不断涌来后,有三个原因导致希特勒放弃了进攻的想法,一是瑞士防备做得很足,德国人轻易攻克不容易。二是瑞士对德国帮助很大。三是瑞士多山地,装甲车不容易发挥出威力,而且有着大量的日耳曼民族。

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何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

第一,对瑞士不能来硬的。

希特勒占领瑞士,主要是为了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几条隧道。

但瑞士已经将隧道安装炸药,说明德军入侵就会炸掉隧道。

而重建隧道需要好几年的时间,那么德军占领瑞士还有什么意义?

相反,和瑞士保持友好关系,德军还可以借助这些隧道过境运输。

那么,同瑞士开始岂不是有病?

第二,德国需要瑞士这个中立的金融中心。

瑞士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

而作为德国,其实他就像黑社会一样,很多黑钱需要通过瑞士来洗钱。

一些和其他国家的灰色交易,需要通过瑞士来中转。

大家也许不知道,德国仿造的大量假英镑钞票,就是通过瑞士流散到世界各地的,悄无声息,没有人发现。

而德国害死的很多犹太人,在瑞士银行都开着账号。其中一些有名有姓的账号的资金,都被瑞士转交给德国,当然瑞士也留下了不少。

第三,瑞士也不是这么容易对付的。

瑞士奉行全民皆兵的政策,虽然他是中立国。

只要德军入侵,瑞士可以一瞬间武装几十万军队,利用山区打持久战。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瑞士人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瑞士雇佣军横行欧洲,战斗力极强。

德军入侵瑞士可能会被长期在山地清剿,这又何必呢?

第四,德国对于瑞士有一定好感。

瑞士这个国家,日耳曼人占74%。

由于山区的原因,瑞士日耳曼人很少和外族通婚,是希特勒口中“纯正的日耳曼后裔”。

大家注意,瑞士女人很多是金发碧眼的,尤其是金发非常的金。这在当时的德国也不常见。

所以,希特勒认为瑞士是日耳曼兄弟国家,非到万不得已没有必要互相杀戮。

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何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

1939年,在坦克与飞机的轰鸣声中,纳粹德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国强大的军力再配合上先进的“闪电战”战术,当时欧洲诸国都难以抵挡住德军的闪电般的攻势,纷纷投降。当时,投降或是被占领的欧洲国家有: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一共十九个国家。此外还有芬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成为纳粹德国的仆从国,参与纳粹德国的对外侵略扩张。

但在这种局势之下,仍然有一个国家能够“明哲保身”,免于遭受战火侵扰。这个国家就是瑞士!瑞士和德国、意大利这两大轴心国接壤,并且在法国沦陷后瑞士就完全处于纳粹势力的包围之内了!这种情况之下,瑞士凭借什么最终免遭纳粹毒手?

瑞士小心谨慎的外交政策

瑞士是最早一个也是国际公认的永久中立国!早在1674年,瑞士就宣布自己在对外政策上永久中立。而到了1815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此会议的目的是划分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中,参会的各国承认了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并且是以法律的的形式确认的。

虽如此,瑞士也是清楚的意识到所谓的国际法律保障并无多少作用,想要保持中立必须争取轴心国的同意才可以!

瑞士与意大利、德国两大轴心国接壤,其中瑞士与意大利的关系相对较好,墨索里尼本人也无进犯瑞士的想法。至于说另一边的德国就没那么友好了!希特勒曾经形容瑞士是“欧洲表面的疙瘩”,瑞士国内对纳粹德国的好感度也远低于意大利。这种情况下,瑞士政府还是找到了德国纳粹政府,就两国关系进行了和谈,在作出了一定的利益让步之后,在1938年6月,纳粹德国正式发表声明尊重瑞士中立国的地位。

瑞士和德国、意大利接壤

纳粹德国虽然发表声明尊重瑞士中立国地位,表面上也没有做什么出格举动,但背地里却是小动作不断。德国曾经派遣了大量的间谍到瑞士,试图颠覆瑞士的政权,一些在瑞士的德国人也热衷参与其中,尤其是随着二战早期德国战事进行的十分顺利,日耳曼民族的自豪感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些阴谋行动之中。对此,瑞士政府全都看在眼里,但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避免激怒纳粹德国。

在纳粹德国存在期间瑞士对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都是极为小心谨慎的!

瑞士的军力和局势变化

瑞士虽然是个中立国,但却一直保持着一支小而精悍的国防部队。

二十世纪三十年,整个欧洲都弥漫着战争的气息,虽然德国已经发表声明尊重瑞士中立,但这样的口头承诺可不能全信,真正靠得住的还是自己!从1936年开始,瑞士就开始加大国防的投入以及发行国防债券,瑞士开始大规模地在国内修建与翻新防御工事。同时瑞士还发布法令,宣布瑞士人的义务服役年龄从48岁提高到了60岁,16岁-65岁(女16岁-60岁)之间的瑞士人民开始拥有强制参与服役(劳动)的义务。

再加上瑞士多山的地形也能够有效的阻碍德国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并且瑞士还在一些关键的道路、桥梁、山洞隧道处安放了炸药,随时可以炸毁这些道路设施。

瑞士国防军

然而就算瑞士这般未雨绸缪的准备外加地理优势,但这一切并不能够让德国望而却步!

在法国沦陷之后,瑞士四面都处于轴心国势力的包围圈之内了,此时希特勒就开始着手制定入侵瑞士的计划了。在1941年7月,德国制定了一份入侵瑞士的作战计划,代号“冷杉计划”,又叫“圣诞树计划”,并且德国也已经在瑞士边境集结部队准备作战了。不过德国最终并未执行冷杉计划,因为此时德国正在执行另一个庞大数倍的作战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大量的兵力投入到了苏德战场之后,侵略瑞士的计划就暂时搁置了!

瑞士虽小,但国防完备,而且已经严阵以待,德国想要强攻下瑞士也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瑞士国防军

瑞士暗地里对德国态度暧昧

瑞士战前是提防着纳粹德国的,但在二战爆发之后却对德国表现的极为暧昧。

在二战开打后,这种情况下瑞士还向德国提供了1.5亿瑞士法郎的贷款,而且瑞士还向德国大量出口武器、精密零件等战争物资。而且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瑞士银行也向德国纳粹党提供服务,德国纳粹党的财产和那些掠夺来的犹太人的资产很大一部分都存在瑞士银行内。而且纳粹党还通过瑞士银行突破国际封锁,得以从其他国家购入物资以供战争使用。

在犹太人方面,瑞士的表现也是非常顺纳粹的“心意”。瑞士官方曾宣布犹太人将不再视作难民,拒绝犹太人入境瑞士,有的时候甚至还直接将犹太人移交给德国。同时瑞士国内的德语区的瑞士人受纳粹思想的影响最深,期间各种迫害犹太人的惨剧屡见不鲜。虽如此,但还是有不少瑞士人讨厌纳粹党,私下悄悄地帮助犹太人避难。

总的来说,瑞士有一定的实力但却又缺乏攻占的价值,并不值得德国花大代价拿下它。再加上后来瑞士表面中立,私下却倒向德国(就差宣布和纳粹德国正式合作了),这些原因的作用下让瑞士免受战火,保持“屹立不倒”。

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何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

英国的管家、法国的厨子、德国的司机和瑞士的门卫,这是浪漫主义时代欧洲人梦想的贵族生活,自从中世纪以来,瑞士人就以“忠勇”美誉。

欧洲各国的宫门,大都专请瑞士人把守,罗马教廷也不例外,如果你去梵蒂冈参观,肯定会被那里身穿马戏团彩服似的瑞士门卫所吸引,如果你去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肯定会遇见瑞士的门卫。

历史上的瑞士人确实骁勇善战,才得以保住“迷你”的国家疆土。

但作为一个交通要冲,瑞士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罗马人、蛮族都先后占领过这里。

二战期间,在瑞士,每平方公里上的德国间谍数目,远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多得多。

德国间谍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情报,并且准备制造发动战争的口实。他们甚至编写了一本长达85页的册子,名字就叫《瑞士军队手册》,但是,就在德国军队蓄势待发,准备大举入侵瑞士的时候,希特勒却突然取消了进攻命令。

那么,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什么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希特勒收到了间谍送来的材料。经过分析以后,他看出来,当时瑞士已经是全民皆兵、训练有素,如果发起进攻,虽然也可能会取胜,但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咱们在很多杂志和材料上,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二号人物戈林问一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作战?军官回答50万,戈林又问,如果我们派百万大军进入你们的国家会怎样呢?

据说,那个瑞士军官居然说:来50万德国鬼子,我们就一人打一枪,来100万德国鬼子,我们就一人打两枪。

事实上,在瑞士的德国间谍,远比在其他国家的间谍数目要多得多。一个名为福兰克大叔的头目掌管着德国在瑞士的间谍网,其人数竟然超过1000人,这些间谍多配备有精良的电台、照相机、假证明等。

当这些间谍掌握了一些情报之后,盖世太保进入了这个国家,他们的任务是挑起事端,为德国入侵瑞士寻找借口。

针对这些情况,瑞士情报机构的梅森上校制订了反间谍措施,抓捕了相当多的德国间谍,并努力遏制盖世太保制造破坏行动。至1941年,德国间谍机构对瑞士实施人海战术,即每失踪一个间谍就补派五名间谍去代替他。

瑞士军民如此紧张的战备一直持续了5年之久,直到二战结束才解除。

由于瑞士人民坚定的反侵略决心和行动,未给希特勒任何轻易取胜的希望,终于迫使其放弃了入侵瑞士的企图,瑞士人民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劫难。

回顾历史,不但在分别起源于其近邻奥地利、德国的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都免于战难,而且屈指算来,在最近约200年的世界纷争中,瑞士都如处世外桃源,安然无恙,休养生息,繁荣发展。

与此同时,负责驻守道路、隧道和桥梁的每一个排和班,将负责炸毁交通设施。瑞士的这一“秘密计划”,当然要传进希特勒的耳朵里。

关键在于这个小小的瑞士,从军事位置以及经济上都已经是希特勒强而有力的支柱。

譬如,德国与盟友意人利的唯一通道就在瑞士的圣哥达和辛晋隆隧道,德军必须借此隧道才能把物资运往意大利。

据德国情报部门告知,瑞士已经在隧道附近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军入侵瑞士,瑞士人会立即将它炸毁,这样,德军和意大利的唯一联系将会中断,那可不是希特勒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实际上,瑞士人的策略是把炸毁瑞士境内交通要道的决定权交给希特勒。

如果德国入侵瑞士,那么他们将失去他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如果他们不入侵,那么他们还是可以使用那些道路、隧道和桥梁运送军队和物资,这无疑比占领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要好。

在19世纪至20世纪时曾一度战争频繁,而独有瑞士却能保持自己的国家在100多年的历史里没有战争。

正如瑞士的一位外交家所说,要问我们为什么100多年来没有打过仗,主要原因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曾经三次准备入侵瑞士,但要拿下这个面积仅有4.2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足600万的小国,德军至少要付出100万人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企图。

事实上,只需要几小时,瑞士的男人们穿上了军装,在一个当时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的大军。

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

100多年来,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心的瑞士,居然没有发生战争,其原因何在?

瑞士一位外交官说:我们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时是一个公民,迈出左脚时就是一个战士。

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们100多年没有打过仗,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呢!

翻开世界版图,我们可以看到,瑞士与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这些国家接壤。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心的边缘,瑞士却能安然无恙地避开战火。

其实,对于瑞士这个富有战略意义的区域,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都试图染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有入侵瑞士的念头。不过在他游历瑞士以后,很快改变了主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曾三次准备侵略瑞士,最后德国都一无例外地放弃了军事行动。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事实上,瑞士主要有三种建筑:礼拜堂、咖啡店、打靶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拟定将瑞士作为侵略目标时,他的军事参谋部门对这一作战计划进行了全面估算,结果把希特勒吓了一跳:入侵瑞士,至少将伤亡100万德军。

纳粹德国军方虽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战争是双方或多方利益冲突的结果。任何个国家都不能幻想永久和平。只有平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应付侵略者的突然袭击和各种意外事变,保持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

其二、瑞士银行为存款人的绝对保密,因而希特勒希望通过瑞士银行洗黑钱,与外界打交道,维持着同中立国瑞士的经贸、金融关系,有利于德国在国际上购买各种物质

瑞士历来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着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

由于瑞士银行为任何存款者保密的性质,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金银珠宝,可以快速转化为国际资本。

保持中立、政治稳定,为瑞士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早在300年前,瑞士旧宣布独立,并奉行中立政策,因此,陆续有大批宗教难民将技术和资金带如瑞士,使瑞士成为当时欧洲工业化先进地区之一。

德国可以通过瑞士购买一些战略物质。

而欧洲其他小国,没有瑞士的军事实力,所以它们的中立常常被蔑视。

德国不入侵瑞士的主要原因是瑞士本身既不出产原料,除了少量奶酪外,也无剩余食品可供出口,一个破坏无遗的瑞士,将是负担而非收获,这可以说就是“瑞士人以善战换取安全”的神话源头。

其二、瑞士联邦议会选举了吉桑为全军统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50万人人伍,瑞士的总体威慑战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平时的战争准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军队在攻陷法国以后,有五十个师团部署在瑞士东部边境。瑞士人民在克服了悲观恐惧情绪以后,由联邦议会选举了吉桑为全军统帅。

此外,纳粹国防军入侵苏联,激发了某些瑞士人对纳粹的某种程度的认可,尤金·比歇尔甚至在1941年10月到1942年6月之间组织了三次医疗服务去德军的东欧前线。

但是,当巴巴罗萨计划陷入困境时,德国入侵瑞士的计划再次被搁置。当丹尼克在散发一个出访德国的报告、竭力主张瑞士加入新的纳粹秩序时,他被吉桑下令逮捕入狱。

历史事实告诉咱们:瑞士人没有打过仗的原因,正是他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还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一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

希特勒不舍得将他宝贵的装甲部队“浪费”在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身上,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

与此同时,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1940年,法西斯德国连灭波、法,正在猖獗之时,将战火燃到了瑞士边境,随时准备实施“圣诞树”计划,入侵瑞士。

瑞士国土狭小,面积仅4.1万多平方公里,南北宽220公里,东西长348公里,当时的人口不足500万,可谓弹丸之地。但是瑞士国民的防务观念十分牢固,成年人几乎人人手中有枪,国家一旦有事,随时能够应召从军。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动员了50万人人伍,占总人口的10%还多。其他人员也都做好了战斗准备,全体人民同仇敌忾,举行誓师大会。

事实上,直到19世纪初期,瑞士才摆脱了属国的地位,恢复了瑞士联邦,起草了第一部国家宪法,并执行“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

然而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仅仅依靠外交中立政策,是难以令侵略者望而却步的。正像当年拿破仑入侵瑞士时叫嚷的那样。

在拿破仑看来:中立是人们的一句空话,它对瑞士人是无用的,当然也并非列强无力征服这个袖珍小国,因为瑞士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等实在都太有限。

瑞士的总体威慑战略还有一个特点是重视平时的战争准备,认为威慑的成败是在平时就决定了的谁要想获得和平,就必须随时准备战争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潜在的敌人显示,使其认识到,入侵瑞士就等于“捅马蜂窝”。

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向希特勒汇报说,如果德军入侵的话,将遭受重大损失!希特勒在权衡利弊得失后,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既取决于国防工业、武器装备、国防设施、武装力量等“硬”实力,还取决于全民的国防意识、国防热情、国防知识和技能等“软”实力。

国防国防,一国岂能无防!

在和平时期,瑞士人仍在地下仓库内储备了充足的粮食、饮用水、医药和其他战备物资,并定期更换。如有外敌入侵,瑞士可在境内展开持久的防御战。

二战”期间,希特勒确有入侵瑞士的设想,后考虑到两个不利因素后放弃了这个计划。瑞士决心捍卫自己的独立和中立。

其领导人亨利·吉桑将军于战争期间发布总动员令,抗击外来入侵。瑞士防卫重点也由防御边界上的固定地点,转而撤退至阿尔卑斯山区。

处于如此混乱的环境中,哪有不被战争波及的可能?

但瑞士确确实实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免于战祸。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其实,瑞士作为欧洲的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哪有不引起侵者眼红的可能?

早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皇帝廉二世就曾经想入侵瑞士,瑞士人知道这一消息后,就请他去访问。在瑞士,他耳闻目睹了瑞士全民皆兵的状况,只得放弃进瑞士而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希特勒虽然心又补甘,但在清楚瑞士战备的情况下,叶被迫放弃了。

综上所述,并非进攻瑞士无利可图,而是因为希特勒知道:入侵瑞士至少要损失100万以的军队,实在是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中立的瑞士,对德国的经济和金融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瑞士人民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和平是可贵的,但和平不凭空可得的,要创造和平,首先必须要有能保护和平的实力。

在瑞士,无论是怎样小的村庄,人们至少可以看到三样东西:礼拜堂、咖啡店和打靶场。在瑞士,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的公民都必须接受国防教育,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所以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在最后一刻不得不突然喊停!

1940年希特勒准备对瑞士下死手时,为何在最后一刻突然喊停?

因为不划算啊,1940年6月,德军确实在巴黎一边泡法国妹子,一边考虑怎么弄死瑞士,或者说是要不要弄死瑞士

毕竟看看地图就知道,法国一旦被德军占领,瑞士就是被轴心国全包的状态。很多人说打瑞士这个山地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减员,实际上当时这个局面光是围都能围死瑞士这个粮食自给率撑死只有一半的山地国家了。但没必要

德国人自从发动二战以来,就开始被英美之类的经济封锁了,从犹太人身上抢的钱自己没法用,但可以通过瑞士洗白啊~ 而且瑞士虽然地方小,人口少,但化工机械这些高尖端产业也很厉害啊,诸如苏罗通之类军工企业还是德国企业控股,维持瑞士表面上的中立,让其作为一个与盟国交流交易的洗钱窗口,暗地里和自己眉来眼去的做一些见不得光的勾挡,有这样的国家独立存在肯定对德国利大于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