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沐王府”(黔国公府)是个神奇的存在,坐镇云南,威慑南亚200余年,与明王朝同寿,沐姓从首任黔国公沐晟到末代黔国公沐天波,共传承18位。

但是打下这片基业的并不是这18个黔国公,而是被追封为“黔宁王”的沐晟的父亲沐英。

沐英原本是个孤儿,8岁时父母双亡,流落街头当小乞丐,当沐英流落到濠州时,遇到了一生的贵人朱重八。

或许是因为相同的身世,或许因为朱重八当时没儿子。朱重八收留了沐英,并认为养子,改名叫朱文英。当然了,朱元璋的养子很多,比如朱文正、朱文忠(李文忠)、朱文辉(何文辉)、朱文刚等等。但是这些人都比朱文英大,而自从朱重八收了朱文英,开始顺风顺水,3年后收获长子朱标,朱元璋开始陆陆续续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了。

朱重八把这些干儿子们集中在一起,读书、练武。打起仗来都带上阵历练,所谓打仗父子兵,朱元璋对自己的这几个养子,还都是比较信任的。

所以朱文英12岁就上阵打仗了,18岁被授为帐前都尉,守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广信(上饶)。朱元璋攻打福建的时候,朱文英破分水关,占崇安,镇守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

随着朱元璋就要定都南京,开创大明基业的时候,自己的亲生儿子也生了不少了(最后一共生了26个)。于是,他令自己的养子们,改回自己原来的姓。

朱元璋处理的很好,每次都等养子立了功,就恩赏他恢复原姓。于是朱文英在镇守建宁的时候,就恢复为“沐英”。

洪武3年(1370年),年仅26岁的沐英就被授为镇国将军,在军事中枢大都督府中从助理干起,干了7年。洪武9年开始重新带兵,先后跟随名将邓愈、蓝玉、徐达、傅友德等从西打到北又打到南,最终其他人都让班师回朝了,把沐英留下镇守云南了。

其实从这一系列的培养过程当中,可以明确看出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是把沐英培养成朱标的嫡系班底。

先放在大都督府培养,熟悉天下兵马,联系各路人脉;然后再由名将手把手巩固技术;再实地体验边陲战争。最终目的就是想将沐英像其他藩王一样,”守住塞疆,拱卫皇室”。

而沐英本人的确给力,满足了朱元璋一切的想象。而无论是蓝玉还是傅友德,最终,因为朱标的,被朱元璋亲手屠戮了,其实不出意外,这里面本来也应该有沐英。

但怎奈沐英会做人,死的特别是时候。马皇后死的时候,他吐血两升,落下病根;洪武25年(1392年)朱标病亡,沐英痛不欲生,随即也病死任上。

这就让朱元璋十分感动。什么叫忠臣良将?有能力镇守西南,无需主上担心;主上病故,绝不偷生,跟随主上而去。于是追封沐英为“黔宁王”,世代镇守云南,让其子沐晟承袭爵位,沐英配享太庙。再看看蓝玉和傅友德,孰人孰命?

而永乐4年(1406年),沐晟与张辅攻打交趾,打下重镇多邦,并擒拿了伪王胡一元。沐晟因功,封为“黔国公”,并世袭罔替。沐晟便是第一代黔国公。

“黔国公”一直传到沐天波这一代。明朝灭亡后,沐天波为保朱由榔入缅,被缅人杀害,从此,沐王府威名不再,但是沐家对明王朝的忠心日月可鉴。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沐王府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的创始人叫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沐氏子孙世代承袭云南王,镇守云南边陲280余年,与明朝政权相始终。沐氏子孙对巩固祖国西南边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鹿鼎记》提到韦小宝7个老婆中有一个名叫沐剑屏的,她的身份是云南沐王府的小郡主。沐剑屏是小说虚构人物,而沐王府却是真实存在的,沐王府第一代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将领沐英。

沐英,生于1345年,自幼父母双亡,是一名流浪孤儿。1352年8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遇上了朱元璋,那时25岁的朱元璋与马氏膝下无子,两人见沐英可怜,便收其为养子。

朱元璋自己是苦孩子出身,也做过流浪儿,在乱世中九死一生,受尽战争饥荒之苦,所以对于沐英感同身受。由于沐英还没有名字,朱元璋给他取名为“朱文英”。

从此,朱元璋和马氏对他视如己出,倾心抚育。多年后定鼎中原时,朱元璋回忆起还饱含深情说:

“朕怜其孤且幼,特抚育如儿,夜卧同榻,数番鼾睡于朕怀。“

其实,当时的朱元璋收养沐英,有将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想法。毕竟那时朱元璋过的是刀口舔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不奢望一儿半女,更没想到日后会当上皇帝。

此后,朱文英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为军中一员骁勇威猛的大将,18岁出征,屡立赫赫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不得不说朱玩璋教育很成功。

(朱元璋与马氏剧照)

洪武初年,朱文英被任命为大都督佥事,年纪轻轻就在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担任要职,可见其能力卓著,也说明朱元璋对他很信任。

当然朱元璋养子不只朱文英,他还陆续收养了朱文忠、朱文辉、朱文刚、徐司马、平安等。在开创大明王朝战争中,朱家养子们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堪称朱元璋有力的心腹精锐。

在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已经儿女成群了,亲生儿子也不少了(一共26个)包括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

于是,朱元璋令养子们改回原来的姓。朱元璋很会处理,每次养子立了功,就恩赏其恢复原姓,朱文英在镇守建宁时恢复为“沐英”。

朱元璋有了子嗣后,便不再把沐英视为继承人,大明江山自然要传给有血缘维系的真正朱家子孙。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封沐英为西平侯,赐予丹书铁券。

不管怎样,沐英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骁勇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与马皇后和朱标关系极好,对朱元璋又忠诚有加,让朱元璋对他非常倚重

(黔宁王沐英)

尽管朱元璋称帝后,沐英一再被朱元璋找名目往外调,不让他待在京城。但当朱元璋真正需要他时,还是会尽可能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沐英也自然也会全力以赴。

比如,坐镇云南,戍守边疆

由于元朝宽松政治制度,云南在明朝前就不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有多股不稳定的势力。除了元朝贵族梁王势力外,还有之前大理国段氏王族后裔,继续保有领地和很大权势,以及众多地方土司势力等,使得云南管理松懈。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沐英、傅友德、蓝玉3员大将率30万军队平定云南残元势力,元军大败,梁王饮鸩自杀。

云南平定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继续一边平叛,一边让民众休养生息。

洪武十五年,云南全境平定,回归大明版图。

明朝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布政使司,划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置卫、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

朱元璋还迁移一批中原大姓移居云南,当时有江南巨富就被他遣戍云南,以充实云南人口。

(沐英画像)

据明代《三迤随笔》记载,明军初平云南时,当地人口只有7万多户,后来从江南、中原等地迁来商贾士名后就多达20万户了。

但这样还不够,朱元璋有了新烦恼:云南是打下来了,如何治理成为一大难题。云南远在千里之遥,又独立了600多年,经济文化等与中原相差很大,如何有效控制它呢?

唐宋的管理方式是册封,元朝管理也仅限于与土著大姓接触,这都谈不上真正管理。真正有效管理就要中央直辖,派官员过去,才能把云南牢牢控制在大明版图之内。

说白了,就是在云南当地安插一个权力楔子。

所以,明朝迫切需要选派一个名臣重望者去镇守云南,执行中央政策,这个人必须对朝廷忠诚,地方治理能力好,谁能堪此大任呢

(明朝治下的云南版图)

这个人选,沐英再合适不过了。养子镇守云南边陲,亲儿子要镇守北方,这个安排很合适!

平滇第2年,沐英回京时,朱元璋向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关切询问:“官云南苦否?”

沐英淡定答道:

“云南不苦,四季如苦,冬不穿袄,夏至温和。那里的溪水清凉可口,喝多了也不肚子痛。

不过,臣还记得,打大理那天早上,将士心切,置生死于不顾,有百余将士打完仗后拉了一裤的稀”。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亲生儿子也莫不如此!

(云南当时产大象)

洪武十六年(1383年),西平王沐英领命镇守云南。初入滇时各地土司时常发动叛乱,洪武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几次云南土著叛乱,都被他轻松平定。

在征讨当地土司时,沐英曾面对百头大象围攻,由于火药装填慢,明军先进火器难以派上用场,由此沐英发明了著名“三段式”战术。

什么是三段式”战术?

就是把火枪手和弓箭手混编,分成前后3队,大象逼近时,第1队士兵集中射击,然后退到队伍后装弹药,第2队、3队再相继跟上。

如此火炮劲弩齐发,使得当地土司连连败退、损失惨重,沐英还生擒了37头大象。

如此战术确实很有创意、很给力。如此几番战斗下来,云南土司也被制伏得服服贴贴,不敢再生叛乱了。

还有,沐英在当地屯田耕种,教授文化,十年间屯田百万余亩,使西南边疆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到宣德年间,云南粮食除满足军需,还有大量盈余,他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沐王爷”,沐府自然就成了“沐王府”。

史书记载,沐英为人宽宏仁毅,居贵不骄,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唯独喜欢养马。因此在明一代,云南战马充足,还可大量输送省外,为明朝的军备做了很大的贡献。

沐英,确实是一代让人尊敬的将才。

也难怪朱元璋听到养子在云南政绩后,将其召回京师表扬,不得不说朱元璋双商真高。在朝堂上,朱元璋当众拉着沐英的手赞叹:“使我对南方能高枕无忧的人,就是你沐英啊。”

沐英平定云南叛乱后,开启了他的第一代沐王府时代,此后沐家人一直在云南边锤戍守了近300年之久,一直尽忠职守到明朝灭亡,可说与明朝政权相始终。

沐王府,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沐英与朱标感情深厚,闻之伤心欲绝,哭到呕血,终在云南病逝了,终年48岁。

消息传来,朱元璋悲恸不已,命长子沐春奉柩入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据说一路上为沐英送葬的百姓多达数万人。

沐英去世后,其长子沐春接任镇守之职,朱元璋仍恐西南生变,几次当着朝臣面叹息,但看到沐氏子承父业,将云南打理得井井有条时龙颜大悦:“西南得人,朕无忧也”。

沐春死后,因无子嗣,其弟沐晟继任。

建文四年,朱棣篡位成功想削藩,但考虑到云南情况复杂,自己又新登基需要稳定,于是加封沐晟为黔国公,赐世系铁券,在制度上确定了沐氏永久镇守云南。

从沐晟开始,沐氏子孙世袭黔国公。

也就是说,从朱棣时代开始,沐氏虽然不是朝廷藩王,但在大明王朝政治体系中,已经将其视为藩王了,只是没有藩王名分而已。

沐氏,也是明朝唯一允许存在的异姓藩王。

到了沐氏第3代沐斌袭位时,朱家子孙已是第5代了,君臣关系渐于疏远,不再像朱元璋与沐英那般还有一层养父子关系加持的亲密。

这时的朝廷考虑到了要防着沐氏了。

1440年,明英宗向云南派出了首任云南巡抚丁璿,首任巡抚还有一个身份是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就是中央派到云南的钦差大臣,是监督云南三司和沐王府的。

如此才让朝廷有所放心。

但毕竟天高皇帝远,沐氏作为镇守一方的诸侯,势力逐渐庞大,沐氏子孙也良莠不齐,但基本上恪守祖训,尽职为大明王朝驻守边疆。在沐氏镇守期间,云南也没发生重大变化。

到了沐氏第十代,沐氏十世孙沐启元承袭黔国公后骄横跋扈、轻狂不法,纵容家奴残害百姓。云南巡抚看不过去,抓了其家奴。沐启元竟用火炮对准巡按公署,企图炮逼巡抚放人。

沐启元母亲宋氏闻此大惊失色,这可怎么了得,与朝廷对着干,岂不是将沐氏家族置于死地?于是宋氏大义灭亲、毒死儿子沐启元后,主动上书朝廷请罪。

如此,宋氏的另一个儿子沐天波成为了新的黔国公,他沐氏18个黔国公的最后一个,即云南沐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

沐天波开始执掌沐王府时,正值崇祯17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而亡。

云南当地大小土司认为,明朝气数已尽,纷纷发动叛乱,最大一股势力叫沙定洲。沐天波的官军打不过,反被叛军赶出了大理城。

后来大西军在孙可望带领下杀入云南,打败沙定洲,迎回沐天波。但大西军那时与明朝不同心了,他们打下云南,但不还政给沐天波。

自此,云南就不再是沐王府的地盘,而变成了大西军的地盘。此时被孙可望架空了的沐天波投奔南明小朝廷,为永历帝朱由榔效力。

后来孙可望挟天子以自重,囚禁了永历帝朱由榔,沐天波、李定国等人拼死救出皇帝。

永历军队节节败退,朱由榔狼狈逃到缅甸,沐天波依旧陪在永历帝的身边,寸步不离。

1661年咒水之难爆发,缅甸国内发生政变,新任缅甸国王摆下“鸿门宴”邀请永历帝。沐天波陪朱由榔前往遭到围攻,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客死异国他乡。

沐天波曾经说过要与大明共存亡,此后不久南明小朝廷被清朝剿灭,实现了沐王府最后一代主人沐天波的誓言。

(云南沐王府)

对于沐天波舍生忘死、忠肝义胆的举动,清初学者邵廷采这样评价:

“跋涉从亡,流离异域,不屈以死,见危授命,斯亦无愧其祖宗矣。”

沐天波忠贞不二、不屈而死,无愧沐氏列祖列宗,无愧大明王朝,也无愧汉家冠冢。这是对沐天波的极高赞誉,也是对为大明王朝镇守云南近300年的沐氏子孙的充分肯定。

沐氏子孙对大明忠心耿耿,为大明辛苦镇守云南边陲,从沐王府第一代先祖黔宁王沐英到最后一代沐天波,完全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沐王府与大明王朝的政权相始终,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唯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想必就是沐王府的第一代主人-沐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远征云南,三战三捷,击败镇守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其后梁王跳入滇池自尽,明军平定云南。第二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沐英留守做镇云南。其后,沐英在昆明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西平侯府,这也就是后来云南百姓口中所说的沐王府,共传18代,历280年而亡。

沐王府的建立者沐英,很早就父母双亡,一直颠沛流离,等到他8岁时,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养子,并被改姓为朱。当时朱元璋和马皇后都还没有孩子,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两人收养沐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就有些类似于刘封对于刘备的意义。

等到沐英十二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这一年,朱标出生才刚满三个月。等到沐英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军中担任要职,并被提拔为指挥使,镇守江西重镇上饶。其后,沐英又跟随朱元璋平定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战功赫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时的沐英已经在军中拥有非常高的威信,如果他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或者朱元璋若还没有亲生儿子,那沐英作接班人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可动摇。但可惜的是,此时朱元璋早已经有了儿子,而且长子朱标也已经到了13岁。

在这种背景下,沐英的身份和地位就变得有些尴尬,所以朱元璋在正式登基之前,就下诏让沐英恢复沐姓,不再姓朱,同时让他移师到福建建宁镇守。其后,朱元璋正式在南京开国称帝,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等到洪武九年,沐英又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其后数年,朱元璋陆续平定了整个北方,只剩下盘踞在西南的云南。由于云南地理位置太过偏僻,朱元璋本来不打算直接派兵进入云南,按因为云南本地还有坚持抵抗明朝的元朝梁王势力在蠢蠢欲动,逼得朱元璋不得不派出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率三十万大军进军云南。

当时的云南,虽然在元朝时被征服,但元朝对其的管理制度也非常松散,根本算不上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在云南境内,除了属于元朝贵族的梁王势力外,还有之前大理国的段氏王族后裔,继续拥有大片的领地和权势。在他们两者之下,又有众多地方上的土司,有的甚至也很有势力。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朱元璋征服云南后,如果只派遣政府官员来云南经营,很显然是没有办法来应付众多的地方实力派。所以,必须要留下一个有实权有军队、又能让朱元璋放心的人来坐镇云南,这样才能有效震慑地方实力派。

最后,鉴于沐英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再加上他的身份又确实比较尴尬,如果继续留在中央政府,最后能不能善终,实在是个未知数。所以还不如让他留守云南,一方面他和朱元璋好歹也算父子关系,由他镇守,朱元璋相对而言也比较放心些。

另一方面,凭云南这种偏僻荒蛮的地区,沐英就算有异心,也很难翻起什么风浪,再加上云南这种地方势力太过强大的地方,也需要一个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人才镇得住,而在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中,有这样能力的人,就那么几个,让他们来云南镇守,实在是太材小用,朱元璋实肯定不舍得。

所以,朱元璋思前想后,也只有沐英最适合。而对于沐英来说,他的这种身份,如果继续留在朝廷,迟早会出事。因此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主动离开这个权力的是非之地,到云南这种中原王朝有些鞭长莫及的地方坐镇,也算是一种自我保全,也正因为此,在征服云南后,沐英和他的后人便从此留在云南镇守,直到永历皇帝流亡缅甸时,最后一任王爷沐天波在缅甸被杀,整个沐王府就彻底中断。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文藏来答】“沐王府”并非真正的藩王府邸,而是黔国公府。因为在整个明朝,云南都掌控在沐家人手中,从第一代沐英到最后一代沐天波,前后共有18位黔国公,其权势和传承甚至超过了明代很多藩王,老百姓才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

(翠湖柳营(沐英洗马))

当年朱元璋派第一代沐(黔)王(国)爷(公)沐英镇守云南,从此沐氏就在云南扎根了。

沐英是明朝开国六王之中最年轻的,能与徐达、常遇春这种大将并称,可见沐英的实力。

此外,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他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极尽孺慕之情,对朱元璋的孩子们情同亲生兄弟。马皇后去世时,在外征战的沐英闻讯,悲伤过度而咳血。皇太子朱标去世时,沐英因过度伤心而病逝。可以说,沐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了。因此,当沐英镇守云南多年后回京朝见朱元璋时,朱元璋拍着沐英的肩膀说:“能使我放心西南、高枕无忧的人,就是你沐英啊!”

(网络配图)

沐英自幼父母双亡,年仅8岁的他在战乱中无依无靠。朱元璋为了生存当过乞丐、和尚,当他见到四处流浪的沐英就勾起伤心往事,马皇后也十分善良,因此夫妻俩所幸收养了小沐英,不仅在战乱中给他一个安全温暖的家,还教他读书习字和武功兵法。

沐英的实力那是相当强悍,12岁就跟着朱元璋出征;18岁时独当一面,驻守镇江;23岁攻下号称“闽东北门户”的分水关,夺取崇安城,连下十八寨;26岁因功封为镇国将军,爵位仅在亲王、郡王之下……而后,沐英已经成为真正统领一军的大将,6年内先征吐蕃,在攻西番,追击北元,横扫云南,都大获全胜。

(网络配图)

洪武十六年(1383年),沐英与蓝玉、傅友德基本稳定了西南局势,朱元璋让蓝玉、傅友德班师回朝,却让沐英留下来继续镇守云南,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200多年的云南“沐王府”传奇。另外一提,从云南回朝的傅友德后来被朱元璋逼迫自刎,蓝玉也被以谋反罪诛杀,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沐英家族能在云南平安享福,也真是够幸运的。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在明朝统治集团中,云南的沐王府可谓是一个另类,不论皇宫两大势力如何争斗,沐王府也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履行着自己驻守西南边境的职责。那么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这个“沐王府”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

即使存在感较低,但沐王府的地位却至关重要。明代世袭黔国公府,是明代云南的权力中心,地位显赫,由于该地百姓尊重爱戴府中黔国公,便拟他为亲王,故又称沐王府。该府中人云南沐氏家族,长期镇守云南,从开国国公一直延续到末代国公,确是做到了与国生休。

而沐氏一族的鼻祖,也就是明朝汗马宣劳,纯勤不二的开国功臣,沐英。据《明史·列传第十四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记载:“沐英,字文英,安徽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硃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沐。”

沐英出身贫苦,八岁时父亲病逝,且处于红巾军等农民起义与元朝政府厮杀的社会动乱阶段。母亲病逝后,孤苦伶仃的他投靠了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其与妻马氏十分怜惜他,在便收养他为义子,且从朱姓,又叫朱英,教他识字、打仗,跟从长子朱标一同接受教育。他十八岁时便担任军事要任,镇守江苏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镇守江西广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此时朱元璋命他恢复了沐姓。

自元至正二十二年正式出宦,至明洪武二十五年辞世止,沐英一直从事仕途,出生入死,不负明太祖的重托。先是立下了“以一举而开闽关,大业辟矣;再奋而运斗枢,大政立矣;三厉而西略,自西徂南,大统一矣”平定西南,铲除大理割据势力的汗马功劳;后又与他的后人经营云南,理顺各少数民族土司政权,充实稳固了明政府对云南地区的统治。朱元璋也称赞他:“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朱元璋逐鹿群雄,开国立绩,沐英伴其左右,随着功成名就,深受朱元璋信任的沐英也受封爵位西平侯,得分封土地。封诰时,太祖对他言及往事:“尔当是时八岁而逢难,罔知存活。朕怜其子孤而且幼。特抚育如儿。夜卧同榻,数番鼾睡于朕怀……今也不忘尔孩童之状,与尔无异于尔父”。在沐英病逝后,朱元璋十分痛惜,且追封其为黔宁王,命其长子沐春袭父爵位,继镇云南。

所以说,沐王府,不仅是军功甚隆的开国功臣一脉,也算是半个皇亲国戚的一势了。他们归附依靠明朝内廷,效忠支撑明朝内廷,相伴相生。他们嗣爵集田,驻守西南,攘内安外,又上贡中央,整个沐王府,也算是明朝总集团的云南分公司了。谨遵先祖家训,忠诚报国,治理云南的沐王府,在最后一代国公沐天波维护流亡皇帝永历帝夺刀抵抗而死后,这个依靠皇族278年的沐王府,逐渐隐匿在了历史长河中。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张三丰文集·余氏父女传》记载:朱元璋命令沈万三迁徙云南,可到云南后西平侯沐春(沐英之子)来慰问时,看上了“风致端闲,宛然仙格”沈万三女儿,纳为侧室,后来沈女成了沐王府的贤内助。沐春坐镇云南七年,历史记载“大修屯政,其得力于余夫人多矣。”

奇怪的是,以朱元璋的脾气,知道了这事后,竟然对”沐王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沐王府”(黔国公府)也是历史上一个神奇的存在。沐王府坐镇云南200余年,传承18代,与明王朝同寿。那么,它到底有啥来头,让朱家王朝另眼相看,对他们比对朱家的子孙还亲呢?

沐王府的一切,要从一位传奇人物说起,这人就是沐英。说起沐英和朱元璋认识,还有段曲折的经历。

公元1345年,沐英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定远的一户人家。父亲早逝,被母亲一手拉扯大,所以家里非常贫寒。度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后,公元1351年,沐英跟着母亲离开家乡,可没走多远,母亲就去世了。沐英就此无家可归成了一位孤儿,和朱元璋的际遇一样,小小年纪他为了生存,只好流落民间做了一个小叫花子,跟着流浪的人群一路走,从家乡流落到濠州城,没想到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贵人“朱重八”。

公元1352年,已经八岁的沐英,来到了濠州城内,恰好这年的闰三月,他的一位老乡钟离人(现在凤阳东),朱重八也到了濠州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并且很快就当上了九夫长,还娶了郭子兴的女儿马氏为妻,

或者会有读者好奇,为何郭子兴女儿姓马,其实这里还有一段郭子兴的往事,据说郭子兴年轻的时候,是位仗义的豪客,他有一位结义好兄弟,两人可以说是为刎颈交,但是这位马公却在生下女儿不久就去世了。只好将女儿托付给了好兄弟郭子兴,郭子兴就收了马氏为义女,并且当亲生女儿一样抚养长大。

至于为何郭子兴会看中朱元璋,一来朱元璋长得和别人不一样,二来朱元璋的作战英勇,各方面看来都可以说一位非常有潜力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刚刚起义的郭子兴需要帮手,当时他有这个想法,却拿不定主意,就问妻子张氏,没想到张氏说:“我也是这样想的。现在你举大事,正需要天下的豪杰助力,我靠这小子不错,可千万不要放过!”郭子兴立刻做了断绝,就把女儿嫁给了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和马氏新婚不久,一天两人在濠州城里走动,没想到遇上一帮叫花子在抢食,其中的一个小孩子非常的机灵,虽然个头不高,却身手敏捷,最重要的就是挨揍,他都不哭也不闹,反而抢到了粮食后,分出一点给一位年老的乞丐。

他这样的做法,被朱元璋夫妇看在眼里,当时朱元璋与马氏夫妇膝下无子,朱元璋看着沐英想到了自己的过去,油然生出一种感慨,越看越喜欢这个很倔的孩子。马氏虽然新婚,但是自己也是寄人篱下中成长,在朱元璋的眼神中,就懂得了他的想法。

两人很有默契的就问沐英各种的事,天真无邪的沐英也没啥心机,有啥说啥!朱元璋是越看越喜欢这孩子,就当即收下了沐英为义子,沐英就跟着朱元璋回到了军营,跟着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名字也改为朱文英。

朱文英干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如此的信任?

虽然是义子,而且后来朱元璋夫妇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朱元璋夫妻对沐英可是当亲孩子一样看待,不仅供书教学,还让他跟着自己身边,学习如何行军作战。而沐英也是朱元璋众多义子中的老大哥“朱文英”。

后来朱元璋收了不少的义子,例如朱文正、朱文辉、朱文刚等等。虽然按年龄算,这些人年龄比朱文英要大,可按次序朱文英是排第一,朱元璋做了这件善事后,人生开始时来运转了,和马氏过了几年,生下了长子朱标,朱元璋此后儿子渐渐多了起来。

朱元璋的义子们看不是闲着没事干,他们被朱元璋集中在一起,每天安排得满满的,读书、练武。行军布阵,还要亲自上阵历练,而朱元璋精心培养的这几个养子,初期还是非常的信任,同时他们也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文英在12岁时,就被朱元璋安排随军作战,到了弱冠的年龄,已经被朱元璋重用被授为帐前都尉,并且还让他独立守镇江;其后,随着朱元璋的接连获胜,他再次被提拔为指挥使,守护上饶。

沐英让朱元璋惊叹的时刻,是在朱元璋还要打福建,他在分水关一战大获全胜,并且还俘了敌方的大将,为朱元璋扩地千里,因此朱元璋一高兴,就让朱文英改会原来的名字,沐英,这是他赐给有功的义子一个荣誉。

朱元璋的义子那么多,为何他挑选沐英坐镇云南边陲呢?

公元1370年,时年二十六岁的沐英,被朱元璋赐爵为镇国将军,开始进入了朱元璋的真正的军事核心内,并且跟着朱元璋身边的名将为副手,此后的沐英,走上了开挂的人生,他和洪武初年的许多位名将都有合作,例如蓝玉、徐达、傅友德等人,而且他基本是打满了朱元璋东征西讨的大部分战役,东南西北他都参与了征伐,最后别人都班师回朝了,沐英却被朱元璋授意镇守云南。

为何朱元璋要沐英留下来,因为云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历史上,云南曾经一段很长期脱离汉王朝的管辖。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汉人较少。中央政府对云南采取了长期的怀柔策略,对当地人册封为世袭官员,而世袭官员的控制力远远低于汉地。

自唐代起,云南建立南诏国处于独立状态。五代十国时期,段思平又建立了大理国,后来,当蒙古灭了大理,忽必烈任命段家依旧,负责云南的管理。

明朝建立后,云南才回归到中原的管辖范围,从唐代到明代,云南分离了640多年。所以云南朱元璋非常看重的。而保卫边疆的重任,肯定要落到最信任的人身上。

事实上,朱元璋从一开始的训练中,他就有很强的目的性。朱元璋是把义子们,训练成自己的的嫡系班子,同时也为太子朱标铺路。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文提到的,朱元璋收众多义子,都要学习,并且先放都会安排到大都督府培养,熟悉各种事务,还要对天下各路人马进行联络;再来让这些义子跟着名将们学习实际作战经验;最后让他们去南征北讨建功立业,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拱卫大明边陲。

本来朱元璋让沐英镇守云南,其目的一是锤炼沐英,二是暂时没找到更合适的人选,因为朱元璋的几个儿子,能征善战的都被安置到了北方,而西南一带只有沐英最适合,朱文正和李文忠也是个人选,无奈两人都因为各种事宜,让朱元璋生起了疑虑,派遣大将吧,云南山高路远,当时往返时间也非常长,真要出什么幺蛾子确实无法处理,为此最适合的人选,落在了沐英身上。

为何朱元璋看中沐英,第一沐英,是个孤儿,随着朱元璋长大,真的当朱元璋是自己的亲爹一样,这时朱元璋看在眼里的,

第二,沐英和太子朱标的感情,好的是不要不要的,所以朱元璋也不担忧沐英在自己过世后,不听从朱标的安排。

第三,沐英的个人能力很强,能够独当一面,这在他后来经营云南理顺各土司之间的关系,并且稳固了明朝在云南治理中可见一斑。朱元璋当时也点赞过沐英,说他:“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所以朱元璋挑来挑去,觉得只有沐英适合镇守云南。

沐英长时间的沙场经历,本身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并且作为朱元璋的义子,沐英本人与朱元璋关系也很密切,对马皇后更是非常的尊重,经常会寄些手信和礼物去问候。沐英和朱标关系很铁。而朱元璋也没看走眼。沐英坐镇云南期间,明朝在这里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他在当地推行的建立大量的堡垒,也有效控制了当地的土司,巩固了明代对云南的管理。

能看出,沐英无论是在人品,忠诚度,武力值,还有和太子朱标的友情上,都充分满足了朱元璋的要求。比起朱文正,李文忠,蓝玉,傅友德这些人,沐英在关键时候的表态,是让朱元璋感动不已,也是因此他才躲过了朱元璋的疑虑,而由此沐王府迎来了200多年的美好时光。

但是,朱元璋真的就放心沐英在云南坐镇吗?

公元1392年,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标去世,沐英受到消息后,悲痛万分,由于过于的悲痛,竟然得了病,吐血数升后,很快便病逝了。朱元璋知道后,大为感叹,因此追封沐英为黔宁王(郡王爵),谥号昭靖,配享太庙。

其实,朱标的去世,后来的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清楚障碍,不出意外肯定会有沐英,但是沐英却因为和太子朱标感情深厚,因此病逝于任上。这样一来,倒是病逝时间却很凑巧,反而是让朱元璋感觉沐王府一家对自己的忠义,因为沐英的病逝,反而放过了他们一马。

特别让朱元璋感动的是。沐英的举动,堪称是忠臣良将的典范,

沐英不但能如关羽一样,能独立镇守西南,而且可以让朱元璋高枕无忧,太子病故,同气连枝,竟然悲痛到病故,跟随太子而去。无论怎么看,沐英比亲儿子都要亲,所以沐英后代世代镇守云南,朱元璋让其子沐晟承袭爵位就实属正常了,而反关蓝玉和傅友德,他们虽然显赫一时,结果如何?

可是永乐帝朱棣为何没敢动沐王府?

说回上文,沐英的长子沐春坐镇七年沐王府后,也跟着去世了,沐王府还有他的次子沐晟接替,沐晟镇守云南时。建文帝朱允炆对于沐晟非常信赖,初期沐晟非常支持朱允炆的削藩,甚至海出手把云南的岷王给削了。

可是看着朱允炆做的有点过头了,考虑到沐王府的未来,在的靖难之役中,沐晟却保持中立,后来朱棣登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

朱棣和沐晟虽然没怎么聊得来,可是碍于自己刚刚才稳坐龙椅,还有一堆的事要处理,也不愿意得罪沐家,为了拉拢,还赐给沐晟黔国公爵位,并且还谈好了,让沐王府世袭和永镇云南。沐晟便是第一代黔国公。

沐王府此后才真正得到在云南世袭的地位,而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沐家在云南,可谓是家大业大,不但事世袭黔国公、还是云南总兵官挂征南将军印。从沐英开始,西平侯到黔国公沐王府在云南,经营了十多代人,可以说事云南的核心。沐家也是云南的无冕之王。

所以说沐王府的来头不小,它可以说事事明朝的功臣血脉,并且在血统上,还算事皇亲国戚。他们的一切来自于支持明朝,通过对明朝的效忠,他们获得了在云南实际掌控权,而沐王府历代为明朝驻守西南,整个沐王府,也算是为明朝鞠躬尽瘁。可当明朝灭亡后,治理云南的200多年的沐王府,随着明朝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