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他六出岐山,死磕曹魏,鞠躬尽瘁克复中原;为恢复汉室殚精竭虑,最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有超一流的大脑,但凡胎肉体禁不住战争岁月的侵蚀,他的病情越来越沉重。人总是有本能的求生欲望,诸葛亮也概莫能外。

有一天,他交代姜维守住大帐门口,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原来诸葛亮要用他的专业知识——祈禳大法,向上天再借12年的寿命。

孔明曰:“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12年)——引自《三国演义》

姜维遵命站在了门外,前六天,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

到了第七天头上,帐中依七星北斗排列的七盏灯的火苗“一跳一跳”越烧越旺。

到了傍晚时分,眼看七天就要过去;眼看祈禳续命的办法就要成功,此时姜维向北方望去,见一颗将星由摇摇欲坠状态逐渐变的稳定了下来。

然而就在一眨眼的瞬间,魏延风风火火闯进了大帐,由于走的太急扑灭了主灯。

魏延为何要闯大帐呢?原来司马懿发动了突然攻击,目的就是想阻止诸葛亮的续命,魏延才火急火燎闯进了大帐。【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见此情景,“当啷”一声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眼看丞相就要续命成功,结果被魏延……只气得姜维要斩魏延,诸葛亮无力的摆了摆手,说:“算了,别为难他了,天命不可违也!”

诸葛亮为何要向上天再借12年呢?他像康熙大帝那样再向上天借500年不好吗?

原来12年是诸葛亮最小的愿望,只要再续命12年,他唯一的宝贝儿子诸葛瞻就18岁了(诸葛亮46岁喜得贵子,病重时诸葛瞻才6岁),儿子成年后,诸葛亮再死也就放心了,他想用12年的时间培养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才。

诸葛亮有一颗慈父般的心。民间有句话:“父母疼幺儿,皇家爱长子”,这话没毛病。

其实诸葛亮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假如现在就死在五丈原,他不相信刘禅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后事,丞相为何有这种想法呢?

讲真没有人比诸葛亮更了解刘禅了,亮经常想:“刘备如此英明伟大的人物,怎么生下一个如猪如狗一般蠢的儿子。“种下龙种,生下一只跳蚤。”他要是我家的儿子,我tmd把他掐死。”

这不是诸葛亮的气话。

刘禅确实让人失望,丞相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丞相让他撵狗他偏赶鸡;丞相让他远小人近贤臣,他偏和“不是东西”的太监黄皓称兄道弟。在丞相心中,刘禅就是一个叛逆少年。

既然不能续命,那就等待轮回吧。诸葛亮要运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完成自己的后事。难为丞相了,儿子小,皇上无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他只能如此了。

丞相病入膏肓,临死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引自《三国演义》

随后,丞相给后主刘禅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大概意思是:等棺材到了成都后,你千万不要把我下葬到成都,你命四个壮汉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等绳断时下葬即可。

诸葛亮心想,刘禅行事和我反着来,我不让他下葬成都他肯定会下葬到成都,下葬成都就对了。到时我就可以托生转世。诸葛亮是这么揣测刘禅心理的。

然而诸葛亮的这最后一计却失败了,等他的棺材到成都后,刘禅心想:“丞相生前教育我不听,凡事都和丞相反着来”,现在丞相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再不听丞相的话还是人吗?

于是刘禅依丞相遗嘱行事。

当4个壮汉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南走了4天以后,发现绳子没有断掉的迹象。心想,这要何年何月绳子才断啊?

4个人一商量,用刀子把绳子割断把棺材就地掩埋。然后打道回府去刘禅那里领赏银去了。

见到刘禅后,4个人说事情办妥了,刘禅说辛苦各位了,然后赏了每人250两文银。赏完银子,刘禅一想不对头,杯口粗的绳子4天就断了,这里面一定有鬼。

经过严刑拷打,四个人说我们骗皇上了,刘禅一听勃然大怒,下令斩了四个人。

等刘禅怒气消了静下心来一拍大腿说:“坏了,没问这几个人到底把丞相埋在哪里了!”刘禅后悔不迭,可是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从此诸葛亮到底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本来他想12年后转世为人,到最后却成了孤魂野鬼。

假如刘禅把诸葛亮埋葬在成都,等接受12年人间烟火的供奉后,他会选择合适的人选托生为人(12年一轮回),结果诸葛亮最后一计被刘禅无意破解了。

刘禅愧对丞相,12年后,把诸葛亮唯一18岁的儿子诸葛瞻招为了驸马,想做最后的弥补。然而18年过去了,36岁的诸葛瞻最后为保卫成都,保卫刘禅和魏国大将邓艾死磕,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战死沙场,其孙诸葛尚也壮烈殉国。刘禅无意中把诸葛亮成功灭族了!

综上所述:这个传说告诉我们,远离那些愚蠢的人,否则你会像诸葛亮家族那样死的很惨!

文/秉烛读春秋

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临死前的最后一计,其实就是安排自己的后事!

历代王公将相对,自己的身后事都看得比较重,希望自己死后也能过着荣华富贵的好日子,所以花费很大的精力打造自己的陵墓。不过也正因为这些陵墓比较豪华,藏有许多珍宝,所以总有不少人对其非常惦记。相传三国时期的曹操,甚至有一支专门负责摸金的军队,说白了就是负责盗墓,在曹操的这种势力组织下,许多大墓遭到破坏。看到这种情况,许多有识之士都对自己的身后之事另作安排了,因为大家也怕死后被人掘墓啊,于是便有许多人在临死前留下遗计,命后人将其简葬,并且不要大肆宣扬他的坟墓,不要祭拜,以免被有心之人发现他们坟墓的真实位置!

三国时期,在安排后事方面做得比较狠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懿,一个则是诸葛亮!司马懿在临死前对他的坟墓是这么安排的:不起坟头,不立碑记,不设随葬品,不栽树木,不与遗孀合葬!这完全就是不让后人发现他陵墓的节奏啊,后人听从他的吩咐,照计行事,所以到了后面,就算是司马懿自己的后人,都找不到他的墓,也因此保证了司马懿墓的安全,没人能够打扰到他的安宁。司马懿是如此安排自己后事,那诸葛亮呢?

事实上,诸葛亮临死前也留下一计,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只不过诸葛亮留下的计谋有两个传说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棺材南抬,绳断下葬

第一个传说的版本在民间有相当的知名度,因为这一计谋展示了诸葛亮超高的智谋,就算他快要去世了,仍然把后事算得那么准!

话说诸葛亮预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于是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诸葛亮为人本身就是比较节俭的,不喜欢大操大办,所以他也不想将自己的后事办得太隆重,又看到三国时期世道太乱,连曹操这种枭雄都要靠掘墓获得军资,更不要说那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了,所以干脆心一横,就让自己的坟墓最简单吧,最好不要让后人找到!

诸葛亮的计谋是这样的:他先是写了一封书信给刘禅,让刘禅在他死后不要风光大葬,不要办隆重的葬礼,只需要找四个军汉,将诸葛亮的棺材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抬棺材的绳子被磨断了,棺材落在地上了,那么就在那个地方挖个坑直接埋了,这样的话后人基本就没法找到诸葛亮的棺材了。

诸葛亮的这个计划颇为巧妙,按照这种思路操作,似乎确实能达到意想中的效果,后人很难发现他的坟墓,比司马懿的计谋还巧妙!不过虽然知道的人少,但仍然有四个军汉知道诸葛亮的墓啊,这怎么解决呢?其实这一点诸葛亮也算到了,只不过处理方法有点损!

刘禅在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当即就搞明白了诸葛亮的思路,就是不想别人发现他的墓地嘛,可最终不还是有四个军汉知道吗?这可怎么办呢?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人的嘴是牢固的,所以刘禅在抬棺材的绳子上做了一点手脚,说白了,就是把绳子加固,让它不那么容易被磨断!刘禅之所以这么干,本意就是让四个军汉也死在外面。因为绳子不容易磨断,他们需要走很长的路,而他们带的粮食和饮水根本不足以走那么远,如果他们选择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必将饿死渴死在外面。而如果他们偷奸耍滑,那么回来后也将受到严惩!

事实上,对于这四个军汉来说,唯一的活路就是半路逃跑,之后隐姓埋名过日子,不然无论如何都会被杀!不过这四个军汉可看不出诸葛亮和刘禅的计谋,他们还傻乎乎回去领赏!军汉们走了三天后,见绳子还不断,心中已经不耐烦了,最终四人一合计,干脆直接割断绳子,就地下葬吧。当完成这一切后,他们开开心心地回去领赏复命了,不过等待他们的却是牢房!最终,经过审理,四人承认了他们的罪行,被刘禅批准斩首,而他们一死,就再也没人知道诸葛亮的坟墓在哪里了。

诸葛亮临死前的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下葬”确实是非常高明的,这样一通操作下来,基本是无人能发现他的墓在哪里了。不过这一计谋在很多人看来也有一点毒辣,因为他的计谋直接使四个无辜的军汉冤死。古人本来就非常看重身后事,认为人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如果自己死后没能得到很好的安葬,有可能陷入永世不得长生的地步,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做法,使得他时候享受不到后人的香火供奉,且又无形中害死了四个无辜的人,于是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会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当然了,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对于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这种封建词汇,其实我们大可以不必理会。诸葛亮此举,其实也不过是为了不让后人打扰他死后的宁静而已。至于这四个军汉,确实对人家是太残忍了,其实大可以不必如此,只需要对他们多加监管,命令他们不准对外乱说,否则将会被朝廷严厉惩罚即可。

第二个版本、葬于定军山

这一个说法其实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说的是诸葛亮在临死前确实是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只不过他并没有选择让大家把他带回成都,而是选择了葬在定军山。

《三国志》: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从正史中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风格倒是挺像,都推崇的是简葬,估计这和他俩见惯了世事炎凉有关吧。诸葛亮让后人因山为坟,不用特意去挖掘大墓,只需要挖一个可以放进棺材的洞就行了,然后也不需要各种陪葬物品,豪华衣物,说白了,诸葛亮要求一切从简,死的时候穿啥,就穿啥下葬,不用单独给他换衣服了。

从诸葛亮的要求来看,不得不佩服他的豁达,有多少人在诸葛亮这种高位,还能对死后之事没啥要求的?就算是平民百姓,也是希望自己死后能风光大葬,享受后代子孙的祭拜,可诸葛亮呢?不仅不要求风光大葬,更不要求后人祭拜,这种豁达真的是令人佩服。而除了他的豁达,他一心匡扶汉室之心更让人心生佩服!

很多人非常奇怪,诸葛亮为啥不让后人将他送回成都安葬呢?为啥不让家人见他最后一面呢?事实上,这就是诸葛亮的大义所在了!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奋斗,就算是死后,他也想自己的身体离中原更近一步,所以他才选择安葬在汉中定军山!

结语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留下一计,是关于他的身后事。对于诸葛亮的临死一计,有两个传说版本,一个是绳断南葬,一个则是简葬定军山!很明显,绳断南葬的故事是后人编排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诸葛亮高超的计谋,你看,他连身后之事都能算到。不过据正史记载,诸葛亮死后并未回到成都,所以绳断南葬的故事并不真实!按照史书记载,诸葛亮的遗计是简葬于定军山,他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即便是身死,也想要离中原更近一点,这体现了他心系汉室的大义!

物是人非,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这么一位大才,最终他的墓地却再也找不到了,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现今所有宣称是诸葛亮墓的地方,其实都并不真实,大多都是衣冠冢,不过,这应该也符合诸葛丞相的心愿,不希望别人去打扰他死后的安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屯兵在五丈原的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之际,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

诸葛亮闻讯后,不由开始为蜀军的前途所担忧,据演义中记载:当天晚上诸葛亮夜观天象,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其光昏暗,诸葛亮便算到自已的命不长久,于是便设七星坛作法,对姜维说:如果七天内灯不灭,我便可增加12年寿命,如果灯灭,我必死无疑。

这也就是演义中所谓的七星灯续命的故事。最后结果大家也知道,当晚魏延因紧急军情,贸然闯进诸葛亮的法坛,还不小心踢灭了诸葛亮的七星灯,诸葛亮于是长叹一声说:我的命如此,怨不得别人啊!当时就口吐鲜血,卧倒在床上。

几天后,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他担心自己死后,蜀汉大军群龙无首,司马懿会趁机率军来攻,这样蜀汉必然危矣。所以,为不让司马懿得知自己去世的消息,诸葛亮决定给自己设最后一条计策,堪称是逆天而行的计策。

演义中是这样说的:“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

简单点说,就是在诸葛亮死后,在他的口里面放七粒米,在其脚下放孔明灯一盏,这样诸葛亮的将星就不会坠落,这样司马懿通过观看天象,就会发现诸葛亮的将星还没有坠落,自然会认为他还活着,这种背景下,蜀汉大军悄悄撤退时,司马懿就不敢放肆的追击。

后来,诸葛亮死后,杨仪按其遗命照办。果然,将星虽然暗淡,但一直没有坠落。司马懿心中狐疑不定,难道是自己判断错了?他担心其中有诈,于是一直按兵不动。而蜀军呢?按照军师遗命,缓缓而退,等司马懿发现,蜀军已经全身而退。

然而,根据民间的神话记载,诸葛亮的此举实属逆天而为。因为按照规定,大将一死,将星必落,这是上天的规定,谁也不能违背。现在诸葛亮为一己之私而弄虚作假,更不惜欺骗天上主管星宿的神仙,导致天规被打破。

所以等到天上神仙发现这个事情后,他们赶紧向玉皇大帝奏报,玉帝听后勃然大怒,便下令转世轮回部不要给诸葛亮发轮回证书,让其世世代代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近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10年,因为诸葛亮的地位不断被拔高,人间百姓们对他的敬仰和供奉也是越来越高规格,再加上众仙的求情,玉帝才法外开恩,下令撤销当年对诸葛亮的惩罚,并允许他下界投胎转世。于是在第二年,被誉为诸葛亮转世的刘伯温出生。

当然,这个故事是典型的演义加上民间传说,根本当不得真的。根据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只是交代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随后便去世。史书上记载: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在经过数年充分准备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出斜谷道,开始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并派使臣赴东吴约孙权同时出兵攻魏。

四月,蜀军抵达眉县。此时,司马懿率魏军已经先期到达渭水南岸,老谋深算的他针对蜀军远来、粮草等作战物资运输困难的弱点,决定以逸待劳、以守为攻,用时间把远道而来的蜀军拖疲、拖垮。

每当有蜀使来到魏营,司马懿从不询问军事方面的问题,只用唠家常的方式打听诸葛亮的日常生活细节。

当他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繁、事事亲力亲为、日夜操劳的情况后,判断他寿命不长、即将油尽灯枯了,于是更坚定了据险坚守不战的决心,他约束将士不得出战,以守制蜀。

诸葛亮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为了克服蜀军粮草运输不便、不能持久的重大弱点,诸葛亮也做好了长期相持的准备,命部队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以南之斜谷口以西)一带,分出一部分军士 屯田(开荒屯垦),以解决军食难题,准备和魏军打持久战;同时,他还想尽办法向魏军邀战,先引蛇出洞再设法歼灭。

一天,诸葛亮故意派使者携带一套女人的服饰送给司马懿,想用羞辱的办法激怒他出战。魏军将领们见状个个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寨与蜀军决一死战。

司马懿却不愠不恼,还是严禁诸将出战,按兵不动。为了平息众将不满,同时搪塞一下他们的要求,狡黠过人的司马懿故意上书魏明帝请求出战,魏明帝对此心知肚明,派辛毗为军师,到渭水前线节制军事。

蜀将姜维得知辛毗到前线督军的消息后,非常担心地说:“辛毗这一来,司马懿更不会出兵决战了” 。

诸葛亮洞烛幽微,一语道破司马懿的如意盘算,他对姜维说:“司马懿所谓上书请战,只不过是个借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的想出战,他完全可以自作主张,何必绕一个大弯千里请战呢”?可见,蜀、魏双方的统帅对彼此的对手都是十分了解的,司马懿也是诸葛亮最难对付的敌人,两人相遇,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由于魏军森严壁垒,坚守不战,使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陷入了相持不下、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中。

同年七月,孙权所率的吴军在淮南一带被魏军挫败,无奈撤回江东。

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年仅五十四岁。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姜维等人遵照诸葛亮临终前定下的遗计,秘不发丧,不拔营寨,悄悄整理军队,缓缓往汉中方向退去。

司马懿侦听到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立即率军紧追不舍。杨仪按诸葛亮的遗嘱,命将士倒打旗帜,猛敲战鼓,装出一副要主动攻击魏军的架势。司马懿鉴于以往多次追击均遭失利的教训,疑心诸葛亮未死,此乃以计引诱自己出战,不敢向前,遂引军退回大营。如此蜀军方得以从容撤退,大军进入斜谷道后,杨仪等人才正式发讣告,宣布丞相已殁。

从此,司马懿一个大活人被已经死去的诸葛亮吓退这件事就被民间当作“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字仲达)”的笑话而代代流传了下来。

待蜀军全军撤走、司马懿醒悟过来后,他带人来到五丈原蜀军营地仔细察看,看到井井有条、纹丝不乱的军营,由衷的称赞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材啊”!可惜的是,这位数百年才出一位的“奇才”竭尽全力、穷毕生之功终于没能完成兴复汉祚、一统天下的大业,使后世无数英雄为之扼腕叹息,一掬同情之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民间对此事有更离奇的传说。话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如同去除了一个心腹大患,于是便毫无顾忌统大军直捣入西川境内,准备乘势灭蜀。

当司马懿统大军来到汉中定军山附近时,在山脚下发现了诸葛亮的坟茔。司马懿为泄愤,下令掘坟。有军士向他报告说,坟前立有一块小石碑,上书:“诸葛武侯圣墓,挖坟之人休活”。

司马懿有些犹豫,但想起往日一幕幕被其羞辱的场景,不由得心生恼恨,于是悍然下令众军掘坟鞭尸。挖开后,军士们打开棺椁,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放着一本书。

司马懿打开一看,第一页写着四行小楷:“用兵秘笈,安邦定国。熟读深思,天下可得”。老司马心里一阵狂喜:原来是部兵书,他顿时来了兴趣,于是仔细翻阅了起来。 不料书在棺椁里受了潮,薄薄的书页很难翻,司马懿只好用手指在嘴唇上沾唾沫来翻页。从第三页起,每页只有两字“一图、二阵、三坑、四陷、五惧、六恐”。司马懿好奇心起,指沾唾沫一页页翻下去,边翻边揣摩其意,不知不觉翻到最后一页,定睛一看,只见写有一行七言绝句:“蜀汉丞相诸葛亮,一部兵书棺内藏;来日专候司马懿,翻阅此书身定亡”。

司马懿见到“身定亡”三字,大惊失色,只觉得头皮发麻,手脚冰凉,还伴有一阵头晕目眩的感觉。

一阵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急忙扔掉书本,欲跨马离去,可是没走两步,觉得腹内搅肠般剧痛,他惨叫一声,扑翻在地,四肢抽蓄,很快就七窍流血,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诸葛亮临死前料到司马懿定会趁机进犯蜀境,而自己死后,蜀国已无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了。为确保蜀国平安,他授计姜维,先纂写出这部奇怪的兵书,再用毒药浸泡一番,放在空棺材内, 再在司马懿入蜀的必经之路旁设下了一座疑冢(假坟),引诱司马懿上钩。

司马懿中计毒发身亡,曹魏大军群龙无首,只好退兵返回关中。撤退途中,姜维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布置,在山道旁埋伏了一支精锐,直杀得十万魏军所剩无几,端的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民间传说诸葛亮“死了还不饶人”就指此事 ,他临死前设下的最后一计使十万魏军全军覆没,此计因杀孽太重,太过阴损毒辣,遂使诸葛亮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永世不得超生......

当然,此乃民间传说,吹得神乎其神,当不得真,只能当故事看或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这个是一个民间趣闻,跟诸葛亮的两个儿子有关,诸葛亮聪明一世,没想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自己的两个儿子,导致自己最后一计遭受失败。

诸葛亮的两个儿子

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自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是诸葛亮虽然面对天下能够算无遗策,可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却毫无办法,不知是听不懂自己的话还是因为叛逆,诸葛亮让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不听,或者听了做不好,诸葛亮让其走东,他们偏向西,诸葛亮指狗,他俩肯定打鸡,诸葛亮在外指挥三军,在内却弄不明白自己的两个儿子,对此很是懊恼。

诸葛亮安排后事

诸葛亮六出祁山,心血日耗,自知自己寿命将近,于是想要七星灯续命,向天再借五百年,五百年不行,十年八年也可以啊,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诸葛亮七星灯续命在关键时刻,被一个小小的兵卒无意间给破坏了,导致前功尽弃,诸葛亮见此,也没有怪罪这个兵卒,自知是天命不可违,此乃天意,自己大寿将尽,诸葛亮彻底看来,开始着手安排后事了。

大家都知道,人死后在棺材里要放个枕头,而这个枕头一般的情况都是稻草做的,或者是木头做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但是到了近代一些必有有权势的达官贵人们都喜欢放一个石枕头,彰显自己特殊的地位。但是他们却不知这是犯了大忌的,原来是人入土为安后,只有当这个枕头腐烂了,方能进入轮回投胎转世,所以以前的先人们才用稻草或者木头枕头,很开便能腐烂,便可再次进入轮回投胎转世,而用石枕头岂不是万年不腐,入不了轮回了吗,诸葛亮深知此点,于是便要嘱咐后人,千万要注意此事。

儿子终于听话了

事先说了,诸葛亮的儿子有两个特点,就是诸葛亮指动他们绝对向西,诸葛亮让他们打狗,他们绝对攆鸡,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了些一点。如果自己让他们给自己做一个木头枕头,他们绝对脑洞大开,做一个石头的,甚至为表孝顺做一个金的也说不一定,那么自己岂不是万劫不复。于是诸葛亮心生一计,你俩不是喜欢跟我反着来吗,那么我也就反着说,然后诸葛亮便将两个儿子叫了过来,对其苦口婆心的说道,自己死后一定要给自己做的石头的枕头啊,并且千叮咛万嘱咐,两个儿子也是赶紧的点头答应。

诸葛亮见此,根据多年的经验,这两儿子肯定还会做错事,要时候的,肯定就会弄个木头的。没想到这哥俩来到一起商量了起来,说道咱哥俩从来没有听后父亲的话,干明白父亲安排的事,这父亲都没了,咱哥俩就听他的一回,做明白一件事吧,一切都按照父亲的心愿做,于是经过商量哥俩决定,就按父亲所说的,给他做一个石头枕头吧,并且也这样照做了。不知道诸葛亮泉下有知的话是会生气还是欣慰,儿子终于听话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当不得真,诸葛亮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人物,他的传说,各种趣闻也数不胜数,这只是其中一个,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确实都是一个千古奇人,拥有者无穷的智慧,虽然最后只能三分天下,遗憾终生,但是其六出祁山,写出千古一篇出师表,留下千古一丞相的佳话,也是令人尊敬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一生用计,而且奇计迭出,大部分的计谋是想坑人家,但结果却往往是坑了自己。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客死五丈原,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一千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这样的神人。虽然诸葛亮死后,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能掐会算的人,但道行远不如诸葛,似乎不是诸葛亮投胎转世。

最大可能,就如题主所言,诸葛亮最后用了一计,导致了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这恐怕不会是诸葛亮的本意,更多的可能是阴差阳错。

其实,这并不足为奇。

诸葛亮一生用计很多,可以说总在斗心眼琢磨别人,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绝大多数情况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没有坑了人家,最后把自己坑死了。

第一,司马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也很想跟着刘备混一混,博取一点功名,在史上留下个名声。

那就痛痛快快出来吧,可诸葛亮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故意不接见刘备。木得办法,刘备就耍起了心眼,也用了一计,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茅庐请他。刘备心想,看我把你弄出来以后,咋收拾你。这就叫做“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

结果,诸葛亮被忽悠感动以后,就出山了。本以为刘备费心巴力的把他请出来,会言听计从。可刘备三顾茅庐,那是一计,把诸葛亮弄出来之后,却不听他的。

诸葛亮出山后就让刘备鸠占鹊巢,趁机把刘表的荆州占了,可刘备就是不听。

等到刘表死后,刘琮继位,投降曹操之后,诸葛亮又建议攻占襄阳,刘备还是不听。

不是刘备不想要荆州,其实好像是故意跟诸葛亮斗气,就不听他的。

第二,赤壁之战时,本来孙权已经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准备对抗曹操。但诸葛亮不懂兵不厌诈,孙权故意说不想抵抗,诸葛亮信以为真,就来了个舌战群儒,惹恼了周瑜。周瑜一怒之下,就安排诸葛亮去借箭借东风。虽然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成功完成了任务,但几乎把命搞丢了。

尽管诸葛亮一报还一报,三气周瑜,把他气死了。但如果不是孙权犯了糊涂,诸葛亮恐怕早就被周瑜弄死了。与其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倒不如说是被孙权气死的。

第三,上方谷之战,诸葛亮设计了个套,想一把火把司马懿爷们全部烧死。不曾想司马懿也会算,早就算定将会有一场大雨。于是,将计就计,直接把诸葛亮气得吐血,从此落下了个吐血的毛病。

司马懿那也是个狠角色,这还不够,最后又送了个小饭碗给诸葛亮,直接把他气死了。

第四,也就是诸葛亮的最后一计,诸葛亮临死想除掉魏延,但没有借口,也怕姜维等人不听他的安排,就想到了用祈禳之法延续寿命的计谋。诸葛亮自己也清楚,那就是装神弄鬼,不会有啥结果,但也算定魏延一定会坏了他的好事。就借此引起姜维等人对魏延的怨恨,诸葛亮趁机遗计除掉了魏延。

魏延忠心刘备,一心匡扶蜀汉。因为被诬陷杀死,感到憋屈。到了阴间以后,心中不服,到处告状。无论诸葛亮走到哪里,魏延就跟到哪里,丝毫不容他脱身。

阎王爷没办法,因为诸葛亮也言之凿凿,说啥也不承认是他遗计除掉的魏延。

这就成了一桩悬案,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弄不清楚这事,也就没法让诸葛亮转世为人。

魏延死缠着不放,阎王爷也不好硬性做主。就提出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魏延耍赖,既举不出足够的证据,但也不放诸葛亮走人,确切地说是走鬼。

诸葛亮被逼无奈,说:当年你坏了我的好事,我没有追究,这事就扯平了。

魏延一听更来气了,说:你糊弄鬼哦,你不提也就罢了,当初那事就是你设的套,你只能忽悠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休想糊弄明白真相的鬼。不信就一起去问阎王爷,如果不给你踢灯,看他是否会给你增寿。

诸葛亮脸上是青一块紫一块,既拿魏延没办法,也不敢去找阎王爷对证。

此事一拖再拖,至今没有结案。虽然有魏延死缠烂打的原因,但也是因为诸葛亮一生用计,最终一计把自己害苦了。

由此看来,总是用计也未必是好事,万一失手就坑了自己。

为此,豹眼专门查阅了一些史料,其实,诸葛亮并没有这么下作,根本没有采用这些计谋。都是罗贯中在演义里胡编乱造,这可把诸葛亮害苦了。

就连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说罗贯中把诸葛亮的智慧描写地近似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