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四军的纵队、支队是怎样的编制?
1938年2月,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员兼挺进师师长粟裕,在整编中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时任司令员是张鼎丞。我们知道,新四军自然是正规的“军级”单位,但是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设置师、旅两级编制,而是首批组建了四个“支队”。
(张鼎丞)
关于新四军初建时的支队编制级别,可以从兵力和番号中大致判断出来,比如第二支队下辖两个团1800余人,虽然兵力单薄了些,仍然可以视为“旅级”编制,毕竟下辖两个团级建制呢。国民革命军在抗战爆发前,标准的“国防师”(调整师)编制中,即师辖两旅、旅辖两团。
因为新四军当时全军才10300人,还不及一个调整师的额定兵员数(11000人左右),如果下面组建两个师,平均每师也就4000余人(还有军部直属队呢)。
如果再组建四个旅,可不就每个旅2000人吗?这样不利于争取编制和军费,级别归级别,兵力不足可以发展壮大嘛,因此新四军在整编之初,选择使用“支队”的编制,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
当时南京方面拼命卡脖子,甚至提出:“必须派人点验,按枪的多少决定编制”,果真如此的话,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至多编成一个师,不利于部队后续发展。
但是在干部配备和部队架子上,我们确实是按“旅”来对待的,1937年12月27日,项英也在给延安的报告中说明:“四军编制为4个支队,支队等于旅”。
比如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从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出发的部队有9000余人,包括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的两个团,以及军部直辖的一个特务团和一个教导团,尽管此时各支队的兵力普遍增加了,但是仍然称为“支队”,就是这层意思。
特别把新四军的“支队”建制放到最前面来说,是因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所有纵队和支队中:只有新四军的“支队”是正规的编制,也是国民政府军政部承认的编制,其他的都是我方后来自拟的“建制”和番号,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否则就乱套了!
编制是基本固定的,建制则是临时战斗序列,一字之差大有区别,而抗战时期的纵队、支队,基本都属于建制。
当然这也是个分水岭,事变发生以后,重庆政府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同时下令取消了新编第四军的番号。而延安随即下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华中、华东地区所有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到新四军战斗序列中,下辖七个师。
这就包括了在华中、华东广大地域内,所有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各类建制,涵盖纵队、支队等等番号,比如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彭雪枫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李先念的豫陕挺进纵队、新四军第四支队、已经东进的主力第一和第二支队。
从整编过程来看,“纵队”基本改编为新四军的师级建制,比如黄克诚的第3师、彭雪枫的第4师、李先念的第5师等,而“支队”则是跟其他部队合编后,再扩编为师的,比如粟裕的第1师,就是由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的主力发展而来。
(陈军长)
必须注意的是,新四军此时所辖的各师级、旅级编制和番号,从兵力上看已经明显偏高,几个主力师兵力普遍在20000人左右,其实约等于一个军。
而新四军的兵力规模,则已经接近一个集团军,而且是我方自行编组的编制和序列,跟重庆政府的部队没有可比性,否则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哪个军有七个师近10万人枪?
因此重点来了,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关于纵队和支队的建制,都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除新四军最初设置的“支队”编制外,其他的纵队、支队均为我方自建的编制,而且绝大部分集中在1941年之前,没有办法,重庆当局不给新的编制。
第二,各纵队、各支队的初始兵力,跟后来改编为正规的师、旅级编制时的兵力,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原因很简单,人民军队要发展壮大,所以部队番号虽然没有变化,兵员数肯定大大增加了,因此必须用“动态的”眼光去衡量部队级别,千万别钻牛角尖。
比如八路军在成立之初,正规编制里面只有师、旅、团等部队的建制和番号,但是为了挺进敌后开辟新区,先后组建了若干“纵队”和大量“支队”。总体来看,“纵队”是以八路军旅级部队为主组建,最初的级别是“小师”,属正规和野战部队性质,且直接隶属于八路军总部。
比如八路军第二纵队:组建于1940年2月,由115师的第344旅主力、晋豫边支队、决死第3纵队和河北民军第四团组建而成,纵队司令员一度由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
八路军第四纵队(前后两个):组建于1938年5月,由第120师的雁北支队和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编而成,纵队司令员为开国上将宋时轮。
八路军第五纵队:组建于1940年8月,以115师第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共12000余人执行南下豫皖苏边区的任务,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为开国大将黄克诚。
至于“支队”,则多是以八路军团级部队为基干组建起来的,最初可以界定为“小旅”,一般来说,在级别上也是“纵队”的下级单位,两个以上的支队,在必要时可以扩编为“纵队”。
比如八路军山东纵队曾经向延安汇报道,该纵队第一支队下辖两个团近7000人、第二支队下辖两个团5000余人、沂蒙支队下辖三个团5000余人、第九支队下辖三个团6000余人等。
(第四纵队司令员彭雪枫)
八路军组建的支队数量很多,多以八路军一部与当地的抗日武装相结合,共同组建起来的部队,通常来说,负责坚持和发展一个地区的抗日斗争,比如苏鲁豫支队、大青山支队、秦赖支队、津浦支队、运河支队等等。
最著名的支队,当然是以第120师359旅为基干,1944年组建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全支队5000余人,以王震任司令员,执行挺进华南地区的任务。
不过这个支队建制已经很特殊了,因为在1941年以后,八路军各军区纷纷自拟新编旅、教导旅的建制,已经不缺番号了,但是编制级别差不多:当时八路军实现了第二次大发展,纵队和支队的规模都水涨船高了。
在本文结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这两级建制(称为建制更专业些),是在我军缺乏高级番号的特殊情况下,编组出来的临时建制,既需要对重庆方面隐蔽实力、又需要在日伪面前虚张声势,其兵力和级别,是没有一定之规的,拿某一个特例来抬杠,就是没明白原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