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驻日本大使每隔十天就要拜访外相松冈一次,每次见面的中心话题就一个:日本能否遵守《苏日中立条约》?可见苏方对两线作战的忌惮。松冈后来被问烦了,到第三次会见时干脆脱口而出:“我认为,苏日中立条约不适用于目前进行的战争”!这其实是很明确的战争威胁,苏联大使当时吓完了。

实际上,日本人放弃对苏战争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日本陆军从上到下都支持对苏动武,以报诺门坎战役的一箭之仇,而不是被这次战役彻底吓破了胆,这一点尤应注意。在日本高层犹豫不决之时,由山下奉文率领的军事考察团刚好回国,山下对东条的原话是:“柿子虽然是涩的,但还是把它摇下来为好”,而陆相东条英机的答复是:我能充分理解!

如何解读这两个家伙的对话呢?日本人一向有“熟柿主义”的小聪明,即形势不明朗之前尽量不要火中取栗,但山下奉文认为日本应该助德国一臂之力,早点北进共同把柿子“催熟”,而东条英机也听明白了,同时,日本驻苏武官建川美次也判断:莫斯科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裕仁因此批准了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动员的奏折,所有这些态度,都使日本陆军对苏动手如箭在弦上。

甚至对北进从来都不感冒的日本海军,也感觉对苏动武几乎是木已成舟的事情,提前组建了用于北进的第五舰队。从1941年7月开始,日本以“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名义,大举向东北增兵,关东军第一次膨胀到24个野战师团85万人马的规模,内部号称“百万关东军”,如果不是准备对苏动武,日本人根本不需要如此规模地增兵东北,关内战场还缺兵呢。

那为什么日本又偃旗息鼓了呢?这与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息息相关,1941年7月24日,美国政府警告日本,不得以武力染指印支半岛南部,否则就将损害西方的利益,然而为了彻底掐断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通道,日本陆军仍然进行了军事冒险,25000多日军迅速开进越南南部。这下美国人炸毛了,于是7月26日,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的一切资产,英国、印度、缅甸紧随其后也宣布冻结了日本资产,并且废除了《通商条约》,至7月28日,荷属东印度也宣布冻结日本资产,正式停止执行《石油协定》!

几乎一夜之间,日本人将面临再也得不到一滴石油的窘境,因为美国和荷兰所属的太平洋殖民岛屿,是日本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而且美国人“得寸进尺”,更于1941年8月1日宣布进一步禁止除粮食和棉花外的一切物资对日出口,并决定向重庆政府派遣军事顾问。这一切举措都是逼迫日本在已经开始的《日美谈判》中大幅让步,面对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态度,日本人必须重新考虑全盘战略了。

因为如果对苏动武,陆军兵力虽然差不多够了,可是在幅员辽阔的苏联领土上实施战场机动,关东军需要大量的石油和物资,现在美英荷等国家的强硬态度,已经使石油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关东军走一半路就没有汽油怎么办?数千公里的征程,难不成几十万鬼子兵要靠两条腿走着过去?另外钢铁供应也面临威胁,跟现代化的苏军打起来以后,炮弹炸弹满足不了需要怎么办?总之,战略物资突然被西方卡住了脖子,成为日本国策出现摇摆的根本原因。

有鉴于此,日本人比较鸡贼的“熟柿主义”又占了上风,战时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经过多次讨论,最新出炉了所谓《帝国国策纲要》,并且在御前会议得到了通过。这个纲要确定了以“南进”为主的整体战略,而“北进”问题则需要要视苏德战争的进展情况而定,根据这一国策,日本军部不得不临时设定了对苏开战的三个必要条件,否则裕仁是不可能批准开战的:

第一,日美谈判在不久以后得到明显的进展,日军可以继续获得石油以及钢铁;第二,德军攻陷莫斯科,苏联溃败已成定局;第三,远东苏军出现大面积西调情况,战力不及关东军的三分之一。所以笔者在其他文章中一直说,攻克莫斯科对德国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很有可能刺激日本加入对苏作战,然而结果我们知道了,苏军不仅守住了莫斯科,远东部队也仅仅抽调了一小部分,只占总兵力的17%到30%。

于是这两个必要条件都没有满足,那么日美谈判的进程又如何呢?1941年8月6日,日本政府通过谈判代表,向美国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内容要求美方在中国、印度支那等问题上全面让步,结果被美国国务卿赫尔当场拒绝,这就尴尬了,日本人从内阁到军部都深感屈辱,于是强硬派东条英机受命重新组阁。

既然三个必要条件无一成熟,陆军出身的东条也只能告诉关东军,你们先歇会吧,等解决完美国人再说,于是陆军灰头土脸,海军兴高采烈。日本御前会议也很快通过对英、美、荷开战的决定,这就注定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日军北进苏联的计划也就成为了泡影。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这也算是一个经典式的话题了,许多人总感觉只要当时日本出兵北上的话,就可以打败苏联,把二战的整个历史改写,可惜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这属于一个痴人说梦式的话,他们对许多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凭空想象。

当时日本确实有一北上,但是北上的决议在苏德战争前,压根只是想法,而不是实施中的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41年6月份,日本事前不知情,到了7月份才想到可以动手,直到8月份才开始全面动员,到了9月份日本还没有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

那时候到日本根本就没有什么战略机动部队,进行关特演的许多人员都是临时动员,为此还签发了85万人的动员令,按照当时日本的动员速度,在入冬之前完不成准备,以远东地区情况来说,把作战行动在冬季几乎就是一场灾难似的,不用苏军作战,日军自己都能不能扛住,几十万大军的过冬装备日本根本没准备好。

日本的战略上北上与南下属于并重,不意味着日本确实非得北上不可。在北上的问题上日本相当的犹豫,在1939年的诺门坎作战当中,日军已经体会到苏军的能力如何了,当时的设定就是苏军大规模西调,把远东的苏军抽调一空之后,日本打算进行一场没啥战斗的进军,实际情况是苏军在远东的兵力直到9月份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抽调的迹象,相反把远东的兵力扩充到了100万以上,在开战前在远东的兵力是70万扩充到了100万以上,在最高峰的时候达到了140万,从没有低过100万的时候,这造成日本根本就没法下手。

英美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已经与苏联结成了同盟关系,日本想要北上的话,必须面对于英美在南线对日本宣战的结果,当时英美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还以为美国和英国会保持中立,让日本去进攻苏联吗?

在1941年7月份的时候,日本因占据越南南部已经遭受了英美的全面经济制裁,再进攻苏联,那么只能宣战了,日本不可能冒着两线同时作战的风险来打这场仗。在外部条件不允许,内部也一样北上与南下分不出重点时,日本怎么可能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去北上呢?

最后南下成了结果,北上属于主动放弃,不存在北上的可行性!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很早就放弃了北上攻打苏联的北进计划。

如果不是这样,日军也不会在诺门罕战役中,主要使用一个二三流的师团了。

日本为什么不北上攻打苏联,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无法解决石油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并非完全不产油。

比如库页岛的油田和本土的油田,还是可以生产一部分石油。

但这些石油数量太少,产油量最大的库页岛油田,仅仅能满足日本石油需要量的7%。

而日本石油约有85%以上依赖从盟国进口,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谁都知道,石油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没有石油任何国家军事机器就会瘫痪。

而日本的敌人就是盟国,也就是说迟早它会断绝石油的进口。

对此,日本早有预料,所以尽全力储备大量500万吨石油。

但战争期间,这么多石油最多维持1年。

1年以后,日本庞大的联合舰队和强大的空中力量,就会以缺油而完全瘫痪。

而日本陆军虽然主要依靠马匹机动,但卡车、坦克、装甲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缺乏石油,日本陆军战斗力也会锐减大半。

这种情况下,日本就等于完蛋了。

然而,如果北上攻打苏联,对不起,苏联的油田在高加索地区,不在日本军队可能占领的远东和西伯利亚。

那么,试问日本去攻打苏联有什么意义。

就算日本能够占领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还是得不到一滴石油,然而会让自己损失惨重,还有至少100万大军被牵制。

到时候盟国发动对日本的攻势,缺乏是有的日军绝对是顶不住的,还是得投降。

事实上,从1941年,盟国已经联手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要求他撤出印度支那地区和中国大陆。

那么,这种情况下,南下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因为东南亚的荷属东印度群岛,有产量巨大的油田,大体可以满足日本每年的石油需要。

但荷兰是盟国成员,一旦攻打荷兰等于向盟国宣战,英美或迟或早都会对日本开战。

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先发制人,败中取胜,首先偷袭美国珍珠港,摧毁太平洋舰队。

有人说,二战是石油战争,也有一定道理。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日本原本希望苏联把远东地区部队抽调走了以后再动手,没想到苏联不上当,加上北上实在没利益,最后就放弃了。

日本对苏联的远东地区也是垂涎日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就出兵苏联远东地区,以干涉十月革命的名义想趁机捞一把。这次干涉失败以后日本贼心不死,一直蠢蠢欲动。

918事变以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对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野心就更大了,多次和苏联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即使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被苏军打得大败以后,日本还是没有放弃野心,积极加强关东军,试图寻找机会再次进攻。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一度认为机会已到,于是决定等远东苏军至少有一半调到苏德战场以后,就出兵攻击苏联。

然而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是,苏联虽然从远东地区抽调了一定的部队去苏德战场,但是同时又组建了很多新部队调到远东地区加强防御。这么一来远东地区的苏军总兵力不降反升。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刚爆发时,远东苏军共有703714人,装备各类火炮1008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辆,飞机4140架。而到了1941年12月1日,远东苏军总兵力增加到了1343307人,装备火炮877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124辆,飞机3193架。

虽然苏军的部队质量和技术兵器数量都有所下降,但是多达134万的苏军兵力远远超过了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领教过苏军厉害的日本自然不敢轻易挑衅。

而另一方面由于和中国的长期战争导致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日本的外汇日益枯竭,已经无力满足进口物资之需。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工业严重依赖从海外进口铁矿石、石油等物资。甚至日本国内所需大米,也有很大部分需要进口。

为此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把自己的势力向东南亚扩张,以夺取当地资源。这就和英美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美国继而宣布对日本实行禁运,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南下东南亚夺取国内急需的大米、石油等物资的就成了日本的必然选择。

至于苏联的远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又有苏联重兵把守,打起来付出代价大,获得利益少。所以日本很快就放弃了北上计划,选择了南下东南亚。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在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确实认真考虑过对苏开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这让后来很多人感到奇怪。实际上,当年日本人放弃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陆、海之争造成的战略性偏差。这包含了日本人对历史因素、自身情况、战略考量等多方面的深思熟虑。

实际上,日本人北上的想法由来已久,无论是张鼓峰之战还是诺门坎战役都是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但是,这两次战役都是以日军失败宣告结束,尤其是诺门坎战役,更是让日军认识到了自己与苏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当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日本人很积极的备战,甚至还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但是此前的惨痛教训始终让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日军之所以没敢轻举妄动还主要是因为对面的苏军实力强大。尽管经过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的动员,但是关东军无论是在总人数上还是技术装备上都和对面的苏军有着不小的差距,仅仅坦克一项就是400:2700,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实际上,日军对苏开战有个前提就是德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而当苏德战场进入冬季以后,日本人已经明白这场战争已经没戏了。

另外,日军停止对苏作战准备,选择南下还有个更现实的因素。那就是北上得不到任何实际好处,只能是为德国人火中取栗。相之下,南下则可以得到日本国内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这也是日本国内南下派的主要目的。而且相对于强大的远东苏军,西方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简直不值得一提。两害相权,日本人选择哪个是显而易见的。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9月就打到了莫斯科。这是战争的一个关键点,如果德军拿下莫斯科,那么苏联将承受重大打击,很可能溃败。但战争的发展不以德国人的意志为转移,苏联人凭借严寒武器和西伯利亚的援军,对德军进行了反击,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

日本为什么没有夹击苏联?

这里存在一种可能,那就是日本从中国东北进攻苏联,让苏联顾此失彼,不能抽调西伯利亚的部队增援莫斯科。那样的话,莫斯科保卫战的输赢就难说了。但日本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南下,去偷袭珍珠港,进攻英美等国控制的东南亚。为什么呢?因为日本急需的战略物资被禁运,尤其缺乏石油,向苏联开战不但准备不够,而且也不可能获得石油等战略资源。所以,日本没有与盟友德国夹击苏联,反而去招惹实力强大的美国,导致其走向覆灭。

由此看来,战略物资是决定日本放弃“北上”,选择“南下”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原因,德国进攻苏联是为了报一次世界大战之仇,更为了苏联丰富的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

德国受累于猪队友

德国、意大利、日本是二战的法西斯轴心国,如果它们协调一致的话,二战的历史可能会改变。首先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想在德国节节胜利时分一杯羹,去进攻英属北非和希腊,结果意大利军队节节败退,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德国派隆美尔去北非,并出兵南斯拉夫和希腊。虽然德军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但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英勇抵抗,拖住了大量德军。隆美尔尽管开始在北非进展顺利,赢得”沙漠之狐“的称号,但后来由于投入兵力不够,最终败给了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

由于增援意大利,德国原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了2个月,在1941年6月实施。如果提前到4月,德军可能就会闪击成功,避免陷入苏联的严寒天气,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同时,如果在进攻莫斯科的关键时期,日本从东北发动进攻,即使进展不顺利,也可以拖住苏联的西伯利亚部队,使其不能增援莫斯科。

日本恰恰在德国急需帮忙的时候,做出了南下的决定,让著名的苏联间谍佐尔格获得情报。苏联当即决定抽调适应严寒作战的西伯利亚部队,给德军致命一击。而且,日本南下偷袭珍珠港,导致强大的美国参战,不但日本不是其对手,而且美英后来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德国又像一战时那样两线作战,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法西斯失败的偶然与必然

在二战中,德国错失的机会不止一次。如在法国胜局已定,英法联军撤到敦刻尔克,德军为什么不乘胜前进,消灭英法联军的主力?据说是空军元帅戈林夸下海口,说空军可以解决问题。而英国动员全国的海运船只,成功地实施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存下来的英军就是发起反击,开辟第二战场的主力。

在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时,德国空军又没打赢空战,据说是英国破译了德军密码,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应战。没有制空权,德国海军又不强大,德军如何能渡过英吉利海峡呢?后来,德国用飞弹袭击英国,那是打不垮英国的。

德国放弃“海狮计划”,转而进攻苏联,也是高估了自身的力量,低估了苏联。这也是法西斯的本性,狂妄不可一世。日本也是如此,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占领中国,被拖入了持久战。明智者提出要逐步占领中国,千万不要去碰英美,但狂热的好战分子还是选择了与英美开战。

德国的闪击战和日本的偷袭可以一时得逞,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国力和资源,这恰恰是法西斯的软肋。有人说如果日本人当年在东北找到石油,就会改变战略方向了。但历史没有如果,反人类的法西斯不会得逞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