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故事?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我新四军被敌人团团包围的区域,正是1934年红十军团遭遇失败的地点:安徽茂林地区。这里群山环抱并且道路狭窄,一旦被敌军完成封锁和包围,大部队突围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之小,而远在陕北的延安方面,也早已经意识到此地可能存在的巨大危险。
(新四军军长叶挺)
在1934年的那场怀玉山之战中,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即被敌优势兵力围困在皖南,由于弹尽粮绝和天气寒冷而失去战斗力,除粟裕率领数百人成功突围之外,大部牺牲或被俘。血的教训已经证明,皖南茂林地区极不利于我军所擅长的运动战和游击战,这是由其特殊的地形决定的。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从军部驻地云岭出发北上,而从云岭到茂林仅仅20公里的路程,部队却整整行军14个小时,可见山路之崎岖难行。再加上江南地区的冬天,居然还下了一场大雨,所以指战员们不仅非常疲劳而且全身湿透,只好在茂林休整了一天,这也是致命的一天。
(副军长项英)
延安曾为此特别急电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政委)项英:“你们在茂林不宜久留,只要宣城、宁国一带情况明了后即宜东进,乘顽军布置未就突过其包围线为有利”,可见,茂林地区的地形蕴含着多么大的风险,而延安的急电就是委婉的提醒,即新四军千万不要重蹈七年前红十军团的覆辙,须尽快通过和突出茂林地区。
电文中所提到的“顽军”。当然就是抗日不积极搞摩擦很在行的顾祝同第三战区部队,事实上,顾祝同和上官云相也很早就注意到茂林地区适合于对新四军进行包围和攻击,因此提前调集重兵80000余人,以茂林为中心进行合围部署。但是同样由于道路难行,敌人行军也较为困难,在新四军军部到达茂林时,顾祝同的包围圈并没有完全形成。
(副参谋长周子昆)
1941年1月6日拂晓,新四军前卫部队老三团与顽军第40师在茂林东南的丕岭山交火,敌人就此打响了“皖南事变”的第一枪,9000余人(战斗部队不多,军部机关和直属队人员较多)所面对的敌人接近十倍,情况万分危急。叶挺军长主张,趁敌人的合围圈尚未形成,应该迅速突破一点冲出去,而选择的突破点是星谭。
兵贵神速啊,在这一点上叶挺将军是非常正确的,然而项英却忘记了红十军团的教训、对延安的提醒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键时刻开始犹豫不决。叶挺只好请求召开军部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应该攻克星谭的作战方案,结果这个会议从下午3点一直开到了晚上10点,整整七个小时,在战机稍纵即逝的千均一发之际,如此延误军机实在是严重的错误。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这还不算,七个小时的会议结束后,叶挺的作战方案最后还被否决了!9000多人的部队最终按项英的意见,不是向前坚决突围而是绕到茂林西南方向跟敌人“捉迷藏”。要知道这可不是几百人的游击队,茂林的地形也限制了部队机动能力,回旋余地很小,这等于是把游击战术硬搬到大兵团作战中来,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第二个错误。
而在此期间,顽军各部正逐渐完成合围部署,并开始压缩攻击。于是新四军指战员与7个师80000多敌军在多处爆发激战,由于地形不力、失去战机和未能形成一个拳头,我军血战七天七夜仍然不能突出茂林这个狭小的地区,被困在了皖南的大山之中。
(何应钦在三战区)
战至1月10日凌晨,新四军军部撤到石井坑,队伍已经被打散,叶挺身边只剩下20余名指战员,而且由于群山阻隔,电台信号亦非常微弱,与外界联系基本中断。叶挺当天只发出一份电报,:“今日晨北进,又受包围,现在集全力与敌激战,拟今晚分批突围北进,项英、国平于今晨率小部武装上山而去,行方不明,我为全体安全计,决维持到底”!
电文里提到的,就是更离谱的第三个错误,拥有军政最后决定权的项英,在1月9日便带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以及少数警卫人员,竟然不通知叶挺而直接上山准备打游击去了。直到1月11日才因为突不出去,也转到了石井坑,但是宝贵的两天时间又被浪费了,叶挺收拢几千人的部队后再次组织强行突围,终因敌众我寡和弹药匮乏而未能成功。
战斗一直持续到1月14日,在项英的命令下,叶挺军长下山与敌人谈判时被扣押,袁国平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而部队也终于失去建制战斗力,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牺牲或者被俘。项英和周子昆再次撤到山区下落不明,后来证实是被叛徒杀害。
所以说,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的失利和重大牺牲,与主要领导人项英的指挥错误密不可分,尤其是在茂林地区的贸然停留和未能决绝突围,在军事上都是非常低级的错误,所谓“三军之灾,始于狐疑”。同时,也未能听取叶挺将军的建议和延安方面的提醒,酿成了我军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损失,殊为遗憾。
历史上有哪些“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故事?
土耳其精兵:闻此言我等不禁泪流满面。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刚刚建国才20多年的土耳其,为了展示对美帝老大的忠心,派出了3个步兵营,还有支援炮兵和工程兵、通信兵等辅助部队,组成了“土耳其旅”,追随美军参加侵略朝鲜的侵略战争。
“土耳其旅”人数共计有5400余人,这么点兵力,在“联合国军”中却不算少了,仅仅排在美国的好基友英国和加拿大之后,位列第四。
1950年10月19日,土耳其旅在釜山登陆参战,看到土耳其以区区一国之力派出五千大军,不远万里赶到朝鲜参战,美国老大点头表示十分ok。
土耳其精兵颔留长须,腰佩弯刀,端的是威风凛凛,担负前线指挥重任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认为土耳其军队一定能有所作为,于是安排“土耳其旅”镇守从德川到价川之间的咽喉要道--噶日岭。
美军第9军军长库尔特将军(左)和土耳其旅旅长亚兹吉将军(右)
要是沃克知道这一决策后来被美国媒体嘲讽为“用一个阿司匹林的瓶盖子去盖橡木酒桶”的话,他一定会立马找到土耳其旅的指挥官塔辛·亚兹吉将军,让他带着自己的人有多远滚多远。
亚兹吉将军此时雄心万丈:我大土耳其虽然已经威风不再,但土耳其汉子不是吃素的,当年在一战中哥就让英国佬吃翔,今天也能让中国人吃不了兜着走。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土耳其旅赶到噶日岭之后不久,就遇到了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志愿军”。
只听求战心切的亚兹吉将军一声令下,土耳其精兵枪出如龙,人跃如虎,凶神恶煞一般向“志愿军”杀去,刚刚交手几个照面,就把“志愿军”杀得丢盔弃甲,其生猛的架势吓得不少敌军跪地哭求饶命。
在釜山上岸的土耳其旅士兵
然而,这个剧情似乎有哪里不对?那些被吓得屁滚尿流的敌军讲的似乎不是中国话,他们的扔下的军旗也不是中国军队的红旗。
不过,土耳其大兵的语言天赋并不强,也管不得那么多,反正打就对了,这一通冲杀就“歼敌”200多人,亚兹吉将军十分得意,电告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我军与敌人遭遇,取得大胜,俘虏敌军数百”。
沃克将军收到战报将信将疑,派人到前线调查战况,当美军将事实情况调查报告交给沃克时,他不由得眼前一黑,差点一口老血没忍住。
原来,土耳其旅所歼灭的“志愿军”是被志愿军38军杀得狼狈逃窜的南朝鲜6师,南朝鲜军奔向土耳其旅的防区,原本是希望寻求庇护的,没想到土耳其大兵老实不客气,挥舞大刀赏了自己一个透心凉。
土耳其士兵根本听不懂南朝鲜军的朝鲜话和蹩脚的英语,而原来就如丧家之犬的南朝鲜军又根本不会讲土耳其语,看到生猛的土军大胡子当场懵逼,所以,就只能乖乖缴械投降了。
在朝鲜战场的土耳其士兵
同时,美军看到土耳其人送到后方的几百名南朝鲜“俘虏”,欲哭无泪……
1950年11月27日黄昏,在38军113师迅速向三所里和龙源里穿插的同时,38军114师则向通往军隅里和价川的必经之路嘎日岭垭口挺进。
晚上9点多,114师342团3营冒雪登上了嘎日岭隘口,此时,毫无防备的土耳其大兵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围绕着篝火一边烤火,一边有说有笑。
此时,3营已经距离他们不到30米了,而土耳其军队竟似毫无所觉。
342团团长孙洪道(后任解放军第50军军长,陕西省军区司令员)率领战士向土军甩出了一排手榴弹,炸得土耳其士兵血肉横飞,鬼哭狼嚎。随后,3营战士刺刀上膛,向乱成一团的土军直逼过去。
被炸懵了的土耳其军队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双方交手才几个回合,土军就败下阵来,乱纷纷地向东溃逃而去,前后只有十分钟,342团就攻占了噶日岭隘口,打开了志愿军向东追击的通道。
时任342团团长孙洪道
在114师指挥所的38军军长梁兴初和政委刘西元闻讯,命令342团乘胜追击,直取噶日岭以东的阳站。
28日午夜342团发起进攻,猛冲猛打,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又歼灭了驻守阳站的土耳其旅一个步兵营和一个榴弹炮营。
在27-29日的战斗中,志愿军共毙伤俘土耳其旅3514人,炸毁和缴获了18门榴弹炮,缴获汽车110多辆,缴枪700多支,其他辎重不计其数。土耳其旅3营营长比尔金少校被志愿军击毙。
在战斗中,志愿军342团共伤亡40余人。
而5000多人的土耳其旅就此被取消了单独战斗序列。
时任38军政委,开国中将刘西元
其实土耳其旅输得也不冤,因为他们遇到的正是第一次战役被彭总狠批之后,憋着一肚子火找仗打的“万岁军”38军。
但是,不甘心失败的亚兹吉将军为了强调土耳其旅“英勇奋战”的事迹,向“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上交了一面在战斗中“缴获”的“志愿军军旗”。
说实在话,小编我也不知道亚兹吉将军是从哪里搞来的这面军旗。可能是捡来的,也可能是从别人那里抢来的。
对,就是这面“志愿军军旗”。
土耳其军队成了“联合国军”内部的笑料,美国人抱怨说,这些土耳其人上报的歼敌战果比谁都多,结果我们反而要去搭救他们。
一句题外话是,由于土耳其俘虏大都是农、牧民出身,由于习惯艰苦的生活,对被俘初期的艰苦环境完全能够适应。这些土耳其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彼此间以兄弟相对待。出现病号,都主动照料。
有一次,战俘营里吃鸡,可美国兵吃完了,又去偷了土耳其俘虏的鸡,土耳其俘虏同美国俘虏吵了起来,说:“过去你们欺负人,在这里你们和咱们都是俘虏,该放下臭架子了!”
俘管队同志只好把他们拉开,批评了美国俘虏,给土耳其俘虏补了一只鸡才算完事。
朝鲜战争结束后,300多名土耳其俘虏一人未死,全都安然回到了家乡。
被俘的土耳其旅士兵
历史上有哪些“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故事?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吓人,被惊醒的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迅速从炕上爬起来,一把抓起电话,话筒里传来386旅旅长陈赓焦灼的声音:
‘师长,771团在七亘村被日军偷袭了’!
‘什么’?刘伯承大吃一惊,‘现在情况如何’?
‘部队被打散,其他情况尚不明了’。
‘你稳住阵脚,尽快收拢失散部队,我立刻就到’。
放下电话,刘伯承带着参谋处长李达和警卫人员,趁黑夜向七亘村方向赶去。
此时是1937年10月23日凌晨3点左右。
在两个月前,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刘伯承率129师进入抗日前线。在前几天,他与386旅进至娘子关以南,伺机而动,打击日军,配合蒋军保卫忻口、太原。
当时,刘伯承发现蒋军在石门口一带防守有疏漏,便打电话给陈赓,要他派771团赶至那里,侦察敌情,在运动中相机拒敌,同时刘伯承还专门补充了一句:‘石门口事关娘子关全局,一定要小心谨慎’。可是终究还是出事了。
刘伯承一行来到七亘村附近时,天已放亮,不久就找到陈赓,此时他已将大部分失散人员归拢,但仍有200多人下落不明。
711团是22日中午赶到石门口一带的,刘伯承料事如神——他们和一支企图偷袭的日军先头部队几乎同时赶到那,打了一个遭遇战。好在771团抢占了一处高地对日军构成了阻击之势,日军虽然多次发动冲锋,但均被打退,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
傍晚,771团撤至七亘村宿营,准备天明再行动。但由于轻敌,宿营时没有加派警戒,也没有对四周地形仔细勘察,几条小路也未加防范。
凌晨时分,狡猾的日军对771团实施偷袭,他们派出一个联队避开大路,从小路摸到了771团营地左翼,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了300多名骑兵,至771团正面,企图实行夹击,把771团全部歼灭。
日军悄无声息摸掉了771团岗哨,进至宿营地不足200米的地方,才被一个查岗的连长发现,赶紧鸣枪示警,这才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枪一响,日军立即改偷袭为强攻,两面夹击,771团猝不及防,又腹背受敌,只好仓促迎战,不久部队被打散了。但好在771团指战员在红军时期都经历了不少硬仗,分散之后又陆陆续续的集结归队。最后,全团牺牲、失散了40余人。
事后,刘伯承一针见血:‘这次部队遭袭,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宿营时连最起码的警戒都没有,说明我们的指战员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这是个很深的教训’。
此事遇袭事件甚至惊动了主席,他得知消息非常生气,立即发电给129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陈赓的心情难以言说,出征后,兄弟部队接连打胜仗,他也想打一仗,提士气振军威,谁料想,一出手迎头却是一瓢凉水,来了个‘开门黑’。
在自责和郁闷中,陈赓痛定思痛,开始琢磨与日军再战一场,并与刘伯承一拍即合。几天之后,386旅就是在七亘村,两次重复设伏,歼灭数百名鬼子,缴获大批辎重,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陈赓也终于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后来,陈赓的386旅成为抗日战场上一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哪些“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故事?
陆军马鹿的谜之作死
1943年11月1日开始的布干维尔岛战役也许本身就是个错误,当时美军本来的意图是登陆后将岛上日军清除,但在过分强大的海空优势下,他们采取了跳蛙战术,这个岛的战术价值大幅度降低。
在这种局面下鬼子和鹰酱都失去了和对方玩命的动力,鬼子知道自己打不赢,干脆缩进深处种菜,美军不需要彻底控制全岛,干脆在外围修好飞机场,驻扎下来保护,双方进入一种奇怪的共存状态。
这种闷坐生涯两边都无聊,鬼子补给断绝,没啥选择,只能靠模仿我们的种族天赋为乐。美军这边倒是还好,白天打打棒球,晚上看看电影,小日子过得滋润无比,羡慕的鬼子哈喇子流满地。
某日美军天黑后继续看电影,只是这次他们看得是从日军那边缴获的拷贝,内容是珊瑚海海战。正播到列克星敦号航母被击沉时,长凳旁边的大树突然传出一个激昂的声音:“板载!”
一阵“卧槽”之后美军从树上拽下个鬼子兵,这货光膀子穿条破破烂烂的军裤,长期逃票到美国军营看电影。当见到海军同僚的光辉战绩后,爱国主义情怀让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对于这件事吐槽机也不知道该咋总结,首先我不知道这个俘虏该算美军37步兵师的还是“列夫人”(列克星敦的外号)的?另外鬼子那个陆军马鹿居然胆敢为海军马鹿喝彩,这种软弱的样子太TM不大和了!简直就是陆军之耻啊......
今村均的悲惨往事提起种菜这个话题,吐槽机想起了以拉包尔屯垦大作战闻名的典农中郎将今村均先生,这老兄算陆军里难得的温和派,跟海军马鹿的关系还好,但海军马鹿依然没有放过他。
那是1942年3月,今村正在指挥登陆爪哇岛,随后六发鱼雷精准命中他本人乘坐的“神州丸号”运输船,干死1000多陆军马鹿,今村先生抱块木头板在海上漂了三个多小时才被救起,差点溺毙。
单纯的今村一直以为那些鱼雷来自盟军的精准打击,直到战后他服刑10年出狱后才知道,精准打击确实是精准打击,只不过是来自海军马鹿的重巡洋舰“最上”号,它本来的任务是掩护陆军登陆......
历史上有哪些“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故事?
寓言故事出现最多的就是这个例子。
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刻舟求剑,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故事主人公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读故事的人不禁会问:“这怕不是个傻子吧!连这种错误都能犯?”。
再看看哪些皇帝犯过低级错误!
哪个朝代荒诞皇帝最多?北齐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众多荒诞的杰出代表就是北齐后主高玮。公元576年,北齐后主高纬率军攻晋州,攻城过程中有一处城墙倒下十几步宽,将士们趁势而入。就在城门即将攻破之际,高纬却传令暂时停下,因为他突然想到自己宠爱的妃子还没有看到过破城的场景,想要冯小怜和他一起观看。此时,冯小怜正在梳妆打扮,没能马上赶来,所以高玮要士兵等冯小怜化完妆再攻城,敌军趁这段时用木头堵住倒塌的部分,守住了城池。这位皇帝第二年就国死人灭!
天哪!有昏庸无能的皇帝,有贪图享乐的皇帝,但是却没见过如此脑残的皇帝,攻城功到一半,停下来等妃子化好妆再去攻城,“连这种错都会犯”估计历史上独此一份吧!
堪称经典的还有楚怀王,不长记性,被秦国骗了两次,郁郁而终,楚国走向衰败。连纵合横时期,张仪出访楚国说愿意以秦600里地换取楚国退出联盟,楚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反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待楚国退出联盟,张仪却耍赖说当初许诺的是6里地,当时退出联盟惹恼众国,如果和秦国开仗也没有国家愿意帮他,无奈的楚王只能吃了个闷亏。楚王也不想想张仪是什么人!秦国又是什么国家!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楚王再同一个坑里跌倒了两次!十三年后,因为互换人质事情,秦楚爆发战争,秦王派人邀请楚王去边境和谈,楚王又再次开开心心地答应了,可是刚到边境就被秦国挟持,楚怀王再也没有回到楚国,最后病逝于咸阳宫内。
历史上有哪些“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故事?
先不用说历史上,我们现在就正在见证历史的发生。
现在全世界都在爆发新冠病毒,而美国那位特靠谱先生却经常在公众面前大放厥词说一些不负责任的无知言论,就比如特靠谱先生向美国民众宣称把消毒液注入体内可以抑制病毒。
这种言论我们中国的中学生都能分辨出来肯定是不管用的,而且将消毒液注入体内很可能会引起人命。
由于特靠谱先生在美国还是有不少拥护者,当特靠谱先生的言论一出来,他的拥护者就倒了霉了。
美国一对60多岁的夫妇听信了特靠谱先生的言论,夫妇同时勾兑苏打水喝下了消毒水,结果丈夫当场死亡,妻子侥幸被抢救过来。
美国亚利桑那州已退休的机械工程师加里·莱尼乌斯(Gary Lenius)和妻子旺达·莱尼乌斯(Wanda Lenius)观看了特靠谱先生在简报会上发表的消毒液注入体内可以防治病毒的言论。
夫妻正好发现桌子上有一瓶消毒液,随即妻子旺达提议一起喝下去试试,于是夫妻俩兑着苏打水喝掉了本来应该用来清洁鱼缸的清洗消毒剂。
根据妻子旺达描述,喝下以后,他们开始头晕呕吐和呼吸困难,最终妻子旺达选择了报警,夫妻被送到医院后,丈夫加里就去世了,妻子旺达侥幸活了下来。
随后当晚美国的医学专家便呼吁大众不要用这种方式来防治病毒,自我治疗不是这样治疗的。
而特靠谱先生的言论也被医学专家形容为不负责任和危险的言论,随后特靠谱先生也在公众媒体面前改口称他是希望大家多用消毒液洗手,而不是注入体内。
看看这则新闻你是不是觉得你见证了历史,这是不是就是当代的“连这种错都会犯”的典型事实。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