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林彪手下四大金刚之一的邱会作了。

1959年邱会作接任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部长,1960年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邱会作后来位高权重,但他曾经极为危险,差点掉脑袋,依靠周恩来“刀下留人”才活命。

林彪的爱将邱会作回忆,他本是根正苗红的红军后勤干部,15岁就在老家江西参加革命。因为年龄比较小,邱会作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也没有任何动摇和叛变行为。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能力倒还是可以的。

这里还有个笑话,当时苏区四处在杀AB团,也就是反布尔什维克团。

一旦被认定为AB团,很快就会别处决。

邱会作曾亲眼多次目睹处决的惨状,当时他还是少年,吓得不轻。

而突然有一天,上级通知邱会作已经入团了。当时邱会作加入的自然是共青团,但他文化程度低,根本不知道共青团的英文是什么,因为就是AB团。

当时他吓得浑身发抖,找到上级哭问加入的是不是AB团。

知道上级斩钉截铁说不是,邱会作才放心。

红军长征之前,他突然被绑起来,等待处决。

资料中这么写:原来,在这之前,邱会作担任红军总供给部机要统计员和政治指导员、机关党支部书记。这个职位虽不高,但非常的重要,掌握红军全部人员、兵力、枪支、马匹、军械、弹药、粮秣的统计数字。他的上级,是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叶季壮。

1934年6月的一天,邱会作被周恩来紧急召见,要他去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完成长征前的准备工作。具体时间:把几处兵工厂、药品材料厂和几个仓库一律炸掉,另外把大量的浮财埋掉,仓库的东西可以迅速分散,分散不了的就必须毁掉。

周恩来要求他,必须将这些事情处理得干干净净,绝对保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当地人和工人们察觉。要是传出去,就会动摇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对斗争十分不利。周恩来特别叮嘱,这是最高机密的工作,如有泄密,军法不容。

邱会作识字不多,但能力很强,精明强干,很快就完成了特殊任务。

然而,他突然在10月份就被抓捕,处决的命令已经签发,随时可以执行。

多年后邱会作才知道,政治保卫局(类似于今天的国安)认为邱会作知道的太多,万一长征路上被俘或者开了小差投敌(红军长征出发时候是8万多人,没有经过激战到达湘江时只剩6万多,有3万人开小差逃走或者掉队),会造成军队极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还是杀掉邱会作比较保险。

邱会作莫名其妙遭殃,连呼冤枉,但没有用。

就在押往刑场的路上,也算邱会作的运气极佳,行刑队正好碰上周恩来、邓发,还有邱的直接上级叶季壮。

3人骑着马迎面而来,叶季壮见此情形大吃一惊,立即询问周恩来怎么回事。

周恩来也有些惊愕,但没有说话,只是面向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探询。邓发却向周恩来挤挤眼睛,意思是按老规矩办。

这时,邱会作则死死盯着周恩来。

周恩来略加思考后对邓发说:“他还是个孩子,交给叶季壮带回去吧!”这样,才给邱会作松了绑。

邱会作在晚年回忆这桩事时,还颇为感慨地写道:叶季壮一个争辩,周恩来一道命令,把我的脑袋保留下来了,让我多活了70年。

事后,周恩来带着邱会作一起参加长征,并交代他要对曾险遭处决一事绝对保密。

直到几年后在瓦窑堡红军总部一次聊天时,红色特工大师李克农问邓发:“长征临出发前,你为什么要把邱会作抓住杀掉,难道就是因为他多知道了些机密吗?要不是周副主席,阎王那里就多了一个鬼。”

邓发略有羞愧地对邱会作说:“那件事的起因你都知道,幸好没造成千古之恨!”

以上资料内容,来自《党史博采》。

看看,周恩来一句话,就保住了邱会作的一条性命,不然当时就砍头了。

这才是真正的刀下留人,刀已经架到邱会作的脖子上了。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李靖了。

即使没听说过隋唐英雄传,不熟悉唐朝历史的人,也不会对这个“托塔天王”感到陌生。他的原型,就是隋唐时期鼎鼎大名的名将李靖。

他在隋唐两代战功赫赫,特别是唐朝。他在唐朝初年平定各方诸侯,打击突厥势力方面立下不朽战功。

他个性温和,不卑不亢,聪明机智,懂得进退,深得李唐皇帝的喜爱。因而也成为隋唐英雄中少数的以封神的战将(另外是秦琼和尉迟恭)。

托塔天王李靖

然而这样的一位传奇的人物,却两次差点被斩首,而且下令斩首的是同一个人——李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次刀下被救

李靖,字药师,他的一生横跨南北朝、隋朝、唐朝三个时期。他的父亲李诠,在隋朝任职,他的舅舅,是隋朝有名的大将韩擒虎。韩擒虎对他的外甥赞誉有加。

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旧唐书.列传第十七》

李靖在隋朝的官职虽然不大,最大也就是马邑郡丞。但是李靖才气过人,得到不少隋朝官员的赏识。杨素就认为李靖以后能做到他的官职——宰相。

不过老天给李靖开了个玩笑。就在李靖在官场稳打稳扎的时候,隋朝天下大乱。太原留守李渊磨刀霍霍,准备起兵造反。

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李靖觉察到李渊的阴谋,立刻准备动身前往江都。这时李渊已经起兵占领长安。李靖在长安被捕。

李渊下令将李靖斩首。

即将行刑的时候,李靖悲愤的说:“你聚众起义,不就是为了除暴安良,建功立业吗,怎么却因为私怨要斩杀大将呢?”李渊听了,加上李世民的劝说,就把李靖给放了。李世民把李靖召入幕府。

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旧唐书.列传第十七》

李靖,从此在李唐王朝的麾下效力。

第二次刀下被救

李靖在投靠李唐之后,屡立战功。东讨王世充,南平萧铣,战功赫赫。但是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战功和过往,使他多次受到猜忌和排挤。这不,在平定萧铣时,他差点又遭受杀身之祸。

这一次要杀他的,仍然是他的老板——李渊。原因是在进攻萧铣的过程中,李靖稳打稳扎,进展不快。李渊怀疑李靖有其他图谋。

于是,李渊下令硖州都督许绍将李靖秘密斩杀。

不过好在许绍爱惜李靖的才能,也深知李靖的为人,所以他极力的向李渊求情,李靖才免得一死。

之后,在冉肇则叛唐的事件中,李靖率兵奇袭冉肇则,平定蛮族叛乱。李渊才彻底放下对李靖的成见。

高祖甚悦,谓公卿曰:“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因降玺书劳曰:“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又手敕靖曰:“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旧唐书.列传第十七》

之后,李靖率领军队,平定。

屡立战功

李靖可不是泛泛之辈,刀口余生后,他多次出征,立下无数战功,改变了初唐乃至世界的格局。为强盛的大唐王朝消灭了大量的对手。为大唐的稳定繁荣做出卓越的贡献。

1、南平萧铣。

萧铣,是南朝梁武帝六世孙。隋末乱世,萧铣割据江南,国号“梁”,有精兵四十万。力量雄厚。

621年,平定王世充后,唐高祖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南平萧铣。

隋朝末年群雄割据图片

当时萧铣众叛亲离。且认为三峡水势迅猛,唐军不可能东下。于是放松戒备。李靖则建议李孝恭利用这个机会,兵贵神速,东渡长江,一举击败萧铣。毫无准备的萧铣面对唐军的突然进攻,毫无抵抗之力。萧铣被平定。

2、东平辅公祏

萧铣被平定之后,隋末各路反王中对李唐一统天下构成阻碍的就只是剩下杜伏威了。于是,622年,李世民陈兵江淮起义军边境,对杜伏威施加压力。杜伏威入朝觐见李渊。而江淮起义军的另一个首领辅公祏则举兵叛乱。

李渊仍然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兵讨伐叛乱。李靖为李孝恭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应当先攻打辅公祏的大将冯惠亮、陈正通,消灭侧翼威胁,再进攻辅公祏。李孝恭听从了李靖的意见。率军攻破冯惠亮的大军。

李靖有一次拿出奇袭的好戏,率领轻骑兵迅速赶到丹阳,袭击辅公祏。辅公祏大败被擒。东南平定。

3、北灭东突厥。

这是李靖打的最漂亮的一仗。

北朝末期,突厥强盛起来。成为中原王朝的劲敌。隋朝时期,突厥一分为二,分为东突厥与西突厥。东西两个突厥都对李唐王朝构成一定的威胁。

629年,东突厥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李世民决定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总管,趁机对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

唐军进攻神速,突厥吉利可汗接连失败。准备以投降为名,拖延时间,趁机收拾残局。

李世民答应吉利可汗的投降。并且派遣唐俭、安修仁与吉利可汗商讨事宜。

李靖趁着吉利可汗放松警惕之机,率领一万轻骑兵突袭吉利可汗。吉利可汗毫无防备,兵败被擒。东突厥灭亡。

唐朝的北边劲敌之一就这样被一战而消灭了。

4.西败吐谷浑

隋唐时期,吐谷浑屡屡兴兵,祸乱隋唐边境。

唐贞观九年,李世民决定征伐吐谷浑。威名赫赫的李靖老骥伏枥,再次挂帅出征。唐军首战告捷。吐谷浑首领伏允可汗一边撤退,一边命人烧光马草,企图让唐军无法前进。

而李靖则认为不能给敌人喘息之机,他兵分两路,对吐谷浑穷追猛打。从今天的青海省一直追到今天的新疆且末。伏允可汗被杀,儿子投降李唐。

唐王朝的西北地区宿敌吐谷浑,受到沉重的打击。

李靖为何能“刀口余生”

隋末唐初,战乱频繁,血雨腥风,李靖也多次差点成了刀下亡魂。即使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李唐王朝对它也未能消除猜忌。那么,李靖为什么能在李唐王朝的屠刀下生存呢?1、李靖的才能。

李靖的军事上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个也是他能够从刀口下活下来的重要原因。李靖特别擅长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使得敌人触不及防,从而迅速击败敌人。无论是击败辅公祏,还是消灭东突厥,亦或是大败吐谷浑。李靖的这招“突袭”都使用的炉火纯青。

李靖不仅军事上造诣颇高,而且能很好的安抚民心。深得人民的爱戴。比如在平定萧铣之后,李靖受命安抚岭南地区。他派人分道安抚,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各个郡县望风而降。使得岭南地区,兵不血刃,归顺大唐。

2、李靖在政治上恭谨顺从,没有异心。

高处不胜寒。在古代中央政权的核心,一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在这方面,李靖作为“北朝、隋、唐”三朝元老,看的比谁都清楚。

李靖剧照

所以,李靖在政治上表现的极为恭谨顺从,木讷,从来不为自己辩解,即使自己身遭猜忌的冤枉。比如在击败吉利可汗之后,就有人弹劾李靖,说他纵兵抢掠。因此李靖还受到李世民的责备。但是李靖一声不吭,没有为自己辩解。

当然,李靖的一生,都勤勤恳恳的为国家,为社稷做贡献,从来没有异心。这也是他免遭杀害的原因之一。

结束语:有平天下之才,没有争夺天下的欲望,一生勤恳为社稷,是李靖能够刀口余生的重要原因。两次神奇的“刀口余生”,则为国家保留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将才,大唐幸甚,民族幸甚!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图片原作者

参考资料:《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嘿,最不为人知的是开国元帅陈毅,曾经对另外一位元帅林彪有过救命之恩,若非陈毅“刀下留人”之举,那位未来的红军军团长、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恐怕早在1927年就被枪毙了,哪里还有后来的威名赫赫以及不世军功?

事情发生在1927年8月,早在南昌起义之前的1926年,黄埔四期的林彪毕业后分配到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第3连担任见习排长,不久因为在河南与奉系军阀作战时表现出色,被晋升为北伐军第25师73团一营第7连连长,而这个团正是未来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

南昌起义成功后,1927年8月3日,起义军按原计划撤出南昌,南下挺进广东潮汕地区以获外援。行军途中,从武汉赶来的陈毅奉命前往第73团就任政治指导员(还不叫政委),命令是周公当面直接下达的,临行前还特别嘱咐陈毅要注意掌握好这个主力团:

“第73团是我党最早建立的一支武装,在北伐时就有铁军之称,现有兵力2000多人,你要好好去工作,不要嫌官小”!陈毅当即表态: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都干,只要搞武装我就干,于是在1927年8月10日左右,陈毅动身赶往第73团团部报到。

当时第73团的团长是叶挺将军的老部下黄浩声,团参谋长余增生还是陈毅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的好友,因此见面后三人甚是融洽。正当几位团首长谈笑风生之时,忽然有一个年轻军官匆忙来到团部汇报,言语之间很是惊慌:“报告团长,我们连120块毫洋的伙食钱给勤务员背跑了,我连现在的伙食钱发不出了”!

这个年轻军官就是第7连连长林彪,当时起义部队从南昌撤出后一路上边打边走,也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所以给养甚为困难,120块毫洋那可是一连人一个月的伙食费,现在全部被开小差的士兵拐跑,意味着100多号人就得饿肚子,恐怕还会引起更多的开小差事件,所以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叶挺将军带出来的黄浩声是个暴脾气,闻报当场大怒:“林彪,你怎么搞的?!自己为什么不背伙食钱?现在经费这么困难,造成军心不稳怎么办?我要枪毙你”!说完就挥手命令团部卫队准备执行,如果不是恰好陈毅在场,林彪当时的结局可就难说了。

当时陈毅还不认识林彪,只是感觉这个错误罪不致死,于是请求“刀下留人”并且打了圆场,劝说黄浩声和余增生给第7连补发了伙食费,为了平息团长的怒火,还当面批评了林彪:“林彪同志,你既然当连长,以后伙食钱无论如何要自己背,再让人拐跑了怎么办”?

林彪十分感激地回答:“感谢团里的决定,以后,我保证自己背伙食钱”,就这样,在陈毅的转寰之下一场风波化为乌有,林连长也逃过一劫。不久以后,南昌起义军到达广东省境后分兵,第25师临时划归第九军副军长朱老总指挥,留在三河坝阻击敌人的追兵,林彪的7连当然也在其中。

结果是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地区失利,而第九军和第25师的余部反而成为唯一保存下来的建制部队,经过整编后仅余800余人。这支小部队在朱老总、陈毅和王尔琢的率领下撤往湘南,再上井冈山,成为红四军的核心战斗力所在,而林彪也在战斗中逐渐脱颖而出。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女土匪程莲珍,我军耗费了3年时间才将她擒获。然而就在枪决她的时候,她却得到了特赦,被“刀下留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程莲珍乳名程幺妹,出生于1921年,是贵州长顺县广顺朝摆村人。

程莲珍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但她天生皮肤白皙,再加上清秀的五官和窈窕的身段。因此早在少女时期,她的美貌便名扬在外,有“宜林山国第一美人”的美誉。

美女自然遭人惦记。比如水波龙乡板沟寨的大地主陈正明,就三番五次派人上门说媒。

陈正明这个大地主可是货真价实的有钱,他不仅乡下有千亩良田,县城里还有不少铺子。为了守住产业,他还专门养了一支用来对付土匪的武装队。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实力的象征。

程莲珍的父母虽然不满意女儿嫁给陈正明做妾,但是比起方圆十里的穷小子,至少陈正明能让程莲珍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所以经不住媒人的甜言蜜语,他们也就答应了这桩婚事。

婚后,陈正明很宠爱程莲珍,他带着武装队训练的时候,程莲珍也跟着学习骑马射击。

程莲珍虽说是个女流之辈,但她天性泼辣,胆色很壮。因此很快就学会了骑射,甚至她还能使双枪射击。

本来,做富太太的生活安逸又滋润,但生活却不打算让程莲珍做个普通的地主太太。

就在程莲珍为陈正明生下女儿不久,陈正明居然一病归西了。

陈正明去世后,陈氏族人看到只剩下程莲珍孤儿寡母,认为他们软弱可欺。于是联合起来围攻程莲珍住的大宅子,想要把她赶走,以霸占陈正明的产业。

谁知,程莲珍却指挥武装队占据有利地形,将前来围攻的族人和歹徒打得屁滚尿流,最后拖枪而逃。

从这以后,程莲珍又多了一个“双枪女”的绰号。

尽管这一仗打赢了,但程莲珍也明白,陈氏族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她必须找一个靠山来帮助自己保住家产。

凭着姣好的容貌,再加上出手阔气,很快,程莲珍便与惠水县白日乡的乡长罗绍铨亲近起来。

罗绍铨曾在国民党的队伍里做过营长,后来觉得油水不厚,带着一帮亲信脱离队伍后,在白日乡拉起了一支土匪队伍。打家劫舍不说,还凭着武力当上了乡长。

罗绍铨知道程莲珍有钱,为了能霸占她的家产,罗绍铨做媒将自己的副官,也是亲弟弟罗绍凡介绍给了程莲珍。

程莲珍也明白,家里要是没个男人,很多事情都做起来不方便。所以她和罗绍凡在交往不久后,便让罗绍凡住到了家里。

此后,不管是去乡下收租还是处理家事,罗绍凡都跟随左右,对她多有保护。

1949年11月,贵阳迎来了解放,不久惠水和长顺县也都先后宣布解放。

次年,眼看着我党政权越来越稳固,感觉到好日子就要到头的罗绍铨在摸清县城驻扎的解放军不多后,竟联合其他土匪,围攻县城,准备夺回县城。

然而毕竟是一帮乌合之众,在我军的还击下,这伙军队不久便作鸟兽散。

罗绍铨和程莲珍带着残部也撤到了离县城数公里外的一个村寨里,准备休整一夜,第二天再次夺城。

没想到,村民连夜向守城的解放军举报了罗绍铨一行人的踪迹,于是解放军包围了村寨,不到天明就将寨子里的土匪消灭殆尽。

但是,狡猾的罗绍铨、罗绍凡和程莲珍却成了漏网之鱼。

罗绍铨、罗绍凡和程莲珍尽管捡回了一条命,但损失惨重,本有数千人之多的他们,手中只剩下一百来号残匪了。

由于吃了解放军的苦头,罗绍铨不敢再和解放军硬干,只能带着剩下的人马跑到长顺与惠水交界的地方打家劫舍度日。

由于给地方百姓造成了恐慌和威胁,我军多次对他们进行围剿,匪首罗绍铨最终死在了战斗中。

罗绍铨死后,罗绍凡和程莲珍如惊弓之鸟,更加谨慎。

考虑到当时解放军已经通过宣传,又在各乡镇成了剿匪情报组,因此程莲珍和罗绍凡决定分开逃匿。

这之后,罗绍凡经过化装潜进了县城,结果被认识他的人发现,并向解放军举报,因此被抓捕。

在几轮审讯后,罗绍凡终于供出程莲珍躲藏在一个亲戚家中,并说出了藏匿的地址。

但是,当解放军赶去的时候,却扑了个空,原来程莲珍害怕被发现,在亲戚家没住多久就离开了。

此后,解放军加大了抓捕程莲珍的行动,但一直收效甚微。

1953年,有人称在龙里县麻芝永合村的村民韦万书的家里,好像看到了程莲珍。

虽然类似于这种消息也接到过不少,好几次解放军都发现认错了人。不过考虑到程莲珍手中有枪,对人民会造成危险,因此他们还是非常重视这条线索。

解放军为了不打草惊蛇,先派出了两名战士到村里去了解情况,在确定韦万书家中有人后,他们联合在村外的解放军破门而入。然而让他们惊讶的是,在韦万书的家里并没有发现程莲珍。

就在此时,韦万书家的狗却叫了起来。

紧跟着,守在门口的解放军看到一个女人行色匆匆地往这边走过来,听到狗叫后,她似乎嗅到了危险,立刻转身准备离开。

守门的解放军看到后,在情急之下,喊了一声:“程莲珍。”

那个女人愣了一下,居然拔腿就跑。

不过,解放军已经将她扑倒在地,并给她戴上了手铐。

经过确认,这个女人正是解放军抓捕了3年而未得的程莲珍。

虽然程莲珍不是匪首,但由于她和土匪们沆瀣一气,做过不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因此省军分区经过讨论后,决定对她执行枪决。

1953年6月5日,我党在长顺县召开县城大会,公审程莲珍。由于程莲珍的名气很大,民间关于她做土匪的传说很多,因此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听说要对她执行枪决,都涌到县城来,争相一睹程莲珍的真真面目。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执行枪决的前一刻,西南军区参谋长李达却匆匆赶来,并挥着手说:“杀不得,杀不得……”

原来,在程莲珍被抓捕后,李达正好在北京向主席作汇报,因此他也将此事也向主席做了详细的汇报。

主席听后,考虑到程莲珍是少数民族,而清匪反霸的工作尚未完成,于是发出“务必将程莲珍释放”的指示。

程莲珍没想到我党对她会如此宽大,在被释放后,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党的剿匪工作中。

由于程莲珍和土匪们交往颇多,她利用这重关系,不惜劳苦,钻山洞,爬峭壁,就为向隐藏在那些地方的土匪宣讲我党的宽大政策。

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的土匪,程莲珍也毫不含糊,带着解放军进山搜匪,将其击毙。

在程莲珍的帮助下,长顺和惠水一带的匪患得到了根治。

于是,有人又给程莲珍起了个绰号叫“女孟获”。不过,这已经成了当地的一段佳话了。

(参考史料:《中国土匪大结局》等)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历史上许世友险被枪决,但55年因其贡献授予上将军衔。

1937年3月,由红四方面军组成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覆没。传到延安后,红军上下悲痛万分,群情激奋的对红四方面军曾经的领导人张国焘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这也牵涉到红四方面军的一些干部。

许世友觉得含冤受屈又无处申诉,就要求回老家探母,但没得到批准。于是他联合曾经红四方面军的一些人准备逃离,最后时刻原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副军长王建安改变了主意,把这情况报告给了抗大。

以许世友为首的反革命事件得到了公审公判。

最后毛主席喊“刀下留人”,并且亲自上门做许世友的工作,许世友才得以改判关押一年。

正是毛主席的慧眼识人保住了许世友等。许世友等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在55年授衔仪式上因其战功多位被授予开国将军。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同志哥,脑袋可不是韭菜,砍掉了就长不出来了。”

八十三年前,一位著名人物差点被他的部下给砍了脑壳,他若是被杀,新中国将会失去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于一身的著名领导人。

这位险些被部下误杀的著名人物,就是开国元帅陈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而留在南方八省坚持3年游击战的红军被改编为新四军。此时由于敌人的长期围剿,坚持南方游击战的红军损失惨重,被敌人分割在南方八省14个游击区内各自为战。

在最困难时期,留下来主持中央苏区工作的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办事处主任的陈毅,身边也只剩下300多游击队员,由此可见南方3年游击战的艰辛与惨烈。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项英与陈毅出山,在江西吉安设立新四军办事处,筹划组建新四军。可是由于敌人长期的围剿和山川阻隔,红军游击队之间没有联系,如何联系哪些仍在坚持游击斗争的同志,确实是一件即紧迫又棘手的事情。

项英与陈毅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由项英坐镇吉安,主持全局工作;而由陈毅等多位同志分头行动,前往各游击区通知哪些仍在坚持战斗的红军游击队。

由于吉安离湘赣边区较近,陈毅决定由他亲赴湘赣山区传达中央指示精神。陈毅留过洋,注重个人仪表,早在红军时期就以军容风纪整洁而享誉红军。由于此前腿上负过伤,陈毅不能长时间行走。于是陈毅就雇了个滑竿,头顶礼帽,眼戴墨镜,扮做富商模样,带着2位警卫员就出发了。

当时坚持在湘赣边界进行斗争的红军,由时任湘赣临时省委书记、湘赣苏维埃主席谭余保领导。谭余保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大英雄,曾任湘赣省代表团团长,率团出席过在中央苏区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1934年7月,任弼时、萧克、王震奉命率领红6军团撤离湘赣,向湖南中部转移后,留下陈洪时接替任弼时任湘赣省委书记、湘赣军区政委,彭明辉任湘赣军区总指挥,谭余保任湘赣苏维埃主席。

顶着“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光环的陈洪时,不顾敌众我寡的实际情况,不听彭明辉和谭余保的劝阻,和来势汹汹的敌人展开了“以堡垒对堡垒”的死板战法,不到半年就丢掉了湘赣苏区,致使5000多红军减少到2000多人,总指挥彭明辉也英勇牺牲。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陈洪时不得不听从谭余保的建议化整为零,将部队分散到山区坚持游击战争。随着敌人的重兵围剿,红军游击队损失惨重,人数锐减到只有几百人。此时,陈洪时这位湘赣苏区党政军最高领导,丧失了继续坚持斗争的勇气,带着老婆和身边的11个人,下山投降了敌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彭明辉的牺牲、陈洪时的叛变,敌人的重兵进剿,所有的这一切困难都没能吓到谭余保。在棋盘山,谭余保主持召开了湘赣临时省委会议,并当选为省临委书记。在以后的2年时间里,谭余保硬是将仅剩的2个大队发展成3个大队外加1个教导大队。

长期的敌后游击战争,残酷的斗争形势,又加于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失去联系,谭余保及他所率领的湘赣游击支队,对国共已达成的第二次合作毫不知情。在先前新四军筹委会通过地方党组织,派人来联系谭余保下山接受整编时,谭余保毫不犹豫的将来人当作是敌人派来的奸细给砍了脑壳。

此番陈毅亲自前来,在九龙山脚下已转了2天,结果被谭余保手下两位爱将刘培善、段竞焕给当作敌军给抓上山来。当被五花大绑的陈毅向刘、段两人说明他是陈毅,此番是受中央委派接他们下山,接受改编时,两位日后的刘中将,段少将听罢陈毅的话后不敢做主,连忙派人将此事报告给后山上的谭余保。

谭余保一听是陈毅的大名,忆稀记起当年在中央苏区听过陈毅做报告。可当年是当年,现在你陈毅一身富商装束,莫非像前2年敌人的报纸所登的哪样,他早已投降了敌人?

谭余保稍加思量,命令刘、段先将陈毅先关了起来,等召开湘赣临时省委会时,在当众宣布处决陈毅这个“大叛徒”。第2天,湘赣临时省委会召开。当谭余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后,参会的一大队政委刘培善劝说谭余保先等等看,必竟陈毅可是红军中著名的人物。

谭余保一听,怒不可遏的说道:当年陈洪时还是中央委员、省委书记呢?不也说叛变就叛变了吗?

这时段竟焕参谋长插言道,通过他们这几个月的侦察,原来围山的敌军都已经撤走,报纸上也登出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一致对外抗击日本侵略的消息,还是慎重对待陈毅这事为好。

就在与会人员七嘴八舌的讨论之时,负责看压陈毅的游击队员跑来告诉谭余保,陈毅在茅棚中大声喊叫非要见谭主席。谭余保听闻已成了自己阶下囚的陈毅,还有如此气焰,于是便带人来到了关押地。

陈毅一见谭余保,苦口婆心的对谭说起国共合作的事情,可是谭余保就是听不进去,非要认为陈毅是“大叛徒”。气愤之余,谭余保还拿着自己的烟锅敲起了陈毅的脑壳,还大声说道:我明早就砍了你。

于是就有了开头哪句话:同志哥,脑壳可不是韭菜,砍掉了就长不出来了。

最后陈毅对谭余保说:你不信我,你可以派人拿着我的介绍信,到新四军设在吉安的办事外去问,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么回事。

陈毅的镇定自若,让谭余保犹豫了起来。他一面命令人将陈毅给吊了起来,一面派人拿着陈毅随身携带的介绍信连夜下山,赶往吉安核实情况。

就这样,陈毅被谭余保这位下级给吊了3天3夜。等核实人员回来后,谭余保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吃一惊,连忙跑到陈毅关押处,一面亲自给陈毅松绑,一面连连向陈毅赔不是,整的陈毅哭笑不得,只好说道:你这个同志是个好同志,就是警惕性也太高了嘛,连我陈毅都不相信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