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布拉德利的凶猛

1945年3月,在法国取得巨大胜利的盟军开始向纳粹德国领土进攻,大抵这世界上除了希特勒,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德军输定了。然而盟军并没有放弃对德军的追击,他们很清楚,一旦进度不够快,纳粹就有可能就地组织防线,届时盟军将面临巨大的伤亡。

奥马尔·布拉德利率领的美第12集团军就在盟军的箭头位置,其实从个性上说布拉德利并非贪功之辈,在一堆性格张扬的美军将领中他是少见的低调派。在公开场合布拉德利总是显得彬彬有礼,甚至沉默寡言,很多记者对他的评论是“普通人”。

然而这次布拉德利却显得异常凶猛,他甩开大部队起码3天的路程,直接冲到莱茵河畔的鲁登道夫大桥前。3月7日到达当天就开始发动猛攻,不计代价的狂攻了足足10天后,美军占领了这座大桥,横渡莱茵河。可布拉德利这次依然没有停手,他下令继续向德国腹地穿插。

蒙哥马利的稳健

3月24日,英国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率领的英联邦第21集团军(包含美军第9兵团)也抵达了莱茵河畔的韦塞尔地区,对布拉德利的意图蒙哥马利心领神会,当即兵分三路强渡莱茵河,借着布拉德利那边吸引德军注意力,稳稳的向德国腹地推进。

蒙哥马利是英军在二战里少数能拿出手的名将,历来以固执稳健著称,让他带兵该赢的通常都可以赢下来,但该输的也一定会输掉。但这货也同样以缺乏机智和沟通能力而臭名昭著,连本国的绅士都不太待见他。

蒙哥马利大抵没啥自知之明,在盟军将领中着实没少得罪人,比如西西里岛战役中他就命令过布拉德利让出公路给英军,转而去打墨西拿。布拉德利虽然很不爽,但没像巴顿一样自作主张,还是服从了指挥,结果蒙大帅之后评价他为“愚蠢且尽责”。这也就是布拉德利,换成常队长来都得喷他,合着老子听指挥也不对?

包围鲁尔的口袋

其实布拉德利和蒙哥马利这对冤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彻底包围鲁尔地区。这样既可以切断柏林的工业品供给(鲁尔是著名的工业区,那时候也生产燃料),又能把莫德尔率领的B集团军装进口袋,40多万大军再不能参加柏林保卫战。

就这样,布拉德利的横冲直撞与蒙哥马利的步步为营在鲁尔地区一南一北形成了两条铁臂,这是一次标准而经典的钳形攻势。纳粹防守大师莫德尔明知道如此,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发生。

1945年4月1日,两支铁臂在利普斯塔特会师,这个愚人节没有任何玩笑,鲁尔被严丝合缝的装进了口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军的士气就彻底崩溃,莫德尔无视元首“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命令”,就地解散了B集团军,随后饮弹自尽,32万5千余名德军成为俘虏,搞得美军都没处安置。

这次鲁尔包围战虽然不像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战役等一众二战名局那般著名,但两个颇有心病的名将确实联手奉献了一次经典的钳形攻势,大大缩短了战争结束时间。顺便说一下,双方刚会师布拉德利就把美军第9兵团给要回去了,别说老实人不会报复......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解放战争时期,众所周知的太原战役,就是我们的两位开国元帅徐向前与彭德怀联手合作,打跑了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取得了太原战役的胜利。

1948年7月,重病在身、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的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率部结束晋中战役,歼灭阎锡山主力10万余人,一月之内解放了14座县城,收复了晋中的大部分土地,并乘胜直逼太原城下。

统治山西38年的土皇帝阎锡山当然不甘失败,他仗着城内的15万守军和经营多年的城防设施负隅顽抗,并叫嚣太原是‘可抵150万军队的碉堡城’。

1948年10月5日,因敌情有变,太原战役提前打响。正在西柏坡参加会议的徐向前马上抱病返回太原前线指挥战斗。

虽然阎锡山的工事坚固,武器先进,但在我军的坚决打击下,外围阵地尽失。至11月中旬,正当徐向前准备发起总攻,打下太原时,接到军委来电:‘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暂停攻击,就地休整,待时机合适时再攻取太原’。于是徐向前率部进入围城休整阶段。

到1949年4月初,太原被围近五个月,平津战役己胜利结束,军委又调集我六个军及两个重炮团驰援太原前线,准备对太原城发起总攻。

也就是这时候,彭德怀受主席委托,从西柏坡回西北途中,到达太原前线看望病中的徐向前。此时徐向前的病情严重,胸背疼痛难忍,他请彭德怀留下来帮助他指挥攻城,待拿下太原后再回西北。

彭德怀见徐向前病情严重,便一口答应了。14年前长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见到的第一个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就是徐向前,自那时以后,他们就始终互敬互重。

后来徐向前回忆太原战役时说:‘那时下命令、写布告,仍用我的名义签署,实际上是彭老总在挑担子,他新来乍到,对敌我情况都不熟悉,但慷慨允诺,勇挑重担,实在难得’。

彭德怀留下后,亲自深入前沿主要阵地,检查部队作战准备,查看地形,殚精竭虑的指导攻城工作,病中的徐向前这时候不能走路,常躺在担架上与彭德怀研究作战部署——有彭德怀在,他对取得胜利很放心。

4月20日,我军对太原发起总攻,至22日晚,已全部扫清城墙外的守敌。24日晨,在炮火的支援下,我军以优势兵力全面突击,势不可挡,破城而入,在付出一定的代价后,太原城胜利解放。于半月之前找借口逃往南京的阎锡山闻讯后,急火攻心,如丧考妣。

太原战役中,因徐向前重病在身,所以才有了与彭德怀双剑合璧的机会,这也是我军战史上少见的两位元帅合作攻打一座大城市,而两人的相辅相成也确实威力倍增,使太原战役取得了胜利。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1945年3月31日,在苏军总参谋部作战室,斯大林亲笔涂掉了总参给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划定的战役分界线,而改在了柏林东南60公里的吕本,这就意味着斯大林原来的想法已经变卦了。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

在攻取希特勒德国老巢的战役准备中,斯大林本来打算让“最高副统帅”朱可夫负责主要破城,毕竟朱可夫在当时的苏军那是“第一名将”。但是垂死挣扎的德军,还能在柏林和外围防线集中100万兵力负隅顽抗,单凭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110万人又显然力不从心。

所以科涅夫同样拥有110万人马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投入作战成为必需,那么其实也简单,让科涅夫受朱可夫节制和指挥不就完了?但是斯大林并没有下达这样的命令,毕竟两位苏联元帅都是战功赫赫,面对如此巨大的荣誉,直接圈定攻克柏林的战果完全归于朱可夫,也是不合适的。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

于是斯大林改变了主意,决定让两位元帅既合作又竞争,所谓合作,就是两个方面军共同撕开柏林东边最坚固的奥得河防线,所谓竞争,便是之后从两个方向分别向柏林市区突进,什么总理府或者国会大厦等巢穴,谁先攻下来就是谁的功绩,等于在柏林战役最后阶段将搞起“双雄竞争”。

苏军内部称之为“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斯大林当面对科涅夫说:“倘若敌人在柏林东接近地上进行顽强的抵抗,以致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进攻受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应准备以各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出柏林”,这就算是给科涅夫授予单独进攻的尚方宝剑了。

于是从1945年4月16日起,两个方面军同时投入作战,朱可夫(77个师)一口气打出123万发炮弹,许多德军被炸的精神崩溃,而科涅夫(70个师)甩的炮弹超过150万发。苏军用炮火开路发起猛烈进攻。果然,由于德军防御重点就是在城东,朱可夫的部队遭遇疯狂抵抗,推进十分缓慢。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不无酸溜溜地写道:“夺取柏林的任务完全可以交由一个方面军,即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但至少要给它的左翼加强两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两个坦克集团军、一个空军集团军以及相应的炮兵和工程兵部队”。。。这等于把他一个方面军的兵力翻番,其实还是想指挥科涅夫。

(希特勒负隅顽抗)

柏林战役打到4月21日的时候,根据朱可夫的请求,斯大林打电话给科涅夫,说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进攻受阻,询问是否可以把朱可夫手下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调过来,从科涅夫打开的缺口向柏林突击。科涅夫当即表示了拒绝,认为这样会造成部队建制和作战的混乱,并表示自己有能力单独突破。

1945年4月22日,科涅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从南方突至柏林城郊,三天后与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以西的波茨坦会师,从而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在柏林以北地区德军,也被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担任助攻任务)合围,柏林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同一天,科涅夫的部队在易北河与美军会师,争得了第一个荣誉。

(科涅夫元帅)

不过,斯大林还是有点偏袒“胜利的象征”的朱可夫,随后要求科涅夫所部在柏林西南围剿德军温克将军的第9集团军,而将攻占柏林核心区的作战任务仍然交给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4月28日,朱可夫麾下的第3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联手逼进柏林德军最后一处支撑点蒂尔花园区,两天后占领国会大厦,德军宣布投降。

因此,柏林战役的胜利是由朱可夫和科涅夫两大名将共同完成的,苏军总计付出了304000人的伤亡,俘虏德军480000余人,但最终的荣誉却被朱可夫摘得,并且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的也是朱可夫,为此,两位苏联元帅后来出现了一定的裂痕。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直罗镇战役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徐海东大将等

密切配合下,取得的一次大捷。

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并与红15军团胜利会师,极大地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调动东北军5个师3万余兵力,企图乘中共中央和红军立足未稳予以消灭。

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面是一条小河。

按照毛泽东指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及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等率领团以上干部从各自驻地前往直罗镇,登上周围多个山头,仔细查看道路、山岭、村庄、河流,结合地形地势,研究作战部署,最终确定了具体作战方案。

1935年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兵分三路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逐渐将敌诱入直罗镇,进入预设战场。21日晨,红军向直罗镇之敌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很快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红一军团歼灭了北山寺的敌军,红十五军团消灭了旗杆山的敌人,据守高地的国民党军两个团长,一个被击毙,一个在绝望中自杀。23日黄昏,围歼镇东南的牛元峰土寨战斗再次打响,红军以猛烈火力将敌压制,很快逼近寨子,并用手榴弹将敌打乱,战士们在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中冲进寨子,与敌展开肉搏战,终将敌全部歼灭,109师师长牛元峰被击毙。

直罗镇战役,红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1个团,击毙师长牛元峰以下1000余人,俘获5367人,缴枪3500百余支(挺),其中轻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子弹22万发。缴获电台两部,战马300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任务》的报告,其中讲到: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作答。

小司马讲史最佩服古代的名将了,今天介绍的两位名将都是契丹人,一个叫耶律斜轸,一个叫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是辽代中期的著名将领、军事家,深得时任皇帝耶律贤的器重,命他节制西南面诸军,为南院大王,后任西南面招讨使。他曾有过活捉名将杨业、击溃名将潘美的壮举;耶律休哥也是辽代名将、军事家,曾率军屡次击溃宋军,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上述两位名将在高梁河之战中有过合作,并率军取得了胜利。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匡义亲率10万大军北伐,宋军很快便突破了辽军在沙河的阻截,继而围困幽州。幽州守将辽耶律奚底初战失利,便退兵至幽州城北清河。他急忙派人把情况报告给了辽景宗。辽景宗知晓情况后,不敢怠慢,急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与惕隐耶律休哥分别率军去解幽州之围。耶律斜轸率援军在幽州城北故意打着耶律奚底军青色旗引诱宋军追击,以分其攻势。同时,惕隐耶律休哥也率援军赶到高梁河。

恰好遇到了宋太祖亲率的宋军。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分率援军左右两翼夹击宋军,宋军大败,死伤甚众。辽军乘胜追击宋军三十余里,杀死宋兵一万余人。耶律休哥本人在高粱河一战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他身负三处创伤。高梁河之战后,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受到辽景宗的重赏,耶律休哥在此战中出色的发挥,使得辽景宗对他加以重用。

两位名将缘何能在高梁河之战中击溃宋军呢?小司马讲史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 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两人配合默契。在此战前,耶律斜轸已是声名在外,而耶律休哥却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将。但耶律斜轸并没有轻视耶律休哥,而是对他很尊重,处处信任他。互相信任是二人团结一致、配合默契战胜强敌宋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二位名将所选择的战术得当。耶律斜轸先是采取示弱诱敌,引宋军北进,进而以分宋军的攻势,随后等到耶律休哥率军赶到高梁河,二人采取夹击的策略,使得宋军惨败。
  3. 此次北伐,宋太宗所选择的时机不合时宜。由于刚刚灭掉北汉政权,宋军还没有来得及休整战力,就开始挥兵北上,其结果只能是惨败而回。
(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中原大地的大决战,这场战役直接决定国民党长江以北势力的存亡,为此国民党调集重军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沿线严阵以待,若加上后来的华中12兵团,总兵力达到了80万。与之对应的共产党军队由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组成,总兵力为60万,指挥这两个野战军的就是开国五虎上将中的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刘帅与粟裕将军的联合指挥。由于淮海战役是粟裕将军提出,且华东野战军实力强大,所以现在一些人就过分吹捧粟裕将军,认为是粟裕将军指挥了整个淮海战役。同样由于当时中原局的地位高于华东局,并且总前委名单中粟裕并非常委,就过度吹捧了刘帅及总前委。无论哪一种吹、哪一类粉,都是有失偏于,实际上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刘帅与粟裕将军的配合。

淮海战役刘、粟的第一次配合——西边做文章,东边打大仗;

1948年9月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粟裕向中央建议,歼灭淮阴、淮安等地的黄百韬兵团,后来被称小淮海战役。毛主席受收到粟裕的电报之后,有了更加宏大的计划,他于10月11日电告华野,提出了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歼灭黄百韬兵团,同时,中原野战军应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以减轻华野阻援的压力。

粟裕将军和刘帅接到毛主席的指示之后,很快进行军事部署。首先是刘帅带领一个纵队牵制张淦三兵团、黄维十二兵团在豫西的大山中转圈,迟滞华中国军向徐州战场的东调。国民党中东集团的两个主要集团被西调之后,徐州剿总就成为了孤立之敌,为粟裕将军发动淮海战役做足了准备。

淮海战役刘、粟的第二次配合——东边围歼黄百韬,西边占领宿县;

1948年11月6日粟裕将军趁夜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国民党黄百韬见势不妙,立即指挥部队收缩,并且向徐州方向靠拢。但是由于黄百韬并没有在撤退道路上提前架起浮桥,又在碾庄犹豫了一天,最终被快速追赶的我军包围在碾庄地区。

黄百韬被包围之后,国民党组织大部队救援,在蚌埠,以第9绥靖区改组建第6兵团,以第4绥靖区改组建第8兵团,两兵团将协同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宿县推进。此时刘帅建议直取宿县,切断国民党部队的主要交通。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张绩武驻防的宿县,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之退路,完成了淮海战役的“关门打狗”之势。

刘帅及时建议占领宿迁,减轻了粟裕将军打援的压力,而粟裕将军也加快了对第7兵团的围歼作战,至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10万人全部歼灭,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阵亡。

淮海战役刘、粟的第三次配合——西边围歼黄维,东边堵截杜聿明;

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之后,蒋介石除了调集徐州方面的敌人进攻宿县,同时也调集了华中地区的黄维12兵团东进。在黄维东进途中,刘帅一路上与黄维斗智斗勇,严重迟缓了黄维的进军速度,并且于11月25日以7个纵队将国军第12兵团包围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的王牌兵团,兵团人员众多,机械化程度高,虽然被围困,但是中野依旧攻灭不下,故而粟裕将军安排华东野战军陈士渠带领第3、13等纵队加入围歼黄维兵团,最终在两大野战军的配合之下,于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

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粟裕将军也在与杜聿明博弈,最终粟裕将军准确预测了杜聿明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随即以7个纵队30万人发起追击、拦截,最终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

淮海战役刘、粟的第四次配合——总前委聚首,渡江成定局;

1948年12月16日晚,刘、陈、邓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驻地安徽萧县蔡洼村同粟裕见面,此时淮海战役已经基本确定胜利,杜聿明集团已成为了困兽之斗。这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第一次见面,但是会议主要研究却是渡江作战计划与部队整编方案。

刘帅与粟裕大将两位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又都相互尊敬,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两位将军及众多将士共同配合的结果。此战之后,江北再无大的战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