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如果希特勒提前两个月攻打苏联,能在冬季前攻下莫斯科吗?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寒潮提前到来,希特勒拿下莫斯科是必然的结果。

在已知的历史,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已经都对失败默许,只是寒潮给了苏联时机,德国的落实装备难以启动,攻击力也难以发动,所以才止兵僵持!

德军有近半的伤亡是由恶劣的天气造成,通常说希特勒没有预料到寒流,事实上此时德国的军工和后勤保障体系也达不到完整的供应。

德国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即便攻克莫斯科,也未必能够坚持住苏联反攻,最终还是只能维持当时的战线!

苏联庞大的国土,虽然在丢失最繁华的欧洲区域后,国力会有所下降,但英美等国家的帮助,能够弥补这样的损失。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就是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得到来自盟军的支援,而最终实现了反击胜利,为整个二战的胜利赢得转机!

二战:如果希特勒提前两个月攻打苏联,能在冬季前攻下莫斯科吗?

1941年1月8日,是小胡子同学第一次小范围暴露对苏动手的野心,这是他在“鹰巢”举行的绝密军事会议上宣布,地点在贝西特斯加登的山间别墅。此前德军彻底解决了法国问题、无限期搁置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无奈放弃了假道西班牙夺取直布罗陀要塞的作战计划,一句话,德军在西线暂时无事可干了。

(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

注意重点,此时距离未来德国全面进攻苏联的6月22日已经只有五个月多一点时间了,希特勒冒险下定两线作战的决心,其理由正如他在此次会议上所说:“如果美国和俄国参加对德战争,情况将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必须一开始就消除出现这种威胁的任何可能性,解除了俄国的威胁,我们就可以无限期对英国进行战争,日本人也能松一口气”!大部分的德军高级军官们,是直到这一天,才知道要对苏开战了。

那么《巴巴罗萨计划》是从几时开始拟定的呢?1940年12月初,希特勒要求陆军总参谋部秘密提交对苏作战计划,12月5日拿到原名“奥托计划”的草案(草案一年前有所准备),经过四小时会议后批准了这个计划的要旨。12月18日,希特勒以第21号秘密指令的方式下定了最后决心:“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在结束对英国战争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败苏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并防止进攻意图的泄露”,再注意,这只是《巴巴罗萨计划》的总体框架。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

负责作战计划细节拟定的当然是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和副参谋长保卢斯领衔执行,他们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负责,因为第21号指令只有九个人知情。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把三个集团军群几百万军队的出发地、路线和目标一一确定,需要落实陆空协同和辎重补给,落实铁路公路运输计划,甚至包括补充兵源的分配等等。

经过德国参谋军官精密严谨的工作,《巴巴罗萨计划》的行动细节于1941年2月初完成,2月3日在柏林举行的长达六小时的军事会议上,哈尔德详细阐述了总参谋部的计划书,同时预估苏军兵力在165个师左右(后来证明都是胡说八道),因此德国陆军将出动不低于此数的部队,以质量取胜,拟定进攻发起时间为5月15日,预计用“大约六个星期击垮俄国”。

(陆军副参谋长保卢斯)

希特勒“基本”同意并且大为兴奋,当场大喊:“当巴巴罗萨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并且立刻要求哈尔德把作战地图和部队的调动及部署计划送给他。也就是说,巴巴罗萨计划完全成形、不需要作任何实质性修改的时间是这一天,再次注意,此时距离拟定开战日还有三个月零12天,德国巨大的军事机器才开始正式向东转向。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德军需要把正在西线休整的绝大部分主力东调,其中陆军第一期要在苏德交界集结3206000人的部队,然而到1941年2月,德军仅仅先期在罗马尼亚部署完680000人的部队。换言之,德军还需要横贯欧洲大陆朝波兰和东普鲁士调来252万大军,其中包括几千辆坦克装甲车、几万门大炮,如此庞大的调动还需要在不惊动苏联人的夜里进行,这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制定巴罗萨计划)

当苏联方面对德军大规模东调提出质疑时,里宾特洛夫的答复是德军正在进行新老部队的换防和复员工作,为了避免穿帮,德军只能在白天运送需要在东线储备的军火物资,甚至还要假模假样从波兰向德国运回一些士兵,只有到了晚上真正的军列才能东来。空军的前进机场不足,也需要秘密修建,所有这些工作德国人早已经精确计算过:必须要90天时间!

兵棋推演的结果就是,从希特勒下定开战决心、到德军总参谋部拟好作战计划、再到完成军队和物资的调运,德国人即便马不停蹄也只能在1941年4月底完成所有战争准备,5月15日的进攻发起日也是经过认真测算的,任何专业军官和参谋人员都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但凡能够提前,德国人肯定不会延后。所以,关于德军提前两个月发动进攻的命题根本不成立,因为希特勒是战争狂人却不是外星人!

(希特勒与哈尔德)

同时还有两大因素干扰着战争爆发日和对莫斯科的攻取,其一是英国远征军进入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倒戈,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动用大量装甲部队首先搞掂巴尔干半岛,当李斯特元帅的部队取得胜利时已经是4月30日,军队需要调回,坦克需要大修,并且在5月份还出现了赫斯出走英国的事件,焦头烂额的希特勒摆平所有这些意外后,只能宣布进攻日期延至6月22日。

其二是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希特勒力主对乌克兰的打击要优先于莫斯科,甚至列宁格勒的占领也优于莫斯科,作为最高统帅他具备战役实施的决定权,所以才有了从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参加列宁格勒攻取战和基辅围歼战。

(希特勒在鹰巢)

从军事角度看,苏军100多万兵力的西南方面军如果不被歼灭,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根本得不到保证,哪个司令官也不敢冒险直取莫斯科,因此说,德军将领战后对希特勒的指责都是“马后炮”和甩锅行为,即便没有巴尔干战役的拖延,德军也进不了莫斯科。

1941年6月14日,《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召开,一周后苏德战争爆发。

二战:如果希特勒提前两个月攻打苏联,能在冬季前攻下莫斯科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也没用的。

其实打仗就像下棋一样,要全力占据战场的主动权。所以一定要牢牢掌握这个主动权,用尽一切方法,攻击敌人的弱点,将敌人尽快打垮。

所以,各国不惜代价争取战场主动权。

古代战争由于通讯不发达,有个特殊现象。

即便是成吉思汗、刘邦、凯撒这些皇帝,作战如果亲自指挥,都必须赶到前线。

为啥?

因为就是要把握战机,以掌握战场主动权。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往往重大的形式变化只在一二个小时内发生。

比如项羽以3万骑兵击溃刘邦56万大军,只是一个上午的事情。

说了这么多废话,我们看看希特勒提前2个月攻打苏联,能够打下莫斯科吗?

答案是不能!

莫斯科会战的胜负,根本上在于德国的实力不足以击溃莫斯科地区的苏军。

德军的兵力为180万人,当时莫斯科的苏军为120万,德军是占优势的。

然而,12月,苏军猛增到270万人。

正常来说,进攻一方即便有战斗力的优势,兵力也要是敌人的1.5到2倍,才能有一定把握。

现在,苏军反而比德军多出90万人,后者想要获得决定胜利是很困难的。

然而,最后反攻阶段,苏军又有30万人的援军,总兵力为300万,而德军为180万。

就实力对比来说,德军想要胜利几乎不可能。

自然,苏军损失也是很惨重的,到12月共损失133万,包括51万人战死。

如果在加上反攻阶段损失的37万人,也就是损失高达170多万。

然而,德军损失也非常惨重约有60万人。

但关键是,苏军伤亡虽然惨重,仍然能够迅速弥补损失。

相反,德军等于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作战力量,又长驱直入在苏联腹地,想要迅速恢复很困难。

可以说,冬季只是有加成作用,却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提前进攻苏联,莫斯科会战这样打也一样要失败。

再退一步说,莫斯科会战胜利却不能摧毁苏军主力,打赢了一样也是没用。

二战:如果希特勒提前两个月攻打苏联,能在冬季前攻下莫斯科吗?

其实德军进攻莫斯科最大的阻碍不是冬季严寒,而是雨季造成的道路泥泞。提早两个月进攻苏联的话,那么德军的装甲集群很可能因为道路泥泞而寸步难行。

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遭到的第一次惨败。这一战打破了德军闪电战的神话,还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可以说意义重大。

现在网上很多人认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失败,是因为当年冬季特别寒冷,最低是温度达到了零下40多度。德军缺乏冬季装备,不少士兵冻伤,连坦克、装甲车都无法开动,着才导致了失败。

所以他们认为如果德国能早一点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提早一两个月对苏联发起进攻,那么就可以在冬季之前攻占莫斯科,取得战争的胜利。不过这个说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德军进攻阶段莫斯科附近的天气并不算冷,甚至可以说非常理想。

莫斯科战役是在1941年9月打响,到1942年1月结束。其中德军进攻阶段是在9月到12月4日,12月5日苏军转入了反攻。因此实际上德军的进攻是在12月4日前就已经遭到了失败。如果考虑到11月27日德军大部攻势事实上已经停止,那么德军进攻失败的日子还要更早一些。

而根据现有的天气记录来看,在12月4日以前,莫斯科附近的天气并不寒冷。大部分时候最低温度都没有超过零下10度。按照莫斯科所处纬度来说,这个温度并不算低,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暖和。

实际上温度开始显著下降,是发生在苏军开始反击之时。这时候德军已经转入了防御,因此降温对于德军没能顺利攻克莫斯科影响并不大,最多也就是影响了他们的防御能力而已。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苏联的基建比较差,很多道路并不像西欧那样是水泥路,而只是压实的土路,在雨雪天就会泥泞不堪,不要说汽车、马车会陷入泥浆之中难以行动,就连坦克的机动也会大受影响,甚至可能陷入烂泥之中无法动弹。这样不仅物资难以运到前线,部队的进攻也大受影响。

而天气转冷以后,地面就会冻结实,有利于各种车辆和坦克通行。所以在10月和11月,对于德军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天气,既不是很冷,但是地面又冻上了,不会泥泞,最适合进攻。

所以德军进攻莫斯科失败,并非天气造成,主要还是因为战线太长,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加上苏军已经逐步适应了德军的攻击方式,可以有效进行防御造成的。

如果德国提早两个月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绝对是一个灾难。

正如前面所说,对德军来说最大的麻烦其实是大规模降雨对道路的影响,并非寒冷。而在苏联欧洲部分,每年春季转暖融化的雪水会让道路变成大泥潭。一直要到天气慢慢变热,雪水的影响逐步过去,交通情况才会有所好转。

德国在最初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把开战日期订在了5月15日。后来改在6月22日,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不希望自己陷入泥潭之中。

如果真的把开战时间提早两个月,在4月22日就发起对苏联的攻势。此时正好是开春不久,道路状况最糟糕的时候。根据后来春醒行动的教训,德军不要说汽车,就是坦克都得变潜艇,只能依靠步兵进攻。

这么一来德军就将失去其闪电战的快速优势,开战以后推进速度大为减慢,给苏军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可以从容应对德军的攻势。

这样德国开局可能还没历史上好,能不能打到莫斯科都是问题,别说攻克莫斯科了,所以提早开战并非一个好选择。

二战:如果希特勒提前两个月攻打苏联,能在冬季前攻下莫斯科吗?

提前两个月执行巴巴罗莎计划,事情会有另外的变化,历史上德国对于苏联的进攻计划,原本确实是考虑过季节因素,决定在更早两个月的夏初开始发动,因为盟友意大利的动作,引发德国必需出兵巴尔干地区,虽然德国在巴尔干地区很快解决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时间还是被多拖了两个月,这时德国方面也考虑过计划顺延一年,就是到四二年夏初开始进攻苏联,原因是德国自己也始终觉得没有完全准备好,发起对苏进攻后,还缺乏完善的后勤保障计划。但是这时德国得到的情报显示,苏联已经把自己的兵力都作了突前布置。大部分军队都已经投放到西线欧洲边境,这就给德国人看到可以聚歼苏联军队的机会,德国的计划是在自己后勤保障没问题的苏联边境地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然后长驱直入苏联空虚的后方,那么原本不足以保障的后勤供给,亦得以松缓,成为有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事实也是这样,德国发起巴巴罗莎行动后,凭借着先进的战略战术,攻击到莫斯科城下时,也确实完成了对苏联红军纸面部队的聚歼,理论上这时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像样的部队了,只是德国人不知道苏联还有影子部队这么一招,前面派往西线的主力部队一损失,留在后方的影子部队架子立即开始征兵扩充。而德军在对苏战争最大的失误,就是不但自己瞎分兵导致兵力不足,而且一直左右摇摆,自己也弄不清重点到底放在南线抢下石油产区,还是北线去攻破莫斯科城获取政治胜利,这种纠结在斯大林格勒表现的特别明显,明明已经可以吃下斯大林格勒了,自己把攻城部队抽掉走去支援南线,发现两头都不像段时间可以结束的,又掉回来试图先解决斯大林格勒,自己的部队疲于奔命时,也给了苏联人缓过神的机会,然后就是后勤保障果然供给不上的恶果开始显现,在苏联人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蛮横打法下耗尽了资源。所以希特勒最后没打下莫斯科,根本原因不在于他晚了两个月进攻苏联,而在于他进攻苏联的目的性自己没分出重点,一个是下巴库抢石油,一个是破莫斯科城,希特勒坚持破莫斯科城其实可能对破城还有一点误解,就是大概他以为攻破莫斯科城,苏联就算灭国了,这一观念,即使在四十年代,其实也已经显得落伍的古典主义了些,要知道东方疲敝的中国,英法联军破过北京城,八国联军破过北京城,不久前日本也刚破了南京城,以疲敝之中国,元首西狩,一样在疲敝的坚持着,何来都城一破即告国灭之说?所以德军攻进苏联后,北线不以消灭苏联有生力量的围城,实际上毫无实际意义,老实说即使攻破莫斯科,也依旧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提前拿破仑攻过来,俄国人可是自己就一把火烧了莫斯科的,斯大林肯守着不退,已经相当有进步了。

二战:如果希特勒提前两个月攻打苏联,能在冬季前攻下莫斯科吗?

苏德战争中,莫斯科战役是三大战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战,因为它关乎苏联人的信心、勇气。

在历史当中,德国在莫斯科战争中失败了,莫斯科战役开始时间是在1941年9月30日,起初是苏联的防御阶段。在12月5日后,苏联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德军彻底败了。

不得不说,德军能败在莫斯科,和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毕竟,那一年莫斯科的冬天异常的寒冷。

问题来了,假如希特勒提前两个月发动对苏联的战争,能不能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莫斯科?

也很难。原因如下。

如果德军提前两月进攻,准备工作不足,时间还有点早

苏德战争开始于1941年6月22日,三个月后的九月底,德军打到了莫斯科外围州县。

如果提前两个月,那就是4月22日。四月的天气,北方刚刚化冻不久,这个时期,行军打仗稍微不方便一些。纯粹的步兵还可以,但是带着大量的装甲辎重前行,道路非常不易。

正因为天气的原因,当年拿破仑攻打俄国时间定到了5月之后,一百多年后的希特勒攻打苏联把时间定到了6月份。

不过,希特勒的时间定的有点晚,如果再早一个月,可能对德国更为有利一些。

想来如此,实际上,二战期间的德国无法提前战斗,哪怕一个月也不行,准备工作还不到位。希特勒从1940年的12月份确定计划后,就开始安排人做准备工作了。直到来年五六月份,才准备到位。

如果希特勒提前两个月就开拔打仗,那么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失败。

就算德国提前两月进攻,补给艰难的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德军最大的软肋,就是大本营离苏联太远,补给供应太难。

就算德国提前两月进攻苏联,假设沿途战役也很顺利,那么七月底就到莫斯科了。七八月,是俄罗斯夏天的雨季,打仗是不容易的,补给也不容易。

九月之后到十月之间,天气尚好,在此期间,德军就要想法设法拿下苏联了,否则到了当年的10月,又是莫斯科不多见的秋雨绵绵,战役的开展还是不利,特别是在道路泥泞的情况下,补给运送更为艰难。

所以,留给德军的时间只有九月到十月。

一两个月,德军能把苏军打惨吗?各种对比后,发现德军很难把苏军打惨。

就算德国提前两月进攻,在人数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战胜苏联很艰难。

二战时期,苏联早就不是一战后那个苏联,人家已经成为了工业大国,每年造的飞机大炮等各种武器,比德国的数量还要多。而苏联的人口也要比德国多不少。

可以说,苏联无论是枪炮,还是兵源,都比德国充足,德国拿什么快速战胜?也许,德国会在某一个战役上获胜,但在朱可夫等将军的调度下,就算是天气一直良好,德军想把莫斯科完全打下来也非常不容易。

关键的是,苏联人战斗意志非常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教育和发动百姓的能力非常出众。斯大林在莫斯科保卫战前的动员,就让无数苏联青年前仆后继地去为祖国奋斗。

苏德战争初期,虽然苏联没少打败仗,但投降的人数还不算多。

你再看看苏德战争后期,德军投降的队伍比比皆是,就连希特勒培养的党卫军,有80%以上都是投降了苏联红军。

装备不少,兵源不少,战斗意志还强的苏联军队,面对德国远道而来,补给线还偏长地情况,在最后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是合情合理。何况,朱可夫等人的战争素养,并不弱于德国各级将领。

因此,就算 希特勒提前两个月突然攻击苏联,也很难战胜苏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