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不占领捷克后停手?

因为希特勒吃了炫迈,根本就停不下来。用宝强的话说,我根本就控记不住我记几啦!

作为二战的发起者,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无疑都是罄竹难书的存在。但一直以来,纳粹德国的形象都远比日本更正面高大,后人在痛恨日本当年死得不够惨的同时,对纳粹德国始终都有种生不逢时的悲凉遗憾之感。

在很多人看来,纳粹德国之所以死无葬身之地,根源在于希特勒贪心不足,他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使得德国不得不和更加强大的美苏等国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并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失败。

按照这样的推理,如果德国不在1941年进攻苏联,或许不在1940年横扫西欧,甚至不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那么德国必然能够避免穷兵黩武,并最终死无葬身之地的命运。

真的是这样吗?静夜史认为当然不是。德国吞并斯洛伐克并最终挑起二战,绝不是希特勒的头脑发热或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异常充分的准备。让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悬崖勒马”,就好像让狮子突然不吃肉一样,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操作。

某种程度上说,纳粹德国的本质就是为侵略而生,不仅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势在必行,而且根本就没有停手的选项,除非纳粹德国不复存在。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它让资本主义世界元气大伤的同时,也给了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异军突起的机会。

由于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无力应对经济危机的狂风骤雨,德国在经济危机中奄奄一息,不仅一战后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由于德国境内失业人口高达800多万,德国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希特勒的纳粹党开始迅猛崛起。虽然在1923年就发动了啤酒馆暴动,但相对理智的德国社会并未给暴力极端的纳粹党以更多生存空间。但经济危机的冲击实在太过凶猛,上到富可敌国的容克大资本家,下到一贫如洗的无产阶级都陷入了空前的绝望,于是崇尚极权的纳粹党终于受到各阶级青睐,并在1933年一步登天,希特勒也由此成为德国总理。

不过,希特勒的总理之路并不平坦,德国社会需要强权政府,但对法西斯主义始终高度警惕,尤其是兴登堡总统。

但美国华尔街财团的力量太过强大,为了实现向西牵制英法等殖民帝国,向东阻挡苏联革命输出的目标。包括摩根财团在内的美国大资本家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希特勒上位,于是希特勒终于一飞冲天,并在兴登堡死后成为德国元首。

从1933年登上德国总理之位到1936年成功举办柏林奥运会,希特勒用短短数年时间便实现了德国经济的东山再起,堪称世界经济的奇迹。

但这样的奇迹却是寅吃卯粮的结果,通过向大资本家借钱以及迫害犹太人获得宝贵的启动资金,而后通过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及扩充军备的方式,降低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

但作为欧洲十字路口的国家,德国的资源总量不仅有限,而且稀缺。以强有力的方式实现挽救经济固然可圈可点,但却不得不面临着“还债补课”的尴尬局面。而补课的方式,只能是战争。因为德国最稀缺的就是土地,因此战争的指向只能是苏联。

但地球上从来不是只有苏德两国,在闪击苏联,充分发挥德国自身优势之前,德国需要搞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缓冲国;而为了搞定这些缓冲国,德国需要疯狂报复英法;而因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是英法的盟友,所以打击捷克斯洛伐克势在必行,而且由于它们地处苏德之间的区位,所以德国吃掉捷克斯洛伐克更能迷惑高唱绥靖主义的英法,给它们造成祸水东引的假象。

总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不过是希特勒“霸业”之路的一个小插曲,因为德国需要的是土地,是资源,是市场,所以希特勒会用一切手段为德国争取这些利益。而当巧取豪夺的和平手段无济于事后,挑起战火,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必然选择。

可以说,二战是必然会爆发的。作为针对美国的“逆反”之战,针对英法的“复仇”之战,针对苏联的“生存”之战,德国是必然要前赴后继的,所以根本就存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就停手的道理,因为这会像高速上突然的急刹车一样,注定是车毁人亡的惨剧。

所以纳粹德国不可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金盆洗手,因为这必然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与其如此,倒不如拼死一搏,如此才能活得更长时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德国为什么不占领捷克后停手?

1939年5月22日,德国与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两国之间签署的条约后来被称为“钢铁盟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阵营基本形成。在此之前,德国与苏联也开始恢复政治和经济谈判,所有这一切的指向性非常明显:抗衡英法联盟。当然着一切瞒不过西方世界的眼睛,法国驻德大使发回巴黎一份急电,谈到柏林新近道路纷传:“德国已经或者即将向俄国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

(墨索里尼)

德国肢解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是1938年9月的事情,在这一事件中英法为了诱使希特勒向东方进攻,采取了牺牲弱小盟友捷克的绥靖主义政策,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四大国首脑,在捷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于德国慕尼黑签署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作为欺骗,希特勒宣称这是“德国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当然,这仅仅是宣称。

波兰与捷克不同,它不仅是个中等体量的所谓欧洲“强国”,也是英法在东欧的重要盟友,德国对波兰动武差不多肯定会招至英法宣战从而引发世界大战。关于这一点已经承诺收手的希特勒也很清楚,但是他已经停不下来了,这里面的因素很复杂,涵盖了德国当时政治、历史、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的需求,几乎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政治上,希特勒梦想建立的是一个庞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所有日尔曼人居住区必须在这个帝国的版图之内,在合并奥地利、吞并捷克苏台德区(日尔曼人主要聚集区)以及夺回莱茵兰之后,唯有东普鲁士这块“飞地”仍被波兰国土隔绝在第三帝国之外,这将极大影响希特勒对德国国内力量的统一整合,因此波兰成为一块很大的绊脚石。

在历史上,波兰曾参与了一战后对德国领土的瓜分,而希特勒在上台的过程极大利用了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民族情绪普遍是要为一战战败的屈辱复仇,波兰本就是复仇的对象之一。而波兰政府在这个历史关头又采取了首鼠两端的政策,一方面于1939年4月与英法签定条约保证在外交上倾向西方,英法则承诺保护波兰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又觊觎捷克的领土与德国勾勾搭搭,还一方面则在英法的怂恿下强烈反苏。

(张伯伦与希特勒)

所以波兰确实有在战略上“花样作死”的嫌疑,它跟英法、跟德国、跟苏联等几大势力都没有做到一心一意,而在希特勒看来,德国早晚会跟宿敌英法在西线摊牌,那么东方这个英法的军事盟国必然会威胁他的身后,因此必须在合适的机会打垮它。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在军队高层会议上明确提出:“根本不存在放过波兰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决定要做:一有合适的机会就进攻波兰”。

在经济上,第三帝国解决就业和拉动内需主要依靠的是国家投资和滥发钞票,虽然表面看起来德国的建设搞得热火朝天,而实际上国家财政已经濒临破产,对此希特勒认识的比较深刻:“但泽(德国要求波兰放弃的那个走廊)根本不是争执的中心问题,中心问题是要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向东方扩张,是要得到我们的粮食供应,是要解决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以及得到市场和劳动力,在欧洲已经没有别的出路”!

(依依不舍)

在军事上,德国正在大肆扩军和发展军工产业,这不仅进一步拖垮了德国的财政状况,更决定着希特勒必须使用武力来解决政治和经济问题,用他的话说:“不流血再也不能取得新的胜利了”。也就是说,靠欺骗和讹诈所能获取的领土、利益已经到达极限了,然而又不能满足德国重新崛起的胃口:“我们不能期望重演捷克事件,这次得打仗了,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孤立波兰,能否把它孤立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事实已经证明,希特勒成功利用了英法与苏联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争取到与斯大林关于瓜分东欧势力范围的支持,而他又以所谓惊人的直觉认定:“同1914年不同,英国不会再冒冒失失参加一场要持续好几年的战争,英国要打仗是为了什么?谁肯为了一个盟国而招死?英国和法国在军事上有什么办法呢”?那么既然苏联已经被拉拢过来,英法又不会真的帮忙,德国为什么要收手呢?

(德军进入华沙)

于是从1939年5月的那次军事会议之后,德国预定在夏末闪击波兰的决心已不可逆转,各项准备工作全力进行,克虏伯等军工寡头们开始日夜开工,生产飞机大炮坦克和枪弹。而已经扩编至51个师的德国陆军也以“夏季训练”的名义继续大规模扩军备战。

希特勒为了应对英法可能的动作,下令逐步征召700万人左右入伍,这个国家的青壮男子几乎都要脱产进入军队,后面的事情猜都不用猜,除了战争,还能做什么呢?

德国为什么不占领捷克后停手?

纳粹德国发动二战,就是为德国一战战败复仇。德国要复仇的目标是整个欧洲,不仅仅是小小的捷克!——《凡尔赛和约》!就是德国要洗刷耻辱、要复仇的一份清单!

《凡尔赛和约》规定

1,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之合并。

2,德国割让1/8的土地(约8.8万平方公里)给周边一圈国家。如下示意图, 包括;

①,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设立莱茵和平区。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②,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西普鲁士、部分东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上西里西亚地区划归波兰;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实质上由波兰控制。

③,割让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④,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

⑤, 将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⑥,割让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将梅梅尔交予协约国处置,(1923年被立陶宛攫取”。

3,德国向协约国(主要是法英美三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德国在一战后,经过15年的卧薪尝胆磨难,在枭雄希特勒率领下,开始着手洗刷《凡尔赛和约》给德国的耻辱。

第一,纳粹德国以各种理由借口拖欠(要求减免)或拒绝支付战争赔款。

第二,希特勒尝试复仇冒险。

1,1936年德国军队进入《凡尔赛和约》划定的莱茵和平(非武装)区。

2,1938年3月希特勒以武力做后盾,操控他的祖国奥地利“公投入德”,吞并了奥地利。

3 ,1938年9月,希特勒强迫法英(通过签署“慕尼黑协议”)同意德国吞并了捷克斯诺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希特勒再撕毁《慕尼黑协议》,将捷克斯诺伐克全部吞并。(希特勒意志如钢,既然德国复仇战车已经全速启动,占领捷克斯诺伐克之后,他当然不会停下来!)

第三,德国掀起复仇战争狂澜!

这就是德国攻灭波兰、攻陷比利时、法国、丹麦、轰炸英国,进攻苏联占领立陶宛……。

凡是在《凡尔赛和约》上占德国便宜的国家(除了躲在远天远地的美国),希特勒睚眦必报,照单点名,一个个收拾了一个遍!

后来的结局都知道!纳粹德国物极必反,洗刷《凡尔赛和约》耻辱未果,输得更惨!

德国为什么不占领捷克后停手?

当小胡子陈兵莱茵,挑衅凡尔赛条约,没事儿

当小胡子吞并奥地利,大德意志统一迈出第一步,没事儿

当小胡子吞并苏台德,用民族自决理论让英法说不出话,没事儿

你觉得这时候小胡子的胃口还会仅限于捷克?恶魔往往都是惯出来的,纳粹德国的那套经济体系也让他们不扩张就得崩溃

德国为什么不占领捷克后停手?

笔者认为,纳粹德国之所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没有停下手来,其主要原因是德国的野心或复仇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斯洛伐克,而是整个欧洲大陆,包括苏联全境,当然,英国也是纳粹德国的占领目标之一;

首先,纳粹德国之所以发动二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方的德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但是由于该合约当中的条款过于苛刻,再加上希特勒的说教,导致了当时的德国民众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欧洲怨恨在心,德国纳粹党,正是利用了民众的这一愤怒情绪,不断进行煽风点火,让每个德国人,都陷入了狂热状态,这才导致了当时整个德国上下,都渴望通过一场战争,来索回在一战中失去的利益,更渴望通过这场战争来,报复所有的欧洲国家;

另外,希特勒的纳粹党上台之时,全球正处于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当中,德国国内的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希特勒为了缓解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所以,急需通过一场战争,来达到缓解国内矛盾,和掠夺他国财富的目的,用希特勒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日耳曼民族夺取生存的空间;

于是,在1938年,希特勒逼迫英国,法国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并在捷克地区,成立所谓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地区,成立受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了德国的盟友匈牙利;

至此,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拿下,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让希特勒更加找到了自信,于是他选择了趁热打铁,掀起了一轮复仇战的狂澜,先后闪电波兰,攻陷比利时,法国,丹麦,进攻苏联,轰炸英国,这一切都是为了惩罚 当初逼迫德国签署《凡尔赛合约》的国家,和为了德国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这才是为什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没有停手的真正原因。

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德国为什么不占领捷克后停手?

纳粹德国不可能在占领捷克之后就停止侵略的步伐,因为这不符合德国的利益。德国的利益在于资本的扩张,德国的利益在于实现民族复仇基础上的民族自信的重建,德国的利益在于其安全范围和安全心理的巩固,德国的利益在于其在全世界的霸权。对于纳粹德国来说,占领捷克只是侵略战争的试探和预演,实现消灭苏联并最终称霸世界的目标才是希特勒为德国制定的最终战略。况且,法西斯的生命就在于扩张,扩张停止了意味着法西斯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不可能只在占领捷克的基础上就停手。

一战的战败使德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压迫和剥削,有这种压迫和剥削而激发出来的民族复仇情绪是不可能因为占领捷克而宣泄完毕的。所以,为了实现民族复仇和重建民族自信,纳粹德国也必须打败英法。

虽然在一战中战败,但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上升。在此基础上,德国要求捷克割让苏台德区。深陷经济危机中的英国和法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卖了捷克。德国在慕尼黑阴谋中大获成功,这不仅表现出了英法的软弱,还让希特勒获得了可以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信息。

虽然英法的妥协使德国的民族付出情绪宣泄了一些,但德国的民族自信的建立需要更多的胜利,尤其是对老牌的主导欧洲和世界发展的英国和法国的胜利。在一战中,德国的主要对手是英国和法国,也是英国和法国打掉了德国的民族自信。所以,德国在欧洲的下一步目标就是战胜英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逼迫捷克答应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实际上为德国以后侵略英国和法国埋下了祸根。

打败主要的敌人才能获得复仇的快感,打败世界性的列强国家才能恢复民族自信。因此,念念不忘民族复仇和民族自信的德国是不可能停手的。

打败英国和法国之后,德国会停手吗?当然也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德国要获得绝对的安全心理,而要获得绝对的安全心理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安全范围。在德国眼中,英法是其敌人,苏联也是其安全的威胁。

中国的俗语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同一地区不需要两个以上的强国。欧洲呢?小小的欧洲岂止两个强国。所以,强大的英国和法国与强大的德国之间本来就是对方的安全威胁。一战的战败让德国在安全方面变得特别敏感,这种敏感让德国有了更强烈的打败英法的意愿。所以,德国在解决了捷克之后要打败英法。

苏联为什么又成为了德国的安全威胁呢?因为苏联的主体是俄罗斯,而沙俄在一战中也是德国的敌人;所以,苏联,在德国人眼中就是敌人。更何况苏联还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天然就是敌人。所以德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必然也想把苏联消灭掉。更何况,在德国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与苏联发生领土上的接壤。德国不希望在自己的家门口总有一只红色的巨熊晃荡,尤其是在黑夜中眼睛冒着红光的全副武装的钢铁红色巨熊。所以,德国在解决了欧洲之后要侵略苏联。

德国对待朋友未必像春天一般温暖,但对待敌人必然像冬天一样寒冷。在德国看来,打败英法和苏联之后才能完全控制住欧洲,进而称霸世界。所以,德国占领捷克后不会停手。

德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冷冰冰的资本没有朋友只有敌人。资本为了获取利润会杀掉所有敌人,就算希特勒想停止也不行。希特勒的行事贯穿着资本的意志,无意识的资本控制着有意识的人。

一战中战败的德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战争赔款还有经济危机。德国在一战后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的对外扩张性,因为经济危机使德国的资本获得的利润减少。为了获得超额的利润,德国资本必然会逼迫德国政府采取一些激烈的手段。

战争可以让德国的资本获得超额利润,战争扩展的越快,德国资本获得的利润就越快;战争的范围越广泛,德国资本获得利润的来源也就越广泛。所以,德国发动的战争固然是法西斯需要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德国资本所需要的。德国资本和其他国家资本的碰撞导致的矛盾是战争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德国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德国发动的战争也就是无止境的,直到德国资本耗尽所有的力量为止。因此,德国在占领捷克后不会停止扩张,德国占领捷克只是德国资本扩张的开始,远没有到德国资本停止扩张的时候。所以,资本的力量让德国在占领捷克后不会停手。

综上所述,德国在占领捷克后没有停手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民族复仇和民族自尊,甚至表现为安全心理和安全范围;但实际上却是德国资本的扩张本性的必然结果。良好的经济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萧条的经济则是战争的根源。正义的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社会的发展,邪恶的国家利益会使人类文明向着毁灭前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