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常乃超少将的部队以及重建的第74军,均隶属于“徐州剿总”邱清泉第二兵团的作战序列,是以“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为基干组建起来的嫡系精锐兵团,哪里是什么杂牌军?到1948年夏季,国民党先后组建的22个机动兵团都算是比较能打的野战部队,杂牌和菜鸟全去守点了。既然暂7师划归邱兵团指挥参加救援黄百韬的战役,说明战斗力还过得去。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暂编师”番号与抗日战争期间有本质的不同,通常是新组建或新扩充部队的临时番号,但未必不是嫡系,未必就装备很差,相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此类新建部队反而基本都是美式装备。

“暂编师”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日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现役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战场,新编师、预备师也填进去后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军事委员会允许各战区升格地方武装、警察团队、甚至是招安的土匪武装为野战师,先顶着暂编师的番号参战,根据战场表现以及在军政部“点验”之后,再授予正式番号,从1938年到1945年期间,共组建了66个暂编师。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暂编师地方色彩很浓,确非黄埔嫡系,战斗力也是参差不齐,多数战力较弱。但第九战区薛岳手下的暂5师和暂6师,一色的湘军子弟,历经多次大战恶战,绝不是弱旅,其中暂5师师长彭士量少将英勇殉国。抗战胜利后,暂编师番号全部取消,素质好的部队授予正式番号,素质差的一律裁撤。

1947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军队被大量整军整师成建制消灭,各战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华东三大战场兵力严重不敷使用,于是“国防部”再次允许各剿总司令部以“暂编师”的番号扩编部队,陈诚一次就在东北新建了14个暂编师,傅作义也弄了一堆暂编师和暂编军,这些新建部队虽然战斗力平平,但接受的全部是新运来的美械,装备水平反而不错。

比如辽沈战役中在长春投诚的新七军,就是以原新一军主力新38师为主,调入暂编第56师和暂编第61师组建的,是郑洞国第一兵团的基干力量,这是标准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根本不是什么杂牌军,那两个暂编师无非来不及授予正式番号而已。

同样,《亮剑》中李云龙所在的华东战场,国民党徐州剿总在淮海战役打响前也进行了大肆扩军,出现了暂编第14师、暂编第25师等部队番号,比如暂14师就划归邱泉兵团指挥,“邱疯子”担心该师战斗力太弱,便将其与第46师合并。不过这些暂编师就派系来说,仍然属于中央军而非杂牌军,只是没有历史、没有战功、没有荣誉的新部队,作战经验欠缺。

度度狼军史原创,谢绝转载搬运。

国民党军方从1933年起选派年轻军官留德深造,对象一般从黄埔二期开始,被选中的都是高层看好的少壮嫡系,邱清泉本人就是1934年通过考试前往德国工兵学校、陆军大学留学的,对于类似于常乃超这样留德的黄埔学弟,邱清泉一定是有亲近感并格外照顾的,虽然暂7师的番号及常乃超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亮剑》着力描述的是军史花絮,并非胡编乱造。

到了淮海战役的1948年,常乃超仍然佩戴少将军衔,这一准是黄埔六期以后的军官,不过剧中年龄与级别不太配套,略显老气横秋,也难怪“不善奔跑”。担任非主力的暂编师长,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刚刚晋升的少将,能力和资历尚不足以率领主力师,此时黄埔四期生大多已成为嫡系军长或师长;第二是从高级军事机关下来带兵的办公室将军,一时半会也不敢给他指挥精锐师来练手。

第三是用黄埔系军官执掌吞并而来的杂牌部队,部队经过换血亦完成了“中央化和嫡系化”,这是蒋介石和陈诚的一贯作风,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代表常乃超本人及其所部仍是杂牌。解放战争俘虏的敌少将级以上军官成百上千,能把常乃超留用为军事学院的教员,足以说明军事理论功底不错,不一定是会带兵打仗的将才,但肯定算个“人才”。

顺便说一句,新版《亮剑》虽然剧情无甚超越,但军装的款式颜色还是比老版要真实准确些。

《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暂七师是杂牌师?常乃超表示不同意

电视剧《亮剑》中,最悲剧的一支部队可能要数常乃超任少将师长的暂七师,李云龙根本没有把这支部队放在眼里,只是在打89师的时候“顺便”把暂七师给收拾了。其后又闹出了一出“鄙人不善奔跑”的段子,让人觉得暂七师是个杂牌师。

实际上,暂七师不仅不是杂牌师,甚至是一支精锐的部队,我们不去具体剖析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只从一些侧面的“线索”尝试分析一下暂七师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一、暂七师的装备

常乃超被俘后起义,被留下军校学院当教员,他和李云龙这个老对手在军校内重逢,两个人坐在一起,不由自主地谈起了当年那场战斗。

在这段短短几分钟的对话中,常乃超交代了暂七师的具体情况:清一色美式装备、士兵素质高、战术水平出色!

从总体实力来看,暂七师丝毫不逊于李云龙的二师,所以常乃超才一直对当年的失败耿耿于怀,自己怎么就败给了装备落后的李云龙二师。

美式装备是美国援助蒋介石的装备,支持他逐鹿天下,但很显然,美式装备价格昂贵、数量也不充裕,只能优先供应嫡系部队、精锐部队。

如果暂七师是一支杂牌军,怎么可能全师都装备了美式装备?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暂七师是邱清泉麾下,抽调精锐刚刚组建的一支精兵,只是还没有来得及整编完毕而已,故称“暂七师”。

所以,“暂七师”也只是个临时编制,各部尚待磨合,如果不是被李云龙收拾了的话,打上几仗,将来也会是一支响当当的嫡系主力。

二、常乃超的性格

常乃超虽是败军之将,但是以俘虏的身份,面对“嚣张”的李云龙,丝毫不落下风。他在李云龙面前,从容地服药、喝水、抽烟,其淡定从容、镇定自若,堪称一个人物。

李云龙因为赵刚即将被调走,情绪激动,与常乃超的口舌之争占不了便宜,掏出枪来要毙了他,常乃超可有一丝恐惧之色?可见常乃超根本就不怕死。

而且,从常乃超说话的语气来看,这个人的脾气真不咋样,有点自负、有点执拗、有点“憨直”,那么像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够成为一支全美械师的军事主官,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吗?要是说常乃超没有背景谁都不会相信。

更让人欣赏的是,常乃超一旦“想通”,便能够死心塌地地在军事院校任教,看得开、想得透。

甚至,像李云龙这样脾气坏、心眼小、报复心强、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常乃超都能够与他坐在一张桌子上,心平气和地喝酒、聊天,难道还不足以体现出常乃超超高的情商吗?

有学历、有才能、有性格、有背景,这样的人会在杂牌师当师长?

三、常乃超的过人才华

二战前,世界上最顶尖的军校,德国绝对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山本一木和他的特战队员,都曾经在慕尼黑特种兵学校学习。

为了提升军官的素质,国民党也抽调了为数不多的优秀军官前往德国军校进修,回国后无一例外获得了重用,常乃超凭什么能够去德国留学?能够留学归来担任少将师长的他,又怎么可能是普通人?

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是大名鼎鼎的老师长,学院的教员都是他亲自挑选出来的,如果常乃超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在担任军校教员?而李云龙大闹课堂之后,老师长又凭什么力挺他?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个“晋西北铁三角”组合,原本不是爱学习的,对这些当年的手下几次来当教员也不太服气。可他们一旦学了进去,有所体悟,军事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之后,不也是对常教员异常佩服吗?不也经常和常教员谈天论地吗?

如果常教员是个平庸无能的人,又是他们的手下败将,凭什么和这些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谈笑风生?

综上所述,常乃超绝对是个人才,暂七师也绝不是杂牌师。

常乃超之所以失败,在于缺乏战场上的实践经验,作为一个“学院派”输给了“野路子”。

从常乃超的说话语气和气质来看,他恐怕是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并且,从常乃超在学校的授课内容来看,这哥们可能更擅长军事战略理论,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厮杀,并非他所长。

暂七师的失败,既有师长缺乏实战经验的原因,又与当时的战场环境有关,还与士兵、基层军官的作战意志有关,但并不能因此就判断暂七师是一支杂牌师。

《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一九四九年之前留过洋的国军将领大致分为三拨,也就是留日、留德和留美的三拨,年龄也越来越长。

留日将领基本上都是晚清到民初就在日本留学的,比如何应钦就是。留日系的将领多数是国军元老级别的,到抗战时期就已经是战区司令长官级别。北伐之后是黄埔自己培养的将领快速上升,这是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将领中的骨干。留德的基本上是以国军当时的中层将领中的优秀分子为主,留美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

当然也有些例外情况,比如朱老总是在滇军时期就自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旅长职位去德国留学的,而当时德国还在魏玛民国时期,所以朱老总在德国接触的反而是比较倾向进步和革命的思想,军事方面的收获似乎并不算特别明显。

但更多的还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陆军传统恢复之后。当时德国仍然受制于一战之后的条约,自己的军工生产规模受到限制,所以德国和中国进行合作,德国出技术和人才,但在中国进行生产,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供应给德国,中国也分得一部分。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国军编练了一些德械师。

也是在这个时期,国民政府和德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在军工生产合作之外,德国和中国还进行了大量的合作,许多国民党要人都把孩子送去德国留学,比如当时的新疆军阀金树人的孩子就去了德国,蒋二公子就更加不用说了。国军将领中的黄维,也是在这个时期被派往德国留学的。

此外,德国和国军还有其它当年的合作,比如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国军顾问就是德国的冯·塞克特将军,这也是国军第五次围剿战术上总体比较稳重,比较少出现孤军冒进的情况的原因。因为冯·塞克特基本上是按照德国陆军的作战思路来为国军统帅部提供指导性意见的,要更加缜密一些。

也是因此,抗战爆发的时候,因为欧洲虽然尚未开战,但是德国已经在做战争准备了。所以,德国当时不希望中国过早的卷入战争,耽误德国的战争准备进程。这也是德国愿意出面调停中日双方的原因,一直到确定调停无望,德国驻华大使才跟随国民政府迁到了武汉。而美国政府这时对日本侵华战争基本上还是隔岸观火的态度,反而是苏联积极援助中国坚持抗战。

欧洲战场也打起来之后,德国与中国的关系逐步变淡,同时,由于抗战初期国军的表现糟糕,德国对中国也比较失望,放弃了与中国结盟的想法,在亚洲最后还是选择了与日本结盟。当然,这也有寄希望于日后与日本夹击苏联的考虑。日本与德国结盟之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就结束了。

孙立人也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去美国留学的,所以抗战时期就已经参战了,而且和美军将领关系比较好,甚至对史迪威的命令看得比对国军统帅部的命令都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中美关系升温,一些国军将领也大量留美。国军高级将领也保送了一些人公费去美国学习军事,其中就有郭汝瑰。这时美军的机械化已经基本上完成,所以之后留美的将领基本上都接受过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教育。

和之前留日不同,留德留美将领的文化素质普遍来说要高一些,因为这时接受机械化部队的军事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现代文化知识,以前那种大字不识几个从基层上来的将领不太适合。所以,国军统帅部重用郭汝瑰,除了陈诚的原因之外,就是郭汝瑰留学美国时,接触了比较多的机械化作战教育,而当时国军接收了大量美援,所以郭汝瑰来制定作战方案,有利于发挥美援装备的优势。

黄维后来出任第十二兵团司令,除了资历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解放战争初期,陈诚担任国军总参谋长,接收的美援武器装备都是优先装备十八军的。所以,以十八军为骨干的十二兵团当时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而黄维在德国接受军事教育时,正是德国军队机械化的高潮,所以黄维能够指挥机械化部队,并且尽可能发挥其功效。

亮剑里的暂编第七师师长常乃超的履历与黄维相似,有书呆子气,但却出现在第五军麾下。第五军在被歼灭时下辖三个师,包括二百师、四十五师和四十六师。其中的四十六师是在淮海战役之前调归第五军的,原属第五军的九十六师则拨归七十军指挥。但无论第五军还是十八军,都是当时国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所以常乃超出任师长还算是合理的剧情安排。

实际上,当时国军五大主力,都是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接收和装备美援武器装备比较早,形成战斗力也比较早的部队。其中的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都是在印缅战场接受过美军训练的,十八军因为陈诚的关系,也接收美援比较早,七十四军同样是因为俞济时的关系,在抗战时期就大量接收美援武器装备。

黄维是在抗战爆发后就回国参战了,常乃超就算在德国时间比较长一些,最晚也必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国。因为之后美国对日本和德国宣战,中国也宣战了,在德国留学的军官也就都回国了,蒋二公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回国的。按照亮剑剧中常乃超自述,他回国后长期在国防部作战厅供职,实战经验不多,调充暂七师师长时间不长,所以军衔和职位都不太高,只是少将。其实二公子去台湾的时候,军衔也是少将,但他是装甲车司令。

但是常乃超的这个职位其实也不算太低,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人官场失意。尤其是国军中留学的将领,多数不是以打仗得到这种机会,而是其它方面的表现比较优异。比如黄维打仗的特点主要是勇敢,而且执行命令比较坚决,但应变能力就差一些。这种人性格就是典型的三好学生性格,在需要靠人际关系和论资排辈的国军中,这种人失意并不奇怪。一直到渡江战役之后,郭汝瑰出任七十三军军长的时候,还找了一些留美留德的人出任各级军官,就说明这种遗珠还是不少的。

《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首先我纠正一下,常乃超的暂七师不是杂牌军,你见过清一色美式装备的杂牌军吗?

在经典电视剧《亮剑》当中,除了国民党里晋绥军三五八团楚云飞以外,还有一个在国民党阵营里的一个角色也很经典,他就是常乃超,暂七师师长。

那句经典台词:鄙人不善于奔跑。

另外他的暂七师还有一支大名鼎鼎的“军中乐队”,为B站贡献了不少素材。

常乃超刚被李云龙俘虏之时,师长的架子依然还在。

不就是没文化的泥腿子仗着勇猛士气打赢了我吗?

李云龙心想:小样!给你脸,你还喘上了!你个败军之将,技不如人,居然敢跟劳资叫板!去,给我去跟那些俘虏跑个几圈!

没成想,常乃超硬回了他一句:鄙人不善于奔跑。

气得李云龙想要枪毙他,幸好赵刚在旁阻拦。

不过话说回来,常乃超还是有些军事水平和素养的。

在被李云龙俘虏后,他还有些不服气,认为解放军不等他暂七师展开阵势,火炮还没有进入阵地,就从后面突袭。

这实在不是英雄所为。

据电视剧交待,常乃超曾经远赴德国军事院校进行过深造,其军事理论造诣颇高。所以这个“海归常”自然就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李云龙,虽然被俘,但心不服、口也不服。他认为李云龙是通过偷袭而打胜他,如果双方正儿八经地拉开阵势,以自己擅长的阵地战战法,与其一决雌雄!

但战争就是这样,没有公平所言。能用最简单、己方伤亡的方式,来击败敌人,这才是战争。

常乃超就如同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满口道德仁义,却不知战争当中是不讲仁义的。他不明摆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择手段地消灭敌人。难怪丁伟曾经评价他:想得长(常)远,乃至超出。

后来我们,这个“不善于奔跑”的常师长才明白过来。他明白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和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

《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常乃超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一个缩影的体现。而不被李云龙放在眼里的暂七师也不是什么杂牌军,应该算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部队了,只不过他们不幸遇上了主角,然后又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所以常被人们误以为是杂牌军!

在抗战初期,由于日军攻势太过凶猛,中央军不得不在全国进行大面积的扩军。但是由于国民党原定的部队番号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了,所以就出现了“暂编”、“新编”、“预备”等这样的部队番号。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国民党政府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军饷,因为有正式编制番号的部队也就意味着要给军饷。而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军饷都还满足不了原来的军队,这要再分军饷给新编入的军队,估计国民党也拿不出来,所以他们就想通过这样的办法来糊弄过去。

当时的这些暂编或者新编的军队大多是由地方保安部队、军阀部队亦或土匪加入而成的,所以这些暂编部队基本也就和杂牌军相挂钩。不过由于他们没有正式番号编制,也得不到太多的军饷,所以这些部队的指挥权基本都是被各个地方军事集团所掌控着,像李宗仁的桂军、西北的马家军、阎锡山的晋绥军等。

由于装备和实力有限,所以这些暂编部队在抗战初期的战力并不是很强。但随着战争的推进,有些暂编部队已经在战争的摸爬滚打中磨练出来,并且还屡立战功成为了国军的主力部队。像当时胡宗南所部的暂编师,其战斗力就十分的强悍,装备水平也与中央军嫡系部队没有了差别。

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为了管控好600多万的部队,于是就开始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工作。在此期间有很多支部队就遭到了裁减,而其中大多都是之前的暂编部队。所以在这一轮整编后,能保留下来被国民党政府承认的暂编师已绝非是杂牌军了。

在电视剧《亮剑》中暂七师是在解放战争中提及的,所以它也是被保留下来的部队,从这点来看该师的实力应该也是不弱的。还有当时被俘的暂七师师长常乃超也说了:暂七师的全部装备都是美式装备且论单兵素质和战术水平,都要远高于李云龙的部队。从这话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暂七师应该就是国民党军的主力或者嫡系师了,不然装备水平不可能那么好。

然后再来说说常乃超这个人,他是个人才吗?当然是!因为他不仅学历高,而且战术理论也是很强的,不然我们也不会就直接把他拉来当军事教员了。而在实际中并没有常乃超这个人,他是被杜撰出来的,但在他身上却可以看到许多国民党将领的身影。

像常乃超当时被李云龙罚跑步,最后顶不住了才说鄙人不善奔跑,承认自己是师长的事实。而这事的原型是国民党军新五军军长陈林达,当时在东北战场上,他因为跑步跟不上大部队,最后落在后面被我军识破。

还有当时常乃超被俘后,还对李云龙有所不服,因为他觉得他的部队没准备好,火炮还没搬到位,就被李云龙部偷袭了,指责我军打仗不守规矩。这事也可寻迹到国民党军整编第一旅黄正诚身上,当时黄正城也是被我军俘获后指责我军打仗不规矩,结果引来在场的人一番嘲笑。

而从常乃超不断地从口袋里面掏东西,被李云龙戏称口袋像个仓库这事中也能看出当年杜聿明被俘时的身影。当时杜聿明在陈官庄被俘后,也是化作军需官,但从他的口袋里又是翻出了药品,又是香烟,又是牛肉干的,这才引起了我军士兵的怀疑,最后被再三指认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一代名将杜聿明。

接着常乃超被俘后不仅没受到牢狱之苦,而且还当上了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员,这事也是有迹可循的。这事的原型应该是国民党军十一师师长王元直,当时在双堆集突围时,他的师由于在掩护胡琏突围后被打散,自感无望的他吞食安眠药企图自杀,但被解放军救起当了俘虏。后来就在我军中当起了教员,并培养了许多解放军的优秀指战员。

总的来说,影视剧里的常乃超以及他背后所暗指的人物都不算泛泛之辈,而他的军队也不是什么杂牌军。当然即便是能力再强,遇上拥有人民支持的我党我军,其最终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亮剑》里德国军校的常乃超,算是个人才,为何只在杂牌军当个师长?

我们先说一个例子:吴化文的杂牌军蜕变历程。

吴化文是一个传奇人物,本来是冯玉祥老部下,后随着韩复榘投靠了蒋介石。1943年,吴化文投降日本人当了伪军,其部(保安第一师)先后被改编为山东方面军、"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虽然,其手下伪军号称有2军5师,其实,只有12000人。后来还被被八路军消灭了6000人。汪伪政权不得不又给他补充到9000人。

抗战胜利后,其部队又被蒋介石授予"先遣军"第四路军、山东保安第二纵队,等番号。

吴化文觉得蒋介石对他不好,向老领导冯玉祥示好。蒋介石赶紧拉拢他,给了他一个“整编八十四师”的番号,装备也更新了,人员也补充了。此时,吴化文归邱清泉指挥,兵力也达到将近两万人,他的级别等于是军长了。

在解放战争中,吴化文的整编八十四师战斗力很差,在兖州被解放军吃掉一个整编旅(161旅)!不过,王耀武为了拉拢吴化文,又将一个保安旅拨给他,并升任他为整编96军军长(兼84师师长),参加济南战役。被解放军吃掉的161旅也重新组建。

结果,济南战役刚开始,吴化文就带着整编八十四师起义了。此时,整编八十四师下辖三个旅:155旅、161旅及96军独立旅(就是王耀武给的那个保安团)。

这样一支部队,战斗力怎么看都强不到哪去。必须整编。于是,在1948年10月,其部起义后被解放军编成第35军。次年二月,又和鲁中南纵队合编。1949年4月24日,35军104师312团3营率先占领总统府。

吴化文一直是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但是,其部队战斗力在1949年之前,一直很尿。直到其和鲁中南纵队合编,战斗力才上去。不过,整编一年后,35军就被撤编了。35军也成为解放军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军之一。

从吴化文的军队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番号跟战斗力是两码事。番号仅是部队长官和中央政府(蒋介石)关系如何的一个表现。

部队番号,并不代表其真实战斗力。我们来说说国军番号的事。

<1938年之前的部队番号>

1929年,蒋介石以裁军名义,排斥异己。在"军事编遣会议"上,确定全国设立8个编遣区:中央直属编遣区(蒋系),海军编遣区(蒋系),第一编遣区(蒋系),第二编遣区(冯玉祥),第三编遣区(阎锡山),第四编遣区(桂系),第五编遣区(东北军),第六编遣区(川、康、滇、黔各军)。根据这个计划,全国陆军将编为65个师,共计80万人。

65个师的番号是这么分的:

第1-13、18-19、46-50师为蒋介石的中央军;第14-17、59-63师为桂军;第20-31、44-45师为西北军;第32-43师为晋绥军。第51-53师为唐生智湘军;第54师为原郭松龄部下;第55师为阮肇昌;第59-63师为粤军;第64-65师,为镇嵩军。

此时,部队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师”。不过,由于“分赃不均”,蒋介石占了一半编制。于是,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及桂系军阀打了一架,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

之后,蒋介石算是获胜掌权了。后来,因为军阀混战,又遇到日本威胁,国军又开始扩军备战。蒋介石收编地方武装,组建了第74至104师。

东北易帜后(抗战爆发后),各地军阀接受改编。东北军也改编为第105-130师。川军改编为第131-150、161-164师。之后的番号,一直到第199师,分别被粤军、滇军、桂军,以及其他小军阀占了。

此时,国军最大的番号就是第200师。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机械化师,师长为杜聿明。

<抗战时期的部队番号>

抗战爆发后,国军感到兵力不足,将原有的部队扩编,师发展为新编军。地方部队组建为新编师。以孙立人的新编38师(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为例,其前身是宋子文的税警总团。后来,发展成“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编第一军。别看番号没有以前的老,但是,战斗力强悍。

这些新编师是国防部正式编制,大概建了五十多个新编师。可是,依然不够使用。于是,各战区又自己组建了很多暂编师,意思是临时组建的,战后就要撤销。抗战结束前,国军共计组建了66个暂编师,共六十万兵力。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湘军的暂6师和暂5师,是第九战区的王牌部队,曾血战日军!

抗战结束时,国民政府共计拥有40个集团军,下辖113个步兵军和5个骑兵军,共314个步兵师、22个骑兵师。

<解放战争时>

抗战胜利后,国共达成整军协议,全国组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共产党18个。不过,蒋介石耍小聪明,发明了“整编师”:将一个军“缩编”成一个“师”,叫“整编师”;整编师下辖2-3个整编旅(整编旅旅就是原来的师级单位)。这样,蒋介石名义上有90个师,其实是90个军!

蒋介石发动内战以后,就停止了“整编师”计划,只组建了58个整编师。因为要固防城市,手下军队也是捉襟见肘。没整编完的师,也投入战斗。此时,什么新#师(军),暂#师,只是一个番号。有一些暂编师和新编师,因为靠近内战前线,被蒋介石装备美械,成了蒋介石嫡系部队。

此时,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如何,就看装备怎么样了。

最后,常乃超的暂七师,装备美械,牵引火炮都有,绝不是杂牌军。

内战爆发时,虽然蒋介石有美国支持,但是,其美械装备也是有限的。蒋介石手下的美械师只占四分之一:22个军(整编师)下辖64个师(旅)。这里面,就有常乃超的暂七师!这么看,常乃超当美械暂七师的师长,一点也不亏。

之所以没让他出任“整编师”或者“新编师”师长,一是可能因为常乃超资历不够;二是,为了掌握新收编的地方部队!这是蒋介石常用手段,派自己人下到地方部队任职,接管部队。也是因为常乃超是蒋介石嫡系,他的部队才能获得美械装备。

而至于常乃超为何轻易就被李云龙给灭了。我觉的,主要是因为打的太突然了。李云龙属于穿插进来的,一下子跑到了暂七师后方,打了常乃超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内战时国民党不得人心,军队士气低落,战斗意志不强。并且,历史上的淮海战役,确实也是打的有些突然。

常乃超在剧中也很不服气,觉得不只是输在“仓促迎战”上,而且,还输在了后勤上。常乃超认为,解放军虽然说是60万大军,其实,还有上百万百姓支援前线。而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说的话很中肯:以解放军的实力,还不能跟国军进行同级别的一对一单挑。

当然,常乃超和暂七师的事是《亮剑》虚构的。一是为了衬托出楚云飞的能力。二是,体现解放军虚心学习的精神。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