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此事的背景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

此战中,国军损失55万人,其中被俘虏320355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军少将以上军衔将领中,投诚22人,起义8人!

国军陆军中将杜律明也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1960年,周恩来和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杜律明也受邀出席。席间,蒙哥马利问杜律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律明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说:“我的人都跑他哪里去了。”(还有另一个版本“我的人都送给他了”)。

这句话虽然是在开玩笑,但是,这反应一个事实。解放军大规模改编被俘虏的国军部队!

内战期间,改编国民党部队,绝对是解放军补充兵员的最快速方式。

首先,最优先接受改编的就是“起义”的国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黄维兵团下属的廖运周110师起义!在《亮剑》中,就是赵刚配合廖运周师长起义的。而且,历史上的廖运周师长可是老党员,一直和我党有联系。(廖运周师长)

廖运周师长领导的110师连党支部都有,完全掌握在我党手中。所以,在解放军配合下,廖运周率部假装打出我军包围圈后,马上调转枪头,和解放军一起打黄维!也是因为廖运周的起义,打乱了黄维的部署,导致了黄维的彻底失败。

其次,就是投诚的国军。投诚不同于起义,投诚发生在战斗开始后,在局势对国军非常不利时。国军看打不过了,才投降。

最后,就是在战斗和追击中被俘的国军。这时候,不投降就是死,国军在万般无奈下才投降。所以,这类人最后在接受改编。

而且,在处理被俘人员时,必须经过“两忆三查”教育。

就是“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通过这种思想工作,把敌对分子甄别出来。同时,团结和发动国军中的“劳苦大众”,拿起武器,加入解放军,一起打老蒋!

对于被俘人员,这个工作是必须做的。而且,通过思想教育的俘虏,也要和解放军老兵按照比例混编。防止出现再次“倒戈”

有一个反面典型:郝鹏举曾当过伪军和国军。后来,又通过起义参加了解放军。可是,郝鹏举又再次反叛革命,在1947年被我军枪毙!

陈毅曾方面训斥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李云龙赵赵刚借俘虏也是迫不得已!

在赵庄阻击战中,李云龙的对手是楚云飞的精锐部队,李云龙部伤亡惨重。华野二师有的团,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兵力。李云龙急需补充兵员!

可是,李云龙不能撤到后方补充,也来不及请示纵队司令。因为,战事紧急,对面又是老熟人楚云飞。李云龙不能就这么放楚云飞走,他可不能让楚云飞看不起他!就算是崩了门牙,老李也要和楚云飞一决雌雄!

于是,李云龙找到了在给俘虏上课的赵刚。赵刚手下刚好有俘虏,以他们的交情,赵刚必须帮忙。而且,老李也觉得“两忆三查”教育有点啰嗦。他老李觉得自己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所以,李云龙找到了赵刚。

赵刚办事谨慎,再加上李云龙和他不是一个单位。所以,从安全和制度考虑,赵刚一开始拒绝了李云龙。不过,赵刚还是对老部队、老战友有感情。他也觉得李云龙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兵。而且,战事确实紧张,战机稍纵即逝,不容耽搁。于是,最后,赵刚以整个战役的大局为重,借给了李云龙2000俘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李云龙带的部队一般情况下是比较擅长打主攻的,所以一直都习惯了自己吃肉,把汤留给别人喝就可以了。但到了淮海战役的时候,李云龙被分配到赵庄去打阻击,为其它部队歼灭敌人争取时间。阻击战的消耗当然非常大,因为一般都是以少数兵力占领阵地,依托阵地阻止敌人援军前进,包括武器、弹药和兵源基本上都是纯消耗,需要到战后才能补充,而且还需要整训一段时间,才能再次投入战斗。

比如豫东战役的时候,中野十一纵本来是被粟裕留下来充当预备队的,但是后来战场形势有变化,山东兵团没能拖住黄百韬,让黄百韬从山东战场迅速脱离出来,转移到了豫东战场,粟裕不得已,只能把仅有的预备队使用上去,来阻击黄百韬。中野十一纵打得很艰苦,但在敌人优势兵力和火力之下,防线最终还是被突破了,黄百韬的阵地和被包围的区寿年兵团接上了,形势一下变了。

粟裕临机应变,决定调整部署,在兵力已经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胆从本来在西边阻击邱清泉兵团的阻击部队抽调了一部分来继续围歼区寿年兵团残部,而原本正在围歼区寿年兵团的主力部队则转移阵地,用于围歼黄百韬兵团,中野十一纵则被临时调往总部附近进行休整,又成了预备队。但中野十一纵补充整训尚未完成,邱清泉兵团接到统帅部严令,加强进攻,来救援黄百韬兵团,粟裕只好又把中野十一纵投入进去,参加对邱清泉兵团的阻击,为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打阻击的三纵、八纵和中野十一纵伤亡惨重,而负责打主攻围歼区寿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的一纵、四纵、六纵和特纵则因为是在围歼敌人,所以从战场上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也抓了很多俘虏。这样,在战后部队整训的时候,当然不能谁缴获的就归谁,如果是这样,那以后就没人愿意打阻击了,仗就没法打了。所以,一般到战后整补的时候,包括缴获的武器弹药和装备、抓到的俘虏,都是需要由总部统一重新分配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济南战役的时候,许世友要求改变原来的部署,要让九纵所在的一面为主攻,而另一边则改为助攻。因为助攻的任务是堵住敌人,实际上就是阻击,防止敌人突围逃走,另一边的任务则是突破敌人防线,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因为九纵队是许世友一手带起来的部队,而他作为主官,当然不想九纵去打阻击,造成太大的消耗和伤亡,而希望能让九纵去吃肉,原本担任主攻的十纵则改成去喝汤。

李云龙在打平安县城的时候,他擅自率部围攻县城,是在打主攻,却调动了周围的丁伟、孔捷的部队,乃至晋绥军358团,都来打阻击,其中一些县大队、区小队伤亡惨重,乃至被打光,而李云龙则在其它友邻部队的协助下,打下了平安县城,那么平安县城里面缴获的物资和武器弹药的分配就成了问题,这也是战后丁伟和孔捷理直气壮的跟李云龙要工钱的原因,因为他们确实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让李云龙吃上了平安县城这块肥肉,他们要求喝点汤也在情理之中。

到了赵庄之战,李云龙被临时拉上去打阻击,协助其它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而当时负责阻击的是宋时轮指挥的华野三个纵队,也就是三纵、八纵和十纵,三个纵队当时兵力约计十万人左右,要阻击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二十多万人的部队,当然是非常吃力的,这还是邱清泉在优势兵力下一开始并没有采取稍微有点冒险的从潘塘镇阻击部队侧翼迂回攻击的情况下,所以阻击部队伤亡非常大,这是正常的。后来为了减轻阻击部队的压力,华野苏北兵团企图从潘塘镇迂回攻击徐州飞机场,迫使敌人分兵回援徐州,结果在潘塘镇和国军74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各自退回。

但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有个部队算是占了便宜,吃了大肥肉的,这就是华野一纵。黄百韬兵团刚开吃向运河以西撤退的时候,担任掩护的六十三军行动迟缓,被华野追击部队的先头部队追上了,很快就开始包围歼灭。但打了一半,六十三军已经被打残了的时候,华野一纵队才赶上来,于是粟裕命令其他部队继续渡过运河追击包围和歼灭黄百韬兵团,六十三军残部则交给刚赶到的一纵队继续歼灭。这样,已经快要失去战斗力的六十三军残部就成了一纵队的肥肉,而之前奋力追击和围歼的部队则算是有点吃亏。

打完黄百韬兵团之后,华野又分兵一部分转向围歼已经被中野包围的黄维兵团,那么当时离黄维兵团最近的就是之前打阻击的三纵和八纵,在陈士榘和唐亮的率领下赶去增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李云龙借俘虏也是这个目的,因为他的任务从打阻击变成了去堵敌人的退路,根本没有时间整补,只能自己想办法补充。因为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三纵和八纵从阻击马上转移战场,来不及整补,只能大量补充在之前作战中抓到的俘虏。与此同时,华野其他部队在判明徐州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已经决心放弃徐州南下的时候,也马上开始追击,要赶到杜聿明集团的前面去堵住敌人的去路。

这时候,淮海战役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中央和粟裕的计划范围,所以原计划投入的兵力虽然都已经投入进去了,但是仍然兵力十分紧张。当时华野除了原有的四十五万人,以及中野的十多万人,而且把当时豫皖苏、冀鲁豫以及山东的大量地方部队都已经动员调集过来了,总数约计40万人,其中比如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豫皖苏独立旅、冀鲁豫独立一旅和二旅等部队,可以说是把当时中原战场能动员的部队都用上了,兵源几乎接近极限。为了补充前线兵力,不仅把大量机关和后勤人员也充实到前线,华野总部警卫团也用上去了,仍然是捉襟见肘。

为了应付病源不足的危机,粟裕也是到处搜罗。首先是把两个多月前刚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吴化文的三十五军调过来,投入战斗,这还不够,粟裕又电报中央,想把刚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起义的张克侠、何基沣的部队也调上来,准备投入进去。因为这些起义部队当时的使用是不能由粟裕直接决定的,必须要经过中央同意,粟裕这么做等于也在向中央借俘虏。也就是说,这时候不仅是李云龙在厚着脸皮跟赵刚借俘虏,粟裕其实也在这么干。所以别人告状告到粟裕那里,粟裕就说,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整个战场上八十万敌人,还不够你吃吗?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华野司令员怒批告状的某纵司令时说的很准确:“李云龙在赵庄,打的那就不是抓俘虏的仗!你拉上赵庄试试?”因为阻击战是大型战役中最苦的活,消耗大、伤亡重,还很难有大批缴获和俘虏,毕竟是被动的一方。所以解放军各部都把围歼或追歼任务比喻成“吃肉”,攻坚战称为“啃骨头”,阻击战则是“喝汤”。

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虏或投诚后补充进我军队伍的国民党兵被称为“解放战士”,一般说来,各部队在战斗中补充的少量解放战士完全可以遵循“即俘即补”的政策,以随时补充部队的战斗减员。比如围歼黄维兵团最艰苦的时刻,陈赓将军指挥的四纵和九纵伤亡较大,他指示各纵可以把团级建制缩编为两个营,以免影响基层连队的战斗力。

然而二野名将周希汉却说:“我的一个营,原来有500多人,连续作战伤亡了近500人,现在还有500多人,没必要缩编”,陈赓很惊讶,问他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没错,蒋介石给我补充的”。事实是,那些被俘的国军士兵只要放下武器和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会被好几双欢迎的手握住:兄弟,你解放了!

但大规模的俘虏群体和部分国军精锐部队的俘虏,再这样匆忙的“即俘即补”就不行了,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一是需要控制基层连队的解放战士比例,队伍成份总得保证;其二是在淮海战役中,像第5军、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民党嫡系精锐,基层官兵受反动教育较深,态度相对顽固,必须经过一定的思想教育和甄选后,再统一分配来补入部队,否则要出乱子的,赵刚在台上训话时,第5军和第74军的都有代表。

国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就是兵败后化妆成士兵混入俘虏队伍,然后在押往华野12纵政治部所在地临沂的路上逃跑的,所以《亮剑》中二纵政治部主任赵刚负责管理和改造俘虏兵,是符合历史和部队分工的。2000名俘虏兵必要的思想教育还没有完成,是他起初拒绝李云龙请求的一个原因,这是有规定流程的。

在赵庄阻击战的战史原型“徐东阻击战”中,华东野战军可不是以师为单位遂行任务的,而是由宋时轮统一指挥的整整三个纵队,毕竟面对的是徐州敌人的主力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一二个师哪里挡的住。换句话说,不仅李云龙的二师抓不到什么俘虏,他所在的纵队也不会“有肉吃”,

那为了緊急补充伤亡,李云龙只能去找兄弟纵队想办法,比如赵刚的二纵,而跨纵队调拨俘虏兵,自然是赵刚开始不想答应的另一个原因,纵队是野战军的战役基本单元,他赵刚又不是纵队司令,各家总有各家的日子。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共俘敌32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的歼敌数量约占80%,但俘敌人数最多的是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即包围和歼灭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之后。而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俘敌数量尚不很大,各纵队为补充战损自然把俘虏当成重要资源,这就是《亮剑》中里华野司令员批评某纵司令的第二个问题:胃口太小,眼光不够长远,果然到战役后期,仅几十万俘虏的吃饭问题,都成为华东军区的一大负担。

李云龙所部由阻击援敌到转入战场追击,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事情,为了尽早揪住楚云飞89师的屁股,华野二师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兵员和弹药补充等战役准备,这个时候再去后方找司令员解决显然是来不及的。从道理上说,李云龙的二师是由中野转隶而来的,他的合理要求司令员也一定会满足,否则干吗在赵庄用五吨炮弹换下二师呢?部队打光了不好跟中野首长交代嘛。

但二师所在纵队就没多少俘虏,司令员想解决问题,一样得从其他纵队划拨,加上必要的手续和流程,那黄花菜都凉了,战机是稍纵即逝,等于回到李云龙直接找友邻部队要兵的原点,与其如此,他还不如通过跟赵刚过命的交情“走走后门”。虽然赵刚不太情愿,但李云龙一句“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只剩五分之一了”,还是打动了独立团原政委的心弦,这个错误又并非触犯原则,赵刚也就顺水推舟了,毕竟军情如火,解放军是一家人。

真要是不给,那才叫“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呢,“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毛病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而不是人民解放军的。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亮剑》中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正应验了楚云飞的说法国共之间必有一战,战争再次爆发,步入了解放战争中。

在解放战争中李云龙部队被编入中原野战军李云龙任新二师师长,后李云龙新二师被转调华东野战军。

转调华东野战军后,李云龙率部队驻守赵庄,而李云龙的对手是抗日战争中结交的老朋友楚云飞,楚云飞率领的是美式王牌师,携带有各种美式装备,大口径榴弹炮、卡宾枪等等。

在这场交手中李云龙吃尽了楚云飞大口径榴弹炮的苦头,人员伤亡捡到,从晋西北带过来的独立团老底子(现在称三团)仅剩下5分之一,也就是200人左右,让李云龙心疼不已,而离上级规定驻守赵庄的时间还有3个小时。

随后,李云龙利用反向思维,将楚云飞的部队引到赵庄阵地上,等楚云飞部队占领赵庄阵地后用炮火覆盖在整个阵地,给予了楚云飞部队沉重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楚云飞的进攻态势,但不是长久之际。

随后,李云龙找到了原独立团政委现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赵刚,向他借了2000俘虏兵,一开始赵刚并不答应,后来李云龙说晋西北的老兵快没了,赵刚之后才肯定答应。

回到题中,李云龙为何不找司令员要兵,而是去找赵刚要俘虏呢?

根据剧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对战的是楚云飞

李云龙和楚云飞是老对手了,而如果李云龙因为损失过大撤出战斗,那么李云龙会被楚云飞瞧不起“你李云龙也就这点本事”,而李云龙是死要面子的人,怎么可能会忍受这么大的屈辱?所以李云龙找了赵刚要俘虏。

②没兵可补充

基本上到处都在打仗,各个地方都缺少兵源,可以说是没兵可以补充,而唯一能补充兵源的地方就是俘虏营,所以当初李云龙借走赵刚2000俘虏兵后,某纵队师长就找到了上级告状说李云龙抢兵。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在《亮剑》中李云龙同楚云飞交手多次,而李云龙唯一吃亏很大的战斗便是赵庄阻击战,这场战斗中李云龙的华野二师减员严重。

虽然这场战斗中,李云龙也成功的对楚云飞部造成巨大伤亡。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华野总司下令,用五吨炮弹把李云龙换下来。

这就说明李云龙的二师,在这场战斗中已经处于了下风,而华野都不希望这支主力师被打残,落得个被其他部队兼并的下场。

华野总司令那句话说的很好,他说李云龙在赵庄,打的就不是抓俘虏的仗。因为李云龙面对的是国民党的精锐,他一个师牵制住了大量敌军。

正是李云龙的二师,为友军部队获取了宝贵的歼敌时间,保证了淮海战役的成功进行。使得这场战役取得了初期效果,一举定了北方的乾坤!

而在战斗中李云龙去借俘虏也是无奈之举,他没有抓到俘虏,但兵员折损又太严重。且由于纪律等原因,当时他还真不好找其他部队借。

所以最后李云龙找到了赵刚,向赵刚借了两千俘虏。这也被其他纵队司令打了小报告,认为李云龙这是违反纪律,这是军阀作风。

其实当时李云龙真是走投无路,二师损失惨重。其他友军抓了俘虏不会给他,因为这些部队都需要扩编,俘虏就是最好的兵源。

假如没有李云龙的赵庄阻击,这些友军部队也不能这么痛快的抓俘虏,可纪律就是纪律。友军部队抓了俘虏之后,根据俘虏的意愿,愿意留下的便就地收编。不愿意留下的就发路费。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李云龙找到了赵刚,要了赵刚两千俘虏。赵刚也是一开始推脱,但是想了想之后,还是很利索的答应了李云龙。

解放战争中,很多国军士兵,其实都是出身穷苦农家。这些人被压迫久了,当得知家里分到地了之后,他们纷纷弃暗投明。

所以才会出现解放军几年之内呈倍数增长的奇观,短短三年之内就将国民党反动派赶到了台湾。这充分说明国民党失去了民心,背离了人民。这样腐败的国民党是注定要失败!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不去找司令员,为何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亮剑》中,由于在中原突围中的优异表现,李云龙由中原军区被借调到华东野战军,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李云龙这厮确实会打仗,于是,就被华野首长截留了,那还回得到中原军区,遂成了华野头等主力师的师长。

淮海战役期间,李云龙所部奉命防守赵庄,而其对手第89师少将师长,就是当年晋绥军第358团上校团长楚云龙,在晋西北抗日战场上,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与其并肩作战,共抗来犯的侵华日军,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两人都是铁血军人,带兵打仗有一套,都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深知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军)必有一战,果然两人在战场上又遇到了,这回是兵戎相见,各为其主,不再是同一条战壕内的战友,谁都不让谁。

第89师是国军摩托化主力师,战车、卡车、榴弹炮,轻重枪械一应俱全,全副美械装备,加上由冶军严格、善于领兵打仗,足智多谋的楚云飞领衔,因此李云龙所部的对手不好啃,确实是块硬骨头。

第2师第3团从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竟然战损了五分之四,不足200人,令三团团长和李云龙心痛不已,决心要让对手也尝尝苦头。

于是,李云龙派侦察连连长段鹏带人趁黑夜掩护,悄悄的摸上去,炸了数门美制大口径榴弹炮,还抓来了一个校官炮兵参谋,让其将一副标有敌我态势的军用地图带给楚云飞,并于当晚撤出赵庄主阵地。

第二天,楚云龙率部占领了赵庄原华野第2师的阵地,当炮兵参谋将军用地图交给楚云飞时,楚云飞马上醒悟到时,华野4个榴弹炮团的炮弹早就招呼过来了,李云龙终于让对手也尝到了被5吨榴弹炮炮弹所炸的滋味。

当时,敌我双方呈现出犬牙交错之态势,李云龙打仗向来不按常理出牌,由于所部战损严重,导致兵力不足,按正常手续,无法及时通过野司司令员调配,战机稍纵即逝,已容不得从正规途径获得兵源。

李云龙就到某部军政治部主任原独立团政委赵刚那里借兵,赵刚正在给大批的国军战俘上政治课,李云龙单刀直入要求赵刚借2000兵给他,答应日后从战场上俘获的战俘中归还。

赵刚是个原则性很强的政工干部,起初并不答应,李云龙就说从晋西北带出来的子弟兵没剩下多少了,终于以战友之情打动了赵刚,于是,让李云龙写下借条,让李云龙带走了2000名改造以后的战俘。

李云龙从赵刚那里借走了2000俘虏兵,纵队领导果然到华野司令员那里告状,但华野司令员明显地袒护李云龙,要其不要算小账,要算大账,你有第2师打得好吗?第2师仗打得那么好,战损非常严重,把第2师打光了,他不好向中原军区李云龙的老首长交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