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高层将领后来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内部发生内讧?

下面苍茫大地来介绍一下这个代号“伐尔克里”的“狼穴”刺杀希特勒的来龙去脉。

一、事件背景

1944年初夏,纳粹德国东西两面同时遭到苏联红军、美英法联军的夹击。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为了挽救德意志民族的灭顶之灾,以上校施道芬堡为首的一部分军官铤而走险,冒死刺杀希特勒,以期和盟军议和。

二、事件经过

这次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预谋已久,代号是“伐尔克里”复仇计划,“伐尔克里”在日耳曼神语中是:一群美丽可怕的少女,据说她们飞翔在古战场上,寻找那些该杀死的人,这一次是针对希特勒。

最初计划由施道芬堡上校前往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狼穴,在会议室内最接近希特勒的位置上安放定时炸弹,接着立即前往通报柏林命令部队接受指挥,并依据希特勒生前批准的影子政府名单而成立临时政府,领导战时德国。

陆军上校施道芬堡伯爵继承了家族的高贵血统,1943年初远赴突尼斯战场指挥一个装甲师。4月他在战斗中失去左手两手指和整只右手,左眼重伤,右眼破裂完全失明,后因残废奉调回国,残酷的战争使他开始痛恨希特勒,7月1日他任国内驻防军参谋长,有了近距离接触希特勒的机会,从此炸药就一直放在公文包中,准备随时炸死希特勒。

7月20日,施德芬堡飞往狼穴参加军事会议,24名与会者聚齐,施德芬堡把公文包放在希特勒右方的橡木大桌桌脚内侧,然后借故中途静静离开了会议室,当时希特勒正伏在桌上看着东线对苏作战地图,并聆听军官叙述战争形势。一位军官不小心碰了一下公文包,出于礼貌随手把它放在桌子底座的外侧,这一不经意的一挪,竟挽救了希特勒的性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的历史进程!

下午12时42分,炸弹爆炸,橡木大桌被炸得粉碎,整栋建筑物崩塌,四人当场死亡,希特勒正趴到桌上看地图,厚重的橡木桌子挡住炸弹,希特勒虽逃过一劫,但他头发被烧焦,右胳膊肘有轻微淤血,左手掌有几处擦伤,双耳鼓膜受损,镇定下来的希特勒迅速控制局势,当晚展开大清洗。

施道芬堡目睹爆炸,认为在场应无人生还,他飞往柏林会合其他在战争指挥部等候的同谋。可惜政变者没能占领电台,希特勒生还的消息得以传开。起初柏林后备军的确有执行施道芬堡的命令,但宣传部长和元首阻止了指挥官的行动,政变遂宣告失败。政变主谋:施道芬堡上校、欧布利特将军、基尔海姆上校及海夫顿中尉于当晚被捕,旋即在战争指挥部的庭园内被枪毙。施道芬堡视死如归,最后时刻仍替战友开脱,揽下一切责任。他临死高呼“我们神圣的德意志帝国万岁!”

希特勒事后以行动来回应这起政变,扩大事件而处决了5000名反对纳粹政权的人,大批高级将领被处死,德国最著名的元帅隆美尔亦受“七二0刺杀”事件牵连而在8月18日在法国自杀。

三、事件动机

施道芬堡刺杀希特勒的原因并不是希望德国早日结束战争,而是希望能够单方面和盟军和谈,进而全力进攻苏联,这是痴人在说梦啊!

四、事件评价

“七二0刺杀”事件是德意志民族在希特勒仍然不可一世时,就主动作出了挣脱其独裁统治的壮举。

但战后历史学家对这次刺杀的研究结论是:即便刺杀希特勒成功了,也未必能够迅速结束战争,因为同盟国不支持政变者,也不会因他们成功而改变对德国的强硬态度。如果政变成功,反而不利于德意志民族彻底告别纳粹主义与军国主义历史。

在今天的德国,参与政变者皆归于抵抗运动的一部分,被称以“抵抗战士”,有些德国城乡则以部分参与者的名字来为街道命名。施道芬堡因此被人们称为“试图将德国从道德沦丧中拯救出来的爱国者”。

德军高层将领后来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刺杀希特勒的密谋早在二战爆发之初就存在了,当时希特勒在灭掉波兰后执意要对法国立刻发起进攻,而德国国防军高层则这一进攻持悲观的态度,因为仅从兵力对比上就可以发现德军的实力并不如英法联军,他们害怕希特勒这一决定会让德国重蹈一战的覆辙,进而准备在希特勒一旦下达进攻命令时便指挥德军进军柏林,推翻希特勒的纳粹统治。不过这一行动最终没有实施,原因是军方高层认为希特勒当时的声望太高,害怕军队会拒绝执行,而且他们只掌握有陆军,空军却掌握在希特勒的心腹戈林手里。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军在莫斯科会战首次遭遇了惨败,而且在之后又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这些失败下,一批有思想的军官开始考虑这场战争的意义所在,加上之前被希特勒罢免的那些原军方元老级人物,他们认为必须除掉希特勒,然后同西方国家展开和谈,如此才能真正解救德国。他们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行动,到全部以失败告终。

尤其到了1944年盟军在西线开辟了第二战场,几乎所有的德军将领都已经明白战争已经彻底失败,毫无胜利的希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密谋刺杀希特勒的组织争取到了一些握有军权的前线指挥官的支持,包括当时的西线总司令克卢格元帅在内。这些前线的高级指挥官对战局有着全局的认识,他们明白战争再继续下去毫无意义,必须设法结束战争,而只有除掉希特勒才能结束战争。

刺杀希特勒失败后,在纳粹分子的严厉追查下,被逮捕和自杀的德军军官有数万人之多,既包括陆军总司令部的人员,又有前线的部队指挥官,以及那些已经退休的德军将领,可见对于希特勒的反对并不是个体事件,已经是普遍的情况。

德军高层将领后来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纳粹党崛起时,军官团视纳粹党为狂躁急进的异己力量,欲除之而后快,这可从德陆军总司令哈默施泰因的 态度可知,也是希特勒上台后撤其职并改组军队高层的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兴登堡为代表的社会上层的军官团如不忌惮希特勒所代表的下层力量,希特勒也作不得总理,最后攀上独裁的权力顶峰。魏玛时期德海军不过1.5万人,空军被禁,希特勒上台后扩充海军,重建空军,因此反对他的德军官团成员大多出身陆军。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为谋得军队支持,血洗与之不睦的冲锋队,是其妄图以冲锋队更替国防军的破产,是他对军官势力的无奈与妥协,但冯·施莱彻尔与冯·布雷多的被杀,给双方的关系蒙上一层厚重阴影。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集总理总统权力一身,改称国家元首,成为德军实质上的总司令,军队必须向其个人宣誓效忠并行纳粹党礼,军官团内心是充满愤怒不安鄙夷的,私下常称其为“那个人”。35年希特勒再建德陆军总参谋部,实行义务兵役制,重整军备,德军官团内分为支持与反对的两派(反对者也不过担心过激行为诱发协约国干涉)。36年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德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就考虑过回军柏林推翻希特勒政权。38年借助战争部部长布隆贝格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丑闻”事件,希特勒逐步削弱德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的职权,至捷克苏台德危机爆发,德军官团内部的反希特勒秘密组织格德勒、沙赫特就密谋以武力发动政变赶其下台(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亲订计划)。即使未能实施实际行动,但以贝克、哈默施泰因为首的军官团成员一直持有武力解除希特勒权力的意愿。39年哈默施泰因在被希特勒重新启用为德A集团军群司令时,依然准备乘希特勒视察西线时进行刺杀。7.20事件前,德军官们密谋不下二十次推翻或刺杀行动,但因内部分歧(杀不杀希特勒、政权的组建形式)、希特勒行程改变等各种原因未能成事。

希特勒要武力扩张,军事侵略离不开军官团,但他又自认比军官团们更精于政略与战略,更懂得战争经济学,常插手计划的制定,干预前线的具体指挥,这与德军事传统上的“任务指导”原则相背离,致使其与军官团们的冲突不断,甚至哈尔德有自己枪杀希特勒的冲动。德军胜利不断时,分歧可掩盖而同船共渡,当失败接踵而至时,矛盾就突显得不可调和,这也是7·20事件的施陶芬贝格从希特勒的追随者沦为刺客的缘由所在。整起事件,希特勒逮捕7000余人处决其中4958人,多数为军官。军官们经军事法庭剥夺军籍再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判决执行流放、监禁或绞刑,绞刑是对死亡军官荣誉感的最后羞辱(枪决是军人死亡正道)。

希特勒与德军官团从势不两立、委曲求全、貌合神离到公然决裂,磕磕绊绊走下来堪称奇迹。

德军高层将领后来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其实真正想要杀希特勒的力量,是被希特勒做为殖民地的殖民者国家所使用的方法或者手段。中国大明朝末代袁崇焕之崇祯皇帝的土崩瓦解,再到希特勒的内部崩塌。虽然性质不一,被击破的手段却颇为一辙,结局过程给人的启示却也极为相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