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所谓“围点”就是攻其必救,所谓“打援”就是吸引敌方援军以寻歼,它与“围点阻援”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一个“打”字,即将围点(城池或部队)与打援两个战役目标同时涵盖入作战计划中,对两个目标攻击的时机把握、围和打两边兵力的调整,完全依靠指挥员根据战场态势临机决断,是非常考究指挥艺术的。
在这方面,粟裕大将无愧“战神”称号,将“围点打援”运用的得心应手,不仅是国民党军,日本侵略军也大吃苦头,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率部突然攻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车桥镇,同时预设相当兵力于外线,吃准了日军势必拼死来援的习惯,将驻两淮日军第65师团乘车而来的五批援军各个击破。车桥日军残部无奈弃镇而逃,新四军所属各部乘胜扩张战果,相继收复据点十余处,既打了援又拔了点,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南下困住黄百韬第7兵团,粟裕再次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对黄百韬暂不发动全力攻击,试图吸引邱清泉、李弥等兵团东进增援加以围歼,华野宋时轮的阻击部队且战且退诱敌深入。
岂料黄百韬这个“老广”抵抗相当顽强,而邱清泉等部却犹犹豫豫推进缓慢,粟裕相机调整布署,以消灭黄兵团为第一要务,战场形势变成了“围点阻援”,宋时轮部在大许家一线再不后退一步,直到第7兵团就歼,蒋介石气得大骂邱李无能。
破局的办法并非没有,那就要求守点的必须顽强、增援的必须玩命,同时内外友军的配合至关重要。“孟良崮战役”是标准的围点“阻援”,因为华野已经没有余力再歼击李天霞和黄百韬部,只须阻击不让其接近张灵甫的整74师,显然,外线李天霞不够玩命,内线张灵甫突围时机也不准确,国军之败,败于协同。
自然也有成功的战例,比如胡琏被围的“南麻战役”,整11师就守的非常顽强,为解救陈诚的发家老本,黄百韬带队的整25、整64和整9师也冒死攻击前进,又时逢天降下雨,华野只能撤围而去,伤亡不小。
总体来说,一对一单挑,国民党师旅级王牌部队并不落下风,一旦是大兵团协同作战,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和保存实力的恶习就暴露出来了,所以在三大战役等大兵团战略决战中,各战区几十万精锐经常处处被动,最终被各个击破。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围点打援,就是围攻敌方一部,制造此部危急的形势,意在吸引进而利用伏击、阻击等方式在野战中消灭增援途中运动状态的敌方援军。
破解?
最消极的,围点任你围,灭点任你灭,我就是老虎不出洞!那个点能消耗你一点算我赚了,投降了增强了你我也认了。反正就是不让你打到援。
东北战场卫立煌就这么应对的。没办法,国军实力不占优势,野战能力更是菜得抠脚,出援就是送,还不如撒手不管损失还小点儿。
要是己方守点力量强大意志坚定而外围兵力充足擅长野战进攻,应对围点打援还可以玩中心开花。就像孟良崮,张灵甫要是能多坚持几天,周围的国军要是兵力再多点儿进攻再猛点儿,粟裕可能就变饺子馅儿了。
当然最古老而又有效的招数还要说围魏救赵,攻你所必救回头再还你一个围点打援。这个,中国人民早就妇孺皆知了。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关于如何破解“围点打援”,个人认为,根据攻防各自的特点,大致可有三种应对(理论上讲)一,“狭路相逢,勇者胜”,被围与增援皆协力作战,硬碰硬打个大硬仗。二,“城坚炮利”就是死防,硬骨头就是啃不下,时间长了,攻方因伤亡或粮草等原因自行撤退,同时增援组队不断骚扰攻方破坏攻方,“宁远大捷”就是一例。三,以空间换时间,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力争最大限度的杀伤敌人,解放战争初期,就是充分贯彻的毛主席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共的军事力量对比。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就是围棋吗!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围点打援,又叫围魏救赵,反过来说自己也有被反包围的可能。只有被围的点能坚守住,另派强大援军里应外合,可以反过来把敌方一锅端。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没有什么破解说法,这是机械性理解兵法,“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援”防备周密强大无懈可击,只能打灭“点”这叫大计小用《三国》诸葛亮说:欲射一马误射一张就是可以用来描述这种战法。孟良崮之战就是阻援打点。总之打援可行一定打援,不行既打点,毛主席说: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就是这种战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