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二战中的缅甸战场,位于东南亚战场和中国战场的结合部,也是东南亚战场的主战场。

中国政府向这里一共派遣了20万国军作为远征军赴缅作战,有10多万国军官兵血洒疆场。

严格来说,在缅甸战场上,联军跟日军交战各有胜负,日军开始还占尽了便宜,前期并没有被打得满地找牙。

缅甸战场,联军跟日军进行了多次较量,反复进行拉锯战,长期处于胶着状态。

但是军事史上把缅甸战役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缅甸战役和第二次缅甸战役两个阶段。

第一次缅甸战役从1942年开始。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我国沿海地区实行全面封锁,国军没有掌握制空权,无法打破封锁,而苏联对华援助也在1939年完全停止,滇越铁路也被切断。

这样一来,从缅甸仰光港抵达云南的“滇缅公路”,就成为中国抗战唯一外援通道,是不可不扣的生命线。

日军对此洞若观火,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迅速入侵缅甸,试图切断这一条大动脉,给国民政府来个釜底抽薪。

在驻缅英军的请求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建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初踏出国门开始对日作战,以保卫滇缅公路,第一次缅甸战役就此打响。

但是非常遗憾,第一次战役中英军队损失惨重,日军旗开得胜。

此战中,日军只有4500人伤亡,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高达5万余人。

4月底,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路,同年5月1日进占曼德勒,中英军队被迫向印度和中国境内撤退。

到5月下旬,日军占领缅甸境内全部要地,并侵占中国云南省龙陵、腾冲等地。

这个阶段的较量,可以说日军完胜。

日军取胜除了训练有素,指挥正确、战术得当外,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日军,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第一期缅甸战役,中国远征军主力是杜聿明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轸第六十六军共计10万中央军官兵,装备在中国军队中是首屈一指的;但装备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部分德械加部分苏械,还有部分国产武器。

而入侵缅甸的日军则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南方军”,集中了日本本土、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的精华,来自几个方面的主力师团组建,全都是野战精锐,总体装备水平比第一期的中国远征军要高了许多,而且中国远征军还没有掌握制空权。所以,前期较量,日本占上风一点都不意外。

风水轮流转,第二次缅甸战役,日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可以说是被打得“满地找牙”。

这个阶段,日军伤亡4.8万,中国远征军伤亡1.8万余人,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

不过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较大(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

但是这样的战绩,在抗战中已经属于大获全胜了;要知道在抗战中,国军跟日军战损比为5:1。

第二期中国远征军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在云南境内组建负责收复滇西国土的“Y部队”,主力是宋希濂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第20集团军,他们从1943年起开始大换血,鸟枪换炮,清一色的美械。

不仅如此,他们还按照美国军事顾问的要求,进行现代化作战训练。

但是“Y部队”的装备还不尽如人意,是按美军轻步兵师的武器标准配备的。

不过也有例外,东北军余脉的周福成第53军换装备就不彻底,只有一半士兵拥有美式武器。

尽管如此,这种装备已经很先进了,火力配备达到美械师标准。

反观日本的南方军装备还是原地踏步,没有什么提升;而且由于投入新建师团,重武器的平均装备有所下降。

可以说中国远征军在装备上,已经具备了相对优势。

但尽管如此,在滇西进行反攻的中国远征军打得还是有点吃力,卫立煌指挥的两个集团军16个师、约40万人对阵日军两个师团6万余人,最后歼敌4万余人,国军官兵5万余人伤亡,收复国土40000平方公里,虽然说是惨胜,也打出了国威。

远征军的另一部分,则是在印度蓝姆伽基地组建,主战缅北的“X部队”,又称中国驻印军,它的主力是以第一期远征军撤往印度的国军新编第38师、22师,38师师长是大名鼎鼎的孙立人,22师师长是廖耀湘。

值得一提的是,“X部队”比“Y部队”的装备要略胜一筹,完全是以美军标准步兵师的武器装备来配置的。

远征军“X部队”的主打武器是美制M1903春田步枪、恩菲尔德M1917步枪和汤姆逊冲锋枪。

原则上每个步兵班配备两支汤姆逊,每个师约800支。在火炮方面拥有美式榴弹炮12门、美式山炮24门;步兵支援火力拥有战车防御炮36门、大口径迫击炮72门、60毫米迫击炮162门、火箭筒108具、美式重机枪108挺、美式轻机枪360挺。

这样一来,国军跟日军装备对比上,已经处于完全优势。艺高人胆大,在这里成了武器好人胆大,国军在战场是再也不会有劲使不上,被日军压着打了。反过来,变成国军压着日军打了。

再加上第二次缅甸战役进行的时候,抗日战争即将度过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国军士气高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屡战屡败、节节失利,士气低落。

整个缅北作战中,日军第18、第56师团被我驻印军团全歼,前来增援的第2师团、第33师团、第49师团和第53师团各一部,遭到重创。共击毙日军33000人,伤其75000余人,而国军只有17000余人伤亡。说是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一点都不夸张。

中日都是黄种人,战斗力不会有太大差别。抗日战场上国军损失惨重,主要是因为中国士兵生活水平低,体力不行,人单力薄;武器装备落后,没有掌握制空权、制海权。

如果把中日两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交换一下,中国军人也不是吃素的,照样能打胜仗。

综上所述,缅甸战场,中国军人将日军打得满地找牙,一赢在装备优势,二是赢在了国军寸土必争的决心上。

当然,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不是孤军作战,英军和美军为战胜日军也出力不小。

尤其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参加过一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战场上指挥得当,对战争胜利贡献不小。

比如在密支那战役中,史迪威不顾英军将领的质疑和反对,采取了奇袭战术。在驻印军进攻孟拱谷地之初,史迪威命美军梅利尔准将,率领一支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由胡康谷地出发,穿越悬崖峭壁、森林茂密的库芒山区,一路辟道前进,深入日军后方,穿越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秘密奔袭密支那,将日军打个出其不意。

最终占绝对优势的中美混合支队经过三个多月的激战,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迫使日军残兵败将退出该地区。

除此之外,美军的后勤保障功不可没,整个缅甸战场的作战,美军提供了充足的战略物资,史迪威将军亲自为中国远征军调配物资,为中美英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为战争取胜提供了可靠保证。

而日军没有空中优势,陆路运输也无法完成,只能靠海运提供作战物资,物资不能充足供应,打仗就没有了可靠保障,只能被联军吊打。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并不稀奇,国军主要装备了不亚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受到正规的训练,得到足够的补给,完全可以自己打败日军。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曾向美国人提出,只要提供90个师的武器装备,以及空中支援和足够的后勤,中国可以自己击败关内的侵华日军。

但美国由于唯恐国民政府过于强大,成为新的敌人,最终只是提供了36个师的装备,至于补给只是提供给在缅北作战的驻印军而已。

在中国大陆战场,装备最强的国军王牌部队,大家知道武器是什么样子?

几次长沙会战中,国军炮兵为包围长沙起到巨大作用。

但大家知道长沙岳麓山上的国军炮兵阵地,一共有几门火炮?

几百门?最少也有几十门吧?

对不起,只有8门。

这8门火炮,还分为3种,首先是4门沙俄制造的76.2 毫米野炮。

这种野炮年代久远,都是苏联提供的沙皇时代的老旧火炮,使用超过30年。

由于火炮太老,不能长期连续炮击,最终在战斗中炸膛一门。

其次,是较为先进的2门瑞典“卜福斯”75毫米山炮,这是抗战前刚刚购买的。

另外,就是全国仅有的几门中的2门,150毫米sFH18 重榴弹炮。

以上3种口径火炮,一共只有8门。

而就是这8门火炮,为长沙上万守军,提供了极大的炮火支持。

因为岳麓山阵地在山上,日军炮兵火力虽猛难以打到,飞机也炸不中,所以给攻城敌军造成一定杀伤。

二战是火炮的战争,在平坦地形火炮造成杀伤高达8成以上,轻武器造成的伤亡很有限。

而即便是国军主力部队,数万主力部队才这几门长身管火炮,可见火力弱到什么地步,怎么能够和日军正面抗衡呢?

相反,在缅甸的驻印军就完全不同。

驻印军的师按照盟军标准编制,每个师都有炮兵2个营,每个步兵团还配有迫击炮、平射炮各1个连。

军直属炮兵五个团,每团重炮三十六门。

1个1.5万人的驻印军的师,在战斗时的炮兵极为强大,105榴弹炮12 门,75 毫米山炮24 门,57毫米战防炮36 门,3.7 厘米战防炮24 门,82 毫米轻迫击炮36 门,60 毫米迫击炮162 门。

看看,这一个师的炮,比国内几万国军精锐的炮,还要多了五六倍。

这只是炮的差异,而驻印军的炮弹数量几乎无限,国内炮兵的炮弹必须算着数量打,一天打几十发就很多了,因为炮弹库存太少。

这就是差距了。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时候,被英国人坑惨了。等到第二次反攻的时候,确实打的日本人满地找牙,其实原因挺简单的。

首先是咱们远征军的待遇好了。远征军退到印度之后,成了中国驻印军,开始休整。当时美国人财大气粗,各种好吃好喝,最好的装备,本来就是精锐,这下更牛了。

再看看反攻时候的日军,因为补给线被切断,吃的喝的用的都非常紧张。尤其是一线部队,一人一天只有一个饭团,还不一定能及时供应。那咋办?找到啥吃啥。

日本随军记者自己都说,当时的日军已经饿疯了,什么草根树皮的,地上的泥都抠了吃下去。吃了不消化,送进医院之后只能吐血而死。对比而言,此时的中国驻印军,是按照英国驻印军的标准来的,至少在吃方面,顿顿肉罐头是没问题的。

有这么一件很有名的事情,当时仗打得比较激烈。一个日军副官忽然接到报告,说前面好不容易攻下了中国军队的一个阵地。

日军一听都乐疯了,赶紧冲过去,想要吧啦一点吃的东西。运气很好,他们找到了大米饭,不过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都泡在阵地的粪坑里呢,中国士兵还在旁边写着:“日本兵,你饿吗?那就吃吧。”怎么办?吃还是不吃?

饿疯了啥都能做出来,几个日军冲过去把大米捞出来,然后跑到河边洗了洗,捏成饭团吃了起来。然后,大家都纷纷跟着吃了。

不仅是这样,真正打起来的时候,盟军的飞机先过来炸两遍,然后各种轻重坦克往前压,步兵再跟后面扫荡战场。日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就连日军最精锐的18师团,都被直接碾压。

孙立人将军就说:“这些狗杂种,审一下他们,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以后都这么办。”命令很快就得到了执行,日军俘虏感受到了中国军队对他们的仇恨和愤怒。

(日军饿的捞鱼吃)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驻印军肚子里憋了一年的火,终于撒出来了。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等着冲过去团灭日军,所以斗志昂扬,战斗力把日本人完全惊呆了,他们不相信这是一年前失败的中国远征军。

不管你信不信,先打的你满地找牙再说。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我们一直都有一个错觉,认为抗战时期的国军屡战屡败,战斗力简直是炸的一批。

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认真的看过我们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我国史学界目前对于抗战时期国共两方的评价是,国民党作为正面战场抵挡了日军大部分的力量,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是在敌后战场上发挥作用,这是我们官方认可的,绝对是值得相信的。

因此,在抗战时期,我们的国军打的其实并不差。

那么回到题目,为什么战斗力还不错的国军在面对日本侵略的时候还会连连丢城失地呢?

其实根本在于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太过于巨大了。

我们都知道国军打过的非常有名的长沙会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当时长沙三十万的国军守军,能够直接调用的大炮不超过一百门,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是苏联时期淘汰下来的老货,真正先进的重型榴弹炮其实很少,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军还打赢了这一次战争,就足以说明国军战斗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而我们与美国军队作一下对比,当时的美军一个炮兵团的装备配备是,一个团有大炮三十六门,这说明国军当时军团级别的火力还不足美军一个炮兵师的火力。

因此,在缅甸战场上的美军如果手握这样的火力还打不赢日本人的话,那才是真的笑话了。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事实证明,训练是基础,火力是王道,日本在火力面前,就是渣渣。

举个例子

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一一二团作为反攻缅甸的前锋,以占领打洛至大龙河与塔奈河的交汇点,掩护后续部队进入野人山为任务,分成三路向指定目标前进:三营为右纵队,目标拉家苏髙地;团部和一营为中纵队,直趋新平洋;二营为左纵队,目标是新平洋以东的下老和宁边。与此同时,日军第十八师团搜索部队和第五十六联队也从新平洋附近出发,在同一条小径上向北推进。两军迎头相撞。

左纵队二营行至于邦附近的一个小高地时,突然发现密林里有一块长六百多米、宽一百多米的林间空地,营长顿生警觉,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同时命令五连向前搜索。

五连进入密林后枪声骤起。

原来日军早已埋伏在这里。

五连当即与日军短兵相接,厮杀持续一个小时后,日军全部横尸于密林中,五连连长江晓垣、排长刘治阵亡,活下来的士兵仅是几名重伤者。——两军首次交战,便是同归于尽。尽管伤亡了一个连,二营依旧果敢地向前推进,一直抵近距日军主阵地仅五十米的位置。当面日军的炮兵阵地设置在大龙河南岸,昼夜不停地向二营猛烈炮击以掩护步兵冲锋,机枪连连长吴瑾阵亡,但二营坚守的小高地岿然不动。

右纵队的三营经过一昼夜的猛攻,占领拉家苏高地后,立即派出小分队向打洛方向搜索和袭击,努力保持着与日军接触的战斗态势。中路的团部和一营攻克新平洋,继续南下接近于邦。

此时是中国驻印军扩大战果的绝佳时机,因为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尚未完全推进至此。史迪威的原定计划是在缅甸下一个雨季到来之前,把当面日军包围在胡康河谷内予以歼灭,然后迅速南下夺取孟拱和密支那。那么,新编第三十八师一一二团攻占新平洋后,如果中国驻印军迅速调集新编第三十八师主力、新编第二十二师全部以及炮兵、坦克等特种部队,尽快对大龙河、塔奈河沿岸的日军实施猛烈突击,攻占大龙河与塔奈河的交汇地孟关,把日军压缩在胡康河谷南端予以围歼,便极有可能一举夺取孟拱和密支那。——这是史迪威制敌的预先设想,如果得到实施则胜算极大。

但是,此刻史迪威远在中国重庆,前线指挥权在驻印军参谋长波德诺手里。这个傲慢的美国人,战前认为胡康河谷地带没有日军主力,在前锋部队已经与日军接战的情况下,仍然轻信美军联络员的电报,认为大龙河和塔奈河沿岸不过分布着一些日军的据点,每个据点里只有一两个日军指挥着几十个缅甸兵以及当地土著。无论前线如何向他报告说“当面都是地道的日本人”,他就是不相信,坚决拒绝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率领主力和炮兵向前增援的请求,而在遥远的后方异想天开地下达了一一二团保持现阵地等待调整的命令。——中国驻印军向日军实施攻击的大好战机,就这样耽误了整整一个月。

这一个月,使得日军第十八师团有时间向胡康河谷大举增援,山炮兵第十八联队和独立重炮兵第二十一大队先后赶到,师团主力在大龙河附近全面展开后强渡大龙河,切断了中国驻印军一一二团的退路。——这时的一一二团反而被数倍于己的日军包围了。

三营营长陈耐寒指挥官兵奋力作战,拉家苏阵地前横陈着上百具日军的尸体,但陈营长和连长赵振华也先后阵亡。在临干方面,日军的一个大队向三营的一个连猛攻七昼夜,该连官兵火力凶猛,意志顽强,重机枪手叶先贵和余元亨把机枪掩体筑在被炮弹炸倒的大树边,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猛烈的机枪火力一次次把冲进鹿砦的日军打得掉头跑。战斗中,日军大队长田中胜、中队长原良和吉五先后被打死,日军付出近四百名士兵的生命后,仍旧没有攻陷该连守卫的阵地。

一一二团团部被包围时,负责护卫的只有一个特务排。阵地很快被日军突破,团长陈鸣人几经拼杀突围而出,但驻团部的美军中校联络员由于躲在掩体里不敢突围被日军俘虏。与团部一起行动的一营与日军激战多时,营长李克己率领的二连、机枪一连一部和迫击炮连的一个排,被日军包围在丛林中一个长七百多米、宽二百多米的狭窄范围内。不足一个营的中国官兵,身处险境却显示出惊人的沉着,他们利用从美国教官那里学到的热带丛林作战技能,迅速修筑了八个具有典型美军风格的野战据点:每个据点派一个班防守,各据点之间可以用火力相互支援,阵地周围设置了六道鹿砦,鹿砦边埋设了大量的触发式手榴弹,形成一个环形防御体系。主阵地北面有一棵直径足有三米多的巨树,粗壮的枝条覆盖了数十平方米的地面,官兵们在树上和树下都架起机枪,交叉火力可以控制三百六十度的方向,而四周伸展的枝条上则挂满了手榴弹。同时,哨兵在这棵巨树上观察敌情,日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因为天气恶劣和地形限制,虽有空投但数量有限,中国官兵砍树藤解决饮水和做饭问题,还研究出一套节省弹药的办法:日军进攻的时候,他们躲在掩体里不出来,连警戒哨兵都不开枪,因为在热带丛林中超过五十米开枪就会被浓密的树枝阻挡而徒然浪费弹药。他们要等到日军冲到二三十米的距离触响鹿砦前的手榴弹时,树上树下的轻重武器才一起开火,手榴弹也投掷得相当准确,日军伤亡惨重,数次进攻都被击溃。营长李克己率领一营官兵,竟然在这个被日军围困的阵地上生存和战斗了近一个月。这块虽然狭窄却始终固若金汤的林中阵地,后来被称为“李家寨”——这一地名颇有点天不怕的不怕占山为王的豪气。

日军战史记载道:

敌军细心的研究了我惯用的战术,预先在阵地前布置了大量的障碍物,当我军刚一接近突破该线时,猛然间重火器,特别是迫击炮一齐集中射击,使我军的每次突击都被粉碎。其迫击炮中更包括有多数八十六毫米的重迫击炮。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冰雹般的枪炮弹的低空射击,经常出现战况扭转。

二十一日,史迪威和孙立人率领新编第三十八师主力,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行军抵达前线,一一二团的危局得以结束。史迪威当即命令一一四团三营为右翼,从康道附近强渡大龙河,沿着塔奈河左岸向于邦以南的太白家攻击;一一二团二营(欠第五连)为左翼,把下老的防御交给一一三团三营后,秘密渡过大龙河,沿着河左岸的密林向太白家靠近;一一四团主力则在于邦的正面实施攻击。史迪威决心在美国空军的支援下,围歼位于于邦的日军。

二十四日,孙立人师长亲自指挥一一四团对于邦发起攻击。一个营从正面进攻,其余部队从左右两翼强渡大龙河,包抄日军的退路。火炮在怒号,新编第三十八师官兵跟随炮火的延伸连续冲锋,一波未成再上一波,直至冲进日军阵地上的堑壕内开始肉搏战。彭克立营长首先阵亡,接着连长许炳新也倒下了。连长湛茂棠带领一排攻击日军的一座地堡时,因官兵伤亡严重受挫,跟上去的二排也伤亡殆尽,湛连长带领三排最终将地堡攻占,但他自己却中弹倒下。一一四团攻击时,一一二团一营从“李家寨”冲出,切断了于邦两侧的日军交通,封锁了渡口,然后死死地把企图增援的日军挡在大龙河南岸。最后时刻,美军的飞机猛烈轰炸,新编第三十八师的火炮同时轰击,日军的核心阵地如同被挖掘机铲过一般崩塌,残存的日军无处躲藏,在密林和山谷里四处逃命时受到埋伏在外围的中国官兵的捕杀。

于邦一战,中国驻印军伤亡百余人,打死日军二百余人,俘虏十三人,日军第五十六联队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和大队长管尾少佐被击毙。

缅甸战场中美英联军为何能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

缅北大反攻,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不多的一场战略战役级别的胜利,(别喷,台儿庄,张古山,昆仑关,雪峰山,界牌等,都是战斗级别,或战役级别的局部胜利,并没出现战略级别的胜利。)战斗最终胜利,远征军和驻印军也是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军队阵亡3万多,受伤3万多,战役毙伤日军4.9人。没有题主所说满地找牙那般轻松,不要给人“手撕鬼子”一样的“神通”,那样也是对先烈的不敬。

能取得这场大胜的原因应该有这么几条:

第一,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特别是中美英开罗宣言的发表,缅北形成三国联合作战。美国援助下,参战部队全部换装美式装备,还增加了大量大口径火炮和坦克战车,真正的“鸟枪换炮”了。

第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民国时期,全国受教育的人口不多,全国人口文盲占八成以上,一般是不征学生参军的,投笔从绒者必须是自愿,或进军校,或在部队中也很快提升或做文官。至44年,日军兵锋己至贵州,国统区不得不作深度动员,号召青年学生入伍报国,喊出了这句著名的口号。十万青年学子,不少补充进了远征军和驻印军中。知识青年加入,能够更快更好掌握先进武器,部队战斗力提升明显。

第三,驻印军经历了系统的,较长时间的训练。练兵很重要,很多人只关注战役过程,往往忽视有战斗力的部队即是打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训练时再辅以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抗战到底的决心。战力又有很大幅度提高。

第四,战役历时一年半,在整个过程中,全程掌控制空权,以前被日机随意狂轰烂炸而无还手之力,这战终于让日军也尝到了这种滋味。虽然缅北山区轰炸效果不是特别好,但保证部队从容调动,行军。这在抗战中也是难得的。

日军在兵力,补给,装备,空中都无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地势,工事,打得还是很顽强,这点还是不要否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