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二战时选择“火炬”计划而放弃原先的“大锤”计划?

美国人的“大锤”行动从一开始就是个应急计划 ,行动核心是美英联军以不低于8个师的兵力在欧洲登陆,具体地点拟定在加莱以南的法国瑟堡地区。但是“大锤”行动的前提是苏军在1942年纳粹德军的夏季攻势中出现崩溃迹象,等于提前开辟一个小型的第二战场来牵制德军兵力。

美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苏联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他们既希望斯大林与希特勒血拼,最大程度地削弱苏德两国,又不想看到苏联崩溃,那么他们将独自面对纳粹德国的无敌陆军。所以美英一边给苏联输血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又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坐看苏德两个军事大国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

由于西线无压力,希特勒得以将纳粹德军80%的兵力兵器投入到东方战线,苏军在1941--1942年一度十分困难,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斯大林多次要求美英履行义务,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坦白说,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比较仗义,英国比较鸡贼。

马歇尔一直敦促美英参谋长会议制定入侵西欧的计划,但丘吉尔并不积极,一方面是因为丘吉尔是极端仇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一方面是英国加拿大联军的“迪耶普”登陆曾经惨败,英国人心有余悸。

在斯大林的压力和美国人的催促下,狡猾的丘吉尔一边警告美国人过早登陆西欧的灾难性后果,一边拿出来一个登陆北非的折衷性作战计划,即后来的“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的要旨,是以美军为行动主体的联军(因为法国人恨英国人)在法属北非登陆,招降20万驻北非法国军队,进而与英军埃及方面的部队一起,东西夹击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和意大利军队,从而迫使希特勒从苏德战场调兵增援,减轻苏军压力。

这个时候斯大林格勒的崔可夫顶住了保卢斯的疯狂进攻,苏军暂时无彻底崩溃的危险,所以罗斯福和马歇尔同意了“火炬计划”,再经过丘吉尔亲自飞到莫斯科的一顿忽悠,斯大林气消了一半,也认可了这一计划:有行动总比看热闹强吧。

1943年11月8日,满载13个师的盟军特混舰队在艾森豪威尔统一指挥下,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抢滩登陆,“火炬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