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明粉们说明朝的领土是何其之大。

这句话可以直接通过字面意思来解释,即,天子驻守在国家的边境线上。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明朝首都的位置

具体的内容,请大家看这张图(图片来源:百度)

这张图是明朝276年间稳定控制的区域。通过此图,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的首都北京(即图中所标志位“京师”的地方),处于明朝北部边境线以南的不远处。按照图中所给的比例尺测算,首都距离边境线的距离大约在100km。相比于汉唐时期,首都处于国家的腹地,明朝的首都在异族南下时首当其冲,而天子住在这京城中,就如同守在边境线一般,故曰:天子守国门

理解这句话并不难,但我们更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在明朝出现:天子守国门的情况。

首先,明成祖朱棣起到了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明成祖在成为皇帝之前,被封在今河北一代驻守,为燕王。而他的燕王府,就是北平。在发动靖难之役并取得成功后,有一段时间朱棣是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办公的。然而,在南京,对朱棣来说,是有一些问题的。

其一,由于生活习惯。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凤阳地处南方,所以,朱棣从“血统”而言,是南方人。但朱棣自从青年时期便在外征战,其战场多是在北方地区,且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封为燕王,此后其一直是在北方生活。而此时的南京,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风俗习惯而言,对于朱棣这么一个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而言,是非常不习惯的,故而,这个原因成为了他迁都的动力之一。

其二,巩固权力的需要。作为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迁都这么大的事,肯定不可能仅仅因为个人原因。迁都,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众所周知,朱棣的势力范围是在北平,而南京此时虽然已经被他占领,但毕竟对他而言,这里的一切都非常陌生。在这里,他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源,所以根基并不稳定;建文帝的支持者仍然有着一定的势力,这一切,都是他的隐患。所以,迁都北京,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政治资源,更好的摆脱南京势力对于皇权的限制。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权力。

第三,抵御蒙古的需要。蒙古虽然已经后撤至漠北,然而其势力仍在,不断骚扰边境。朱棣原先承担着河北一代的防务,此时他人在南京,河北防务空虚,蒙古军抢掠屡屡得手,为了巩固边防,第一时间得到关于蒙古军动向的情况,迁都势在必行。

上述三点,促成了朱棣的迁都北京,也促成了“天子守国门”现象的产生。

中原王朝无力将边境线向北推进

反向考虑,如果中原王朝可以将边境线继续向北推进,那么北京城将不会再处于“国门”之上。事实上,中原王朝基本没有能力做到。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中国的北部边境似乎都是在北京城稍北一线。虽然在看唐朝疆域图时,其北部到达了贝加尔湖,但那些地方实际上处于臣服于唐朝的回纥部落控制,唐朝政府并没有直接控制该区域。

之所以中原王朝不能再往北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再往北不适合农耕。众所周知,北京北部的燕山,就处于我国地理上的农牧区分界线上,燕山以北,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不适合农耕。而中原王朝统治的基础,则是稳定的农耕经济。在北部,没有稳定的农耕经济,也就无法保证王朝对于其长期稳定的统治。故而,中原王朝无法继续向北扩张。

所以,明朝的天子守国门,是一个正常的历史现象,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对于明帝国的影响,则是相当重大。在明朝前期,天子守国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蒙古的入侵。但在后期,由于明朝军备废弛,国力减弱,导致了都城屡次被外族围困,如嘉靖年间的俺达,兵临北京城下,明军眼看其劫掠一番后离去,毫无反应,史称“庚戍之变”;以及后来崇祯年间皇太极围攻北京,都是天子守国门的负面影响。

【欢迎大家讨论,码字不易,请各位顺手点个关注赏个赞哈!】

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并且把首都由原来的南京迁到北京,北京靠近边关,又是皇帝所在地,所以说是天子守国门。

迁都一方面是因为朱棣的大本营在北京,方便统治,并且经营多年,有基础。相对的另一方面,建文帝的基础在南京。当然也有抵御当时鞑靼,过来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也确实应了天子守国门。虽说国门一直守的很好,但是其他地方略有丢失,如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

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要解释天子守国门,先要了解明朝为什么会迁都北京,北京又为什么会成为国门。

大家如道,朱元漳建立明朝政权后,定都南京,为巩固朱家江山,分封自己的几个儿子为王,拥有清君侧的权力。其中燕王朱棣就分封在北平一带。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建文帝"即位,实行削番政策。引起朱棣的不满,于是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京,夺得江山。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夺取江山后,深感南京城内建文帝的影响力依然存再,自己的地位不被认可。一旦建文帝归来,他的皇位随时有可能丧失。为防万一,决定迁回自己的老巢北京。那么北京又怎么变成国门的呢?主要是由于两个事件,一个是在英宗时发生的土木之变。当时蒙古部落来犯,英宗亲征,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蒙古兵直逼北京城下,为稳定局势,在于谦等人的主张下,立英宗的弟弟当皇帝(即景泰帝)。作为皇帝,守住北京,也就是守住自己的皇位。同时即是守住了国门。即然是皇帝守在那,当然是天子守国门了。第二个事件是努尔哈赤起兵。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建立起后金政权,并不断派兵沿山海关一线,向北京进犯,由于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一旦失守,后金将进入广大内陆地区,因而北京也变成了国门,由于是皇帝住在那里,守在那里,当然也可以叫天子守国门。当然,过个守国门是迫不得己,不得不守的。看到这里,天子守国门应该怎样解释明白了吗?我的解释是,由于明中后期国力衰落,关外大片领土失去,首都变成了国门,皇帝不得不守卫首都。

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明朝的主要敌人是蒙古人和东北建州人。明朝的首都距离国防前线如此之近,历代少有。在2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明距离最危险的前线只有几天的路。北京出张家口就是蒙古草原。只有200多公里。骑马一两日就能到达。步兵也才只要三四天。因为地理位置上,明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又是天子所在的地方,所以说建都北京是“天子守国门”。然而崇祯皇帝时,在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至死不退,在煤山上上吊。民间对此事称为“君王死社稷”。

欢迎大家收藏转发讨论

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天子守国门”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个说法,但这个创意却是来自汉朝,西汉初年,天下初定,对于新生的刘汉政权来说,其内忧外患依然存在,出于对政权安全的考虑,除了大家熟知的刘邦听取娄敬、张良的建议,特别是张良提出的“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以外,当时还要面临来自北方的匈奴威胁。

刘邦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除了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以外,还是有自己的主见的。他定都长安是因为关中地区靠近北部边疆。这是他起家的老根据地,精兵猛将云集,对于北部边疆的匈奴势力能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方便就近组织指挥汉朝对北方匈奴的反击战争。

刘邦在世时虽然无力反击,但他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国门线上,无疑是在用无声的行动警醒后人。等到反击匈奴的时机成熟时,终于由汉武帝出手,一举摧毁了匈奴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军事威胁,这与刘邦的先见之明是分不开。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把首都定在南京,但北疆地区仍有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境。朱棣也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王,战略眼光一点也不比刘邦差,登基以后就迁都北京。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北方地区稳定,实施有效的统制,另一方面是防止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因北京靠近边关,又是皇帝所在地,所以被人们形容为“天子守国门”。

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谢邀。

早在朱重八在南京称帝就有“两京制”的想法,应天不是中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偏东南,并且历来政权更迭都是围绕中原之地而展开,北方蒙元残余势力扔虎视中原,在加上后来填湖造宫导致地势下沉,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朱认为破坏了风水。第二年九月,他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关中、开封、北京和安徽凤阳。朱的意见是选择中华民族的起源之地,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的长安作为迁都首选,其次是凤阳老家龙兴之地,也有大臣建议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太子朱标三次视察关中地区,作了详细的考察,老朱本欲迁都,可惜天不遂人愿,朱标第三次视察后没两年病死了。老朱非常伤心,以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为由,再不提迁都的事,大臣们也不敢提,最后不了了之。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7年春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

关于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民间有天子守御国门之说呢?我个人认为不外乎几点:

一、为了巩固地位,震慑建文朝旧臣,朱棣打下南京后,杀了不少人,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拥戴,政治环境不好,为平衡南北方政治势力,他决定迁都。

二、明取元而代之,蒙元虽赶回草原,但威胁扔在,朱元璋本就十分重视北方防御。朱棣就藩北平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行动,两次率军北征,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状况在战略战术上比他老爹理解的更深刻也更重视。

三、朱棣因多次参与针对北方的军事行动,军队和他个人都得到磨炼,威望素著,掌握重兵,才有起兵靖难的勇气。他就是这样起家的,自然不允许再让藩王掌握重兵镇守北京。而北部边防又关乎国家存亡不得不以重兵震慑,所以亲自坐镇更稳妥。

四、朱棣就藩燕京北平时二十来岁,到渡江取下南京登帝位时四十二岁,他在北平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青春岁月都是在这个北方雄城度过的。对一个帝王这么说可能太文艺,但帝王也是人,也有人的感情,留恋旧地也是人之常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