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为何支持政变却拒绝刺杀希特勒,死后为何又得到国葬?

分解问题回答,其实这问题重复了。

第一,隆美尔没有明确支持政变,这与他职业军人的操守不符。720密谋集团也没有公开告诉他政变详细方案,只是在争取和试探手握B集团军重兵的隆美尔。但是以隆美尔的军事专业眼光,盟军完成诺曼底登陆后,他知道纳粹德国败局已定,再死撑下去,他自己的祖国就一定会被毁灭,至少是满目疮痍,这是隆美尔不愿看到的。

所以隆美尔在此期间,利用希特勒召见他研究军事布署的机会,多次劝谏希特勒在西线有条件停战,与英美媾和,为德国争取一个好的结果。结果遭到希特勒痛斥,告诉他德国一定会战斗到底,隆美尔不但因此失宠,也比较消沉,他内心希望德国能换个理智的领导人,但不会公开支持政变。

第二,纳粹德军的将领都必须起誓效忠元首,隆美尔也不例外,所以为了军人的荣誉,他不会参与直接刺杀最高统帅的行动,普鲁士军官团很注重荣誉。720密谋分子所透露的只是说如果和假设希特勒去世的事情发生,隆美尔可否支持他们,隆美尔的回答是比较含糊的,也说明了他內心的矛盾:“告诉他们,可以指望我”。

实际上以他的才智,应该可以判断出密谋集团要做什么,但是隆美尔采取了不全听、不参与、只等结果的被动方式,他认为这样就不会违背自己的誓言和原则,是鸵鸟战术,也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

(隆美尔葬礼)

第三,暗杀希特勒的“女武神”计划失败后,密谋分子大多被捕并遭到盖世太保的酷刑审讯,被杀者超过7000人,隆美尔参谋长斯派达尔的副官受刑不过,咬出了隆美尔曾经含混的回答,盖世太保火速上报希特勒。

对于自己一手提拔和捧红起来的明星将军,希特勒很为难,如果公开审判和判刑,不但他本人面子上难看,对纳粹德国末期的民心士气也是极大打击;不追究又心恨难平,纳粹党务秘书鲍曼的话让希特勒下决心叫隆美尔去死:知情不报就是背叛。

于是党卫军首先包围了隆美尔的家,因为陆军元帅在诺曼底被盟军飞机炸伤,正在家里疗养。然后希特勒的副官布格道夫将军传达了指示,即隆美尔自杀,元首会宣布陆军元帅因伤重不治身亡,这样大家面子都好看。

陆军元帅选择了服毒,希特勒假惺惺给予了国葬,这就是政治。

隆美尔为何支持政变却拒绝刺杀希特勒,死后为何又得到国葬?

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微妙的关系,关于隆美尔与希特勒之间的关系,微妙一词用的十分恰当。

隆美尔并不支持政变,想通过劝说希特勒的方式停止战争

隆美尔与希特勒出现的分歧是因为,隆美尔认为继续战斗下去,德国必然输掉整个战争,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隆美尔也多次直接向希特勒谏言,让希特勒停止战争,但是希特勒并不为所动,希特勒曾经说“有我在,任何人也休想媾和”。

希特勒和隆美尔的关系逐渐破裂,希特勒有意冷藏隆美尔,但是战事吃紧,希特勒找不到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最终还是希望隆美尔能够主持大局,帮助德国度过难关,1943年12月,调任隆美尔担任德国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成功,上百万的盟军从德国的西线涌现而来,当时隆美尔极力劝说希特勒用政治的方式结束战争,军事上的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然而,7月17日,隆美尔在视察前线的时候,被盟军轰炸成重伤,并且从西线撤了下来。

7月20日,德国国防军中的中高级军官决定暗杀希特勒,他们利用一个装有炸弹的皮包放到会议室当中,只要炸死希特勒,国防军就发动政变,希特勒命大,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实际上,隆美尔当时正在病床上,对于刺杀行动并没有参与,隆美尔也并不知道这个暗杀计划。

隆美尔因为刺杀事件而被诬陷和牵连

隆美尔虽然没有参与刺杀行动,却和这个组织有一定的联系,反对希特勒的军官都是国防军中的将领,很多都是隆美尔的同事和部下。

因此,刺杀结束后,他们就在怀疑是隆美尔所为,实际上很多人对隆美尔都充满了仇视,隆美尔仅仅通过六年的时间就从连长做到了元帅,自然有很多人并不服气,再加上隆美尔的处世方法,最终导致很多人诬陷隆美尔。

在对参与者的审判中,有人就承认是隆美尔指使的“告诉柏林的人,他们可以指望我”,有一份指控说“暗杀成功后他将领导新政府”。

实际上,这是无稽之谈,隆美尔在出事前,还在劝希特勒停战,一个要刺杀的人,必然是失望透顶,根本就不会再规劝。

隆美尔在暗杀失败后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的说:“疯狂!真是不可思议,竟然对元首下毒手!谁也不会同意这样干。”

对于刺杀暗杀行动,希特勒进行了报复,很多人因此被处死,然而当时的希特勒已经丧失了思考能力,针对这些没有证据的指控,希特勒并不打算放过隆美尔。

希特勒以隆美尔的家人和荣誉作为威胁,让隆美尔自杀

当时隆美尔还在法国前线野战医院,因为害怕落到盟军手中,请求希特勒准许他回到德国,希特勒立即同意,实际上是想把隆美尔召回德国后再将其毒死。

实际上回到德国之后,隆美尔已经有了预感,10月14日隆美尔对自己的儿子说:“今天有两种可能:平安无事,或者无法回来。”当日希特勒命纳粹分子将毒药送给了隆美尔,让其服毒自尽。

希特勒为了降低隆美尔死后带来的影响,决定让其体面的离开人世,如果隆美尔能够服毒自尽,那么希特勒对不对外宣布他的叛逆罪名,在保护他家人的同时,为他举行国葬。

最后隆美尔选择自尽,对外宣称中风而死。

妻子和儿子的安全对于隆美尔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而国葬的荣典对隆美尔的诱惑也是深刻的,对于德国军人来说,死后能够举行国葬还是荣耀的,隆美尔一生追求的不过是普鲁士军人的荣耀罢了。

希特勒的吊唁这样说道“ 你的丈夫的逝世对于你无疑是个莫大的损失,请接受我真诚的慰问。隆美尔元帅的英名和他那英勇的北非战绩,将永垂不朽。”

隆美尔为何支持政变却拒绝刺杀希特勒,死后为何又得到国葬?

相比党卫军,更为专业化的国防军对政治的兴趣并不怎么高,但当二战德军陷入两线作战,而且部分高级军官意识到战争不可能打赢的时候,政变的种子就已经萌发了:通过政变搞掉希特勒以及纳粹党,与美英媾和,从而能够全力击败苏联。

很难说隆美尔是否支持政变,大多数人都认为,隆美尔作为德军高级将领应该知晓密谋的大概情况,至少是知道在国防军内部存在反希特勒的组织,但隆美尔与其他德军高级将领不同的是,曾经担任过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的隆美尔,如果不是被希特勒赏识,在德军中的晋升路程根本不会这么顺利,短短数年就握上了元帅权杖。

刺杀希特勒失败后,德国国防军内部迅速进行了清洗,大批军官遭到逮捕后处决,尽管隆美尔没有参与政变,但作为希特勒最喜欢的国防军将领,其在知道政变的情况下而没有向希特勒报告,这对希特勒来说本身就是背叛。但考虑到多种因素,毕竟隆美尔曾经担任过希特勒的卫队长,国防军上下也对隆美尔本人十分拥戴,为了避免国防军内部的分裂,以及维护德军荣誉等因素,在被迫服毒自杀后,隆美尔被给与国葬待遇,死后极尽哀荣,不过,德国也失去了一位原本可以在二战后期大放光芒的将领。

隆美尔为何支持政变却拒绝刺杀希特勒,死后为何又得到国葬?

首先一点,隆美尔从来没有支持过政变,更不要说什么拒绝刺杀希特勒,他压根不是密谋分子,对政变行动也一无所知,实际上,他跟密谋分子最近的关系,就是他最后一任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是密谋分子中的重要成员,隆美尔之所以名列密谋分子的政府名单,是因为他是希特勒的亲近宠臣,纳粹宣传捧出来的战争英雄,在政治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白痴,如果政变成功,那么可以利用这个在英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元帅作为对英美谈判的傀儡和筹码,而一旦失败,那么希特勒的亲信宠臣,纳粹宣传里的超级英雄参加阴谋,简直就是一颗超级重磅炸弹,而对于密谋集团里那些老派容克军官来说,趁机让这个早就看不顺眼的佞幸陪葬也算不错了,这也是政变失败后没有任何密谋分子为隆美尔澄清的原因。隆美尔和密谋分子唯一相同的认识就是必须和谈结束西线战事——这也说明他和密谋分子一样是政治白痴。

隆美尔在波兰把纳粹党实权人物马丁鲍曼得罪的死死的(图中希特勒左手是隆美尔,右手是鲍曼)

作为被卷入密谋漩涡的隆美尔来说,在失去希特勒无保留的信任之后,几乎只有希望他死的人,没有替他说话的人,密谋分子希望他作为殉葬和祭品,鲍曼为代表的纳粹党棍几乎全被隆美尔自己得罪了个干净,国防军中没有参加密谋的将领跟隆美尔不是不相往来就是关系紧张,所以隆美尔必须死,但是他怎么死就是个让人挠头的问题,隆美尔是纳粹宣传机器全力鼓噪的元首忠臣,不世名将,是脱离旧军官团靠拢元首的典型,这么一个人突然以反元首的罪名明正刑典,对军心士气和忠诚的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几乎就跟三国演义突然出现关公反刘备一样,所以隆美尔必须死,但是不能死于刑典,而是要光荣的死,风光得死,这样才能提供最后一点利用价值,这才有了隆美尔被迫自杀并被宣布死于此前所受空袭重伤,以及死后的风光国葬。

隆美尔在同僚中几乎自带嘲讽光环

隆美尔为何支持政变却拒绝刺杀希特勒,死后为何又得到国葬?

实际上不光隆美尔,当时很多参与密谋的德国将领都对刺杀希特勒表示怀疑。

其中一派以前总参谋长蔡茨勒为代表,担心刺杀了希特勒会导致纳粹出现一个军事领导方面比希特勒更优秀的统帅,从而导致战争时间更加延长。

另一派以隆美尔为代表,主要是质疑刺杀动机本身是否有问题。刺杀派认为,大多数国防军军官对希特勒不满,但囿于“忠于希特勒”的誓词而不敢有反抗动作,如果刺杀了希特勒就会令这种“效忠誓词”自动失效,这样只要反战派登高一呼就能轻易达到目的。隆美尔认为,一旦国防军官兵发现希特勒是被阴谋刺杀的,他们有可能感到上当受骗,从而在某些纳粹鼓动家蛊惑下更疯狂地投入战争。

还有极少数人,主要是外交圈和情报圈的密谋参与者认为为时已晚,刺杀希特勒也难以谋求和盟国体面媾和,反倒会造成国内混乱和更危险的境地。

隆美尔和其他大多数纳粹元帅不同,他的资历较浅,是靠着在参谋任上著书立说得到希特勒赏识,从而获得表现机会,并在纳粹宣传机器一路哄炒下功成名就的,和大多数纳粹元帅小心翼翼避免涉及纳粹党务,并且刻意和希特勒保持“礼貌距离”不同,隆美尔在发迹阶段从不隐晦自己对纳粹党务的浓厚兴趣,和对希特勒本人的亲昵、感激,而希特勒和纳粹宣传机器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把战绩其实并非最突出、资历和指挥兵力更靠后的隆美尔捧成了纳粹战神——战神还有几个,但“战神”而“纳粹”的,确实只有隆美尔一个而已。

这样的“宣传典范”突然站到了密谋者一边,这样的“人设崩溃”是无论希特勒或纳粹在战争末期所难以承受的,所以只要有一线可能,希特勒都要竭力设法和隆美尔达成“国葬死”的交易,并特意让和隆美尔关系不睦、但资历和人品有口皆碑的龙德斯泰德去主持葬礼(后者完全不知内情,战后得知真相后火冒三丈),若非隆美尔的参谋长、同样参与密谋的斯派达尔侥幸活到战后,隆美尔的定位弄不好就是“死不改悔的纳粹走狗”了。

隆美尔为何支持政变却拒绝刺杀希特勒,死后为何又得到国葬?

关注小编,这个问题我来做针对性回答。

关于隆美尔有没有支持“720事件”,这个问题是很有争议性的。那些多余的说法小编就不提了,比较有权威历史论证是:当时有过事件军官找到过他,但是隆美尔只是“口头”表示同情与敷衍,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去参与。不只是隆美尔本人,其实很多德国高级军官都被事件军官找到过,他们大都持有这种消极敷衍的态度。例如古德里安在传记中就曾经提到过这次事变,也有事变军官找到过他,但是他没有同意参与,只是敷衍拒绝,并在回忆录中发表了自己看法。

在这,隆美尔没有在场证明与指挥权。隆美尔的座车曾经在西线遇到盟军飞机的袭击,他本人受伤一直在医院。因此他既没有指挥权利,也没有行动。在有没有参与“720事件”这个问题上,由于直接性质证据的不足,希特勒只是怀疑而已,本人也是举棋不定。但是希特勒的身边的秘书,副手马丁鲍曼(小人)在隆美尔“直接参与”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进“谗言”的作用。其主要原因竟然是:在二战爆发前,隆美尔还是希特勒侍从队长的时候,曾拦过他的坐车,这件小事既然让马丁鲍曼耿耿于怀。

希特勒最后在这位副手,没有直接证据的谗言蛊惑下,决心处置隆美尔。希特勒给了隆美尔两个选择:若是服毒自杀,国家将给他办理体面葬礼,保留一切军籍与荣耀;若是负隅顽抗,将以“叛国”罪名论处,一无所有,甚至会波及家人。为了家人以及自己最后荣誉,隆美尔选择了后者。党卫军将他带走后,隆美尔被迫服毒自杀。隆美尔死后,德国给他办理了国葬,而希特勒本人也参加出席了葬礼并致辞。隆美尔是被当着他的家人面带走的,因此他的家人非常清楚其内幕,但是敢怒不敢言。

战后他家人始终坚持这个观点:即隆美尔根本没有参与“720事件”。历史学家给隆美尔做出了公正的结论:他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受到冤屈是失去信任的政治牺牲品,纳粹是表里不一,不折不扣的谎言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