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还能保持齐全吗?
工业门类:中国拥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最全产业链)
虽然,最近几年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号召自己企业回国重塑本国制造业,甚至鼓励自己企业搬离中国(给予补贴优惠),但是,“资本无祖国”尤其是私企,想撤离未来可期的中国,也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抗疫表现可圈可点,更是有心无力、难于登天,
6月,美国国会起草一份新议案,为确保那些将生产搬回美国的公司能在本国采购其供应链上所需的一切产品,(而不是厂子搬回国后,零件还要从中国进口的窘境)白宫准备了250亿美元的回流基金,以此督促美企将业务或主要供应商迁出中国。草案还提出了减税和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激励措施,
外媒称,中美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联合民调显示,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仍有70%的在华美国企业表示没有搬迁计划,40%的企业表示保持对中国的长期供应链战略不变。
其实,早在美国发布相关政策之前,日本早几年就开始执行这样的政策了,在安倍执政期间,日本就有上千家企业搬离了中国,大多搬去了东南亚国家。不过,之后有一部分日本企业因搬去东南亚“水土不服”和业绩不佳,最后又搬回中国,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完整产业链以及广大市场都无与伦比,
现在,新上任的日本首相菅义伟还是继承了前任安倍的政策,鼓励日本企业搬离中国,日本政府原定用于鼓励回迁的预算,总共20亿美元。截止7月底,第二批申请工厂搬迁回国(日本)补贴的日企数量达到1670家,不过,日本在华企业3.5万家,数量还不到1/10。通常情况,5%到10%的企业因经营环境和自身状况等原因,调整经营战略甚至撤出中国市场,都实属正常,
9月,中国日本商会在京发布《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0白皮书》,其中援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在华日企计划维持现状或扩大业务。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在华外资企业还是看好中国未来前景的,撤离的毕竟也是少数,撤离的毕竟更多的也是因为自身发展原因。
实际上,中国还是吸引外资最多的主要国家之一,这点一直没变,这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只能说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企业想完全搬离广大的中国市场、搬离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中国、搬离基础设施最发达的中国,也是难于上青天。当然,我们也要有备无患,抓紧构建我们自己本土的产业链至关重要,尤其,在这特殊时期(美国为首的逆全球化),我们不得不防,千万不看掉以轻心。
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还能保持齐全吗?
虽然美国、日本都拿出了天价的搬迁费,但是目前落实到行动上将中国工厂搬回美国的企业一家都没有,未来也也许会有,但是也只会是搬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搬回美国的可能性并不大,就像当初美国不少的企业将工厂搬来中国是一个道理。
我们就以不少企业企业搬去越南来举例,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表面上看越南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工,成本都非常低,将工厂开到越南应该是非常赚钱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基础设施薄弱。越南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程师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这些工厂的需求,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完全打乱了这些工厂的节奏,甚至让部分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一方面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越南跨国公司的发展。越南部分地方到现在还饱受时长停电的困扰,要知道一条高科技流水线一次开关机的成本都要以百万美元计算,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更不要说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让某家电巨头的家电足足在工厂等待6个月都无法运出越南。
其次,高素质人才缺乏。越南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大规模普及高等教育,缺乏大量的熟练工和工程师,虽然砸钱就能开辟新的生产线,但是高素质工人的缺乏使得这些企业的产量迟迟无法快速提高,成本优势无法完全展现出来。
最后,全球化不可逆。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并不是其他国家可以比拟的。目前为止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掌握全产业链39大类的国家,哪怕是当今最强的美国都有部分未掌握。就拿这次疫情期间中国企业停工停产全面抗疫,很多越南、柬埔寨的代工厂直接关停。道理很简单,很多核心部件或者是上下游产业链都在中国,一旦储备零部件用完,无法从中国获取零部件,生产线就无法正常运行。
不仅是越南,其他类似老挝、菲律宾、印尼这些国家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工厂或多或少都面临相同的问题,而搬回美国、日本的企业虽然工作效率会因为自动化而提高不少,但是要面临来自工会等其他各方面的压力,运营成本也并不低。
反观中国我们这里有巨大的市场和海量高素质的工人,那些10年就将部分工厂搬离中国的企业,例如优衣库、阿迪达斯等如今又纷纷表示有在中国新增工厂的计划,毕竟全产链的优势在这里,中国已经是深深的嵌入了全球产业贸易体系,任何想要企图破坏这个规则的人都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还能保持齐全吗?
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还能保持齐全吗?按本人理解,即使美日企业不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同样不能保持齐全。因为新生事物总在替代旧事物向前发展,同理,美日虽然发达,但也不能保证其工业完美无缺,夸海口说齐全。
听说台商郭台铭盛气凌云,曾污辱大陆说是他给了中国人一口饭吃,趾高气扬地搬出大陆,心想大陆人再也没饭吃了,以为洋奶甜些,周游列国后才觉醒,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中国,中国人比他在的时候还过得好一些,看看想想比比还是母奶比洋奶甜,话说过了头后悔了,整天想着怎么回大陆,看来郭台铭把企业搬出中国,企业马上有人替补,张三走了又有李四来,如同北大清华的学生享受着国家的免费培养,成才后跑到西方不回国一样,中国的地球照样转。不要着急,天塌不下来。
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会做好自己的事,在前进的道路上摸索,在制裁中崛起,逐步完善中国工业的门类齐全。
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还能保持齐全吗?
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过得真快,仿佛又在昨天。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说不定明天,这些企业又会搬回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顺其自然而又虽然,但是,地球是动的。
沧海桑田,气候在变。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心是浮动的,像水一样,清澈是沉淀的。
当山穷水尽时候,也有柳暗花明。
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场景有误。在另一个地方,或许,牛顿不是牛顿,爱因斯坦也不是爱因斯坦。
就像佛教,源于印度而弘法于中华,磅礴于天地。
绝地或反击。
因为安全,所以,它们又回来了。
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还能保持齐全吗?
没有哪个国家的工业门类是“齐全”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比较优势的工业门类,像中国现在就造不出高端芯片,以及各种生产芯片用的设备,所以才会被美国借此来大作文章。
这和美日企业搬不搬出中国关系不大,因为这一类高端生产制造的公司,通常也不会开在中国。
简单说下比较优势理论,就是每个国家掌握的生产技术不同,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也是不同的,每个国家都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这是能让每个国家都利益最大化的相互博弈的结果。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政治环境稳定,劳动力成本很低,因此在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制造、高端产品的组装上非常厉害。
所以中国的制造业是很发达的,覆盖的商品门类特别多,可以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商品,中国都有很强的完整供应链和生产能力。
这在今年初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10天就能建好方舱医院,这在世界上都是个奇迹,因为其他国家尝试后都发现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房屋主体的建造、水电燃气氧气、医疗用各种设备、生活设施等,所有环节都并不容易,没有政府强大的统筹能力,没有各方面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这个奇迹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还有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在只经历了短暂的缺口之后,产能在社会各方参与下,就能迅速扩大,最终不但能满足中国的需求,还能支援和卖给其他国家。这在其他国家也是不可能的。
但像呼吸机等高端点的设备,中国的企业也能做,但产能就受到了进口核心零部件不足的影响,无法大规模增产。
所以中国本身在中低端商品的生产能力上是非常强的,美日企业就算搬出中国,也不会对制造产生太大影响。
美日企业离开中国,影响更大的可能还是地方税收和就业,但其实现在并没有那么多外资要离开中国,商人是逐利的,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还是相对便宜,工人素质相对东南亚、非洲和南美还是高太多,供应链发达,尤其是目标客户就在中国的外企,搬走对他们来说损失还是很大的。
所以中国工业门类齐不齐全,主要还是得靠自己,现在最需要补的短板是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美日企业就算留在中国也不可能给你这些,现在各种政策其实都在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有一些瓶颈,相信总有一天能突破!
欢迎关注@财经大表姐,学投资,让财富增值,感谢您的点赞支持哦!
美日企业搬出中国,中国工业门类还能保持齐全吗?
只要有自力更生的思想,不去走租和买的道路那么设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