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赐宝钗红麝香珠串真的是指婚之意吗?

贵族圈里,说话不好好说话,喜欢暗示。第二十八回的端午节元春赐礼,宝玉宝钗的礼物相同,当然是贾元春在向贾府人暗示她有为宝钗宝玉指婚之意,但也有征求贾母等人意见的意图。

贾元春端午节的赐礼,用现代直白的话说就是:我想给薛宝钗和贾宝玉指婚,你们怎么看?有意见赶紧提,晚了可就赶不上趟了。元春这个操作并不隐讳,甚至可以说非常明显,这从众人的反应可以看得出来。

宝玉在得知自己与宝钗的礼物一样时,非常疑惑:

"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因为在宝玉心里,一向是认为只有林妹妹的礼物才应该与自己一样。

黛玉当然也是知道宝钗的礼物与宝玉的一样所暗含的意思,因而当宝玉问起黛玉不挑选自己所送到潇湘馆的礼物时,黛玉的话里就含了些自怨自艾的酸味:

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到了宝钗这里,同样有了回应: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尾。婚姻等于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对于贾元春的暗示和询问,在元春安排的清虚观打平安醮的时侯,贾母马上给出了回答:我不同意。

第二十九回,在清虚观打醮时,贾母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推了张道士为贾宝玉所保的媒,一是暗示出有金的并非一人。

在清虚观里,贾母丈夫的替身张道士为宝玉保媒,说有一十五岁的姑娘,生的好模样,聪明智慧,根基家当都配得过宝玉,只是不知道老太太怎么想,也不敢擅自做主。

贾母立刻表明态度: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大再定吧,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据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从贾母和张道士的对话里,我们可以听的出来,张道士是代表着元春在询问贾母,意思是我看中了薛宝钗,想要给宝玉、宝钗指婚,但是到底合适不合适,还得请老祖宗拿个主意。贾母也回答的毫不客气:薛宝钗,我不同意。

贾母不同意薛宝钗,不同意金玉良缘,对于这次贾元春的暗示,贾母也进行了反击。当然,他的反击不是针对贾元春。而是针对金玉良缘,针对薛姨妈和王夫人。因为贾元春在省亲对对待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是一样的,甚至喜欢林黛玉超过薛宝钗。第十八回,贾元春在看过众人诗作之后,曾赞:“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而且对酷似黛玉的蔷官十分宠爱。贾元春后来的态度为什么变了呢?自然是王夫人在探望贾元春时透露了自己的想法。而贾元春出于孝道,不得遵母命而已。若真是支持金玉良缘。为何不直接下谕旨,给宝玉宝钗赐婚,而采取这种暗示法?怕是元春心里也在衡量,为宝玉找一个什么人家才能做好自己的助力吧。

面对"金玉良缘"的进逼,贾母亮明态度后又是如何反击的呢,请细看贾母对待张道士所赠送宝玉的礼物上的举止言行。

张道士因受众小道士的委托,请求宝玉把降生时所含的"通灵宝玉"拿出一观,宝玉同意了。中倒是在观看了"通灵宝玉″之后,也送来了许多的贺礼。这些贺礼里有一件赤金点翠麒麟,于是贾母将它拿起来,笑道:

"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

贾母这句话是在挖坑,从后面宝钗的回答里,我们知道史湘云就有一个,贾母是史湘云的姑祖母,并且把史湘云养在身边好些年,史湘云每次到家不来,也是先去拜见贾母,贾母岂不知道史湘云也有一个金麒麟?他这样问,无非就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也在提示元春和大家,“金玉良缘”不一定就是指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项圈儿”。也可能是"通灵宝玉"和"金麒麟"。所以,不要一听到"金玉良缘",便想到"金项圈",搞什么拉郎配,实在是我们还有其他金饰可以选!

贾母的态度明确,反击有力,因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元妃对贾宝玉的婚事再不插手。至于最后宝玉宝钗终于走到一起,后来宝玉又出家做了和尚,其中的种种是非,则是以后的事了,不关此题的废兴。

元妃赐宝钗红麝香珠串真的是指婚之意吗?

《红楼梦》二十八回前,根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认为贾家形成了一股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议婚的风潮,甚至连聘礼都有所准备,不巧因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而搅和了。元春赐节礼,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一样,尤其是“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指婚的意思特别明显。反倒是很多人关注的红麝串大家都有,不太明显。那么,贾家内外这两股针对暗潮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简单聊聊。

(原文二十八回袭人)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甲戌侧批:金姑玉郎是这样写法。】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

脂砚斋的评语认为宝玉宝钗相同才是“金玉良姻”,所谓“金姑玉郎”就是这个配置。这也侧面表明元春赐节礼就是指婚暗示。不过这里有几个歧义。

第一,红麝串并非宝钗宝玉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有。宝玉宝钗明说红麝串,林黛玉和三春用数珠代指,也是红麝串。薛宝钗戴上红麝串去给王夫人贾母看,也因为大家都有,不突兀。

第二,礼品按份发放,不存在调包一说。皇家有皇家礼仪,礼物标签都是御用的,笔记也一样,王夫人不存在私自调换的说法。

第三,贾宝玉奇怪为什么他的与林黛玉的不一样,反倒与薛宝钗的相同。皆因傻傻如贾宝玉,也感觉到了府内有为宝黛二人议婚的说法。贾元春也正是听闻这个说法,受王夫人要求,才赐节礼作为阻止。

周汝昌先生对此很有研究,他是这样说的:详查二十七、二十八两回书文,宝玉十三岁生日时已有为宝黛议婚之迹象。如凤姐向黛玉云:你吃了我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一也;此指旧日婚礼中有下茶之一层习俗。宝玉又遣丫鬟佳慧送茶与林黛玉,二也;又如,凤姐令宝玉写一单子,大红妆缎与金项圈等物,此是婚礼所用之物,三也。凡此种种,据非闲笔。而恰在此时,元春所赏礼物中,独宝钗与宝玉同,此正可见宝黛议婚之际突生变故,故宝玉疑问莫非所赏之物有错乎……

对周汝昌先生的研究个人表示赞同。王熙凤其人不见兔子不撒鹰,她能当众拿宝黛姻缘调笑,一定有风声才可能。而她令贾宝玉写了礼账又说有话给贾宝玉,可惜贾宝玉急匆匆走出没有听闻具体。此迷案也难解,推测正是王熙凤有透露风声的意思。可惜这一切都被贾元春赐节礼搅和了。

贾家一直存在金玉良姻和宝黛姻缘的说法。虽说贾母王夫人各有支持,但贾政的意见特别重要。从贾政第十七回在潇湘馆的前身所说“若能月下在此读书,也不虚枉一生”,是为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正是对其后住在这里的林黛玉满意和对林家的羡慕。

宝黛二人真要议婚,必是贾政和贾母通了气,王夫人无奈之下才请动贾元春赐节礼以阻止。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回来,当众抱怨“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话中多有对贾政以儿女作为联姻对象以图中兴贾家的“包办”不满。元春对宝黛姻缘不满意,倒不一定对林黛玉不看好,多有和父亲赌气为了反对而反对,从元春省亲大观园这件大事,和对待贾环极苛刻这件小事,反映出其人格局不高,任性妄为做的出这种幼稚事。

从元春的高度看贾宝玉的婚姻,实在不觉得林黛玉比薛宝钗更合适。尤其贾元春省亲当天,宝钗、黛玉都帮贾宝玉作弊了。不过薛宝钗提示贾宝玉一个“蜡”字,成为贾宝玉的一字之师,反观林黛玉替贾宝玉做了一首诗,贾宝玉什么也没学到。二者高下立判。这就像现在考试一样,你以为监考老师没看到,其实老师在上面什么都知道。林黛玉的做法确实不如薛宝钗的做法令贾元春满意。

对元春来说,她本人考虑不到贾宝玉这么早的姻缘问题,用赐节礼来阻止荣国府内为宝黛二人议婚之事不过是遵循母亲安排,也并没有强行赐婚,不过拖延而已。确实从元春赐节礼开始,从贾母、到贾政先后都说过贾宝玉年纪还小,再等两年的拖延之语。显然是贾元春的意思打乱了贾母和贾政的计划,索性就拖下去了。薛宝钗年纪大宝黛二人两三岁,若薛家等不了提前出嫁,这事就解决了。可惜他们太小看薛家的耐性,薛宝钗最少等到二十一岁才嫁给贾宝玉,那时候林黛玉已经死了,你说这谁能想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元妃赐宝钗红麝香珠串真的是指婚之意吗?

元春赐宝钗红麝串不是指婚之意,元春是通过端午节赐礼宝钗与宝玉的一样,来表达撮合金玉良缘的意向。

为什么说不是指婚

元春作为皇妃,有权干涉弟弟和表妹的婚事,她确实可以指婚。但是从后面的情节发展来看,元春此举并非指婚。指婚是一件严肃的事,如果元春意在指婚,贾府就得照办,这毕竟是皇妃的旨意。截止前八十回,金玉良缘从没有提上正式的议程,期间贾母还流露出为宝玉求配宝琴之意,且贾府的下人看出贾母有撮合木石姻缘的意图。因此元春并未指婚,只是表明自己的意向。

元春为何倾向宝钗

元春在归家省亲之时,见到黛玉、宝钗,觉得她俩如娇花、软玉一般,后来论诗,又说她俩的诗非迎、探、惜能比。元春对这两个表妹的最初印象是旗鼓相当,她后来倾向于宝钗,应该是出于以下几点:

一,受王夫人的影响

王夫人每月初二、六日可以入宫与元春相见,她有机会向元春诉说宝钗、黛玉的琐细。薛姨妈和王夫人之间早已达成金玉良缘的共识,王夫人钟意宝钗,从王夫人的嘴里说出来的宝钗,一定比黛玉优秀很多。

二,看外在条件

黛玉有弱不胜衣之态,一看就知道有不足之症,身体怯弱。宝钗生而先天壮,肌丰肤白。元春认为宝玉应该娶更为健康的宝钗。

三,高处不胜寒

元春身处深宫,那里是争权夺利的中心。她需要权势和财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既而巩固贾府的地位。薛家虽说是皇商,然家资丰饶。而且据冷子兴说,薛家不止靠贾、史、王三家,他们家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薛家不是贾府的附属,自己也有一定的势力。贾府和有钱有势的薛家结亲,肯定比和正走向落败的林家强。

为何不直接指婚

既然宝钗各方面都好,元春为何不直接指婚呢?这牵涉到元春做人的素质和良心。王夫人既然向元春说出金玉良缘,也会告知元春贾母有撮合木石姻缘之意。

元春从小随贾母长大,祖孙之情想必不薄。元春虽贵为皇妃,到了贾母的正室,仍欲行家礼,可见即便是做了皇妃,天伦序常还是不能丢,贾母的祖母之威尚在。

元春既然知道贾母有心撮合木石姻缘,自然就不敢贸然指婚。一旦指婚,事情就没了回旋的余地,此举有强压贾母之意,违反孝道。贾母年事已高,若因此有个三长两短,元春情何以堪。因此元春只能采取缓和措施,略透微意,试探贾母。

试探的结果如何

元春在端午节之前,找清虚观的张道士做过法事,她有可能借这个机会让张道士帮忙,向贾母匿名提亲,以试探贾母的反应。

贾母这一天来到清虚观,张道士向贾母为宝玉提亲:

“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了,生的倒也好模样。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张道士说的那位小姐,和宝钗的年龄、家庭根基等都相符。如果贾母对这位小姐感兴趣,就表示贾母接受了元春的意向,同意金玉良缘。

但是贾母说宝玉不能早娶,又说不管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过就行,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不接受金玉良缘。

元春借赐礼表露出看好金玉良缘的意向,并未收到成效,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陷入对峙的僵局。如果赐红麝串等礼物是指婚,金玉良缘将会顺利进行,金玉良缘搁浅,正说明元春不是指婚。

元妃赐宝钗红麝香珠串真的是指婚之意吗?

首先,元妃的端午节赐礼是这样的,宝玉与宝钗的相同,三春黛玉的次一档比宝玉宝钗的少了凤尾罗和芙蓉簟。

原文:(袭人)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

黛玉初进贾府,是贾母派人派船去扬州等待数月才接回来的候门千金、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儿。贾府中在贾母身边的孙辈们中宝玉和黛玉的生活待遇样同,三春且打靠后。尤其薛家投靠贾府入住了与荣国府相连的梨香院之后,贾母更是只将宝黛二人留在身边,把嫡亲孙女三春搬出去住在王夫人房后的三间小抱厦中,并且交给李纨照顾。

宝玉习惯了以往总是林姑娘与自己同等的待遇,所以才会对袭人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

元妃这样独宝玉宝钗样同、三春黛玉次一档的端午节赐礼,是不是指婚呢?当然不是,否则“金玉良缘”不是早就成就了吗?

如果不是指婚,那么元妃有没有暗示自己支持“金玉良缘”的意思呢?至少是黛玉本人认为是有的,否则黛玉就不会对宝玉抱怨说自己没有“什么金什么玉”是个草木人儿了。

林如海去世后,黛玉成了贾府收养的孤女,一草一纸都由贾府供应。接着就是修建大观园“元妃省亲”,贾母亲自给宝钗过了十五岁生日,并且元妃下旨与宝钗众姐妹和宝玉一起搬到了大观园。搬入大观园之后,林姑娘面对怡红院丫头晴雯的“闭门羹”,忍气吞声不敢责问一声,孤独的站在怡红院外听着里面宝玉和宝钗的欢声笑语,偷偷的在风雨中哭得花鸟惊魂。

元妃赐下独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之后才过去了十天,农历五月初七贾母在怡红院当众夸赞宝钗“我们家四个女孩(三春黛玉)都不如宝丫头”,贾母还亲自替宝玉求宝钗“叫莺儿给宝玉打络子”。当天下午宝钗就亲自配了金线,叫莺儿把“通灵宝玉”络上了。

不管元妃的端午节礼有没有暗示支持“金玉良缘”的意图。黛玉不仅是被元妃的端午节礼定位为与三春待遇同等的贾府养女“我们家四个女孩儿”。在“宝玉挨打”的第二天,贾母也亲自出面公开定位了黛玉和三春一样是“我们家四个女孩儿”。

此后,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是和三春一样的“自家人”,与三春一样与宝玉是单纯的兄妹关系的基调,被元妃和贾母的一致表达确定了。见风使舵的凤姐再也没有调侃过黛玉“吃茶”,而是提醒宝玉“别喝冷酒”,还跟着问宝琴八字的贾母说想要做媒了。

元妃赐下端午节礼和贾母赞宝钗,的确是贾府的主子们从此不再涉及“木石姻缘”话题的转折点。

元妃赐宝钗红麝香珠串真的是指婚之意吗?

有人解读为宝玉、宝钗有“红麝香珠”,而黛玉她们没有,由此推断元春赞成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

不是这样的。宝玉、宝钗得到的礼物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而“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这“数珠儿”就是指的红麝香珠。“香珠”,有多种叫法,如香串、数珠儿等。

否则,依黛玉的个性,如果她没有,见到宝玉要看宝钗的红麝香珠并且对着宝钗的酥臂发呆,还不将宝玉呛死。

宝玉、宝钗单有,而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没有的,是后面两件。即: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这,或许是元妃对薛宝钗选秀失败的安慰。

元妃赐宝钗红麝香珠串真的是指婚之意吗?

元春赐给宝钗红麝串并没有指婚的意思,赐给凤尾罗和芙蓉簟才是指婚的试探。原因如下:

第一,元春赐给宝钗红麝串,同样也赐给黛玉和三春红麝串。难道宝玉要娶5个女人,包括三个妹妹?

我们看看元春端午节都赏赐给宝玉黛玉、宝钗和迎春、探春、惜春说明礼物。

原文二十八回,袭人命小丫头将元春赏赐的礼物取来。

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元春赏赐给宝钗和宝玉的礼物一样没错,只是宝钗比黛玉和贾府三春多了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红麝串黛玉和贾府三春都有。因为这些人中,只有宝钗戴上了红麝串,而且宝玉要求看宝钗的红麝串,所以读者只记住了宝钗羞拢红麝串。自然而然地以为元春单独赏赐给了宝钗红麝串。并且因为这串红麝串认为元春有指婚宝玉和宝钗的意思。

红麝串不是元春指婚宝玉和宝钗的证据。如果是证据,那么黛玉和迎春、探春和惜春都有红麝串,难道元春要让自己的弟弟娶妹妹不成?

第二,元春指婚的证据是凤尾罗和芙蓉簟。

元春有指婚宝玉和宝钗的意思,但不是用红麝串指婚,而是用凤尾罗和芙蓉簟来指婚。因为宝玉和宝钗同时拥有凤尾罗和芙蓉簟,其他姑娘则没有。

当宝玉知道自己和宝钗的礼物一致,和黛玉的礼物不一样的第一反应是传错了!“这是怎么个缘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以前宝玉和黛玉的礼物应该是一样的,唯独这次不同。显然这是元春刻意为之。

第三,元春赐礼,表现了她高超的手段。

对于宝玉的婚姻,贾府分两派。以贾母为首的挺黛派,他们支持宝黛姻缘;以王夫人为首的挺钗派,他们支持金玉良缘。

王夫人每月都有机会进宫见元春,她应该把对宝玉婚姻的烦恼说给元春听,然后要求元春支持自己。

元春爱母亲,也爱祖母,同样也爱弟弟宝玉。弟弟的婚姻大事,也是元春的心病。元春只好听从母亲的意见,在端午赐礼时,表达自己对宝玉婚事的态度。

不过元春耍了一个小花招,她赐给宝钗的凉席图案是芙蓉花而不是牡丹花。

大家知道,宝钗是牡丹花,代表富贵。而元春是皇妃,她应该喜欢雍容典雅的牡丹花,赐给宝钗的凉席图案也应该是牡丹花图案的凉席。可是元春偏偏选择了芙蓉花图案。

1.元春赐宝钗芙蓉花图案的凉席表达了两个意思。

首先,这款凉席是为宝玉和黛玉量身定制的。

元春、宝玉和黛玉都是贾母亲自培养的孩子,他们的性情、趣味、爱好和志向也应该是一样的。从元春回家省亲的表现来看,她不以皇妃为荣。反而表达出她喜欢过平凡生活的理想。

宝玉和黛玉同元春一样,都不喜欢仕途,喜欢平凡人的生活。从元春那么喜欢林黛玉写的诗来看,她喜欢林黛玉;从元春特别优待长得像林黛玉的龄官来看,她喜欢林黛玉。

从林黛玉喜欢元春排在第一喜欢的潇湘馆来看,黛玉的兴趣爱好与元春一致。元春应该是看好宝玉和黛玉这一对儿。

元春早早就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准备了端午节礼物。而且特意选择了芙蓉花图案。芙蓉花属于黛玉,黛玉代表风露清愁的芙蓉花。这款芙蓉花图案的凉席是为林黛玉量身定做的。

其次,本该属于黛玉的端午礼物被给了薛宝钗。

端午节前夕,应该是王夫人进宫拜见元春,顺便提出给宝玉指婚宝钗。元春不能违背母亲的心意,但是也不想违背自己和贾母的心意,所以将给黛玉准备的礼物,转送给了宝钗。因为不是为宝钗量身打造的,所以给人留下疑点,并且这个礼物也就不完美,也就不能达到王夫人预期的效果。

2.这回端午节赐礼,宝玉的那份送到贾母房里,其他人的礼物送到王夫人房里。

原来元春赐礼,姊妹们的礼物都送到贾母房里。例如,元宵节猜谜语的奖品就送到贾母房里。这次端午节赐礼,只有宝玉的在贾母房里。

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分一分的写着 签子,怎么会错了呢。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我去拿了来了的。”

从袭人的话里得知,只有宝玉的礼物在贾母房里,其他人的礼品都在王夫人房里。这回与以往的赐礼方式不同。元春这是委婉地表达,这是遵循母命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宝玉婚事的一个试探。

如果大家都同意,以后就会赐婚,如果不同意,就暂时缓缓,反正宝玉的年龄还小。

贾母清虚观打醮,元春改变了赐婚的主意。

元春让贾府的爷们去清虚观打醮,可是贾母要去凑热闹,于是贾母轰轰烈烈地去清虚观打醮。在清虚观,贾母拒绝了一个15岁女孩的求亲。并且巧解金玉良缘,史湘云和贾宝玉也属于金玉良缘。贾母表示宝玉不着急订婚,命里该晚娶亲。

贾母的所作所为,元春应该明了。于是此后,再也没有这样赐礼的时候。

总结

红麝串不是元春赐婚的证据,凤尾罗和芙蓉簟才是元春用来试探是否给宝玉赐婚的证据。不过因为贾母清虚观的一番作为,元春打消了给宝玉和宝钗赐婚的念头。元春没想到她本打算赐给黛玉的芙蓉簟,转赐给宝钗后,上演了一幕宝钗李代桃僵的大戏。宝钗冒黛玉之名嫁给了宝玉。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要也得要;不是你的,怎么抢,都不是你的。即使抢到手了,仍然会失去。

宝玉本不是宝钗的,可是宝钗偏偏抢到了手里,甚至不惜冒名顶替,也要得到宝玉。得到了,又怎么样!宝玉宁可烟蓑雨笠卷单行,芒鞋破钵随缘化,也不愿意和宝钗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宝钗还是失去了宝玉。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