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崇祯?
生不逢时,成为明朝的末代皇帝,或许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悲剧!
崇祯其实挺可惜的,想当年少年天子,意气风发,平定阉党,独揽朝纲,勤政节俭,誓要中兴大明,到最后叛军兵临城下,他杀妻杀女,吊死于煤山。
其实原本这皇帝就轮不到他朱由检作,老朱家传到他这一代,皇帝叫做朱由校,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天启皇帝!
他朱由检就是个王爷,普通的藩王!众所周知,明朝的王爷那是最享福的,有封地,有钱花,过的生活那叫一个滋润。朱由校本该就是这样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终长成一个大胖子!但是上天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那个木匠哥哥落水以后就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就这样死了。天启没有太子,于是临终前,便把皇位交给他,
就这样,信王朱由检,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大明王朝,在他手中,走过了最后的十七年。
这十七年,天灾人祸不断,朱由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烂到骨子里的大明王朝!
在明神宗30年不上朝,内导致朝中党政不断,外没有即时的制衡女真各部落,导致努尔哈赤崛起。明熹宗在位7年,宠信宦官魏忠贤,不问朝政。
传到他手里,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
首先,突如起来的“小冰河”,在不断的消耗着明朝的国力!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还有那到处横行的瘟疫,“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而因此而引发的农民暴乱,也在逐渐燎原,没有办法,民以食为天,他们没饭吃,为了活命,那就会造反。在辽东关外,女真人虎视眈眈!
总而言之,瘟疫、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这都让崇祯难以作为!
崇祯虽然在很努力很努力的去挽回这一局面,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当时明朝的真的很难逆转!
当然了,这样的局面,不仅仅是老天爷和父兄祖辈得过错,他崇祯作为一国之君,也是要负责的。
说实话,这个人不太适合当皇帝,他作为一个王爷半路出家,既没有像兄长那样从小接受帝王心术的教导,也没有老祖宗朱元璋那种实践出真知。无论是经验还是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虽然他兢兢业业。但事实上,却每办出什么漂亮事儿。
当初他初登大宝,少年天子剿灭阉党,杀魏忠贤,肃清朝纲,意气风发。而大将袁崇焕也号出“一把尚方剑,五年复辽东”。
说实话,那是明朝最有希望翻盘的一年。可是这都被崇祯自己给葬送了。比如说杀魏忠贤,灭阉党虽然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杀完以后,他并没有能够妥善的处理好东林党,导致其一家独大,文人误国,腐败之风,更甚从前。
而杀袁崇焕更是这种非常时期的一大败笔,在整个明末,对女真作战,能够取得大胜利,除了袁崇焕,应该没有第二个人。从此以后,辽东战事再无可用之人!
事实上,我觉得这个人性格有缺陷,刚愎自用,却又没有主见,反复无常!这样说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但确实如此啊。
面对李自成等人的杀伐不果断,导致其东山再起,最终覆灭了大明王朝。面对清朝的和战不定,导致明朝边患始终是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特别是当年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原本想迁都的崇祯,却因为没有官员复议,最终作罢,导致自己丧失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那种时候,明显就是需要领导做决断啊,他崇祯却还在等着底下人的意见,却不知底下群臣都在看着他!如果他能学学当年得赵构,将一个“逃”字玩出花样,明朝不至于亡得如此之快。
南明有没有崇祯,绝对是两个景象!
所以总的说来崇祯是个很努力的皇帝,他一生勤政,春节之时也不给自己放假,他心心念念要中兴大明,只是自身能力有限,再加上当时明朝却是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
如何评价崇祯?
谢谢邀请:
崇祯皇帝从小长在深宫中,对官场的派系斗争非常清楚,尤其对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深恶痛绝,他十六岁即位后,立即诛杀了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从这点可以看出崇祯帝是一个明变是非,性格刚强,行事果断之人,由于他的果断,当时大明上下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来挽回衰微颓废的大明王朝,他本人也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崇祯帝在铲除阉党后,虽然励志图强,洗雪冤案,重新启用天启朝被罢免的官史,禁止朋党,但由于长期以来弊病太多,一时难以扭转政局,再加上他性格多疑,急功近利,在朝政决策中多次犯下许多大错,由于疑心太重,对外臣不放心,他又重新任用了一批宦官,导致了宦官权力过大,统治内部矛盾愈加尖锐,这似乎又走到了前朝衰败的不归之路,埋下了王朝覆灭的伏笔。
崇祯末期,两股势力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一股是在沈阳以皇太极为首的大清政权,另一股是在西北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原本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成绩还不错,然而崇祯的心急和猜疑,将领只要有一次失败,不是处死就是遭贬,重臣几乎被杀绝,搞的人心慌慌,无人再愿为大明出力,可谓是自毁长城。
崇祯帝十六岁登基,即不过贪恋女色,也不懒散怠政,对国事竭尽全力,对自己勤俭节约,把所有精力全用在挽救大明王朝的事业之中,但他用生性多疑,少施恩惠,诛灭将领等一系列错误,最终没能实现他的中兴之志,反而做了大明江山的陪葬品,把十七年的努力化作了一场春梦,但他十分关心人民,面对即将进城的起义大军,他在遗书上写道“勿伤朕百姓一人”,这决不是最后的表演,在这之前,他也曾要求吴三桂救驾时“宁可舍弃土地勿舍弃人民”,对一个未代皇帝来说,这种爱人民大众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呢?你说是不是?不知你可认同我的观点,如有同感,别忘了点赞,谢谢阅读。
如何评价崇祯?
诚谢悟空邀请:
1.崇祯作为帝王,个人品格无可挑剔。
能做到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在执政期间,诛灭了权倾一时的魏忠贤阉党,能起用文武双全的袁崇焕,注重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有一定成效,是名副其实的有远大理想、励精图治、身体力行的好皇帝。
2.但由于个人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基本上 与臣子的关系处于彼此仇视,共同依存、相互利用状态。
在风雨飘摇中登基的崇祯,在位的十七年,对内要镇压农民军,对外要抵抗后金侵略,于朝庭还要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他严苛、刻薄、猜忌、对文武百官动辄问罪、下狱、凌迟,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造成国家人才灭失,众多志士仁人不敢主动参与安邦兴国。
3.他既无治国战略思想,在用人方面又无驾驭能臣之术,还广培私人集团,重用大批太监;而战乱又迫使他摊派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直弄得民不聊生,明末的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等农民起义就是他敛财苛政导致的。
4.死要面子活受罪。
有勤政爱民的一面却错误百出,在辽东战局屡败之际,拒不采纳周皇后等人的迁都谏言,自己却上煤山自缢;让大明江山易人,令人扼腕叹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如何评价崇祯?
《走向共和》原著里,慈禧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晏海中国泰民安?
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因为没有军费而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不想着为北洋水师募集军费,反而要把军费用来修园子来庆贺她的寿辰。
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为国进言,希望慈禧为北洋水师考虑一下,谁曾想慈禧竟然冒出那样的一番话。
这番看似有点道理的话实则混账至极。。。把自己的体面放在国家利益的上面,这难道还能是对的?
慈禧难道就不明白,只有大清国强大了,她才能有体面;而不是反过来,她体面了,大清国才能强大!
她当然明白,只是她自私,自欺欺人罢了!
回到崇祯皇帝的问题上,其实,崇祯皇帝和慈禧太后犯了同一样的错误。
把个人的荣辱、体面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要!
崇祯皇帝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视过高,而且好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而且特别喜欢意气用事。
谁要是惹他不痛快,他就让谁更不痛快!
他没有能力去折腾他的敌人,就只能去折腾他的手下。。。他手下很多大臣,就是被他的意气用事给害死的。
例如说陈新甲。
兵部尚书陈新甲向他建言暂时跟满清议和,好集中兵力剿灭国内大大小小的起义军。
这虽然是一个权宜之计,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崇祯默许此事,但要陈新甲秘密行事,因为和满清议和的事一旦泄露了出去,必将引起内外的激烈反对,崇祯帝自己也会饱受非议。
等到陈新甲好不容易和满清谈判成功时,却好死不死一个不慎让下人把和议的内容当做报纸泄露了出去,一时之间举朝哗然,崇祯一气之下把陈新甲杀了,还撕毁了还不容易才谈成的和议。
与满清的和议靠不靠谱姑且不论,这个兵部尚书陈新甲可是当时明朝里为数不多的军事人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崇祯帝就能硬生生地把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给杀了。
例如说孙传庭。
“传庭死,明朝亡”,孙传庭是比陈新甲更加牛的人物,因为孙传庭可是能上前线打仗的,而陈新甲顶多在后方指挥调度。。。孙传庭曾经把李自成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明朝灭亡前几个月,刚从牢里出来的孙传庭向崇祯夸下海口,说只需给他5000精兵,他就能剿灭李自成,崇祯就拨给了他5000精兵(事实上就是一班老弱残兵)。
可是等到孙传庭去到潼关时,才发现自己太过轻敌,短短几年间,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人,自己的五千“精兵”明显不够看,于是他赶紧向崇祯要求增援,谁曾想崇祯帝竟然不答应,还硬逼着孙传庭出关退敌。。。注意,那可是大明朝最后的机会,潼关一破,北京岌岌可危。
孙传庭被这样胡搅蛮缠的崇祯帝逼得无路可走,只能带着军队去送死。孙传庭死后没几个月,北京城就被攻破了。。。更可气的是,孙传庭死了之后,崇祯帝还以孙传庭临阵脱逃为由不给任何抚恤。
崇祯帝一生多次下“罪己诏”,几乎每一次战败都会来上一诏,但每一次下诏,他都要找理由杀一批官员。。。不管这些官员有罪没罪,有错没错,反正我不高兴,我心里有火,我就杀官员给自己出出气。。
杀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北京城破之前,没有一个官员陪在崇祯帝身边(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王承恩);北京城破之后,崇祯帝和周皇后暴尸街头好几天,只有一个六品主事买了棺材替他们收殓。。。其他大小官员权当没看见。
上面说崇祯帝某些地方很像慈禧老妖婆,但某些地方也很不像,例如说崇祯帝不自私,很节俭,他不像慈禧那样喜欢乱花钱,更不像慈禧那么自私。。或者这么应该说,他事事都以儒家思想的圣君形象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去做一个这样的圣君。
为此他平日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克勤克俭,经常熬夜加班,吃得少穿得破,让自己的私德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他自己也为此沾沾自喜,引以为傲。
崇祯帝大言不惭地说唐太宗李世民比不上他,因为李世民弑兄屠弟,私德有亏。
也许崇祯帝在私德上确实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问题是这样的人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了吗?
古往今来,私德有亏,却把国家经营得红红火火的皇帝多了去,弑兄屠弟的李世民算一个,杀戮功臣的朱元璋算一个,造反夺位的朱棣也算一个。。。
这些人当中那一个把“圣君形象”当做一回事?他们考虑的只是实际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荣辱。。。他们不会像崇祯帝那样,牺牲国家利益去维护自己的颜面。
我想崇祯皇帝大概没有搞明白好皇帝与治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皇帝,只有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自己才会是个好皇帝;而不是自己必须是个好皇帝,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没有国泰民安的丰功伟绩,哪来的圣君形象?。
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去逼死对国家而言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做法说白了死要面子活受罪。
崇祯皇帝也许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更在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平日里生怕别人说他这不好那不好,说他不是好皇帝,所以他宁愿放弃掉国家利益也要去追求一个“圣君形象”,宁愿自欺欺人也要维护自己心中对自己的评价。
我是一个好皇帝,无论如何都得是一个好皇帝,任何与我好皇帝形象的一切都必须抹杀掉,不管是不可多得的大臣还是忠心耿耿的部下,任何有损我好皇帝形象的臣子都必须弄死。。。。
像崇祯皇帝这样用伦理道德去治理国家,到了最后却搞得道德形象居然比国家更加重要。
这样的做法,就好像《西游记》里面的金池老僧,他身为佛门弟子,不去追求佛理上的大彻大悟,反而去大兴土木去建造美轮美奂的佛像,搞到最后佛像比佛理还要重要。。。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如何评价崇祯?
勤而不智,检而多疑。亦难持国也。
当时千疮百孔的大明需要一位能足够力挽狂澜的人带着它沿着历史的车辙继续前行,很可惜崇祯不是这样的君王。也可以说在经历了很多荒唐帝王的统治,朝政腐败还有农民起义军还有满清鞑子的虎视眈眈加上小冰河时代的到来。终于在历史的尘埃中大明王朝这座三百多年的大厦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李自成的兵败,满清入关,剃头令,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湘潭屠城等等之后无数的汉人奋起抗争,但均被镇压。 整个神州大地尸横遍地血流漂杵。
入主中原后清朝政权以极其冷血的方式杀了数以万计的汉人坐稳了江山。少数民族得了天下后似乎都很排斥汉人,总是把汉人作为下等人(声明一下并不是挑拨民族关系,包括元朝,五胡乱华也是一样)旗人自视高人一等享有很多的特权,不用劳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加上闭关锁国和满清政府的狂妄自大。天朝大国的美梦最后被英国人用船舰利炮轰碎了!又引发了中国数十年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崇祯皇帝和满清统治者面对国破家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崇祯帝比较有骨气严格的执行了明朝的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最后的遗诏: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毋伤百姓一人。反观慈禧太后:尽天朝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
如何评价崇祯?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大明作为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不是朱由检不努力,只是此时最后一棒,交到了他的手中,明知最终是死,也得咬牙坚持下去。崇祯不想成为亡国之君,如果国家亡在他手中,他没有脸面面对列祖列宗。所以崇祯一直很努力,每天只睡3-4个小时,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处理政务、商讨军情。
天启皇帝明显比崇祯差的太远,要论勤政程度,崇祯甚至能超过太祖朱元璋。崇祯时期最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老百姓,另一种就是皇帝。下面的大臣可以辞官、可以回老家养老,甚至还可以投降,但是崇祯不可以,不论到了什么地步,他必须坚持,他不能放弃,因为他是一国之君,除非他死。
要论大明混得最惨的皇帝,也还是崇祯,从接任君主之后就没有一天安生日子。崇祯二年,就发了己巳之变,皇太极带精兵直接打到了京城脚下。崇祯马上命令各地军兵前来勤王,袁崇焕不听命令把清军引到了京畿重地,差点就让清军攻入京城。虽然最后击退了清军,崇祯也是一身的冷汗,无奈之下杀掉了袁崇焕。
崇祯执政十七年时间,从他执政开始陕西就报发了农民起义,从此国内起义不断。一方面是天灾,北方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正值小冰河时期。由于自然灾害,还爆发了大规模瘟疫,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无奈当时没有解决办法,只能任其蔓延。
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国家没有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加在百姓身上,在本身的赋税之上还加了辽饷、剿饷、练饷,老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也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然而此时的崇祯也实在是没有办法,除了找老百姓要钱,他不知道怎么解决。
贪腐更是严重,每每到了快亡国的时间,贪墨这种事情就成了平常事,官吏们活得都挺滋润,甚至崇祯皇帝都只吃素食、衣服甚至都打着补丁,但崇祯手下的官吏们依旧纸醉金迷。朝廷下发的赈灾粮根本到不了百姓手中,这也是逼着老百姓造反。
崇祯发现贪腐事件后,曾经严厉查处,后杀掉了几个贪腐官员,但仍旧解决不了问题,贪墨问题上到朝廷下到地方,已经腐败到了大明帝国根基,无法解决。就像崇祯初期铲除阉党一样,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都同气连枝,对阉党判罚极其轻微。最后还是崇祯直接下令,阉党成员被全部诛杀。
因为辽东防务,崇祯宫内从来没有举行过什么大型宴席,大量太监、宫女被辞退,都是为了降低消耗,全力抵抗满清和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大举南下,退休的孙承宗遇难,卢象升战死沙场。此时的崇祯真实想法是议和,也是唯一能挽救大明的办法,但无奈的是此时的文官集团已经掌握大权。
文官集团不同意议和,所有人都坚持死战不退,崇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明知道最后是个死,还得玩命死磕。内部的起义军刚刚解决,满清就来入侵,清军撤兵,而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又成了气候。是拆东墙补西墙,西墙补好,东墙又倒。
我们无法想象崇祯当时顶着多大的压力,在众叛亲离之下,他依旧没有放弃,但终究无力回天。崇祯帝只能以死谢罪,1644年三月,崇祯自缢身亡,崇祯是犯下了很多错误,不过他也应该受到后人的尊重和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