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史太君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等一的风流人物,可是为什么却给贾政找了王夫人这样的妻子,再看看宝玉的婚事?

千万别以为荣国府,一直都是一个高光的公侯府第。当第一代、第二代荣国公活着的时候,荣国一定高不可攀。

所以那个时候的贾代善,才能娶到像贾母这种模样、才干、能力不缺,又是门当户对的金陵世勋史侯家之嫡女。

当贾元春被封贵妃的时候,荣国府才又一次回到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高光时刻!在此之前的荣国府,在冷子兴的眼中只有与萧疏与衰败。

贾政的婚事,要在贾元春封妃的这一个时间点,往前推大约三十年。那个时候,正是荣国府落寞的开始……

一.贾政其实不高贵

贾政后来在荣国府独一无二的家庭地位,一方面源自于,贾赦这个人实在是太糟糕;另一方面源自于,贾元春的获封贵妃,给他带来的国丈身份。

如果单看贾政本人,他真的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贾政是第二代荣国公的儿子不假,他是嫡子也没错。但他只是次子,荣国府世袭的爵位,和敕造荣国府这个府第,其实都不属于他。

世袭一等将军的爵位是贾赦的;如果荣国府不败,在未来的日子里整个荣国府,也将由贾赦来继承。

贾政能从这个豪门公府继承到什么?

只有荣国府的财产。

也就是说只有荣国府在祖籍的一部分土地、田庄,还有荣国府的可以折现的那部分物品,才有可能属于贾政。

而且还是贾赦、贾政这二位兄弟平分。

相比起贾赦,贾政的财产真是少的可怜!

当然看一个人,不能只衡量他的财产,要全面分析他的综合素质。

《红楼梦》中,只是说贾政酷爱读书,可从未说这个人是个考科举的苗子。

爱读书,和有本事做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八股文章,这两件事相差十万八千里。

《红楼梦》中的反封建,只是强烈地讽刺贾雨村那样的腐儒。

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无论是中进士的贾敬,还是进学的贾珠,都有着细致的笔墨。

可是放到贾政这来呢?

他其实和孔乙己差不多,都是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那种人。

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①原欲以科甲出身,这本来就是作者给贾政的一块遮羞布。

如果有那个本事,为什么不早考?

贾政的亲生儿子贾珠,可是十四岁就进学。

②当时的皇帝可以给贾政一个主事之衔,还让他入部学习,足以说明他当时不是一个顽童,怎么也得十几岁,像个样子。

十几岁的举人很少,可十几岁的秀才比比皆是,算不得是个新闻。

像贾政这种出身豪门,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和足够的社会背景。

他考不上科举只能证明本人有问题,不存在任何的内幕。

③明清时代对在职官员参加考科举,并没有禁止性规定。

也就是说贾政如果有那个本事,皇帝赏了他一个官,也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如果真的能考中,那他就是豪门子弟中的一股清流。可以攀亲攀到任何一位世家小姐,可惜偏偏不是……

二.王夫人已经是贾政能攀亲的极限高度

荣光府这种豪门贵族的婚姻,都是两个家族的利益相互交换。

贾母的儿子又不多,只有两个,所以她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两个儿子的婚事。

如果认真的分析一下,就知道在贾政开始议婚的时候,荣国府是一种孤儿寡母的状态。

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

①张道士的这句话,说明了荣国公贾代善其实过世得很早。至于贾赦和贾政,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

豪门贵族间的朋友圈儿,最是一个拜高踩低的地方。

当荣国公贾代善活着的时候,荣国府自然轰轰烈烈。

可是当贾代善一旦过世,荣国府毕竟有豪门公府的架子做支撑,不会马上落到树倒猢狲散的下场。可是这也足以意味着,荣国府衰败的开始。

贾政本人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他没有爵位,官位还是皇帝赏的。

没有爵位,就意味着贾政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支撑;

皇帝赏了一个官儿,这根本不能证明贾政有真正的能力。

那么豪门贵族在为女儿择婿时,凭什么看上他?

古代均认可的婚姻状态是,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女儿可以适当地高攀。

所以豪门贵族在为女儿择婿时,无论是门第、还是公婆、以及男子的个人品德能力,都要认真地挑选一番。

其实是《知否》就是一个低配版的《红楼梦》。知否中的盛紘,能娶到贵族的嫡女王若弗,一则因为他的嫡母是勇毅侯府的嫡女;二则是因为他本人是两榜进士!

两榜进士,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出身。

林如海也是同样的原因,他探花郎的身份,才能让贾母下决心把荣国公的嫡女嫁给他。

进士出身,可是贾政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梦想。

那么豪门贵族中,容貌、才情、个人能力都是一流的嫡女,贾政根本高攀不上。

倘若选一个才华横溢的庶女,荣国府又看不上,所以贾政的婚事就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再来贾政再来看王夫人,王夫人有着与贾政相配的豪门嫡出身份。

那时候的王家,也只空有一个爵位。

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成为京营节度使,那也是二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所以那个时候的王家能看中贾政,如果当时王夫人家中的父兄有爵位,又有正式的官职的话,恐怕贾政都高攀不上。

王夫人同样出身豪门,身上一定有不输于贾政的气度。

王夫人议婚时差在哪儿了?

最重要就差在了,王家极不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

别说知史,而懂兴衰;也别说读书,而明得失,就连闺中游戏的那种诗词歌赋,王夫人也样样不通。

王夫人这个人无趣到了,连闺中游戏行酒令时,说些戏文、俗话都不会。

这样的姑娘,真正的诗礼大家断乎看不上。

可当时的贾政,挑不了那么多。

可能的话,谁都想一个想娶一个有盛华兰一样的财富、家世;有盛明兰一样的能干、忠诚;有林噙霜一样的女性魅力和红袖添香的情调。

可是,何处去寻这样的女子?

就是曹公笔下那些大观园中钟灵毓秀的姑娘们,也并不全是优点。

想选一个为妻,只能看更重哪一方面。

毕竟贾政自己,也不是爵位的继承人。

王夫人不仅出身豪门而且是嫡女,她还有过在自己家中管事的经历。

嫁进来,到贾政房里做一个合格的主妇,王夫人的身份的确绰绰有余!

请读者们注意,贾母在为贾政选择妻子时,并不会按照荣国府的当家主母去选择。

因为正常荣国府的当家主母,会是贾赦的妻子。

如果只管理贾政的小家,王夫人的愚蠢与浅薄其实显得不是那么明显。

可当后来王夫人开始管理荣国府大家时,她的没有眼界与格局,才显得特别突出。

豪门贵族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贾政在官场混迹多年,也不过就是一个五品小官。

可后来的王子腾呢?

从名不见经传,到混到京营节度使,再到九省统治,他的官越做越大,王夫人的背景也就越来越强。

当王夫人的背景越来越强时,她的话语权自然越来越大。

别说宝玉的婚姻,弄出个什么金玉良缘是错误。

就是贾琏娶王熙凤,贾家与王家的第二代联姻,就已经是错误了。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是必然的趋势,荣国府这样赫赫扬扬的大家族,不可能永远富贵繁华下去。

这样的公侯府第必然面临着转型,而抛弃豪门贵族,选择与与清贵的书香门第联姻,是贾府转型的最快方式。

贾府最佳联姻的家族,就是贾政为贾珠的妻子李纨那样的国子监祭酒的家庭。

只有这样的联姻才不会被帝王所忌惮,只有这样的联姻才能让家人更平安。

贾府的人,其实早就不应该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了。

贾政和王夫人就像一对挂名的夫妻,他们有着利益的牵扯所以不能撕破脸。可实际上,他们矛盾重重。

无论是对子女的教育,还是对家族未来发展的方向,王夫人与贾政的态度都截然相反。

可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贾政喜欢林家那种书香门第的家族,可又扯不断王家能给他带来的关系网。

后来的贾宝玉薛宝钗,会复制贾政同王夫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出于家族的利益而结合,彼此由于人生态度不同,带来天然的矛盾,却又无可奈何。

想来史太君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等一的风流人物,可是为什么却给贾政找了王夫人这样的妻子,再看看宝玉的婚事?

《红楼梦》中己经写了四大家族,连络有亲。

一、封建时代官宦家族婚姻要讲门当户对,相女配夫

史老太君是一门双候的史家的嫡女,在出嫁时贾家一门双公,而贾代善已立为荣国府世子,经双方父母相看,认为两人品貌相当,而贾代善和贾母也都能力出众,门户相当,自是可以做亲。

而到贾政相亲之时,贾代善仍为公爵,宁国府己降一格为一等将军。但是贾赦是长子,估计已立为世子,贾政是嫡次子,没有继承爵位的权力,只是一个无官无品之人,需要凭自己的努力去科举考试,所以在婚姻市场上价值就低了。

而王家受封本来爵位就是伯,到王夫人父亲相当三等将军,下一代已非勋贵,所以只是王家大小姐,配一个公府嫡次子还略差一些。但王夫人美貌,是个响快人,贾珠三兄妹都貌美可见一斑。所以仍然是门当户对。

到贾琏、宝玉一代,万员琏仍能承三等将军,贾宝玉只是五品官的嫡次子,贾母本来想搭林如海的顺风船的,没想到林如海早逝。林黛玉也好,薛宝钗也好,配宝玉家世都足够了。

想来史太君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等一的风流人物,可是为什么却给贾政找了王夫人这样的妻子,再看看宝玉的婚事?

贾母和王夫人之间最大的矛盾在于宝玉的妻妾人选不一,这是后来才产生的龃龉。除却这个因素,王夫人在各方面都符合贾母的儿媳妇标准。王夫人与贾政的婚姻情状,和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情状大不相同。王夫人和贾政的婚姻,总的来说还算和美。

女孩儿时期的王夫人

王夫人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家族的势力在金陵拔尖,堪匹贾府。贵族家庭的婚姻讲求门当户对,王家的女儿嫁入贾府,再合适不过。

王夫人在姐妹中排行第二,贾政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排序上两人亦是匹配相当。

王夫人做女孩儿时,与兄长居住在京,管理家务,接待堂客,可见王夫人年纪轻轻已有治家能力。

王夫人接待穷亲戚刘姥姥母女,给刘姥姥留下了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的印象。可见王夫人善于待人接物,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家世好,有能力,善处世。选这样的姑娘做儿媳,贾母的做法没毛病。

王夫人与贾母婆媳之间

宝钗讨好贾母,说“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说:

“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贾母说王夫人“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这是嫌弃王夫人吗?当然不是。

贾母这话是当着薛姨妈、宝钗、凤姐、宝玉说的,这四个人都是王夫人的至亲,薛姨妈和宝钗又是贾府的客人。在这么和谐的气氛下,贾母若对王夫人口吐嫌弃,那就太不会做人、太蠢了。

贾母的话里,有夸凤姐嘴甜的意思,也有对不会说话讨好人的王夫人的体谅、怜惜之意。

宝玉说:“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贾母固然喜欢嘴乖的,但也能看出不大说话的好来。

贾母年轻时就是个巧嘴利舌的,现在老了喜欢热闹,她会更偏爱凤姐这样口齿伶俐的人,但不是就一定会讨厌嘴笨的。

我们在生活中不会只喜欢某一类人,我们的朋友里往往既有开朗活泼的,也有端庄持重的。我们对一个人印象的好坏,取决于相处时的舒适度,只要对方的言行令自己舒坦,就会产生好感。

王夫人话不多,但是人前人后都扮演着孝顺儿媳妇的角色。贾政打宝玉时,王夫人冲进外书房规劝,说打死宝玉事小,把老太太气出好歹事大。无论什么事,都说“老太太说怎么好就怎么好”。

王夫人的言行基本能符合贾母的心意,所以贾母对薛姨妈说:“你这个姐姐他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可是委屈了他。”

贾母与王夫人婆媳之间,如果没有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暗斗,可以称得上是和谐婆媳标范了。

王夫人与贾政夫妻之间

王夫人端庄沉稳,有仁厚之名。贾政正直端方,亦有宽厚之貌。夫妻俩的性格没太大差距。

贾政打宝玉,王夫人虽说是哭劝,事后也赞成袭人所说的“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在管教孩子方面,王夫人贾政夫妇没有太大纷争。

王夫人和贾政育有两子一女,生小儿子宝玉的时候,王夫人已经三十多岁。夫妻俩的感情不算差。

贾政的两个小妾——赵姨娘、周姨娘。周姨娘不知道什么娶进来的,赵姨娘可以通过探春的年龄,大致推测出是在王夫人生宝玉前后纳进来的。

有人觉得贾政偏爱赵姨娘,对王夫人感情淡泊,笔者不敢苟同。汉武帝先前宠幸卫子夫,后来又宠爱李夫人、王夫人、钩弋夫人,后来宠幸别人并不能抹去曾经宠爱卫子夫的事实。

贾政娶赵姨娘时,王夫人已经三十多岁,色衰爱弛,这是人性的规律。更偏爱年轻的小妾,不代表夫妻之间没有了恩情。再说,这是时间的无情造所成,不是王夫人的过错,贾政不管娶谁,都难逃一老。王夫人与贾政夫妻之间具备基本的恩爱、尊重、和谐。

王夫人、贾政夫妇与宝玉、宝钗夫妇的区别

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失败,有两大因素:一,宝玉心系黛玉;二,宝玉、宝钗在仕途经济上的认知差异。

宝玉和黛玉青梅竹马,性情投契,价值观一致,构筑出至死不渝的爱情。宝玉怀揣被黛玉填满的心,宝钗想走进去,何其艰难。

宝玉从小就厌恶举业之道,而宝钗视孔孟之道为正途。一个离经叛道,一个中规中矩,步调很难一致。

贾政年轻时家中没有表姐妹寄居。即便有,也是男女分处,不会像宝玉娇养在女儿丛中,和表姐妹耳鬓厮磨。贾政在娶王夫人之前,最多只有几个相好的丫鬟,没有宝黛式刻骨铭心的爱。贾政婚后接受王夫人,比宝玉接受宝钗容易。

贾政自小酷爱读书,欲以科甲出身。父亲临终上遗本,皇帝恩赐他一个主事之衔,仕途走的非常顺利。

贾政年轻时也曾“诗酒放诞”。蒋捷的《一剪梅》描绘出人生的三个时段听雨的环境与心境: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如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文人年轻时诗酒放诞,也是常情,并不代表他就一定离经叛道。贾政的车辙,从未离开过正轨。

王夫人的言行举止,都符合贵妇人典范,孔孟之道也是她所认可的。王夫人和贾政之间不存在价值观迥异的苦恼。

王夫人逼死了金钏儿和晴雯,这是她人性中最大的污点。贾政虽说因金钏儿死痛揍宝玉,看他素喜贾雨村这种卑劣贪酷之辈,也比王夫人好不到哪去。这夫妻俩各方面都差不多,没有个性上的矛盾。

王夫人出身名门望族王家,治家能干,善于待人处事;嫁入贾府,恭顺孝敬婆婆;夫妻之间举案齐眉,恩爱和谐。贾母选这个儿媳妇,不算错棋。

想来史太君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等一的风流人物,可是为什么却给贾政找了王夫人这样的妻子,再看看宝玉的婚事?

《红楼梦》贾母无疑是当世之风流人物。她具有远见卓识,可是两个儿子的婚事,她处理得都不太好。

贾赦的婚事且不去评价,那么王夫人配贾政,是不是良配呢?

01.客观地说,贾母给贾政娶王夫人为妻,没有错。

首先,王夫人与贾政属于门当户对。

王夫人是伯爵府的嫡次女。父亲降级袭爵位,应该是将军。

贾政是荣国公的嫡次子。贾政因为是次子无权继承爵位,只能靠科举取仕。因此他的婚配对象与贾赦的不能比,贾赦可以娶家世更好一点儿的女子,贾政则不能。贾政的前途不能靠祖荫,只能靠自己。再者嫁给贾政不能管理荣国府,因为古代是长子继承制。如果兄弟分家,贾政就像他的叔叔们一样,只能搬出荣国府。

虽然贾政的家世比王夫人高,但是,贾政的条件不算出色,不是一出生就有爵位继承。再者说,俗话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妇。王夫人和贾政属于门当户对。

其次,王夫人漂亮。

王夫人应该是美人。都说侄女像姑姑。王熙凤生得标致,恍如神仙妃子一般。所以王夫人应该很漂亮。贾宝玉生得像父亲,元春应该像母亲,元春能进宫,并且后来成为贵妃,她的容貌应该十分出众。王夫人如果不漂亮也不会生出那么漂亮的女儿。

王夫人的容貌应该变化不太大,贾政对她的美貌还是喜欢的。他和王夫人年近40,还生下了宝玉就是证明。

其三,王夫人有才干。

1.王夫人在娘家协助父亲管家。

王夫人在娘家时,父亲很重视她。当年王夫人姊妹和母亲都住在金陵老家。只有他父亲,领着王夫人的大哥和王夫人住在京城的伯爵府里。那时候王子腾都被留在金陵老家。

一个家庭必须要有一个内当家,处理家庭内部事务,对来府里做客的女眷们迎来送往。并且给各王妃诰命夫人等送礼,参加生日,红白喜事。王家的内当家就是王夫人。

刘姥姥带着女儿到王家做客,就是王夫人负责接待。

王夫人在娘家就有管家才能,如果以后王夫人和贾政成家立业,她能够操持贾政一家人的内政外交,因此贾母相中了王夫人。

2.王夫人年轻时,响快,会办事。

王夫人年轻的时候,与后来的王夫人有很大差别。她年轻时做事响快,会办事。

刘姥姥说:“他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这里的二小姐就是指王夫人,时隔多年,刘姥姥对王夫人的能力依然赞佩有加。

其四,王夫人名声好。

刘姥姥说:“听得说,(王夫人)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

刘姥姥的话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王夫人慈悲的名声远扬,乡村僻壤都知道荣国府二老爷的夫人慈悲为怀。

第二,这里的“越发”说明王夫人年轻当姑娘的时候,就是怜贫恤老的姑娘

贾母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对小戏子,对小道士都体现了她的善良。贾母自然喜欢善良的姑娘。因此贾母相中了王夫人。

其五,王夫人虽然不识字,但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贾母不反对女子读书,但是也不希望女孩子成为女学究。贾母和黛玉表达过对姑娘读书的看法:姑娘认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成。

王夫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吟诗作对,但是她可以看账本。女子可以管家就够了。

贾母当年给贾政选择王夫人没有错。

02.贾母对王夫人的不满。

当然了王夫人结婚后,贾母对她不甚满意。

当初选王夫人为儿媳妇时,贾母没有想到,会是二儿媳管理荣国府,因此对她的管家才能没有太高要求,她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小家就成了。没想到,贾代善死后,贾赦继承爵位,贾政继承荣国府。只要一来,王夫人就是荣国府的当家人了。荣国府是国公府,王家是伯爵府,中间差了两级。而且王夫人在娘家管家时,人口少,只有父亲、哥哥和王夫人三个人以及一些下人。她的母亲和二哥王子腾、妹妹薛姨妈等人都在金陵。王夫人的才能不足以管理几百人的荣国府。

王夫人管理荣国府非常吃力,贾母不满意,久而久之,性格也变得木讷起来。

贾母没想到二儿媳妇这么木头一样的人,个性非常固执,强悍。后来为了贾宝玉的婚事,跟自己杠上了!

03.关于贾宝玉的婚事。

贾宝玉的婚事,贾母认定了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美丽聪明,是列侯的后代 ,书香门第出身。对于改善贾府子孙遗传基因有好处。

再者贾宝玉喜欢林黛玉,贾母希望成全孙子和外孙女的感情。

王夫人目光短浅,她不顾儿子爱林黛玉。只是把宝钗强加给贾宝玉。

王夫人并非贪图薛家的财产。因为薛宝钗只能带一些嫁妆进门。薛家的财产是薛蟠的,不是薛宝钗的。

王夫人只希望薛宝钗成为她的帮手,跟她一起管理荣国府。

宝钗后来和宝钗结婚,不是贾母做主的,而是王夫人决定的。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

想来史太君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等一的风流人物,可是为什么却给贾政找了王夫人这样的妻子,再看看宝玉的婚事?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个睿智的老太太,她风趣幽默,会说话,会收拾屋子,艺术修养高,懂得欣赏戏剧、音乐,接着水音听笛,非常雅致。难得的她还很开明,破陈腐旧套,讽刺不合实际胡编乱造的《凤求鸾》。

贾母如此优秀,眼光好,才能给贾政找王夫人这个媳妇呀!王夫人做贾府的儿媳妇并不辱没贾府呀!

一,王家和贾家门当户对。

王夫人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是嫡出的二小姐。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极言王家的富贵。王熙凤曾对贾琏说,把王家的地缝子扫扫就够贾家过一辈子了,并说自己和王夫人的嫁妆丰厚。王熙凤的话有点夸张,但贾琏并没有反驳,也是承认王家富贵的。

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也是钟鼎之家。后来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还升了九省检点。

二,王夫人性格、模样符合贾母择媳的标准。

贾母是外貌协会会员,对女孩的外貌要求很高。张道士想给宝玉提亲,贾母就对他说了自己的要求:要紧的是模样性格好。

元春能够入宫,且被封为贵妃,肯定是花容月貌。宝玉长得也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儿女漂亮帅气,可知王夫人容貌不俗。

王夫人性格也好。刘姥姥曾说王夫人是一个“响快”人,说明她不是一个矫揉造作的人。

三,王夫人亦有管理能力。

王夫人在娘家做姑娘时就管理家事,从刘姥姥去王家王夫人接待可知。

王夫人嫁入贾家后,也管家。后来王熙凤又嫁进来,王夫人就乐得清闲,把权力下放给王熙凤。不过她自己还是幕后boss,时不时要过问一下。

四,王夫人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妇。

王夫人在贾母跟前晨昏定省,奉承伺候,没有丝毫懈怠。宝玉挨打时,她劝贾政的第一句话是“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

这话虽然是为了给宝玉求情,但是也是心里装着老太太的表现。

贾母也对薛姨妈说过“你这个姐姐极孝顺”。

五,王夫人怜贫恤老。

刘姥姥说王夫人做姑娘时“会待人,倒不拿大”,现在是“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

刘姥姥第一次来荣国府,王夫人虽然没有接待,但吩咐王熙凤不可慢待了她。第二次来荣国府,给她一百两银子让她置地做生意,为她打算周到。

王夫人的污点。

站在读者的角度,王夫人撵金钏、晴雯,导致两个鲜花一样的生命的凋谢,是令人无法原谅的恶行。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人撵走奴婢是非常平常的事。这种观念,从一个聋婆子的话里可以看出来。

贾政要打宝玉,宝玉找不到人去给贾母报信,遇到了一个婆子,宝玉让她去报信:“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

老婆子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就以为说金钏跳井的事,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又说:“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婆子听成了“了事”,说:“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在众人的观念中,“跳井让他跳去”,没有什么要紧的。赏了衣服,赏了银子就可以了。宝钗对金钏的死说她“糊涂”,一直被诟病为“生性凉薄”,实际上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贾母和王夫人对宝玉婚事意见的分歧。

贾母支持宝黛,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王夫人支持“金玉良缘”,还求元春插手,赐给宝玉和宝钗一样的端午节节礼。

宝玉的妾也是老太太和王夫人各指了一个。贾母指的是有“林风”的晴雯,王夫人指的是“钗副”袭人。最后是晴雯被撵出去了,留下的是袭人。对此贾母并没有反对,她说:

“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

归根结底,她们都是为宝玉打算。

贾母和王夫人各怀心思,但都含含糊糊,不说破。曹雪芹原稿的丢失,我们不知道贾母和王夫人后文有没有冲突,但是明确的是宝钗嫁给了宝玉。红楼梦曲《终身误》揭示了这样的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想来史太君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等一的风流人物,可是为什么却给贾政找了王夫人这样的妻子,再看看宝玉的婚事?

贾母是厉害,但这并不意味着贾政就一定厉害。事实上,贾政的条件其实一般,能娶到王夫人这样的女人,已经算是超常发挥了。

其实荣国府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在一门双国公之后,贾代善袭爵并成为第二代荣国公之时。贾代善自己军功傍身,再加上家世背景的加持,自然是一时风光无二。以他的条件,迎娶保龄侯、尚书令史公的嫡长女,也就是后来的贾母,自然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但贾政的条件比起贾代善来说,那就差太多了。以贾政的条件,想娶贾母那种条件的女子为妻,基本上是想都不要想。

首先,贾政最大的问题在于出身不好。贾代善是嫡长子,所以他袭爵是毫无疑问的。贾政虽说也是嫡子,但却是嫡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贾代善的爵位是要由贾赦继承的。

这就意味着,将来贾赦将继承整个敕造荣国府及其爵产,贾政一根毛都捞不到,他能得到的只有家族的一些财产,而且只能选择和贾赦平分。届时,贾政只能拿着钱搬出荣国府,单独居住。

这种落差可能在第一代看起来还相差不大,但越往后发展,落差会越来越大。《红楼梦》里有现成的例子,比如宁国府有个所谓的正派玄孙贾蔷,父母早逝,作者连个名字都懒得介绍,只说他从小寄居在贾珍身边,长大了既袭不了爵又做不了官,只能依附着荣宁二府给点差事做,才能糊口。

其次,贾政结婚前后,应该是荣国府的一段至暗时刻。面对正在走下坡路的荣国府,贾政又不是嫡长子,王夫人能嫁过来,对于贾政来说,并不算屈就。

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有证据。

贾代善曾经找了一个替身出家修行,这个人就是张道士。这个张道士曾对贾母说过一段话:

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

言外之意是说,贾代善死得早,早到连贾赦、贾政都记不清楚他的模样了。极有可能贾代善在贾赦、贾政十几岁的时候就死掉了。

这时候,贾赦、贾政应该还没有结婚,或是正要准备结婚。荣国府没了贾代善这根顶梁柱,就剩下贾母和贾赦、贾政这对孤儿寡母,这样的家境很难在勋贵的圈子里寻得一门好亲事。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贾赦,贾政就更难寻得好亲事。因为贾代善的死意味着贾赦已经袭爵了,贾政这个嫡次子还是因为皇帝体恤功臣,才白得了一个主事衔,令其入部习学。也就是说,仅凭一个爵位,贾赦就有理由比贾政找到一个更好的妻子。

再次,贾政的个人素质也非常一般。书中曾说,贾政欲以科甲正途进入官场,但他空守着那么好的家庭条件,却连一个秀才功名都没有搞到。就算是做官,贾政也很一般,做了多年的官,也就当个工部员外郎,有职无权,整日与清客们厮混。

再来看看王夫人的条件。

王家的爵位要比贾家低一些,王家是县伯,但王夫人是嫡长女,父亲也袭着爵,从出身上并不比贾政差,算打个平手。

论能力,据刘姥姥说,王夫人年轻时候在娘家也料理家务,是个响快人,不拿大。嫁到荣国府后,王夫人也一度料理家务,把贾政的后勤搞得井井有条,一团和气。

王夫人最大的弱点是没文化。王家军功传世,不太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王夫人估计是从小就没接受过教育,这导致她嫁过来以后,连行个酒令都不会。贾母一帮人牙尖嘴利,能说会道,王夫人连嘴都插不上。这应该是她的一个缺陷。

贾政虽然有文化,但科举也没考上,当官又没前途,可谓百无一用,配王夫人其实还可以。在这一点上,贾政略胜出,基本上还是平手。

综上所述,贾政这个人,可以说是要出身没出身,要能力没能力,本来要结婚了,老爹还死掉了,家族竞争力下降不少。实话说,这样的贾政,能娶到王夫人,已经非常可以了。更何况,王夫人还带来了不少嫁妆。从荣国府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也不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