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高鹗续的《红楼梦》被那么多人厌弃觉得严重违背原著为何如今世面流传的《红楼梦》全是以高鹗为结局的?

原因是:实在是因为没有人能超越高鹗版的《红楼梦》了。

据《红楼梦书录》所记载,续书多达32种版本,而现存的续书就有10多种版本,它们分别有《红楼梦影》、《后红楼梦》、《红楼梦补》、《补红楼梦》、《增补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圆梦》、《绮楼重梦》、《红楼梦传奇》、《红楼幻梦》、《续红楼梦》(两种)、《红楼真梦》等等。

但是无论哪一种,都不足一读,都没有高鹗版的续书更有原著的味道。

所以人们一边骂着高鹗的续书是狗尾续貂,批评它是危害最大的续书,一边还需要它。

在浅薄如我看来,我认为续书总体虽不赶原著,但个别章节竟毫不逊色原著。尤其是悲剧走向性和创造的悲剧氛围是十分符合原著精神的。

比如宝玉成婚之时便是黛玉归天之际安排得相得益彰,非常具有悲剧效果。

比如出了家的宝玉穿着大红斗篷大雪天在它乡的码头,冲着父亲的船舶跪拜,画面唯美,却意境悲凉......

《程甲本》卷首有序,程伟元在序中写道:“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

意思是续书非续书,是由原著修补而来。

其实我非常赞成这种说法。我认为续书不如原著,是因为修补的人没有原著作者的水平,而续书中见精彩,是因为那是原作者所写,当然精彩喽!

说实在的,世上哪里会有实力水平那么相近又都那么高水平的作家呢!

既然高鹗续的《红楼梦》被那么多人厌弃觉得严重违背原著为何如今世面流传的《红楼梦》全是以高鹗为结局的?

《红楼梦》这本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现在通行本是百二十回,就是前八十回由曹雪芹著作,剩下的稿子丢失,后面四十回由高鹗,程伟元续作。

现在很多读者都会觉得续书严重违背了原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违背原著主旨的续书还会一直流传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

一:普通读者很难看出高鹗续书违背曹公本意

一般读者看这样一本大书,多是看里面的故事,并不是研究里面的人物,主旨,思想,所以也很难看出续书是否哪里有违背原著之处。况且,高鹗和曹公生活年代相近,写的内容没什么违和感。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红楼梦》都是跳着看故事,其中黛玉之死和宝钗出嫁就是续作的经典,每次看都泪水忍不住留下来;而看到后面宝玉披着大红毡子雪地里拜别父亲,又觉得特别美,看到兰桂齐芳的预言,又觉得一切还会圆满。

况且续书作者高鹗也并非随意写成,他也是经历过世事沧桑,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才花费大力气去修补续书,续书就如同原书里的那个寓言,女娲用五彩石补天。

二:高鹗续作的确也有缺点

普通人的阅读鉴赏力是可以经过学习不断提高的,况且《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据我的一位老师说,大学生,研究生论文写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高达60%,可以说这里面每一个犄角旮旯都被研究过,除了学生论文,大学教授,学者研究《红楼梦》的书也很多,现在互联网信息发达,普通读者经过学习,思考,分辨,都可以分辨原著与续书的不同。

曹公是读书破万卷,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对笔下的人物性格,语言,形象都是“可着头做帽子”而且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而续书作者才力赶不上,所以续书许多地方显得拖沓,琐细。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前八十回里面的情节,都是连环套,一个扣一个,虽然明明知道结局,读的时候还是不忍放下了,要读完一回才痛快。而续书就比较琐细,看看就不耐烦,想要跳过去。

前面八十回中贾母不识字,但是很懂得欣赏美,而续书中(107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贾母在抄家后分家产时候连孟子“`居移气,养移体",的话都说出来而且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我个人感觉,这倒不是贾母说话的风格,而是续书作者要站在贾母的立场上发表演说。除此之外,还有贾母对黛玉的态度的变化,这些都是违背人物性格的。

三:有缺点还通行的其他原因:其他版本很少接触到,续书结局符合中国人审美

虽然红楼梦的续书很多,据说有几十种,其他版本很少发行到市面上,普通读者接触可能性并不多,除非是特别研究红学的人。

现代学者也有续红楼梦的,比如刘心武先生的续书,我曾经读过,虽然情节都经过考证,符合原著脉络,但是语言终究隔了一层,虽然原著是古典白话,但是现代人写还是感觉很不习惯。

况且中国人的心理,并不像西方国家以悲剧为美,普通人心里接受一个故事,都愿意祝福主人公,高鹗的续书,留下一个“兰桂齐芳”能够复兴贾家的预言,这个圆满的结局更符合我们的审美。

结语:高鹗续书严重违背原作者的思想还流通的原因主要是:续书虽然不及原著,但仍然不失为经典,而且年代相同,写出来的文字接受度更高。高鹗的续书结局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既然高鹗续的《红楼梦》被那么多人厌弃觉得严重违背原著为何如今世面流传的《红楼梦》全是以高鹗为结局的?

既然高鹗续的《红楼梦》被那么多人厌弃觉得严重违背原著为何如今世面流传的《红楼梦》全是以高鹗为结局的?这就好像一匹很美的绸子做了一件衣服,偏偏缺了一个袖子。于是很多人开始努力做这个袖子,力图让衣服十全十美,但是大多数袖子装上去一看就不是一套的(文风),有些一看布料就很差劲(文笔),有些袖子上面的图案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情节),总之都是乱来。但是有一个人的袖子就做的不错,他注重细节(原文的用词),风格接近(文风),用料精美(文笔),袖子上绣的图案乍一看,和衣服上的图案有点像,看起来是一套的(情节),所以被挑出来,当做第一候补袖子。本是无可非议,因为相比其他袖子,这个袖子确实出类拔萃。只是看了仔细了会发现,原来衣服上绣的图案和袖子上的图案有点偏差,比如衣服上绝对不会有的东西,袖子上却绣了(宝玉开心科考还为此责怪黛玉?掉包计?)。其实一本好的续书实在很难做到,要考虑到文风,文笔,用词习惯,情节,立意,人物性格,事态走向,前面埋好的伏笔需要圆回来等等。 有人认真的对照原文专门查过黛玉的冷笑问题,他发现是到了第三十六章之后,黛玉再也没有冷笑过(也是因为看到一个黛黑一直说黛玉喜欢冷笑怎么阴险之类的,所以有点不服气才统计的)。但是可以看出来的是,高鹗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的续书里面,黛玉依然没有冷笑过。看书的人很容易就会想起来黛玉的冷笑,因为有几个章节黛玉和宝玉大吵大闹的,冷笑次数特别多。但是高鹗竟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我可以说他比很多红学家要用心多了。因为我能知道也就是托了电脑的福,查的很容易。一个古人,如果不是专门注意过黛玉的表情问题,我估计很容易就写出来黛玉冷笑这种描写了。如果高鹗穿越到现代,发现市面上的红楼通行本都是以他的续书为续,也许会惶恐的说四个字:过奖!过奖!当他仔细看完其他所有续书,应该会由衷的说四个字:承让!承让!

既然高鹗续的《红楼梦》被那么多人厌弃觉得严重违背原著为何如今世面流传的《红楼梦》全是以高鹗为结局的?

这的确是永远的悬案!第一,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高鹗与曹雪芹有过任何联系!既然没有任何渊源,又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续集呢?退一步说,就算高鹗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而且曹雪芹也向高鹗交待了续集该怎么写,将心比心,你能写出来吗?肯定写不出来!你是你,我是我,你我是两个生命,我怎么可能续你的作品呢?这是绝对不可以想像也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古今中外,能被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续集,唯高鹗是也!我们再看看其他续集,例如三国水浒西游记的那么多续集,都是胡编乱造,和原著相差十万八千里!唯高鹗续集,与前著严丝合缝,榫卯相接,几无破绽。若说是续集,除非神人所写,凡人肯定做不到!第三,以前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高鹗续集不如原著上。的确,续集在人物性格作品神韵等方面与原著相比,突然跌落一个台阶,这更使人们相信这是续集,不是原著。现在人们才恍然大悟,换一个人,绝对写不出这样的续集。如果高鹗能写出这样的续集,又何必浪费才华,自己出作品不好吗?没必要拗着性子为他人作嫁衣裳!总之一言以蔽之,凡人根本不可能写出续集!考虑到红楼梦出书的历史背景,这120回肯定都是曹雪芹所写,根本不存在旁人捉刀代笔问题!只是因为文字狱盛行,而乾隆又喜欢红楼梦!所以乾隆就想了个折衷的办法,把后四十回的锋芒全删了。因前后落差太大,读者会有疑问,所以就假托他人续集,目的还是让红楼梦出版!大家想想,曹家被抄,是雍正朝第一大案,早已通过邸报轰动全国。乾隆岂能不关注?红楼梦出版,肯定是乾隆首肯,否则早已胎死腹中。这是官意和民意折冲的产物,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写续集!

既然高鹗续的《红楼梦》被那么多人厌弃觉得严重违背原著为何如今世面流传的《红楼梦》全是以高鹗为结局的?

  1. 真正的原著已经是残稿,大不部分人不愿看一本没有完结的小说。
  2. 高鹗版本的流行清代官方运作的结果(这也是主要原因)。原著的思想不利于的清朝的统治,且当时已经广泛流传。清政府如果靠单纯的封禁,效果很差,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他们采取了“珠混鱼目”的方法,找高鹗程伟元之流按世俗小说的套路给红楼梦补个烂俗的结尾,从而削弱这本奇书的思想性,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稳固。这样,不明真相的读者看完高鹗续的红楼,恐怕会愤愤说一句:“什么四大名著,不过如此!”

既然高鹗续的《红楼梦》被那么多人厌弃觉得严重违背原著为何如今世面流传的《红楼梦》全是以高鹗为结局的?

其实我觉得整个红楼梦就是一个人写的,不存在续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