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里面多次提到“小学、训诂”具体都是哪些书籍?
古代的所谓“小学”与现在所说的小学是完全不一样,风马牛不相及的。现代的小学,就不必说了。古代的“小学”与现代一样的是,他也是与“大学”相对而言的。当然,古代的大学,与现在的大学与是不一样的。
古代的“小学”指的是音韵、训诂两门学问,称之为小学。说的明白一点,大概类似于现在的文字学。音韵研究的是文字的发音及其变化。训诂研究的是文字的意义。训诂二字,训是解释的意思,诂有研究探讨之意。因为语言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语音和语意,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同样一个字,出现在不同时代的书籍中,他的发音和意思是有不同的。解释文字的发音与意义的学问,就是所谓的小学。
小学是为大学服务的。大学,说白了,就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再直白一点,古代所谓的“大学”教育,就是培养正确的三观。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连续几千年没有中断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是由文化典籍的传承的。正是因为语言文字的意思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演进,使得人们对典籍的理解上,会产生岐义,出现理解的不同。根据语言文字展的规律,准确的解释每个汉字在不同典籍中的意思,既小学。
中国古代小学方面的书籍是很丰富的。文字学方面比较有名的有《说文解字》《尔雅》。音韵学方面比较系统的,有《广韵》,其它还有很多。现在的《新华字典》《辞海》《康熙字典》等等,都是文字学方面的书籍。如果对小学有兴趣,想要学习,还是要从现代的工具书入手。直接从古代的《尔雅》《说文》等入手,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
以此可见,古代的“小学”与现代的小学与现在小学的不一样,古代的“大学”地“小学”有分别,相当于课程分类不同,现在的大学与小学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古代治小学的学术水平,可能比现在某些博导都要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治小学的学者,汉代的许慎,五代宋初的,徐锴、徐铉兄弟,清初的段玉裁,清末民初的章太炎,都是治小学的大家,都是堪称国学大师的人物。
曾国藩是理学名家,他的儒家造诣是很高的。他的治家及对子女的教育,是遵循儒家修齐治平的路径的。他希望孩子们的治学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基础打劳了,才能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才能建立牢固的立身处世的原则。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读曾国藩家书,里面多次提到“小学、训诂”具体都是哪些书籍?
- 首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小学”和“大学”分别是什么?
- 古代的“小学”指的是音韵、训诂两门学问,称之为小学。说的明白一点,大概类似于现在的文字学。音韵研究的是文字的发音及其变化。训诂研究的是文字的意义。训诂二字,训是解释的意思,诂有研究探讨之意。因为语言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语音和语意,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同样一个字,出现在不同时代的书籍中,他的发音和意思是有不同的。解释文字的发音与意义的学问,就是所谓的小学。
- 古代的“大学”,说白了,就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再直白一点,古代所谓的“大学”教育,就是培养正确的三观。小学是为大学服务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连续几千年没有中断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是由文化典籍的传承的。正是因为语言文字的意思在发展中不断变化演进,使得人们对典籍的理解上,会产生岐义,出现理解的不同。
- 那么古代“小学”主要学习什么东西呢?古代小学方面的书籍是很丰富的。文字学方面比较有名的有《说文解字》《尔雅》。音韵学方面比较系统的,有《广韵》,其它还有很多。在读“大学”之前,先读“小学”,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这个过程与当代的儿童在小学学习拼音、写字、造句是相似的。据《汉书·艺文志》书籍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 曾国藩在家书里反复提及“小学训诂”的原因究竟是为啥呢?曾国藩之所在家书里反复提到“小学训诂”,是希望他的儿子曾纪泽能好好研习语言文字之学,打下写文章的基础。他以文学观点及实践而论,写作原则是“义理、考据、辞章并重”。所谓“义理”,指宋学即宋明理学存天理、明心性的思想;所谓“考据”,指汉学即乾嘉考据学考证语言文字、名物制度的方法。
- 曾国藩是理学名家,他的儒家造诣是很高的。他的治家及对子女的教育,是遵循儒家修齐治平的路径的。他希望孩子们的治学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基础打劳了,才能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才能建立牢固的立身处世的原则。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