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是铜钱头、旁白、快进、死忠原著,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不觉得10版红楼梦有这四大败笔。我认为10版的失败主要是有两大败笔,一个是不看原著,一个是铜钱头。事实上,要败掉一部作品,也用不着四大败笔,一个就足够了。

李少红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自己就承认自己没怎么看过《红楼梦》。当然,这不完全是她的错,作为一名日理万机的大导演,要详细读原著,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但是明知自己没怎么看过,也不怎么懂原著,却要揽这个磁器活儿,而且在此过程中没有找足够多的专家来给自己补课和加强指导,就直接开拍,那就注定失败了。这个大的前提注定了后边一系列的失败。

首先,该剧并未死忠原著,事实上主创人员八成连什么是原著都没有搞明白。我们说的原著,主要是指前八十回,这部分内容是基本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至于高续的部分,属于粉丝的狗尾续貂。然而主创人员把这些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导致情节和人物塑造充满了矛盾和诡异。他们的死忠,其实就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本来后四十回就有问题,你再不假思索完全照搬,当然会失败。

我认为旁白不是问题,如果朗诵者的确明白文本的意思,那也不失为一种叙事方式,问题是朗诵者本身显然对文本意思和承上启下的意义也一头雾水,所以朗诵起来只好故意表现得高深莫测,连带着让观众也感觉原文好难懂,其实这不是旁白的设置问题,关键还是主创不懂原著。

快进也是同样道理,因为导演不懂原著,不知镜头语言该表现啥为好,又不好愣着,只好用这种手法来避免观众入睡。加上莫名其妙的伴奏音乐,更显得鬼气森森有如聊斋。每一段都是在大写着宣示:我真的看不懂这个书啊,这个书好神秘,好诡异!

其次,不理解原著的另一个重大结果就是选演员的失败。导演以为多找几个老戏骨能提高收视率,其实《红楼梦》本来就很出名,用不着用老演员来吸引观众。

老演员虽然演技好,但是脸太熟,观众容易出戏。而且这些成名的老演员都已经七老八十,让他们来出演原著中四五十岁的家长,感觉好像是宝黛的爷爷奶奶,看着特别搞笑。比如归亚蕾,明明已经是贾母的年纪,却来演初入更年期的王夫人,老得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实在是她演艺生涯中的滑铁卢。

年轻演员的年纪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是外形不对。不能说你随便上街找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就是红楼梦里人了。

比如演袭人的这位,哪有半点儿柔媚娇俏的感觉呢?原著说袭人外貌虽不如晴雯,但是比起其他丫头还是很有实力的。这个演员据说是家里有背景进来的,虽然我觉得演技还可以,但也真没到非她不可的地步,外形真的难以服众,不明白宝玉为何会与她偷试。

此外,宝钗太瘦,黛玉太肥,也与深入人心的群众印象不符。尤其是黛玉那个演员,虽然年纪小,但发育过度,肿眼泡厚嘴唇充满欲望,没有清纯感,以至于演任何情节都带有情色感,最后的裸死更是达到高潮。而且聪明劲儿和文化气质不足,难以想象她身上有探花的基因。

宝玉那个演员的富贵气和书卷气不足,而且同龄男孩比女孩发育迟,他跟谁在一起都有点儿母子恋的感觉。比如下图,感觉好像垂帘听政的剧照。

所以,说了那么多,等到了铜钱头这里,反而倒不是最大的问题了,只算是雪上加霜。

贴片子是梅兰芳时代的戏曲妆扮,叶锦添用上了瘾,拿来在新红楼过瘾,而且他也没看过红楼梦,所以有点恶作剧的性质。但凡主创人员有人看过原著,都不会接受,可惜他们都没有常识。

87版的民国式刘海虽然也不合古意,却比铜钱头更生活化,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在演员普遍年纪偏大的情况下,刘海儿也起到了很大的减龄效果。

戏剧中贴了片子,演员五官是浓墨重彩的,有衬托效果,但新红楼普遍是铜钱加秃眉,人物各个面目模糊,只凸现了铜钱的数量,实在是败笔。

总之,10版最根本的失败原因,还是因为主创人员都不懂原著造成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欢迎关注我写的红楼梦文章。

10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是铜钱头、旁白、快进、死忠原著,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还有一条,演员与角色严重不符。关键是不尊重艺术

10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是铜钱头、旁白、快进、死忠原著,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死忠原著?得其形而丧其质,这样的死忠不过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敢恭维。旁白神出鬼没的不时出现,更是破坏了情节的自然性、连续性、可观性,太突兀了。

10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是铜钱头、旁白、快进、死忠原著,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首先,说一下10版中的“快进”,其实10版被公认的优点就是“画面拍得很唯美”。

常常被观众们拿来比较的“无法超越”的经典87版,画面中往往是大灯照得白墙上黑影重重,一个人物或物件在白墙上能有好几个黑影晃动着。87版画面常常出现习惯性的“卡顿”,每当到了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不停的切换人物大头贴般的特写,这种“样版戏”镜头效果实在是不敢恭维。并且87版动不还来一个配角人物群像“一扫光”,镜头摇过把排成一排小姐丫头们一个个的横扫一遍,这种特点也只有是87版摄影的特有处理效果。

10版的画面唯美流畅、光影斑驳的效果,当然和现代摄影技术设备进步分不开。但是拍摄时间早于“无法超越”的87版整整二十五年的62越剧电影画面之美同样经典,远远超越了二十五年之后的87版,87版的灯光摄影效果比较起来真的是相当“业余水准”了。

然而,少有观众会去挑剔87版近乎“业余水准”的灯光摄影,只能说观众对于画面唯美流畅的10版要求更高、更完美,或者说对10版使用“快进”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无法接受和适应。

其次,随便说说87版的服装和室内装饰的整“户县农民画”风格,这一点也少有观众挑剔,大概是因为在七十年代中期“户县农民画”相当火爆、倍受追捧的原故吧。

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是常常被87版的室内装饰地摊货给丑哭的,仔细观看你会发现丫头袭人的娘家和主子宝二爷的怡红院室内装饰风格并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大红大绿的“户县农民画”。虽然87版的资金有限,但是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的审美水准却远远比不上二十五年前的62越剧电影,也是说不过去的呀!

广大观众们对“无法超越”87版的不挑剔,还表现在演员的演技上,你以为的“林妹妹”真是是邻家小妹吗?成天翻白眼、撇嘴巴、指指点点转圈圈的,林黛玉是生于江南的候门千金,林府诗礼传家“林妹妹”六岁就读完了“四书”。87版中的林黛玉表现得比最刁钻丫头晴雯还要尖酸刻薄,把个“林妹妹”活脱脱弄成了“聂小倩”。

个人觉得10版与87版相比最大的不同和优势就是演员影视化的表演方式,10版在表演上少年演员自然灵动有激情、成人演员老戏骨们更是大家风范。87版模仿戏曲程式化表演,到现在真的是越看越觉得做作呆板了,切大头特写镜头、滴眼药水的表演痕迹比比皆是。还有87版广播剧演员们过于拿腔拿调的配音,真的让人回味起七、八十年代的电影译制片配音来了。

下面说说10版的“旁白”和“死忠原著”,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87版“创新”了原著中没有的富贵华丽的宝钗身着大红披风进贾府,和贾母率众出门迎接薛姨妈的隆重场面。87版把多愁善感、诗意浪漫、不问俗务的纨绔子弟文弱少年书生宝玉,演出了敢做敢为、敏锐机智、有担当的小淘气“小兵张嗄”的风格。87版把娇柔典雅的林妹妹弄成一副凶巴巴的样子,陈版黛玉缺失了江南大家闺秀风范,还“创新”了丫头晴雯一起并肩斗争场面。87版李婷老师左右开弓的“一阳指”的地方戏曲式表演,最后弄得摄影师都只好拉了近境把贾母的“一拍指”手臂切掉算数了。87版还“创新”了贾母代替了王夫人对刘姥姥做慈善,代替了贾政为宝钗的灯谜忧虑。在最终87版的“原创”结局中,把宝钗湘云巧姐都送进妓院成了真正的“妓女版”结局,三十年过去在重播千遍之后观众也不再挑剔了。

10版的“旁白”和“死忠原著”,“旁白”是曹翁的原词原文、“死忠原著”是62越剧电影、89电影等绝大多数红楼影视剧都遵循的通行本结局,怎么就成了“败笔”?

说87版“创新”是“无法超越”的经典,还不如直接说“死忠”曹雪芹原著和通行本结局是“败笔”?说87版“创新”是“不可逾越”的经典,那么87版“创新”岂不就成了“艺术加工、精炼提升、超越原著”的“顶峰”样版剧了吗?

最后,说说个人也认为效果并不太好的、最受诟病的所谓“铜钱头”。

被许多观众指责的“京剧戏子头”的发型,其实正是红楼梦时代流行的“古典昆曲发型”,而87版中的“刘海头”是历史不到一百年的现代越剧“创新”发型,也就是说87版的发型是“民国越剧戏子头”、是真正的“穿越时空”不靠谱“现代化”发型,当然也可以和87版的“现代套版印花服装面料”一样归结为“架空年代”。

其实,真正区别在于87版的“民国越剧戏子头”,这种“创新”发型被现代观众误以为是真实的古典发型。而10版真正的红楼梦时代“古典昆曲戏子头”,却被现代观众认定是不靠谱的“戏子头”了。

87版和10版发型其实都是“戏子头”,当然是10版红楼梦时代的“古典昆曲戏子头”更有古韵,87版的“民国越剧戏子头”只是现代化“创新”发型罢了!

然而,10版“铜钱头”的问题在于:

第一、戏台上和戏台上的两款“铜钱头”设计上过于趋同了,弄得某些场面甚至到了台上台下傻傻分不清的程度。

第二、红楼梦中原本年轻小姐们角色众多,10版又分成了少年、青年两人合演一角,在少年与青年角色转换时一水儿“铜钱头”在设计基本没有个性差异,“铜钱头”更加降低了角色辩识度。

初次观看10版的观众们,甚至于有无法分清小姐们到底谁是谁的困惑,以致于影响到广大观众更进一步深入欣赏电视剧的兴趣和效果,这也是客观事实。

作为从小熟读红楼原著和爱好古典昆曲的读者,个人认为10版忠实贴近原著古风古韵、画面流畅唯美。10版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是的确远比“普及版”87电视剧更具原著韵味,是更加精致和具有反复观赏价值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电视剧精品之作。

如果我们能够逐步抛弃一些成见、一些由入先入为主后对于10版的“刻板印象”,能够本着包容而非挑剔的心态、静下心来好好认真观看。10版灯光特效的认真制作、园林装饰的精心设计、背景音乐的古风古韵、画面的唯美浪漫、故事的流畅动人、表演的灵动自然激情大气,这些全都是值得赞赏的、也是超越了87“普及版”的红楼影视佳品。

在“前浪”与“后浪”之间,用包容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很重要。对于87“普及版”的怀念过去,并不一定要抱残守缺、认死理,非把自己弄成“不可逾越”的“顶峰”才罢休呀!

10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是铜钱头、旁白、快进、死忠原著,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最大败笔是人物完全不符合原著 林黛玉比薛宝钗胖 看着比贾宝玉大 贾宝玉尖嘴猴腮 根本没有玉树临风的感觉 王熙凤风尘味太浓 感觉像是从天上人间出来的 贾母整个一个老鳄鱼的感觉 特别像西游记里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的老娘 王夫人老的像贾宝玉的奶奶 还一口港台腔 元春又老又丑 竟然还能当贵妃 皇帝口味挺重啊 其她那几个春也分不清谁是谁 一点没有原著的人物特点 总之 主要角色几乎全军覆没

10版红楼梦的四大败笔是铜钱头、旁白、快进、死忠原著,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10版红楼梦只有一大败笔,就是不懂原著,不读原著,基础就不对,所以之后做的都是错的,不对味儿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