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有大量引进倭刀吗?有什么依据?
明朝著名的“绣春刀”,就是按照当时日本刀进行仿制制造的,专门供应内府与锦衣卫使用。
日本刀被称作世界三大名刀之一,虽然起源于中原,但后来自成一派,并且在宋朝与明朝的时候深受中原喜爱,通过贸易大规模流入中土地区。
先秦时代,就有中原的刀剑传入日本,现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出土了中原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青铜刀剑,汉朝的环首大刀在日本也非常常见。
唐朝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日本全方位学习唐朝文化的同时,将大量中原的事物也都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唐朝的“唐刀”。
日本以唐刀作为蓝本,锻造出了自己的“唐样大刀”,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在平安时代,也就是大致上中原北宋时期,日本出现了武士刀,与现在的样子都差不多。
当时的日本皇权衰落,地方诸侯割据,陷入长期战乱当中,也因此武士刀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非常符合流体力学、具有弧度的太刀,日本原本笔直的唐样大刀开始变弯。
宋朝的时候,日本刀在中原就非常受欢迎,那时候日本的武士刀被称作“昆吾之剑”,在宋朝来自于日本的武士刀非常珍贵,十把太刀能换六七千匹的货物。
室町幕府时代,也就是中原明朝的时候,日本仍旧陷入频繁的战争当中,而这个时期的武士刀锻造技术越来越成熟,日本刀削铁如泥吹毛立断,受到了中原极大欢迎。
明朝建文三年,日本通过朝贡贸易向中原献上武士刀,后来朝贡贸易当中,日本输入中原的武士刀数量越来越多,而明朝宫廷当中,效仿武士刀锻造了绣春刀,作为内禁使用。
明代对于海外贸易约束非常严格,当时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明朝颁发特定的贸易许可,拥有这个才能进行贸易,日本被要求与中原十年贸易一次。
对于日本商人当时来中原做生意的具体情况,明代史料都有详细记载,因为日本刀质量非常好而且又是限量供应,当时日本本土一贯钱一把的武士刀,在明朝价值能翻五倍。
由于利润惊人,日本商人还大规模进行走私,中日之间第四次勘合贸易日本商人带了三万把武士刀到宁波,第六次有三万六千把,11次勘合贸易就有20万把武士刀进入中原。
在明朝的时候,因为东南沿海倭患非常严重,而大多数的倭寇等都装备着武士刀,而通过打压倭患,被明朝军民得到的武士刀也不在少数。
武士刀在中原实在是太常见,也因此在很多的地方志、诗歌等作品之中都有描述,尤其是戚家军也装备了大量日本武士刀,并且还出现了专门的刀法之类的记载,并且出现了苗刀。
明代大量的日本武士刀传入中土,这都是有明确记载的,而那时候是因为日本武士刀的质量的确非常好,当然会择优引进,除了正常贸易还有很多灰色途径进入中原的日本刀。
明朝真的有大量引进倭刀吗?有什么依据?
明朝确实大量进口过倭刀
比如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蒋瓛向朱元璋举报,说大将蓝玉要谋反,其证据就是蒋瓛在蓝玉府里搜出上万把倭刀。
结果蓝玉被剥皮处死,灭三族。史载,这次因为一万把倭刀引发的血案,导致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二个伯爵被族诛,一万五千多人被杀。
根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对勘合船(指勘合贸易,也称“贡舶贸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外国商船会载贡品及特产来明朝进行。贡舶必须持有明廷事先所颁“勘合”(执照签证))的统计:
第一、二次勘合船,各带倭刀3000把,
第三次9960把,
第四次30000把,
第五次7000多把,
第六次37000多把,
第七、第八次各7000把
第十次24152把。
也就是说,10次勘合贸易,明朝就正式进口了将近13万把倭刀。这个数量看着是挺大,不过鉴于日本是10年一贡。所以这13万把倭刀是一百年里进口的……平摊下去,其实也没多少……那么大的大明朝,平均一年进口1300把倭刀,算很多吗?
其实换个角度想,勘合贸易是朝贡方主动带土特产来销售的,而不是明朝订单购买,啥订单能等十年?而且日本那个穷地方,当时除了刀也没啥可卖的……
再说在明代人眼里,倭刀属于价格便宜量又足的存在,可能有点类似现在日本人看中国货……明代人眼中真正的好刀是西域的镔铁刀。
比如《明会典》记载,日本进贡的倭刀每把刀价值宝钞三贯,而来自西域的镔铁大刀定价每把宝钞五百贯。而且,买镔铁刀明朝人给的是硬通货——绢,而倭刀明朝人给的是随时会通货膨胀的纸币——宝钞……
这种表现简直就是土豪对穷屌丝说,你带点土特产来也不容易……这东西虽然我未必喜欢和真需要,但怎么也得回赏你一点啊……这点纸片子你拿去慢慢花吧……然后土豪一转头去用真金白银买高档货去了。(以上内容仅限于勘合贸易,冷君皮一下而,其实倭刀的进口和仿制是个复杂的问题,都能写论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