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婚事,贾政参与了吗?
贾宝玉的婚事,作为父亲的贾政肯定参与。
只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没有写明贾政直接参与,不过在赵姨娘给贾政申请,要把彩云给贾环那一回。贾政反驳赵姨娘,急什么,我已经看好两个姑娘,一个给宝玉,一个给环儿。在儿子纳通房大丫头时,贾政还自作主张,在贾宝玉的婚事上,一定会参与的。
具体贾政是选定林黛玉和薛宝钗,书中没有露出一点痕迹。不过,从几点交集中,可以看出贾政,贾政对外甥女林黛玉的才华,非常欣赏,迫于其他原因,最后是同意贾宝玉娶薛宝钗的。
具体的有关证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贾政与林如海的关系,应该超过一般的哥哥和妹夫的关系。他们之间因为读书共性,而相互欣赏。在林如海极力推荐贾雨村时,向贾雨村介绍贾政时说
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宗之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可见,在林如海的心目中,贾政属于清正高雅之人。而贾政向贾雨村提起妹夫,也是赞扬不绝,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但只是亲戚,更是相互欣赏、钦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贾政心里,是看好外甥女林黛玉的。也许正是贾政对林黛玉偏爱,才让王夫人不高兴。
2、在中秋节赏月联诗时的场所,是凹晶馆,林黛玉有些得意也有点夸耀更是幸福感满满的告诉史湘云,:
“实话说了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为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让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给舅舅敲过。谁知舅舅到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林黛玉很少在人跟前夸耀自己,说的最多的也就是寄人篱下的悲伤。只有在史湘云跟前,肯和盘托出,一是知道史湘云的脾气、性格,二是侧面写贾政对外甥女林黛玉的喜爱和欣赏,也说明贾政和老太太心思有点相同,相比薛宝钗,他们心里看重的是林黛玉。
3、猜灯谜和游逛蘅芜苑,作者都写明了贾政对薛宝钗的态度,觉得小小年纪不像是有福寿的,也是侧面写明,对于薛宝钗的行事待人以及生活爱好等,贾政并不是很欣赏。起码,不像王夫人对自己的外甥女那样明显喜欢。
4、贾政虽然不像一般的中年男人钻营官场,交接权贵,为了生活本身,也不得不做这些俗物。从贾政试才大观园时,可以看出贾政真喜欢读书,觉得贾宝玉是假喜欢读书,其实贾宝玉只是不喜欢读圣贤书。贾政对于元春态度,是敬畏的。即便在家中,也没有体现做父亲高高在上的高傲。可见,贾政对元春这个贵妃的意见比较看重的,若元春听从王夫人的意见,恐怕贾政也只能答应了。
以上是贾政对于林、薛两个小辈孩子的态度,贾政也是看重林黛玉和薛宝钗在家的地位的。
贾政对贾宝玉的态度:贾政对贾宝玉的态度,可以看出贾政骨子里特别喜欢这个儿子,就是因为贾宝玉不喜欢读书还说出那么忤逆的话,才让贾政感到“恨铁不成钢”。最初贾政因为听信贾环挑唆加上琪官的事,对贾宝玉大打出手,过后自己也是老泪纵横。贾政哭一是生气,二是心疼。
有一次,作者很明确写出贾政对贾宝玉的喜欢和对贾环的厌恶,这几句话中,可以很明确的说明贾政的态度。
作者从贾政眼里看宝玉和贾环,一个飘逸潇洒、一个模样猥琐,已经很明确贾政的态度了。对于贾宝玉的喜爱,贾政就和古时父亲一样,不是和颜悦色,而是严厉呵斥,越是这样越是喜爱。贾政这么欣赏喜欢贾宝玉,对他的婚事怎么会不用心呢?只不过是有贾母、元春和王夫人,这才是贾政无法决策的原因。
总之:从脂砚斋批语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林黛玉早逝,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应该就是贾政做的决策了吧。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婚事,贾政参与了吗?
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绝不是续书八十回后的调包计,但若说双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聘非常正式的婚姻也不算正确。根据原文线索,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应该非常仓促,贾政一点头同意,就马上结婚了。具体怎么回事呢?从原文线索梳理一下。
【一】
(原文三十九回)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刘姥姥给贾母讲故事,说到一个雪下抽柴“不是客人”的大姑娘。大姑娘穿着奇怪的“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在古代礼仪极重的情况下,基本没有这么穿的。
雪下抽柴,有“雪”有“柴”,谐音隐喻薛宝钗毋庸置疑。薛宝钗是贾家客人,刘姥姥却说“不是客人”,只有她嫁给贾宝玉成了贾家媳妇,对贾母开说才不是客人。薛宝钗上身穿“大红袄儿”寓意喜事,成亲着红;“白绫裙子”寓意丧事,死人穿白。红白喜事于一身只有一种可能,新娘子才进门家里就有非常有身份的人去世。
刘姥姥故事说给贾母听,抽柴之人指明薛宝钗,薛宝钗经历红白喜事……串联线索就是贾母病重,薛宝钗仓促嫁进来冲喜,贾母当天去世,喜事变成丧事,所以薛宝钗红袄白裙…
【二】
(原文五十八回芳官对贾宝玉说)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梨香苑三官故事将宝黛钗三人黛死钗嫁的情形隐喻的清楚。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心甘情愿娶薛宝钗,证明二人的婚姻是顺其自然合理合法,不存在任何不情愿,否则二人婚后也不存在“齐眉举案”“美中不足”的遗憾。
联系贾母病重,刘姥姥故事中薛宝钗嫁入冲喜的隐喻。不难知道贾母突然患病,贾家上下着了忙,贾家当时危在旦夕也没有任何一家愿意嫁女儿给他们。薛宝钗成了唯一人选。对贾政来说,病急乱投医也顾不得薛宝钗商人出身,门第不搭配。“金玉良姻”经过七八年筹谋,终于修成正果。
【三】
古人成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亲具有一票决定权,母亲和祖母都只是意见。除非祖母笃定做主,用孝廉强迫儿子听从,不然父亲才是最主要的决定人。荣国府金玉良姻和宝黛姻缘看似争竟的厉害,其实当家人贾政不开口都白搭。
贾政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看法,可以肯定倾向林黛玉。从贾珠娶李纨能看出贾政首选书香门第。林黛玉无论出身还是家庭底蕴都要强于薛宝钗。贾政对薛宝钗的态度开始就两个字“无味”。
(原文第十七回)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衡芜苑前身),无味的很……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脂砚斋在此连下两条批语【庚辰双行夹批:先故顿此一笔,使后文愈觉生色,未扬先抑之法。盖钗、颦对峙有甚难写者。】【庚辰双行夹批:前有”无味“二字,及云”有趣“二字,更觉生色,更觉重大。】”
贾政当时见到潇湘馆,点赞“月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再看到衡芜苑先“无味”后“有趣”,代表了贾政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接受态度。
贾政对薛宝钗的认识先是“无味”,是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后是“有趣”,是指峰回路转内含锦绣。贾政就如脂砚斋说的,对薛宝钗重新认识后更觉生色,对薛宝钗儿媳妇从抗拒到满意,有了更深入了解。
由于贾母突然生病,薛宝钗的嫁入一定特别仓促,更因贾母去世守孝一年内不能圆房,随后贾家抄家贾宝玉出走……薛宝钗最终没能给贾宝玉生育孩子。贾宝玉走后,她的人生,就是贾母在四十回看到衡芜苑她的雪洞一般房间一般,寡淡、无味!可怜可叹!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
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婚事,贾政参与了吗?
宝玉的婚事哪轮得到贾政参与啊,都被读者包办了。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婚事,贾政参与了吗?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贾政还真没有参与过贾宝玉的婚事。
没有参与并不代表贾政心里没有想过。毕竟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闹的纷纷扬扬,上下皆知。贾政作为荣国府实际掌权人,贾宝玉的父亲,不可能一点不知道。
其实贾政心里是支持黛玉而排斥宝钗的。第二十二回,贾政看到宝钗的诗后,心里想"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诗句,更觉不详,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在他的心里,认为宝钗不是福寿的人,不适合作儿媳。
第七十六回,从黛玉和湘云的对话中,得知当年大观园里"凹晶馆"等所取的名字,是黛玉拟的,一个字都没改都被贾政用了。可想贾政对黛玉是认可的。
贾政为什不参与宝玉的婚事呢?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贾母和王夫人已经在宝玉的婚事上明争暗斗,非常激烈了,贾政不愿过早掺和进去。
第二,贾政是传统的读书为官的人,贾宝玉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才是他最看重的,儿女婚姻之事他认为主要由贾母和王夫人来定。
第三,虽然贾政更倾向于黛玉,但是黛玉的身体不足,而且黛玉不支持宝玉读书考功名,这些都让贾政迟迟下不了决心进行选择。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婚事,贾政参与了吗?
我来回答。
肯定会参与的。
贾政表现上厌弃宝玉,其实内心并不你表现表现出来的那样。事实上,反倒是父子之间,偶然会有一些共鸣。比如贾政一听说宝玉的丫鬟名叫袭人,马上就知道不会是贾母起的名字,而且知道宝玉起这名字是受到了“浓词艳曲”的影响。王夫人夹在中间,又怕得罪丈夫,又要替宝玉遮掩,其实是两头都不靠岸。
除了父子之情之外,贾政还担负着家族的责任。宁国府本是三代单传(贾敬本来有个哥哥贾敷,八九岁就死了),一代比一代不靠谱。荣国府的长支贾赦、贾琏一系,不是好色贪婪,就是缺少才干,或者既好色贪婪,又缺少才干。实际贾府的责任,早就转移到贾政一脉上来。
贾政也是因为无可逃避的责任,才会勉强自己放弃“诗酒风流”的素性,在“名利”场中混打。现在贾政已老,继承人的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
不是像立太子、选世子那样仪式化,只是一种重点培养。就像宁荣二公之灵嘱托警幻仙子,只有宝玉一人“略可望成”,请她帮忙“规引入道”。贾政在儿子的培养问题上,也肯定有这样的想法。
如何“规引入道”呢?打一顿板子、说几句好话肯定是不行,只有投其所好。宝玉最喜欢的是“女儿”,最尊敬的也是“女儿”。所以他的妻子人选,是关系到家族前途的大事。
既然是这样大事,贾政怎么可能缺席?
但是贾政的态度,在八十回中很是模糊。他既然欣赏宝钗的学问,也盛赞黛玉的才华。然而学问和才华,又未必能成为择媳的标准。他肯定对妹妹贾敏有感情,也心疼外甥女黛玉,不过黛玉在他心中的分量,能不能超过家族前途?他不会对宝钗有太坏的印象,不过再好的女孩子,如果儿子不喜欢,也起不了作用,否则薛姨妈那样欣赏岫烟,为什么不娶为儿媳,却要说给薛蝌?
从八十回原著来看,贾政肯定会过问宝玉的婚事。但他的态度是支持黛玉,还是选择宝钗,却难以看出端倪。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婚事,贾政参与了吗?
贾政为贾宝玉、贾环各自看好了一个丫头,将来给他们作妾。贾政只把这个意思透露给赵姨娘,对王夫人什么都没有说,但是赵姨娘却说道:“宝玉已有了二年了,老爷还不知道么?”
贾宝玉都有姨娘了,这么一件事,贾政居然一点都不知道。王夫人到底有没有把贾政这个当家人放在眼里?王夫人明知道贾政不会同意,还是那么做了。王夫人把贾政置于何地?看来贾政那个怕老婆的笑话,并不是白说的,真的是说的王夫人。
贾宝玉选妾,这么一件小事,贾政不仅不能做主,而且还不知情。可知贾宝玉的婚事,贾政也是不能做主的。
贾政不仅不能做主,说不定连金玉姻缘、木石前盟,这些事都还搞不清楚。一边是薛姨妈到底和王夫人搞了些什么,贾政心里没底。一边贾母为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事,一次又一次和王夫人过招,贾政也不了解。
可以说贾母、王夫人各自所怀的心思,贾政是毫不知情的。这是因为,一来贾政常年在外,什么贾母、王夫人为了贾宝玉的婚事,各用方法的事,肯定没有人写信告诉他的,赵姨娘不识字,再说了赵姨娘也没有资格给贾政去信,一般家信可都是王夫人转达;二来赵姨娘也不会将这些事情,详细告诉贾政的。
贾政就连家里的情况都不清楚,还怎么为贾宝玉的婚事做主?最后也是听命于王夫人,王夫人说谁好、谁要的,贾政依着王夫人就是。至于贾母,一句俗话说得好,娶了媳妇忘了娘。贾政有多怕王夫人,就和贾琏事事听王熙凤没有任何区别,也许还要更怕一些都说不定。
最终贾宝玉还是娶了薛宝钗,这与王夫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贾宝玉的婚事家政就算是参与了也没有话语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