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红学家,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大家之所以想不出来《红楼梦》的后半部分,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前80回。

大家读《红楼梦》全凭想当然,一万个人读了一万部的《红楼梦》。比如大家都在哭林黛玉,但是哭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这个太神奇了。

看见王夫人对林黛玉说不要理睬贾宝玉,就认定了王夫人是在反对宝黛恋,就认定了王夫人是个大反派;看见王熙凤铁槛寺弄权,就以为王熙凤是害人性命的大魔头,看见贾瑞和尤二姐死,就认定了王熙凤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而且一旦有这样的想法,给他用十万马力的外力也给他拽不回来。在头条上写文章上来就是一句:我们知道王夫人讨厌林黛玉。你说他胡说八道吧,他还真的动了一下小脑子。

曹雪芹的大脑是一个高级的精密的现代化仪器,知识含量又特别丰富,如果一个人一点逻辑推理能力都没有,只凭一腔勇气和热情,续出来的肯定会驴头不照马嘴,连狗尾续貂也算不上啊,那是狗尾巴草续貂啊!

高鹗续出来的《红楼梦》有许多地方是符合原著的精神的,但是最主要的部分竟然不符合,实在太奇怪了。

我也想尝试着续写一下,但是时间精力知识储备明显不足。我建议大家齐心协力团体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件事。

但是话又说回来,一旦前80回被大家看破,《红楼梦》的谜底被揭开就失去了她自身的神秘魅力,就没有了研究的价值了,续不续后半部分又有什么要紧呢?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感到满意欢迎关注:

十点书妆

几十万红学家,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现代人的智商和情商并不比曹公差。之所以续不出满意的巜红楼梦》,是因为我们欠缺曹公具备的三大优势。

其一是古文学底子。曹雪芹从四岁开蒙,重心攻读的就是汉语言,十多年不间断,祖辈留下的大量藏书一一其中不乏经典,又为他博览群书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而我们现代人达到这个水平的则很少。

其二是第一手材料。《红楼梦》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作者生活的朝代,其中大部分就发生在他身边,甚至自己身上。因为是亲历亲闻,所以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反映在书中则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引发读者心灵的震撼。而我们现代人则只能凭揣测想象,当然难以企及。

其三是贵人、能人相助。怡红院墙外的绿柳周垂和四个别名的命名,都喑示了同一个问题,这就是有几个重量级的文人参与了《红楼梦》的策划和创作。第一回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实际就是作者和甄士隐原型在讨论书稿的增删。其他还有孔梅溪和贾政、史湘云原型等,他们不仅提供材料,还提供写作手法。比如“风月宝鉴"的设置就是孔梅溪建议的。而我们现代人则大多是单打独斗,没有齐心协力的合作团队。

其四是我们本身陷在误区里走不出来。这些误区主要有:A,以假为真,没有一个人不笑话贾瑞好色,只看正面不看反面,可我们自己都不知不觉地正做着贾瑞相同的事,只看美女招手,不看白骨如山。B,走进迷宫出不来,巜红楼梦》信息量巨大,玄机重重,使读者眼花缭乱,被万花筒迷惑,不能置身事外冷静地观察分析它,从而造成当事者迷,不能旁观者清。C,被清朝伪史料束缚造成误判。比如大观园所在的城市,人们依据史料认为,曹家在雍正六年初第一次被抄家后就搬到北京住了,从而认为大观园原型在北京。但据书中反复的提示,实际这一次只是抄拣,只没收了一半的财产和房产等,除曹頫等十多个人住北京外,其余的人仍然住在金陵,书中设置在北京的是贾家而不是甄(真)家。这个问题的误判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误判。

还有一些误区,这里就不再啰嗦了。总之,续写好《红楼梦》的前提是把真事搞清楚,而大部分真事就在前八十回之中,因为真事层面是倒叙的。比如第一回就告诉我们,通灵玉已回归大荒山恢复原形,上面己刻满了字,作者己经在讨论书稿的增删了。再比如薛家的结局,已经告诉我们“菱花空对雪澌澌"了,可有人还安排“兰桂齐芳"呢。原因就是我们不承认第一回交代的这个结局。弄清了这些真事之后,续写出让人满意的《红楼梦》还是有可能的。

几十万红学家,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情小说,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闪烁在《红楼梦》头顶的光环实在是太炫目耀眼了,从她问世之日起,就吸引了大批的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粉丝”的狂热追捧。

由于作者曹雪芹的病逝,作品在八十回便戛然而止了,使其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给后世之人留下了无限的研究探讨想象的空间。

遍布全世界的“红粉”们不断地去点评、探佚、讨论、接续《红楼梦》,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派--“红学”。

“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在清代的“红学”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脂砚斋、畸笏叟、高鹗、程伟元等。

五四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自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在现代,“红学”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汝昌、冯其庸、蒋勋、刘心武等人。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止于八十回,现代读者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通行版中四十回,最初认为是清代的高鹗和程伟元续写编辑的。但是进入21世纪,这一说法遭到越来越强烈的批判。

2007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

对《红楼梦》续写尝试中,这个清代的续写者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其续写的四十回也被众多“红粉”们褒贬不一,有的称赞续的合理完美,有的嗤之“狗尾续貂”。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红粉”们不能给维纳斯版的八十回《红楼梦》接上一膀完美的玉臂呢?

一是够不着的高度。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是有些“活儿”,即使你有金刚钻,也是干不好的。续写《红楼梦》便是这样超级难干的瓷器活。

她的“海拔高度”实在是太高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哪一顶桂冠不是闪瞎世人眼睛的,哪一个高度不是需要仰视才见的。

要想企及这样的高度,不知道要修炼几世才能拥有这样的功力和段位。所以,从纵向来讲,后世续不出《红楼梦》所达到的高度。

二是把不住的宽度。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在艺术成就方面,《红楼梦》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红楼梦》里面的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百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

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作为一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的小说,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色色俱全、包罗万象,涉及的知识领域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园林建筑、服装服饰、纺织刺绣、中医中药、烹饪美食、戏曲表演、民情民俗、佛学道教等等诸多领域。

当然,这与曹雪芹的经历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后来家族被当局者抄没而家道中落。

依据其自述,《红楼梦》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生活而写作此书。

曹雪芹少年时代奢靡的豪门生活,是其小说创作的源泉,小说中涉及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诗酒茶花、人情是非等等都来自于他的豪门生活经历。

整部小说呈现了外宽内深的鲜明特点,非亲历者是把握不了那么形象的描写和那么宽泛的领域。所以,从横向来看,后世续不出《红楼梦》所达到的宽度。

三是接不上的契合度。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花入个眼,在文学艺术领域,永远没有最好。

古诗有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作为后四十回的续写者,无论是高鹗还是无名氏,至少他是与曹雪芹处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背景中,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民风民俗、世情百态等等都比后来者了解的更多、掌握的更全、感受的更深。

同样背景的人写出来的续篇,还被众人所诟病。有道是近水的楼台还未得到“十五”的月,更何况距离那楼台更远的后世之人就更难得“月”了。

再者,曹公在《红楼梦》中将故事发展方向、人物命运结局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妙法,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进行了穿插暗示和设点伏埋。

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伏埋”,可以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哪一种与曹公对《红楼梦》的整体构思更贴切、更能无缝衔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解之问。

所以,从“众口难调”的文学艺术特性来看,后世也续不出与《红楼梦》十分接近的契合度。

作者:温暖前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几十万红学家,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这个说法是冤枉红学研究者了,事情和你预想的恰好相反。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题主给出的几十万红学家还是略显局促紧迫。公认的著名研究者也就那么几位属于佼佼者,凤毛麟角一般奇货可居。大部分都是打着红学研究、探佚的旗号,在行自我文学主张之实。全国上下对红学有浓厚兴趣、并能列出一二三四子丑寅卯的绝不在少数,甚至百万以上,或者更多。

如题主问,这么庞大的一支红学队伍,顶尖的也有,冒名的也算,怎么就没有后几十回的结局呢?

其实是棒子打歪了,也叫做平白无故冤枉人了——不是没有结果,而是给出的结果成千上万,各有所属,各有侧重,相互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和瓜葛,很难形成统一的口径和共识,各说各话,各归各类。索隐派有索引派的后续,考据派有考据派的后续,评点派有评点派的见解,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经常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莫衷一是,你的观点我要推翻,我的观点你要打劫,各派系之间矛盾冲突剧烈冗长,由来已久,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征服不了谁,就这么耗着,对峙着,平白的就给后续之作添了堵,设了障,只是在派别内得到认可转圜,却不能流到市面上让广大红学爱好者看到。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争论与抗衡了。如果你是内部人士,或可看到某派的结局,但很难窥其全豹,也很难流到市面上来公诸于众。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所谓的后续或者结局与原著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使人很难首肯认同,只能这么继续耗下去,直到探佚出更为合理的原著风貌。

我们最为熟知的大作家刘心武,就是一个兼职红学家,在《百家讲坛》讲解了自己的探佚成果,还据此撰出回目,写了续书。可惜这部书还没面世就已经遭致特为严厉的质疑和詈骂,即便后来刊印出来了,也是一本橱窗里的展示和摆设,并无多少实际价值,没有多少认同。

几十万红学家,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曹雪芹只有一个,他十年磨一剑,创作出这本惊世巨著,然而终因种种原因泪尽而逝,并且只留下未完之做,但这本惊世之作却屡屡被今人怀疑作者并非曹公,截止今日,已有二十几个人被列为《红楼梦》的疑似作者,我为红楼梦一大哭也!更为曹公一大哭也!

放眼今日之红学家,真正爱红楼,真正能读懂红楼的又有几人?懂都难懂,爱都不爱,何来创作的源泉?即便有那么几个凤毛鳞角之人,谁又能潜下心来去十年磨一剑续写《红楼梦》?即便真能潜下心来去续写,但其文字,诗词的功底及那个时代的文学氛围又怎么能稍稍赶的上高鹗之辈?那么连高鹗之辈都难稍稍赶的上,又焉能与曹公相提并论?即便有几个自不量力之红学爱好者,拼其全身心力勉强续写《红楼梦》,换来的只是无休无止的谩骂和不屑,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个红楼梦,谁又能满足众人内心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幻想?

只能说《红楼梦》只有一部,曹雪芹只有一个,并且曹公已逝,红楼未完,徒留人生一大恨也!

几十万红学家,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首先《红楼梦》的结局不需要题主所说的“几十万红学家”来想象,在《红楼梦》第五回已经清楚的交代了《红楼梦》的结局。

那么,为什么“几十万红学家”都想不出来后几十回呢?

因为,即便是今天“几十万红学家”都知道《红楼梦》的结局,他们都无法穿越回两百多年前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去体验贾宝玉这样的官宦世家豪门公子哥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经历。

比如87电视剧现代青年编剧周岭老师和北京某中学的班主任刘心武老师,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经历、人生体验与曹雪芹本人南辕北辙毫不相干,由他们隔着两百多年的时空凭想象的那个已经消失了的时代中消失了的人物的生活状态,把曹雪芹同时代人高鄂通行本的“狗尾续貂”,再变成了老鼠尾巴续貂、塑料尾巴续貂了。

相信将来还会有一些“伟大的天才作家”去再续红楼的,说不定会续出一个人工智能尾巴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