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红楼梦》第8回的情节。贾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养病的薛宝钗,看到了宝钗的金项圈,发现上面錾着的两句话跟自己那块玉上面的两句话简直就是一对。

这是除了第5回的判词外,“金玉良姻”的第一次出场。虽然没有明说这就是金玉良姻,但是却从细节上明确了金玉“是一对”。

贾宝玉的玉上面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的金饰上面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这两句话确实太像一对了,无比工整的对仗,连寓意都匹配得天衣无缝。而且形制也一样,都是篆文,就算再没有文化的人,都能一眼看出这金和这玉就是一对。

所以,金玉良姻之说在贾府一直流传,书里的人物和书外的读者似乎都很自然地接受了有这么一个设定。其实在这一回里,宝钗和宝玉只是交换观看了彼此的饰物以及上面镌刻的字,并没有提到金玉良姻之说。一直到第28回,才闲闲地补了一句,说薛姨妈曾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一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才算正面证实了金玉良姻的传闻。

那么,单单看第8回的情节,表面看,金玉是“一对儿”这件事,是丫鬟金莺儿捅出来的。但背后是不是宝钗授意的呢?有此怀疑的人不少,我觉得也不能说全然没有道理。

仔细看看书里描写的整个过程:

首先,宝玉去看宝钗,是个大冬天,还下雪。天气很冷,正在做针线活的宝钗穿得也不少,有棉袄有棉裙,外面还罩着小褂子。金项圈虽然显眼,在这时被层层棉衣遮住了,宝玉是看不见的。

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

这时的宝玉也不知道金项圈的存在,自然不会要求看。倒是宝玉脖子上挂的玉被宝钗看见了,宝钗要求看。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

有没有觉得这里有点奇怪?宝姐姐的性格应该是很稳重的,很少主动开口要求什么,但宝玉一来,宝钗却没有什么铺垫,张口就要看这块玉。而且还配合了“挪近前来”的动作,反正我感觉这种稍显亲昵的举动由宝钗做出来,是有一点怪怪的。

宝玉的那块玉虽然有神奇的传说,但是本身并不是很张扬的,书里的描写是“大如雀卵”,鸟蛋大小,应该不算很突出。为什么宝钗一眼就注意到?宝玉成天把这块玉挂在脖子上,宝钗应该也常常见,为什么平时不说,现在却特地提出来要“细细赏鉴”?

有一个解释比较合理,就是宝钗自己也有类似的金项圈,所以特别容易留意到宝玉这块类似的玉。但问题是,宝钗自己是知道金玉良姻之说的,也应该知道作为当事人,自己应该刻意避嫌才是,怎么反而会主动挑起话题?难道有心让宝玉发现金玉良姻?

接下来,宝钗细细赏鉴这块玉。看了正面看反面,看了反面又反过来看正面,还把上面刻的字念了两遍。

这本来也没什么,但接下来这一段,连起来看就又有些奇怪了: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

宝钗看完了玉,没有还给宝玉,而是回头关心起丫鬟莺儿不去倒茶的事。结果引出了莺儿“这玉和姑娘的项圈上的话是一对儿”这个重要信息,更顺理成章地使得宝玉提出了要看看金项圈的要求。

宝钗是个很有心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丫鬟是什么脾性,会不会大嘴巴。如果宝钗有心规避金玉良姻的闲言碎语,不但自己不会提起,也不会让自己的丫鬟随便提起。然而,宝钗在莺儿这个大嘴巴爱八卦的丫鬟面前,把宝玉的玉翻来覆去看了又看,把那两句话念了又念,到最后好像才想起应该打发这个发呆的丫鬟去倒茶,结果却起到了“提醒”这个丫鬟把这个重磅八卦说出来的作用。宝钗这么聪明,怎么会犯这种错误?不觉得巧合得有点奇怪吗?

于是宝玉要求看宝钗的项圈,宝钗推托了一下,被缠不过,只好拿了出来。

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大冬天的要拿这项圈还挺费劲,得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掏出来。对比前面的服装描写,可见这项圈还是藏得比较深的,要不是金莺儿多嘴,宝玉绝对想不到要看。其实宝玉也就是想看那八个字,宝钗如果嫌麻烦,大可以不用解开外面的扣子来掏项圈,直接把那两句话告诉宝玉就行了。

但显然,这么明显和宝玉的字是“一对儿”的字,宝钗怎么好意思亲口说出来?

项圈掏出来了,宝玉也看了。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宝钗作为大家闺秀,自己不好意思说自己金项圈的字和通灵宝玉的字是一对,宝玉大大咧咧说出来了,这其实就等于将金玉良姻这个设定直接摆在了另一方当事人面前,并且借他的口说了一遍。金玉良姻这时已经呼之欲出了,莺儿已经开始细说从头了,要不是宝钗制止,这丫鬟肯定要把后面的话说完的。后面是什么话?不就是“和尚说日后要捡有玉的方可婚配”嘛,这话要真说出来,刚刚宝玉自己又说了“一对儿”,场面一定会很尴尬。所以,宝钗必须及时制止。其实到这时候,制止不制止都一样,金玉良姻已经公开了——宝钗和宝玉两个人面对面的情况下,这种程度就是公开的极限了。

这里有个细节和前面呼应。宝钗不是刚说过莺儿只顾发呆不去倒茶么,怎么又过了这么一阵,宝玉把宝钗的金项圈也赏鉴完了,这个莺儿还没有去倒茶?主人都叫自己去倒茶了,自己还站着不走,还要等着继续八卦,这个丫鬟的戏是不是也太多了一点?作为一名丫鬟,这样的举止是不是也太失礼了一点?

而宝钗呢,就对这个多嘴的丫鬟这么没有约束力吗?感觉也说不过去。宝钗最后不是“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哪里来”,从而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金玉互赏吗?如果宝钗根本不想提起这个尴尬的话题,完全可以一开始就不问宝玉要玉,可以发现莺儿偷听时就拿出主人威严命令她去倒茶,可以看完玉就若无其事还给宝玉,然后问他从哪里来,从而岔开话题,不让莺儿有机会大嘴巴引起宝玉的好奇心……总之,以宝钗的聪明,要回避金玉良姻的尴尬曝光,方法多得很,结果却相反,似乎是完全管不住一个当着自己面大嘴巴的丫鬟,让金玉良姻细细地暴露在了宝玉,和读者,面前。

这不大合理。宝钗是有心计的人,控制这样的一件事很容易,让这样的一件事在自己面前失控才奇怪。

所以,我觉得“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莺儿配合宝钗演出,也不是说不过去的。

至于这种做法有没有问题,关键就要看金玉良姻之说是否真的存在,还是薛家编造出来的。之所以有人怀疑是编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前后细节的对不上。比如在这第8回里,我们看到的是金项圈,说的是和尚送了两句话,要求把这两句话刻在金器上。而到了28回,变成了和尚送的是金锁。原文是这样的: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直接送一块带字的金锁,和送两句话让你自己刻,那是不同的。金锁和金项圈,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样的前后口径不一致,到底是作者笔下的小纰漏还是故意漏出的线索,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查看除了问答之外的文章和视频。

《红楼梦》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

小姐和贴身大丫头是命运共同体,宝玉与黛玉调情说“好丫头!若求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紫鹃为了自己不想“离了本家”而弄出了惊天动地的“试玉”来,引得宝玉发了痴病。莺儿是宝钗的贴身大丫头,贾母当众替宝玉求了宝钗叫莺儿来给宝玉打络子,宝玉对莺儿说“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儿两个呢。”,莺儿和紫鹃一样关心小姐的婚姻大事,也是关注操心自己的命运和将来。一定要说“宝钗授意”了“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不合情理的,即使没有“宝钗授意”宝钗与莺儿在“金玉良缘”上也会有很自然的默契,这和黛玉紫鹃在“木石姻缘”追求上的默契是一样的。

事实其实很简单!

《红楼梦》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

虽然我觉得,在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中,宝钗并没有很多读者想象的那么不堪,但是在这一节,通过宝钗的丫鬟莺儿的口说出的“金玉良缘”真相,还是宝钗授意的。

我想,在这个时刻,宝钗是对宝玉有好感的,后来还发生过宝玉挨打宝钗心疼落泪、宝钗去宝玉房里作客至晚不走、宝钗给宝玉绣肚兜等情节,在彼时,宝钗对宝玉有过青春期的喜欢。

一个喜欢的男孩,自己偏巧和他有千丝万缕的缘分相牵,怎么让他知道?自己说出来是不行的,当然要动一些小心思,比如借由丫鬟的口说出来。

看看宝姐姐的表现吧,她先挪近前来,宝玉也凑了上去,把玉摘下来。然后她看到玉上刻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连念了两遍,再回头向莺儿笑“你不去倒茶,发呆做什么?”,这就相当于戏曲中的叫板了吧,主人把话递给丫鬟,丫鬟肯定要回答。果然,莺儿说,自己觉得这玉上的字和宝姐姐金锁上的字是一对。这时,宝玉的好奇心已经被勾起来了,自然要看,宝钗把自己外衣的排扣解开,掏出金锁给宝玉看。宝玉不但看到了金锁上的字,还闻到了宝钗的“冷香丸”。

这一节,宝钗是一个正常的怀春少女,没有了成熟老练的样子,在外人面前解排扣的行为也不是“守拙”的宝姐姐的作风。在之前的问答中,我们写到过宝姐姐天生的热毒,她每次热毒犯了的时候就像个正常少女,吃完冷香丸又变回一个道理小姐,这一节可以看出,宝姐姐又吃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