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他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

贾政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贾政对这二人的态度,只能靠读者自己去理解和发现。而依我个人之见,我认为贾政更喜欢黛玉一些,原因如下:

从亲属关系上看,贾政是黛玉的亲舅舅,是宝钗的姨父,在亲属关系上,明显贾政与黛玉更亲,且在文本第三回,作者交代“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可见贾敏未出阁前与贾政感情很好,才会时常与黛玉讲她二哥家的事。

同是第三回,林如海为贾雨村向贾政写了封推荐信,贾政看过之后,“即忙请入内相会”,寒暄之后,觉得贾雨村不俗,“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而林如海此前已向贾雨村称赞过贾政“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于此来观,林如海和贾政可谓是相互欣赏,但文中对于贾政与宝钗父亲关系如何,无一字交代,因此黛玉千里来都,贾政不管是出于与贾敏的兄妹之情还是对其父亲的欣赏,感情的天平都会更倾向于黛玉。

从志趣性情上看,第七十八回,作者道贾政“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可见贾政先前亦是个不慕名利,“且将诗酒趁年华”之人,后来为了父母期望,才走上仕途之路,而黛玉和宝钗,一个天真任性,一个隐忍克制,显然黛玉与贾政的性情更接近。

第十七回,贾政带领众人游园时,来到后来黛玉所住之处,贾政的反应是笑着说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而贾政欣赏的这一处,恰也为黛玉所喜,审美情趣的相近,可见二人之雅致。

第七十六回,黛玉对湘云讲凹晶馆、凸碧堂名字的由来时,她不无得意地说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谁知舅舅倒欢喜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叫他姐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对黛玉的才情,贾政亦是欣赏的。

封建制度森严的年代,贾政与黛玉、宝钗都不可能有过多接触,但面对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人在本能上会产生一种亲近之感,因此,较之宝钗的看似完美,我认为仅从性情而言,贾政也会更喜欢黛玉。

作者:长安月。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中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他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

在书里,贾政和黛玉、宝钗都没有什么交集。黛玉第一次进府,专门去拜见两个舅舅,结果还都没见着。后来黛玉在贾母羽翼下长大,搬进大观园,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和处理外务的贾政有什么碰面机会的。宝钗也是这样,既是亲戚,又是女眷,正常来说是不会和贾政有什么关连的。只能是节庆日子阖府欢聚的时候,可能大家会礼节性碰碰面。

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可以从贾政的为人品性以及书中一些间接描写推测,贾政应该是喜欢林黛玉多一些的。

理由:

1.从亲缘关系来说,贾政是林黛玉的亲舅舅,而薛宝钗和贾政毫无血缘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会天然地亲近和自己血缘近的人。

早逝的贾敏无疑是贾母的心头肉,同时在现有的两个儿子当中,贾母显然也是比较偏心贾政。这就可以推测,贾政和贾敏这对兄妹是贾母比较喜欢的孩子,那么这对同样受宠的兄妹关系应该不错。贾敏去世,贾母把一腔爱意都移到林黛玉身上,而贾政出于类似的骨肉亲情,对妹妹贾敏的孩子格外喜爱也是正常的。

事实上,黛玉进府前,林如海修书给贾政,举荐贾雨村。从他对贾雨村的介绍就可以看出,林如海和贾政私交不错,而且互相欣赏。如果贾政和贾敏兄妹不睦,又怎么可能和妹夫来往密切?

而宝钗这边,说到底只是王夫人的亲戚。虽然王夫人很喜欢她,但从书里我们可以看出,贾政和王夫人的关系一般。所以,对于自己夫人的亲戚,贾政只需要维持一般的客气就行了,没必要了解那么多。

2.贾政年轻时也是“诗酒放诞之人”,对于真正的才情天然会有一种欣赏和偏爱。

虽然贾政平时都是不苟言笑的样子,一直强调的也是仕途经济的学说,但是书中第七十八回明确写道,他“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这就难怪,贾政总是一边严厉批评贾宝玉不好好读书,一边却在他自己和所谓文人雅士聚会的时候把宝玉叫去作诗献词,名曰检查,实则炫耀。说到底,还是天性难违,对于诗词歌赋这些并非“正业”的东西,其实贾政还是懂得欣赏并且真心喜欢的。

贾宝玉虽然不爱读书,在写诗作词这些“偏门”的表现却还不俗,所以贾政总是要叫他出来秀一秀。而林黛玉在这方面的天赋和水准比贾宝玉高多了,假如贾政在偶然机会下接触到黛玉的作品,自然也会更加喜欢。

书中第七十六回就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当时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湘云分析凸碧堂和凹晶馆名字的妙处,黛玉直接告诉她,其实这两个名字就是黛玉起的: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话说得明白,大观园的主要建筑名字,是当初贾政叫宝玉拟的。有的采用了,有的没用,有的修改。后来黛玉她们这些女孩子也把一些次要建筑的名字拟了出来,贾政看过之后表示开心——显然,贾政始终还是喜欢这些“诗酒放诞”的活动的——最关键的是,只要是黛玉拟的名字,“一字不改都用了”。如果贾政不欣赏黛玉的才情,会这样拍板吗?

事实上,当初贾政带着宝玉和一行人等在刚建成的大观园里转时,就曾经对一处建筑发出了由衷赞叹: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这是大观园中贾政第一个表示欣赏的所在。而这个地方,就是后来分配给林黛玉住的潇湘馆。从这个安排来看,贾政、宝玉和黛玉在审美上,还是颇有一些共通点的。所以,贾政会比较容易喜欢黛玉,也很合理。

3.书中贾政和宝钗的联系以间接的联系写出,表达出的都不是欣赏的意思。

我印象中,书里贾政和宝钗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有两个地方有间接的关联。

第一个还是当初贾政带着宝玉和一行人等逛大观园的时候。对潇湘馆表示过欣赏之后,贾政对另外一处房舍表示了相反的感觉: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这话说得很直白了。而这所房子,就是后来分给宝钗住的蘅芜苑。

还有一次,就是元宵制灯谜那次了。贾政奉贾母之名,去猜孩子们制作的那些灯谜。这些谜语对他没难度,他一个个都猜着了,问题是一个个都不是什么吉利的东西,让贾政心生纳闷。最后看的一个谜语是宝钗作的,结果贾政看完更加心塞: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最后是贾政被这些不吉利的灯谜弄得心情低落,精神大减,垂头丧气回房后“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不在话下。”

灯谜预示着贾府未来的衰败,这里的分析就不多说了。关键是最后一个灯谜恰好是宝钗作的,这个灯谜恰好是当晚压倒贾政精气神的最后一根稻草。贾政能对宝钗留下开心的好印象?

同时,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忽略,在这场元宵灯谜竞技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黛玉作了什么灯谜。

总之,在有限的信息里,可以看到贾政和黛玉的关联是愉快的,和宝钗的关联则相反。所以,如果一定要说贾政喜欢谁多一些,我想应该还是黛玉。

当然,说到底贾政最后选择的价值观并非年轻时的“诗酒放诞”,而是和宝钗一致的仕途经济。但正常来说,至少在宝玉婚前,贾政是没有机会也不需要仔细了解这些女孩子的思想的。如果深入了解了,也不是不可能改变想法。就像他在说了蘅芜苑“无味的很”之后,步入其中,发现山石上长满各种“花如金桂,味芬气馥”的“异草”,观感就变了:

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如果贾政了解了宝钗的思想,是不是对她的观感也会从“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变成“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呢?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中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他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

贾政年轻时毕竟也曾诗酒放诞,青春有梦的真性情人都喜欢黛玉,更何况黛玉还是贾政亲妹妹贾敏的唯一女儿?

贾政喜读诗书,他对黛玉的才华是肯定的。大观园里的有凤来仪也就是潇湘馆,贾政曾经说过“若能在此月夜下读书,不枉此生”。而这一处正好也是黛玉选来居住的。

可见,黛玉和贾政在内心里有些东西是一样的。

贾政内心欣赏黛玉的真和雅趣,但又不能表露出来,因为封建礼教下黛玉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也正因为如此,贾政才从“诗酒放诞归入正途”。

宝钗劝宝玉读书上进,黛玉却从不说那些混账话。贾政的心里也是矛盾,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孩子读书上进?宝玉的叛逆常常让他大动肝火,见了就心烦。

贾政虽然归入正途,但内心还是向往生动有趣的。毕竟贾母也是情趣高雅之人,贾政受熏陶不会少。

看第二十七回,黛玉对紫鹃说:

“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这是多么有诗意的生活啊!

反观宝钗住的蘅芜苑,雪洞般。自言藏拙守份。这简直就是另一个王夫人啊,多没趣。

贾政发自内心地喜欢黛玉,至于宝钗,不过是适合宝二奶奶的人选而已,一如他娶了王夫人。

谢谢邀请

《红楼梦》中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他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

自然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

首先,从血缘关系上讲,林黛玉是贾政妹子贾敏所出,是亲外甥女儿,贾政兄妹情深,妹子早逝,仅留一孤女,从感情血缘上来讲,贾政已是先偏疼黛玉几分。

其次,贾政与妹夫林如海惺惺相惜,颇能合得来。从林如海荐举贾雨村一事,可知端倪,林如海向雨村道:“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再者,黛玉自入府以来,小心谨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想来这一点,也是让做舅舅的怜惜不已吧。

黛玉又是极有才的,让贾政青目有加。大观园的匾额,黛玉是曾拟过几处的,令史湘云夸赞不已的凸碧堂、凹晶馆便是出自她的构思。但凡黛玉所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故借用贾政的话炫耀‘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

黛玉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黛玉丧母,贾母一腔怜惜都倾注在外甥女儿身上,一应亲孙女倒都靠了后。贾政又是极孝顺的,就算只为讨贾母欢心,也是要高看黛玉一等的,何况,这颦儿又颇得政老赏识。

宝钗是贾政夫人妹子的女儿,端庄大方,德才兼备,人中翘楚,也是不可多得的奇女子,家中上下人等褒奖有加,口碑是极好的。那贾政必是有所耳闻的。香菱亦曾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

不过,在贾政心目中,宝钗的重量远不及黛玉。宝钗曾作过一则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当时,贾政看完,曾自忖:“此物倒还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宝钗为人不俗,可惜为家世所累,守着一个寡母度日,哥哥薛蟠极不成器,是出了名的呆霸王,此番进京,也是犯了人命官司的,这倒让贾政哪只眼看得上。碍于亲戚情面,薛家初到京城,贾政亦是客套过的,“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应该说,贾政对这两个女孩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出于诸多原因,贾政还是偏爱黛玉些。

《红楼梦》中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他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

一、亲情情感定亲疏

从骨肉情缘上说,黛玉是亲外娚,贾政无疑喜欢她比宝钗多些,疼爱的成份多。

宝玉不喜欢读书,骂读书人为"禄蠹"、厌恶仕途经济、最喜欢在女人堆里厮混等行为,黛玉却一直支持宝玉的表现,贾政是不喜欢的。虽然他以前也是一个"放诞诗酒"的人。当然,贾政虽说是"酷喜读书",但从他的愚腐可知,其所学其实颇为有限。

二、性格特点定亲疏

从性格上说,贾政是喜欢宝钗的。

自从宝钗进入贾府的第一天起,她"生性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就广受欢迎,大获下人之心。主子们对她的孝顺体贴长辈、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表现大加赞赏。

贾政品格端方,自幼喜好读书,是封建时代君子典型代表,是儒家统治思想的化身。热衷与贾雨村等人往来。

宝钗精明能干,学识广博,热衷于仕途经济,经常劝宝玉会会做官的,谈讲仕途经济学问,是一个典型的女君子。

贾政与宝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着力维护封建道德观,对贾宝玉的"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行为很厌恶。宝钗对宝玉采取规劝,即使宝玉不喜欢听,她照样要说;贾政就采取责骂、羞辱、喝斥的态度,怒形于色。

因此,在对待宝玉的未来、家族的利益、光宗耀祖等方面,宝钗的各项指标无疑与贾政是一致的。所以,选择儿媳妇,贾政肯定选择薛宝钗。

《红楼梦》中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他是喜欢林黛玉多一点,还是喜欢薛宝钗多一点?

在《红楼梦》里,贾政和黛玉似乎没有直接打过交道,黛玉进贾府时立即就去看望贾政了,但是贾政却不在家。这一点曾经被很多人讨论过,为什么贾政不见黛玉,他不知道这个外甥女这天要来吗?

如果以此认为贾政对黛玉很冷淡,窃以为是有点冤枉的,与其说他不想见,不如说作者不想让他和黛玉见面。像他这样一个严肃到乏味的中年人,和黛玉这样的小姑娘见面是很尴尬的,只能问些套话,还不如王夫人问得家常。

贾政是最常见的那种中年男人,端着,无趣,所有的感情都在条条框框内,谈不上喜欢或是不喜欢谁。他一出现,会让大家都不自在,他自己也不怎么自在,他跟黛玉,本来就是两路人。他对于家中女孩子命运的担忧,也是当家人的担忧,和喜不喜欢无关。

倒是对宝钗,似乎他更多一种赞赏,香菱曾说,我们家姑娘的学问,连姨姥爷都夸奖呢,这个姨姥爷,不消说就是贾政了。但这也不能说明他就喜欢宝钗,也许只能说明他更喜欢学问。琢磨他到底喜欢谁,只能是瞎耽误功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