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作者塑造薛宝琴这么一个人物,意欲何为?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最被人所待见的,当然也是最为读者所喜欢的人,是宝琴。不但贾母对她宠爱有加,王熙凤想为她做媒,众姐妹有时也愿意给她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在很多时候就连黛玉宝钗宝玉,都是不及的。贾母把深藏多年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拿出来给她,作者也是在文中把最美的文字,最美的画面、最好的人缘都给了她,她是众姐妹中唯一走南闯北,跟外国人也有过接触交流的女孩子。但是在书中,宝琴并非太虚幻境中人,无论正册,还是副册又副册,并无她的文字。那么作者塑造薛宝琴这么一个人物,其审美意趣何在?如果是曹雪芹之后40回中,宝琴命运如何?他是作者心中的新新人类吗?她之命运,会跟宝玉有交集吗?

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等金陵十二钗可谓惊才绝艳、风华绝代。但薛宝琴到来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自叹弗如,哪怕不认输的林黛玉都对薛宝琴亲热异常。而见识独到的探春更是对其大加推崇。

晴雯笑道:她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她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哪里再寻好的去昵?我倒要瞧瞧去。

薛宝钗和薛宝琴姐妹两个双璧出场不得不赞佩薛家在教育女儿方面所做的成功示范。薛家这两个女儿一个赛一个的美好,尤其薛宝琴被称赞胜似姐姐。所谓同性相斥,探春对其评价,远胜贾宝玉对其赞美。

薛宝琴小小年纪如何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一来就艳冠群芳呢?个人以为与其不同寻常的履历有关系。薛姨妈对薛宝琴的身世有过讲解:

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她父亲就没了。她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她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她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大观园群芳人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但要说行万里路,却只有薛宝琴做到了。

宝琴父亲是个“好乐的”。三个字突出一个和蔼慈善不拘小节的父亲。仗着家里有钱,以做生意为名五湖四海带着儿女去天下开眼界。薛蝌和薛宝琴那么不俗,皆因受到父亲的熏陶。见过了世间大场面,自然带有豁达的视野。薛宝琴的作【怀古诗十首】,那些名胜古迹,前辈风流即便现在人也很难都看过。这对薛宝琴的熏陶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此一点,比之林黛玉薛宝钗等困居高墙之内,纸上风流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宝琴不但游历国内山川名胜,还有出国经历,她介绍的真真国女子的风采,证明她双足踏上过异国土地。古人远行不容易,既然到了异国必然有过一年半载的生活,如此宝琴气质中再有异国情调,热情、大胆、天真,确实是迷死人的魅力。

古代女子大多厅堂厨房两边转,林黛玉薛宝钗妙玉邢岫烟等有过长途跋涉的经历,迥然优秀于贾家女儿。三春真正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最多去一趟清虚观就算远行了。如此就逊色三分。更遑论薛宝琴游遍天下,脚踏异国土地。

所以,薛宝琴的出色不在于本身容貌才学真比林黛玉和薛宝钗等大观园女子强,而是后天经历所带来的那种遗世独立的绝世气质,这在当时,别说大观园中女子,就算与天下女子比较,九成九的女子都会输给她。当然,这是薛家特有的条件,可以走南闯北。也是薛宝琴的幸运,有一个淡泊名利“好乐”爱玩的父亲。薛宝钗也有条件,只是父亲作为薛家家主,远不如弟弟那么逍遥自在,最终还因为义忠亲王老千岁之事牵连而英年早逝。宝钗也就没了宝琴那么多人生经历。像薛宝琴一样活着,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等红楼女儿的梦想,可惜她们再无机会

总之,宝琴的人生经历近乎完美,但依然不能说她就鸿运当头,七十八回,梅翰林已经回来,宝琴也就那前后出嫁。等待她的或者不会是那么好的人生。红楼未完,就不做猜测了。让我们保留一部分美好,记住这个艳冠群芳的女子:薛宝琴!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红楼梦》中作者塑造薛宝琴这么一个人物,意欲何为?

《红楼梦》中的薛宝琴即“削宝琴”,是价值女神,不听贤王检察能制约住皇家权力这乱弹“琴”的“牛人"化身

《红楼梦》中的薛宝琴是全书核心价值女神的形象,薛宝琴的文化内涵是“削(减)宝(贵)琴(“琴”字是以王检察制约当今皇家权力的意思)”,即不听八贤王能“上打君下打臣”检察制约住宋朝当今皇家权力这种乱弹琴乐器的“牛"人价值女神化身,封建社会的大观园那些礼教对她来说是“对牛弹琴"。她与第二(牛)回出场的"冷子兴"古董商牛人,一女一男,纵论古今,遥相呼应,是作者表现自我价值、心目中有“大作为”的完美“好”字号人物。因为,《红楼梦》是为闺阁女子、人民选择隐私权立传,必须要立一个封建体制外的完美形象,比林黛玉竞争的目标薛宝钗、"削宝差”,艰苦朴素的人物更完美,所以,以薛宝琴这个“削宝琴”概括。这就是《红楼梦》作者专门写薛宝琴的真正意思。

一、薛宝琴不是"薄命司"中人,“来去无牵挂",是大观园中没有的“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的人,"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多见识广,气压群芳,美丽如花,人见人夸。

二、她性格开朗随和,才华出众,屡次诗社游戏中都有她的出色表现,她的那十首怀古诗察今,寓意深远。

例:“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 薛宝琴家是皇商,与古董商冷子兴一样。她在从小随其父母周游过的地方中,“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诗”展出。“十”属鸡,代表龙手的文化宣传、组织工作,“首"是龙的第七位马首,代表交换、票决结果,这也是诗(“三百”)的量词叫“首"的来历,《红楼梦》五(端午马首)十一回写“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用心。从这一回第一首“怀古”“察今"到“冷今”的诗写的悲凉景象看,她一反苏轼“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历史观:封建社会一定要灭亡"逝去",就如这“不舍昼夜"的江,没有停留,实行民主选择票决,让人反映不同意见、呼吸的(二牛)权力,以“人"治统死不同意见“二”的悲"夫"一样。“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这句诗表面“颂扬”了东汉时平定交趾被封为伏波将军的马援,隐喻以“市场交换、票决制的“马"支“援”人民就“功劳大”。而“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句诗表面吟咏了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在桃叶渡分手的往事,表达了一种惆怅、哀怨的情绪,隐喻民主选择的"六陆",由“朝"廷领导钦定,不用票决的官员人才“栋梁多如"封官“许”愿给的,是壁上题画的东西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真事。

老子与曹雪芹是弄懂了中华文化、龙的密码及造汉字的法则的大学者,《道德经》《红楼梦》就是以此设计创作的。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

文/刘树成

《红楼梦》中作者塑造薛宝琴这么一个人物,意欲何为?

先申明一下,《红楼梦》作品中,“十二钗”这个说法并不是很确切的。跟读者概括出来的“四大家族”一样,不十分严谨。“护官符”列的是金陵一地,有权有势的官宦家族,而“雨村犹未看完,忽闻传点人报……”,就出去会客了。回来门子继续介绍这四家,其他的省略不提,并不是常常金陵,有权有势的只有四个家族。根据书中的介绍,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李纨的娘家,出过“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金陵名宦”李家,一定也在“护官符”名单上。但是李家与贾家并不亲厚,除了“他姨娘家送来的好茶面子”和投亲被留住的李婶母女,再没有写过李家与贾家的往来,所以“护官符”也不写出来而已。而所谓的“十二钗”,指的是警幻仙姑带宝玉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也就是说,所谓的“十二钗”是三个层次的三十六名女子。而书中写明的,只有十五个人名。这十五个人名,不包括“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的宝琴。“他姐姐”当然是指宝钗,“这些人”指谁?既然是“连他姐姐并这些人”,应该不是指李绮李纹与邢岫烟,而是大观园中的迎探惜(包括探春自己)和湘云黛玉。当然,探春的这个评价,仅是第一次见面的印象,至多是对相貌和气质的品评,因为对内在性格、才华而无从了解。从后文看,至少填柳絮词时,宝琴是落第了,不像黛玉水平稳定。但是宝琴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仍是无可争议的惊艳,足以“碾压”宝钗黛玉。这样一个出色的女子,在“使闺阁昭传”的《红楼梦》中,为什么不能入选提纲挈领的“金陵十二钗”呢?首先,不是地域原因。事实上,黛玉、妙玉并非金陵,而是姑苏人氏,也照样入选“金陵十二钗”,另外还有颇惹争议的秦可卿,当然不是东北人,但也未必就是金陵人。因为,“金钗十二钗”并不是以地域来取人的。其次,有读者认为,“副册”和“又副册”没有写完整,宝琴、岫烟、李绮李纹都在“副册”名单上。这根本是臆测。如果她们几个上榜,有什么必要故意不写,而引起读者猜测呢?在写完香菱的诗与画,添几句对宝琴等人的身世概括,不是很容易的事吗?难道曹雪芹竟然没有这样的笔力?《红楼梦》有两条线索,一是宝黛爱情悲剧,一是以贾家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衰落。所有故事,都是围绕两条线索展开的。所以,与两条线索关系紧密的,就会作为情节的主干来写,与两条线索关系疏远的,就会作为枝干忽略。“十二钗”的人选,当然是用这个标准来确定的。宝琴当然是薛家人。但是,宝琴从出场时已经订下亲事。作为梅翰林的未来儿媳,她其实跟薛家关系不姥紧密。宝钗将来也会出嫁,但由于哥哥的无能和荒唐、嫂嫂的粗俗和小心点泼悍,出嫁以后的宝钗还不得不参预薛家的管理事务。从这个角度来说,宝琴与薛家的关系,远不及宝钗的紧密。更不用说,她与贾府的关系,仅仅是寄居数年的客人,完全没有融入贾家的命运中去。所以,宝琴不会入选“十二钗”之列。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所谓“十二钗”三个册子,都在“薄命司”这个配殿之内。也就是说,“十二钗”写明的十五个女子,和没有写明的二十一个名额,全都逃脱不了“薄命”的前设。不要跟我争论贵为王妃、跨国婚姻的探春是不是薄命,也不要说嫁给演艺界名人的袭人结局很好,这些完全是现代的观念。在当时,这十五个人,无论是死是活、是长寿是短命、是未嫁而逝还是孤独终老,她们全都是下场悲惨的“薄命”女子。并且,在前八十回中,已经通过种种预兆,把她们的悲剧下场规定死了,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而宝琴,除了已经“许了梅翰林的儿子”之外,看不出对她命运的任何预示。她写的诗很多,大部分是介绍天下风光,写出其广博的游览见识,给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奶奶姑娘们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此外还有《西江月》,被评为“声调壮”,却与探春未完稿并列为“落第”,而宝琴也没有任何不服。这些完全不足以预示她的命运和结局。宝琴可能出嫁后过得幸福。“幸福的家族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族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个人命运上。宝琴幸福的婚后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即使有什么不幸,也是远离宝黛与贾府的另一个话题。总之,以贾府为主的“薄命司”里,并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