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人们很少听戏了?
旧的戏曲太程式化唱腔拖沓剧情脱离现实也即不能与时俱进。文革中的戏曲改革使戏曲贴近人民大众,简化表演程式更具生活化唱腔节奏加快。如果能坚持此创作方向,戏曲一定有一个繁荣灿烂的春天。八个样板戏加上杜鹃山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巅峰。
为什么现在人们很少听戏了?
首先感谢邀请,不过这个问题很多专家都在打嘴仗,事实上回答好坏并没有卵用,因为戏曲就是这个状态了。
纠正一下题目,现在的人们这样的概念太大,无法下口,我可以这样说,喜欢戏曲的人一直还在听戏,不会少只会多,喜欢了戏曲估计看到其他艺术形式就觉得太简单了,毕竟戏曲的综合性太强。
能问出这样题目的人只能说就是一个门外汉,刚接触戏曲,没有找到喜欢戏曲的这个群体。当你找到爱好戏曲的人的时候,你会发现痴狂不亚于于任何其他的娱乐下的明星。
表面看到的现在的人们很少听戏的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曾经的文化自卑让传统戏曲走行了绝路。五四新文化以来就批传统戏曲,建国后曾经有一段时间还全国人民八个戏呢,但八个并不是戏曲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意识形态。
2、戏曲本质上是娱乐消遣,当下娱乐方式众多,观众可选择性太多,在戏曲根本不景气的时候,怎样才能选到戏曲呢?
3、戏曲有传达德性榜样的作用,但是它不是高台教化,不是一种低劣的宣传工具。本身看的人就少,还整天做一些观众不喜欢看的东西,有人看才怪,观众不流失才怪。
4、戏曲演员本身的职业素养和操守。就少为了一口饭和用生命唱戏绝对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老辈子演员的能耐大了去了,会几十处几百出戏的人多了去了,就那也没有什么梅花奖之类的,就那演员还琢磨怎样能把戏弄好,怎样出绝活怎样与别的演员不同,打开自己的市场呢,现在呢?
5、相关的制度政策,大家自己体会吧。
就说这么多吧
为什么现在人们很少听戏了?
说人们很少听戏了,大概是指很少有人去园子里现场听戏的意思吧?暂时就按这个理解回答一下。
作为四十来年的戏迷,我也很少去现场听戏了,有时一俩年难得听一回。以我自己为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演出少。作为天津大城市,又是京剧很热的地方,既有天津京剧院,又有天津青年京剧团,一年也演不了十几出戏,观众想看但演出太少。
第二,戏少事多。现在生活压力大,工作忙,有演出也不一定凑巧闲暇无事。忙碌一天了,有时真的懒得动了。
第三,票价高。看一场少说200元,还不一定是前排。一个月真要看几场,对工薪族来讲也是经济负担。
第四,电视分流观众。很多演出都有电视转播,比如央视《空中剧院》栏目,与其花钱坐后排现场看戏,还不如坐家里一份不花看的更清楚。
第五,演员缺乏号召力。现在的演员没有了以前那么高的水平,以程派为例,看多了新、赵、王、李的演出,一张一迟没法看了,还不如看看音配像了。
第六,文化碎片化。不论是看书,还是听戏,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习惯按部就班从头到尾的欣赏什么了,更喜欢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还以程派名剧《锁麟囊》为例,想听拿起手机直接网上欣赏“春秋亭”、“一霎时”,没有耐心听那些兴趣不大的非主角、非主要的戏份了。
个人看法,欢迎交流。😀
为什么现在人们很少听戏了?
你好,看到青年朋友问我关于戏剧的问题,我特高兴,也是尽快回答。可不,吃饭前受邀,放下碗就做到沙发上,连正在播的京剧“刘兰芝"都不看了,立马回你。
是的,现在人很少听戏了。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进入八十年代,电视的大量普及,和后来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就很少听收音机(当时电台播的戏曲很多,甚至有专栏,专题)了。看电视声画具佳又免费(当时是开路发射,不收费)。所以就不专门听收音机,也极少去戏院看了。而且电视上的节目丰富多彩,可供各个层面的人选择欣赏,而且价廉(就算是后来的收费有线电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恰逢改革开放,很多单位的文艺宣传队,小戏团都拆了,戏演的少多了。在小地方和农村更是以看电视为主了。而且开放了,很多港台艺人,外国表演团体和影视产品都大量湧入。看了十年样板戏的国人有了宽泛的欣赏选择。而且这些新东西易被各个层面接受,所以听戏与看戏的人都急剧减少了!
由于样板戏的时代性,政治性太强,艺术要求高,投入大。所以一般剧团难拿下来,而且上座率也大不如前,所以吃力不讨好,很少有剧团再去碰样板戏了。差不多都改演传统戏。但丢了十多年的传统戏,剧团演起来也难,很多表演艺术家都相继去世,有的退休改行,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艺术水准也比六十年代差了许多。部份老票友,戏迷都看的少了。还有是老戏迷少了,有的去世,有的搬离市区去新区买房。由于年纪大,晚上看戏车多路远,不便出门,晚辈也不放心。
老戏迷少了,戏也就演的少了。培养新观众的机制也就失去了。没有新观众,戏院演的戏更少了,戏演的少,看不到戏,就谈不上懂戏了,所以懂戏的更是廖如晨星,越来越少!所以到目前,剧团花几万,几十万排一出新戏。当大幕拉开,一看观众还没演员多。此刻演员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正是"冷水浇头怀抱冰",我面缺少了知音的人!
那为什么没有新观众加入呢?一句话不容易,戏剧不象体育赛式。看一次两次也能看出个所以然。更不象看演唱会,谁都听得懂。而且听不懂也不要紧,只要会和着节拍鼓掌,跺脚,扭动身体跟着疯就行。更不象去kTv那么简便刺激!如不是从小耳闻濡染,或者学习,是看不懂的。我们小时候都是跟着父母去看的,现在儿女们都忙于紧张的工作,生活,虽懂得点也顾不得去看了。孙辈更是不用说,学习压力大,那有时间去看。就算有点时间,也要用在电脑,手机上啊。所以看戏听戏的也就越来越少了!
可喜的是有一些高学历的青年人,他们发现时下流行的娛乐形式的浅薄乏味。也开始重视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在高雅艺术的殿堂里多了年青人的身影,令人欣慰,其中也包括你!在你的提问中,我感觉你是以听戏为主,从你举的剧目来看,如没猜错,应该是地方戏,很可能是豫剧,是个很好的开端。但我建议你除了听,还应挤时间去看。因为中国戏曲是唱,念,做,打,舞。生,旦,淨,丑虚拟表演的综合艺术,博大精深。只听是无法全面了解戏曲的!有些持极端思维的戏迷说,懂戏的过听,不懂的过看。我只能说,这恰好是不懂戏的说法!还有你要我推荐一些戏,地方戏知道的太少,说不上来。建议你也看点京剧,她是中国戏剧的集大成者,是世界上不多的顶级表演艺术,文戏,武戏都看一点。如"闹天宫","挑滑车","追韩信","武家坡","四郎探母","白蛇传","长板坡","华容道",,,,等。交响音乐也应看一点,特别是中国的名段乐章,有京剧元素的更好。不一定合适,供参考。
好了,兴头之上一气呵成,错误,错字会有。请你和网友们批评指正,特别欢迎青年朋友们评论,共同交流提高!
配图只是为了活跃页面,与内容无太大关糸。有些图片不是我拍,来自网络,多谢原作者!
为什么现在人们很少听戏了?
谢谢邀请,
戏曲一般都是老年人与中年人居多,早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段时期戏曲盛行,我们的国粹京剧先后出现一些有名望的艺术家有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京剧前后四大须声: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做出很大的贡献,使其发扬光大,以致后来以张君秋为首的四小名旦等许多老艺术家们为弘扬民族文化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戏曲的各个流派,多个戏曲剧种先后在舞台上演,有的还拍成电影,深受大众的喜爱,随着时代发展,到了八九十年代,流行歌风靡一时,年轻人都喜爱上歌曲,戏曲就显得有些萧条,甚至年轻人有些排斥戏曲,因为不懂它的唱腔艺术,对戏曲的唱 念 座 打 都不精通,也就产生不了兴趣。在戏曲旺盛时期的一些观众如今也是中年,老年人了,这也就是爱听戏曲的一般都是中老年人的缘故,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戏曲的发展,戏曲是我国历史遗留的民族文化的宝藏,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它的博大精深只有深入其中才能领悟。希望大家都能为戏曲发展做点贡献。
为什么现在人们很少听戏了?
感谢邀请!
时代变迁、生活方式改变,听戏的人少了这是必然的。听戏的人少、看戏的人更少,但真正全面体现戏剧魅力的是看现场戏曲表演。喜欢戏曲,昆曲《牡丹亭》是必看的戏。昆曲六百年百戏之母,《牡丹亭》四百年至今是京剧中被直接保留的曲目。昆曲之美,词美、唱美、舞蹈美,
过去有人说:没有到过北京,不算到过中国。
如今应该说:没有看过《牡丹亭》,不算喜爱戏曲。昆曲诞生于江南,演绎在中国园林的亭台山水之间,是最精粹美丽的中国风情。
一往情深的爱恋,源起昆曲。大美中国,大美昆曲。
你一定要看《牡丹亭》哦!
感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