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和解的背后,有什么细思极恐之处?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情敌,后来宝钗却向黛玉伸出橄榄枝,不但不揭发黛玉偷读牡丹亭话本,还坦承自己也读过,后来更是关心黛玉病体,允诺为黛玉提供养生的燕窝,这让许多人产生了疑问,这还是那个"藏拙守愚"的宝钗吗?背后发生了什么让二人放下芥蒂握手言和呢?
要想寻找答案,寻找过去是不行的,我们应该从言和之后故事发展细节推测。那时候再回过头来瞧,一切便可一目了然。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之后,老太妃去世,薛姨妈受贾母所托,到潇湘馆照顾黛玉,自然宝钗也成了常客,黛玉羡慕宝钗母女情深,要认薛姨妈做母亲,宝钗赶紧阻止,说了一段话,很让人深思:
“认不得的!”“我前问你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与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我哥哥已经相准了。知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直到这吋,我们才发现宝钗向黛玉伸出橄榄枝是目的:原来想向黛玉推销自己的兄长薛蟠呢!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薛蟠与黛玉又是怎样一种情况,怎么就相准了人家姑娘呢?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与王熙凤被马道婆巫术辖制,着了疯魔,大家都慌慌张张,而薛蟠也忙着照顾家人,"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可见,薛蟠见了黛玉之后多么惊艳。也就是说,自二十五回后,薛蟠见了黛玉,便已心生羡慕,想来此后,薛蟠定是向母亲和妹妹渐渐表露了心事,而宝钗也想着为自己兄长的幸福努一把力
不过到底薛宝钗不如薛姨妈的功力深,薛姨妈早就看出宝玉黛玉的情比石坚,及时阻止了宝钗的试探。
《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和解的背后,有什么细思极恐之处?
林黛玉对薛宝钗的吃醋和讽刺读者们是比较熟悉的,四十二回之后,黛玉与宝钗的关系空前亲密,如同亲姐妹一般,连宝玉都觉得稀罕,问黛玉,何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因就在林黛玉在贾母两宴大观园的酒席上行酒令时,失口说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除了宝钗并没人注意,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早饭后宝钗就将黛玉叫至蘅芜苑,开口就说:
“你跪下,我要审你。”“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哪里来的。”这时黛玉才醒悟,原来自己偷偷看的那些杂书,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两句,实在是失于检点,现在又被宝钗抓住了把柄,不由得羞了个满面通红,伶俐的黛玉马上就央求宝钗:自己不明白,学问好的宝姐姐你教教我吧,我以后再也不说了,千万别和别人说。于是宝钗和她两个坐下来,宝钗是掰开了、揉碎了,先从自己从小淘气说起,从小也是看“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的,又讲到薛家教育子弟的事,再讲到男子读了移心性的书都能成为坏事,更何况女孩儿呢,针黹女红才是我们的正经事,既然识了字读了书,也要拣正经的看。
一席话说的黛玉低下了头,只管喝茶,一句话也不说了,心里相当佩服宝钗。也是从这一刻起,黛玉再也没有怼过宝钗了,而是拿她当姐姐待,有时连“薛”字都去掉,直呼姐姐。五十九回,宝钗的丫鬟莺儿编了个花篮来送给黛玉,两人有一段对话,黛玉说:
“你回去说与姐姐,不用过来问候妈了,也不敢劳她来瞧我,梳了头同妈都往你那里去,连饭也端了那里去吃,大家热闹些。”这时薛姨妈已经住进了潇湘馆。称宝钗为姐姐,称薛姨妈为妈,而且自己连早饭都要端过去一起吃,可见黛玉此时对待宝钗是一片赤诚之心。
很多红学爱好者把薛姨妈和宝钗对待黛玉的一些行为理解为笼络黛玉、迷惑黛玉,经历了长期的金玉良缘造势,和贾母的暗中较劲,要说薛姨妈是真诚的,屏山也怀疑,但屏山判断,宝钗应该是真诚的,宝钗争取金玉良缘是真的,她对黛玉也是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宝钗她是自觉的在维护社会正统秩序,对一切礼制之外、规则之外的东西都是反对的,她严格要求每个人守好自己的位置和本分,对逾越的部分她是绝对的反对,这和与她与人关系远近没关系,所以她见到一切逾礼的行为她都有一种本能,让其回归到正道上来,小说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甚至可以这样讲,宝钗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受她这个价值判断驱动的,她心里对黛玉的情谊其实没有黛玉想的那么深,因为宝钗她是不用深情的,哪怕对宝玉,就算是偶尔的情不自禁,她也会马上提醒自己收住,所以,她才“任是无情也动人”,就是不用情的意思。
宝钗劝黛玉的一席话其实也证明了她看的杂书也不少,很可能比黛玉还多,宝钗为什么就没有移了心性呢?其实要我说,别说看杂书,你就是给宝姐姐看限制级电影,她也不会移心性,宝玉喜欢老庄,案头还有一部《庄子因》,可是牵涉到参禅,宝钗比他深刻的多,宝钗怕宝玉入了禅机,宝钗自己是绝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对宝钗来说,其实是工具,这也象征了统治者不可能革自己的命,一切出发点都是可以不可以利用。
要说和解,也是黛玉对宝钗的和解,但这里面没什么细思极恐的事,宝钗做事有着严格的自己的准则,她做一切的事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她要的是双赢,可是,当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产生冲突时,她也会毫不犹豫的先顾自己,滴翠亭的所谓“嫁祸”如是,承诺好的中秋赏月起社最终爽约也如是。可是,我们也不应该批判宝钗,利己是人的本性,你我皆然,宝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而黛玉的高尚人格却不是生活的常态。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就如同宝玉的理想与家族的期望背道而驰一样,绝望而无解。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图片来源: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和解的背后,有什么细思极恐之处?
钗黛和解,没有细思极恐的地方,两人能和解是有原因的。
首先,黛玉和宝钗都共同认识到仅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扭转“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发展局势的。而且两人都觉得胜券在握,黛玉自宝玉诉肺腑后,两人心心相印,不了分离,而贾母又对两人那么宠溺,就像小斯兴儿说的,已经定下了,只是两人都小,二三年后就成亲了。
而宝钗觉得,元春端午节赐礼已经说明一切,宝黛两人再情深义重,处得再好也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里王夫人比贾母要说得上话。
其次,宝钗先坦诚相待,黛玉天真烂漫
宝钗主动找到黛玉,是因为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黛玉脱口而出用《西厢记》、《牡丹亭》的诗句对令,被宝钗识出。次日便找黛玉问话。
宝钗此举是冒着被黛玉误解的风险来的,毕竟黛玉此前小性子,对宝钗有敌意,据她自己说的,“认为你心里藏奸”,如果把握不好,将激化两人的矛盾。更有一层,宝钗在劝导黛玉时,也降暴露自己看过这些歪书。在古代,一般有教养的家庭都严禁孩子们看此类书籍,尤其是女子,而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礼教下的淑女,能承认看过,说明对黛玉的坦诚。
黛玉也是个天真烂漫之人,看宝钗抓住了自己的把柄并非没有公布于众,还私下和自己推心置腹,令她怎么不感动?
所以,两人冰释前嫌,钗黛合一了。
《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和解的背后,有什么细思极恐之处?
黛玉和宝钗,按书中说法都是太虚幻境投胎下凡的。
黛玉,大家都知道是绛珠仙草,还泪感恩而来。宝钗烟火气浓,更象凡人。
《红楼梦》十二新曲,宝钗黛玉写在一起,可见二人合二为一。
黛钗和解,有什么“一喉二歌”之意吗?黛玉一定知道,宝玉最后一定会选择自己,心有灵犀。
难道宝钗也知道,最后和宝玉成婚的,是自己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又该如何?
动画电影《哪吒》中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真是这样吗?适合林黛玉和薛宝钗吗?
《关山月.秦观怀古》
晴雯吴雯吴玉峰
勇补金衣似写书
香山诗证富家女
缀成红楼付人情
手撕宝物桃花扇
石呆子怕要心寒
魂归离恨口念慈
两根指甲穿万魂
注:晴雯 吴雯
桃花扇 桃花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