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探春为什么说去叫林姐姐?

87版电视剧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王夫人打发周瑞家的来传话:“三姑娘,三姑娘,南安王府的太妃来了,要见三姑娘呢”探春失落起来,答道:“哦……那我去叫林姐姐”,周瑞家的忙道:“不用了,太太说了,南安太妃只见三姑娘”……

这一段对话中,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南安太妃单要见探春一人。探春好像也猜测出用意,想拒绝又不能拒绝,只得应允。

我们从探春的判词和各种细节可以肯定探春结局是远嫁,这是红学中公认的结局,当然具体嫁哪里还有待商榷。87版电视剧采用探春被作为南安太妃女儿和亲的结局,大抵也跟书中一些线索有关。为什么偏偏是跟南安太妃有关?

虽说颓败征兆已久,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上看时一样屹立不倒。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贾府来往送礼贺寿者络绎不绝,丝竹管弦之音通衢越巷。贾母八月初三生日,议定七月二十八至八月初五摆宴八天,第一天请皇亲驸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等人。

这一天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在宁国府与贾府男丁斯见,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则在荣国府与贾母贺寿。男主人接待男客,女眷接待女客,礼法一点不乱。

在众人谈话中,南安太妃便问宝玉,贾母便回跪经去了,紧接着又问众小姐们,并请求见一面,

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这一处很有意思,贾家三个姑娘,为何贾母仅让探春出来见客?其次探春作为贾家正牌小姐,为何仅仅是“陪着”的身份?

其实仔细想想,不过几个原因。

首先,贾家三位姑娘不假,但惜春个性倔强偏执,牛心古怪,且孤高自许,一心想着与青灯苦佛相伴,对于社交,大抵没有兴趣。迎春呢?为人懦弱,虎狼盘阶尚谈因果,不善言辞,不大喜欢与人社交。相对于两姐妹,探春实在太拿得出手了,这是贾母仅叫探春的原因。

其次,为何用“陪着”两字点缀探春?我想贾母是个聪明人,知道南安太妃的用意,故而用“陪着”两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字眼避免尴尬,毕竟古代女子被人拉去相看是很难为情的事。事实证明,南安太妃见到几个姑娘后,第一个拉的就是探春的手夸赞不已。

而这一见面,已经暗示探春远嫁与南安太妃有关。87版在此基础上强调这一用意,估计也是考虑有的观众没有读原著的基础,加上影视剧习惯夸张的表现手法,便隐去了薛林史几个姑娘见南安太妃的情节。

至于电视剧中为何加一句”我去叫林姐姐“,我想可能有几种意思,一是探春心中明白南安太妃的用意,想拉更优秀的黛玉逃过此劫,这点符合影视作品放大矛盾的特点。二是暗示此时探春与黛玉的关系较为亲密,所以遇到难题下意识想找黛玉解决。

以上是小编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同意见请赐评,谢谢!

《红楼梦》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探春为什么说去叫林姐姐?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在《红楼梦》中,探春最后的安排是有明确的暗示的。曹公对她的判词写道:“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个词配的图则是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哭泣。在文本中也埋下了大量的伏笔,最明显的莫过于宝玉过生日,拈花名里,说探春将喜得贵婿,然后有人说,我们家已经出了一个王妃,难不成你也是个王妃不成的!在前80回的文字里面还有一个情节不容忽视,文本中的第71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正巧南安太妃来到贾家给贾母过生日拜寿的时候,贾母让自己的几个孙女都来见一见太妃,算是上层阶级女客之间的一种公关吧!贾府出现的几位女孩子有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和贾探春,那分析一下这几个人,湘云早已经是许给梅家的人了,定了婚的小姐。林黛玉的话是贾母的外孙女儿,也不是姓贾的。同理,薛宝钗也是亲戚外姓,而只有探春是名正言顺贾府的千金。在这里《红楼梦》文本中并没有交待很清楚,关于贾府在外面是如何失的势,那分析下来,贾府是跟忠顺王府一直有过节,而跟北静王府是交好的。那南安太妃能来拜寿说明,至少没有跟贾府交恶,而越到后面,贾家越走向政治权势的失败,也可以说是站错了队。极其有可能南安王爷这一枝是起来了,而在自己得势中肯定不愿意自家的女孩子远嫁合亲。就像是甄嬛传里讲到的,一般会认一个世家里的女子然后代替真正郡主或者皇家的公主远嫁。

另外,从文本里也没有明确的指出,探春特意为了南安太妃来,去找黛玉,就算是去请了,也是出于礼貌性的去请,因为前面我们分析过了,林不是贾家的女儿,并且在那个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显现出来,认女儿是要合亲,就算认,林也没办法被出嫁,判词也写的非常清楚了。而四个女孩子去出场也纯属于贵族家庭间礼貌的问题。想多了无益~

《红楼梦》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探春为什么说去叫林姐姐?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是贾母过生日,南安太妃过来祝贺,要见贾探春,王夫人安排周瑞家的去叫探春,探春当时下意思的就说去叫林姐姐。而原著中却并不如此,原著一开始就是南安太妃要见姑娘们,贾母让叫史薛林三位姑娘来见,再让探春作陪。这里边的改写就表明了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八七版《红楼梦》经典不假,是不是权威?我认为现在来看,不是权威!

南安太妃要见贾家的女孩,显然是有用意的,我也认为极大可能与探春远嫁有关。这一段电视剧的处理方式没问题。能够明确的指明问题的核心,也是电视剧应该呈现的。可问题在于这样的更改会给不看书的人一种误导,是不是书中就这样描写的!其实我们知道并不是。南安太妃见姑娘们,在原著中有几个意思。

第一,贵族间的社交礼仪。

像南安太妃,北静王妃这样的贵族妇人出门都要准备随身礼品,遇到对方家中的子女好送见面礼。南安太妃等礼品已经带来了,于情于理断没有拿回去的道理,这个礼是一定要送出去。所以南安太妃在走前就有必要把这个礼做圆满。而在没有女孩子的场合,就主动要求要见见女孩子们,不然那么走了,会被人家笑话。贵族间有贵族的社交礼仪,一丝不能差,那样的圈子,不是我们普通百姓能想象。这也是八七版电视剧忽略,也无法完整呈现的。

第二,探春远嫁的伏笔?

八十回前多处暗示探春远嫁,但究竟嫁给了谁?嫁到了哪里?为什么嫁都没交代清楚。显然这次南安太妃来应该与之相关。

南安太妃严格来说应该比贾母高一辈才对。毕竟南安王是和宁荣二公一辈的人。而四王家只有北静王还正常袭着王爵,南安王死后继承者已经是南安郡王了。七十一回,北静王,南安郡王等在宁国府受款待,北静王妃和南安太妃就在荣国府受款待。这里边南安太妃来,是超规格的。虽然她说了:今天若不来实在使不得,其实她不来,完全可以儿媳妇南安郡王妃来,也不算失礼。但南安太妃来,显然有目。按照曹雪芹一贯的埋伏这次会面也就具备了意义。

南安太妃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问几岁了,又连声夸赞…

拉着手细看,问年纪…熟悉不?贾母问宝琴时也差不多。这就有相亲的意思了。而南安太妃见的五个人,史湘云,薛宝琴都有了婆家不用说。薛宝钗商人出身太低也不考虑,林黛玉父母俱亡不吉利。也就只剩下贾探春了,出身足够,父母兄弟俱全,虽然是庶女,但要和亲对付那些蛮夷足够了。

第三,林黛玉出来见面也并非无因。

这是我得一点想法。林黛玉的死一样是个迷。八十回后的节奏一定是加快了的。这在七十五回后已经有了体现。我倾向《红楼梦》108回。留给林黛玉的时间并不多。我认为林黛玉的死和北静王是有一点关系的。无论是贾宝玉转赠手串,蓑衣,都被林黛玉拒绝了。但这次林黛玉无法拒绝了。

有人将备用礼物打点出五份来:金玉戒指各五个,腕香珠五串。南安太妃笑道:“你姊妹们别笑话,留着赏丫头们罢。”五人忙拜谢过。北静王妃也有五样礼物,余者不必细说。

这里又特写北静王妃也有五样礼物,这是林黛玉拒绝不了的。前面几次林黛玉都拒绝了,偏偏又不经意的安排一次拒绝不了的。要说没有所指,显然有点不对。

所以我认为八十回后林黛玉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许很快就来了。这一次也是贾家接待的最高的一次规格的见面,估计也是最后一次。大观园的离散也由这次宴会后开始。与这些王爵相比,贾家已经算不得什么了。真要到了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时候,这些人家也会毫不犹豫抛弃贾家。这次宴会既是开始,也可能是结束。就像南安太妃说的:今天要不来,实在使不得…为什么使不得?因为再不来就没机会了。他们这些老牌势力已经到了被清洗的边缘,这次之后,土崩瓦解!你认为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红楼梦》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探春为什么说去叫林姐姐?

这个问题是依据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在小说原著是没有这个情节的。

先厘清时间和人物事件关系,才好理解的清晰。

探春远嫁这个结果是比较公认的,是乘船出海,天涯一方,嫁的对象是王,成为王妃,从此也就告别爹娘家族,孤身在海外了,这些在探春判词、画册、分骨肉曲和宝玉生日夜宴探春抽的花名册,综合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什么情况会发这种情况呢?当然是政治的需要。

原著八十回止,至于曹公如果写探春远嫁的具体情节在八十回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但前八十回内发生的事我们可以理一下,小说写到八十回,大观园里的女儿还剩有谁呢?七十九回写了迎春出嫁,这时候的薛宝钗宝琴姐妹已经搬走了,留下的还有黛玉、湘云、探春、惜春和妙玉。

接下来,反正是和亲的任务来了,总之需要贾府的一位姑娘做出牺牲,实际上,这个时候贾府对外既没有能力阻拦此事发生,对内的选择也没有太多的余地,黛玉、湘云、妙玉都是外姓,而且像湘云已经许配了人家。只能从探春和惜春之中选择,惜春百事不闻,一心参佛,孤介性冷,和亲这等家国大事她如何可担,所以,现实来看,探春也是唯一之选择。

电视剧里安排的南安王爷具办此事,由南安太妃实施倒是非常有根据的,在七十一回贾母八旬大寿,几个和贾府常来往的王族女眷来给贾母贺寿,这里面就有南安太妃,南安太妃提出要看看贾府的小姐们,贾母就安排王熙凤去叫史、林、薛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吧”,这个时候迎春、惜春都在家,但贾母却没叫她们,是因为在贾母眼中,史、林、薛、探可以承担这样高规格的社交,有助贾府内帏脸面,这一个情节描写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贾府的这些小姐们经常会有类似的社交活动,另一层用意,可能就是后来探春如何与更高层产生联系的伏笔。

电视剧里,周瑞家的来向探春传话:“太太让来叫三姑娘,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三姑娘呢”。因为以往的惯例和习惯,所以探春脱口就说:“我去叫林姐姐”。因为这个时候,大观园里,宝钗姊妹搬走了,湘云应该也嫁人了,也没有别的人可叫,只有林姐姐了。

所以,87版电视剧的编剧处理是非常契合前文而成功的。

《红楼梦》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探春为什么说去叫林姐姐?

题目中所说的这处细节,是87版电视剧演绎的,不是《红楼梦》原著。电视剧之所以这样演,大概是把南安太妃荣国府之行与探春远嫁联想了起了,认为是看上了贾家三小姐,要选她做和亲使者。

电视剧这处情节还有一个出处依据,那就是周汝昌先生认为,南安太妃到贾家选妃,导致了林黛玉之死。因而,南安太妃要见探春,三姑娘便说去叫林姐姐。

这样的猜测似乎没有道理,从原著中的诸多伏线解读,南安太妃到贾家,的确也是贾探春远嫁的暗示。但是,却不是电视剧中所演的,南安王妃指定要见贾探春,贾探春又把林黛玉攀扯了出来。

那么,《红楼梦》中是如何写南安太妃荣国府之行的,这段情节与贾探春远嫁有什么样的逻辑关联,是不是隐伏了林黛玉之死呢?

南安太妃的双重隐喻

《红楼梦》中的东南西北是非常有讲究的,也大有隐喻。东南西北称为“四正”,是八方正中之位,《红楼梦》中,“四正”方位中共有四大郡王:东安郡王、北静郡王、西宁郡王、南安郡王这四大郡王居于“四正”之位,其实是“四大君王”,也就是说,其中的南安太妃至少是个皇太妃

皇妃在《红楼梦》中时而写成“王妃”,第六十三回书中,贾探春掣花名签得“日边红杏倚云栽”,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已经有个王妃”指的是贾元春,元春应当是皇妃。日边红杏,说的是皇帝身边的人。因而,南安太妃应当是皇太妃,南安郡王就是“南安君王”。那么,南安君王是哪一个皇帝呢

林黛玉在荣禧堂中,见到了一副“乌木牌联”,上面錾着银字:“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副对联的落款处写着“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东安郡王便是“东安君王”,暗喻的是南京城中的君王,也就是敕造荣国府的朱洪武

我在很多文章中多次解读,荣禧堂中隐藏着“荣穆王”三个字,荣穆王是第十一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国府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靖江王是“兴隆街大爷”的后代,也就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嫡派子孙。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兴隆之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九年以亲王的规制,仿照南京皇城筑成《红楼梦》中的小金陵、小石头城——桂林靖江王城。所以,“荣禧堂”牌额就是“万几宸翰之宝”,乃皇帝手书。

朱元璋封了靖江王,朱兴隆也跟着做了靖江王始祖,这两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当然就是“同乡世弟”了。

北静郡王,其实是“北京君王”,意味着大明迁都北京。书中的“四叔”,以及诸多“鼠”的符号,就隐藏了永乐迁都。

西宁君王之“西宁”不是指的青海西宁,而是南明时期广西桂林(包括南宁)、福建建宁曾经出现的南明监国(代理皇帝)、皇帝。

东安郡王、北静郡王、西宁郡王大致是这样的寓意。那么,南安郡王就意味着南方的君王,也就是南明正宗皇统永历皇帝朱由榔——《红楼梦》自秦可卿死后,主体故事隐藏的就是南明“末世”。这是“南安太妃”的一层寓意。

永历十五年(1661年),朱由榔为吴三桂所迫,逃入缅甸避难。缅甸在薛宝琴诗中的“汉南”,南明在此得到短暂的苟延残喘,是为“南安君王”。这一层隐喻,恰好就写在贾探春“远嫁”的故事之中。探春“远嫁”,其实隐写的就是南明流亡,直至灭亡的历史

南安太妃其实就是贾探春

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南安太妃难得出场一回,是随南安郡王来到贾家,庆贺贾母生日的。有趣的是,这回书的回目并没有把宁荣二府这样的大事件写进回目之中,南安太妃就是这样“随随便便”地亮相了一回。

书中写道,因为担心筵席铺排不开,便在宁国府单请官客,荣国府单请堂客。“堂客”,在南方就是老婆,荣国府所请的“堂客”就包括了南安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堂客”,是堂屋的客人,荣禧堂就是荣国府的“堂屋”——之于朱家皇统而言,“兴隆街大爷”的后代就是堂屋的客人,也就是“堂客”,是外人。以“君王”的概念讲,靖江王就是庙堂中的“堂客”。

荣国府虽然请了很多“堂客”,唯独南安太妃最为活跃,她先问宝玉,后问诸姐妹。贾母告诉她,宝玉进庙跪香去了,“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南安太妃说,既如此,叫人请来。贾母便命王熙凤叫来了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林黛玉、贾探春五姊妹

南安太妃与史湘云最熟,逗大小姐说了话,便拉着探春、宝钗的手问“几岁了”。又拉着黛玉宝琴,也着实细看,极夸一回。夸罢五人,南安太妃笑道笑道:“都是好的,你不知叫我夸那一个的是。”夸奖完了,南安太妃便送给五姊妹各一套礼物:金玉戒指各五个,腕香珠五串

这个场景,就被想象成了南安太妃给儿子选妃。这样的想象,依然基于贾探春判词、曲中暗藏的“远嫁”。但是,五姊妹都得了礼物,而且是一模一样的,难道南安太妃一下子要带走五个王妃?书中并不支持这样的猜测,最后“远嫁”的只有贾探春一人。但是,贾探春“远嫁”,绝对不是嫁给南安郡王之子,更不是为了和亲

其实,这一场景根本就不是暗喻南安太妃给儿子选妃,更不是要选一人与外番和亲,而是在暗喻“南安君王”以皇帝的身份安抚荣国府。靖江王在南明时期曾经出过谋逆篡国者,“南安君王”平叛后,仍然恪守洪武祖制,继续保留了他们的藩国。

见南安太妃的是大观园五姊妹,南安太妃所赠礼物之数也是“五”,合起来就是十五。十五,是贾雨村“时逢十五便团圆”所隐含之数,是“月象”,象征了大明王朝。十五,还是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劫数”,他实打实地做了十五年南明皇帝(永历十六年)。五,还是朱明皇室正统的象征,也就是朱元璋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数给皇室确立的字辈。

所以,戒指是“金玉”戒指,暗合“怀金悼玉”之意,怀念的是明朝,伤悼的也是明朝。腕香珠,暗喻的是朱元璋。朱重八出世,就是他母亲梦中吃了一粒“冷香丸”

上文讲到,南安君王暗喻的是朱由榔,他才是南明时期唯一被公认的朱家皇室正统,代表了“金玉”之家。而贾探春“远嫁”,其实就是南明皇统逃亡缅甸避难的真实写照。因此,南安太妃就是“王妃”贾探春。南安王妃后来再也没有出场,她的故事由贾探春继续演绎

“清明涕送江边望”是何寓意

贾探春的这句判词被严重地望文生义而误读,把“清明”简单地理解为清明节,说是贾探春在清明节这天远嫁。而且,谁也解读不出贾探春究竟“远嫁”到了哪里。要么把南安太妃想象成外国人,要么就像87版电视剧说的那样,贾探春成了南安郡王战败的牺牲品,和亲外番。《红楼梦》的故事中,哪里有“和亲”的历史呢?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大家在李纨的稻香村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第二天,大家齐聚潇湘馆商议诗社题目,至晚方散。这天就是三月初二了。

书中忽然交代,“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便说:“我这一社开得又不巧,偏忘了这两日是他的生日”。于是,黛玉把重建桃花社推迟到三月初五。从林黛玉的话中可知,贾探春竟然有两个生日,也就是三月初三,三月初四。

三月初三,是道家传说中玄武大帝的诞辰。这个寓意早在《水浒传》中便以“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暗点,隐喻的是玄武大帝的诞辰,玄武大帝在《水浒传》中就是朱棣。做了皇帝后,朱棣便自称玄武大帝转世,在武当山大建道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就有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也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一百单八将。

《红楼梦》中,九天薄命司正册、副册、又副册就是三十六天罡,加上七十二地煞组成一百单八将情榜。贾探春其中一个生日是三月初三,她是不是隐喻了永乐大帝呢?其实不是,贾探春所隐喻的是“南安太妃”,也就是南安君王朱由榔,“永历”皇帝。这是因为,永历皇帝是朱棣这家的“嫡派玄孙”,南明时代唯一被公认的大明皇室正统。

《红楼梦》中不断梳理朱家皇统,以东西南北“四正”对应以贾探春为代表的“庶出”,这其中就隐含了朱元璋在《朱氏世德碑》中,把一母同胞的嫡长兄“兴隆街大爷”朱兴隆诬为“孟兄(庶出)”,以及朱棣以庶出身份夺了大明嫡派皇统两重寓意

这是贾探春“三月初三”生日的寓意所在,探春在书中就曾经以“庶出”的身份掌管大观园。这次做主既短暂又失败,正是朱由榔统领南明的真实写照。

贾探春的另外一个生日就是三月初四,这天与三月初三是不是清明节还不一定,还必须与阳历进行对照,才能确定贾探春是清明节这天出生的。假如查阅南明历史,就能知道“清明涕送江边望”中,隐藏的是明清之交,朱由榔在清明节期间渡过伊洛瓦底江,避难缅甸的真实历史

清明,实则是清取代了明,贾探春就是“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南安太妃。

贾探春“远嫁”水国(真真国)

永历十三年(1659年)闰正月十八日,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三十日抵达伊洛瓦底江。二月初二,缅甸国王莽达派客船来接应。二月初四日,朱由榔登船,初六日出发,顺江而下,三月十七日到达缅甸都城阿瓦城对岸。

以上所罗列的日期都是阴历,朱由榔流亡缅甸这年闰正月,通俗地讲就是有两个正月。照此顺延,二月初三大概也就相当于三月初三了。查阅万年历可知,这一年的清明节阳历是四月五日,阴历二月十一。假如探春的生日是清明节,那么,逢闰年就会遇到林黛玉说的“这两日是他的生日”,贾探春便会遇到两个生日,也就是清明节和三月初三这两日。而朱由榔从登船到抵达目的地,其中确实遇到了清明节。

贾探春远嫁,其实就是朱由榔缅甸避难。那么,《红楼梦》中有缅甸吗?书中的缅甸,其实就是薛宝琴所说的西海沿子真真国,也就是“水国”。缅甸最盛大的节日就缅历新年泼水节,其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也有相当多的人信仰真主教。

贾家元宵节猜灯谜时,贾探春出了一则照应自己判词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阶下,暗喻了朱由榔流亡缅甸,几乎是过着比阶下囚还悲惨的日子。仰面,暗指了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莫向东风怨别离”,语境出自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贾探春便是继续演绎“南安太妃”故事的南安郡王。

朱由榔逃到缅甸的第三年,莽白发动政变,杀掉了老国王莽达。新王上台后,以十分残酷的手段对待南明流亡小朝廷。永历十五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起“咒水之难”,杀死了黔国公沐天波以及大小官员四十余人。随之,莽白派遣军队袭扰朱由榔驻地,残杀三百余随从。当时,永历小朝廷驻地“母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惊闻数十里”。这一幕,就是薛宝琴所说的“今宵水国吟”,吟是呻吟之吟,也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淫”,朱楼为水所淫浸

贾探春的结局如何,她害了林黛玉吗

水国、真真国不仅说的是缅甸,还影射了清朝。薛宝琴说,她八岁时随父亲到过西海沿子真真国,那里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子,会写汉诗。薛宝琴抄录了这个女子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念给了大观园的姐妹们听。这首是是这样写的: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我曾经十分详细地解读过,其中就暗藏了朱由榔缅甸避难,以及南明灭亡的隐语。朱楼,就是红楼,是朱明皇朝的象征。水国,就是清朝。清原本叫做后金,因为针对明朝的火德运而改国号为“清”,寓意以水克火。真真国女子,其实就隐藏了“女真”。这个女子十五岁,也就隐喻了朱由榔在永历十五年时,被吴三桂捉回了“汉南”。

1662年又是康熙元年,玄烨八岁继位,派吴三桂去缅甸“引渡”朱由榔回清朝,就是薛宝琴八岁去真真国的历史真相。至此,朱楼之梦已成昨夜之梦,朱家人便只能在“水国”中呻吟了。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二,清兵在永历小朝廷驻地阿瓦将朱由榔活捉。第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将朱由榔、朱慈烺、国戚王维恭的儿子勒死于昆明篦子坡。贾探春册页画中“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正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

贾探春的《鄯骨肉》曲中唱道:“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其中的“两地”与香菱判词中的“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是同一个寓意,既说的是吴三桂,又暗喻了曾经做过桂王的朱由榔。也就是说,贾探春与香菱一样,都是被勒死的

这两人的结局,又隐藏在贾元春的册页画中,这幅画画的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香橼,其实就是“香缘”,说的《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元璋出世时的“天香”之缘。这其中的隐喻十分深刻,欲知其祥,敬请参看本人其他文章的解读。总而言之,贾元春之死,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朱由榔之死

所以,贾探春“远嫁”涉及到了贾元春、香菱,以及王熙凤之死,与林黛玉之死毫无关系。林黛玉在己卯、庚辰本中写作“林代玉”,是桂林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代理大明国王,以洪武278年为年号,篡夺朱明皇统的暗喻

朱亨嘉被隆武帝朱聿键活捉,然后“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是死于缢杀,书中却又有意误读读者,认为林黛玉是病死的。其实,林黛玉之死,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朱亨嘉之死,与永历帝朱由榔没有关系

朱由榔之死,象征朱明皇统的灭亡,大明王朝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朱楼”中人全部“淫丧天香楼”,便只有在“水国”中呻吟了。

《红楼梦》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探春为什么说去叫林姐姐?

谢谢邀请!我看了几篇答案,发现这已是三年前的提问了,那时我尚未登录头条,这两年通过向红友们学习,获益不浅,这才敢斗胆说几句外行话。

我是坚持索真的,解读必联系原型,今天也不例外。

第五十六回交代,甄家三姑娘和夫人奉旨进京,这个三姑娘就是探春原型曹霰,夫人就是王夫人原型孙玉。而贾母在这个事件中演绎的正是南安太妃,贾赦则演绎一位赖王。早在两年前探春进京奔丧时赖王便看上了她,这次就是强纳为妾。探春无奈之下才求助于南安太妃,这才躲过一劫。

为什么求助南安太妃呢?我们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贾母(实为太妃)当时说的一句话,就是和甄家老太太是老亲,二是南安太妃和湘云最熟。为什么?因为南安太妃是苏州人,是李煦选送给康熙的美女,姓王,这里说的老亲是王小姐家和李家,也就是贾母的娘家。

探春院里的梧桐为什么细,凤凰风筝为什么是软翅子?可以肯定探春的贵婿不是王爷,否则她就不是软翅子了。凤不指皇妃或王妃,还指皇女,探春的软翅子凤凰隐寓她只是南安郡王的义女,那么,她婚事的父母之命就包括南安郡王夫妻俩了,这次远嫁正是北京的义父等人定下的。刘姥姥游园时从探春处出来有几个细节,贾母听见有音乐之声后向是谁家娶亲呢,然后是走红毯,再然后贾母便说咱们坐船喝酒去吧,这都是暗示的送探春远嫁。

省亲第四年(乾隆四年)清明前,探春从金陵乘船顺流东下,到瓜州停船靠岸。南安太妃专程从北京赶来为探春送行,送探春到瓜州的就有黛玉湘云和宝钗姐妹,酒席实际是在这里举办的。

贾母的生日八月三日实际是她的忌日,年份是乾隆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是探春的订婚日,年份是乾隆三年,那一架玻璃大围屏就是准女婿邬将军的定亲礼。在定亲宴上,贾家人都可以参加,送亲时则不是了,惜春年龄小,迎春两个原型一个已经死了,一个早在黛玉进贾府前便嫁到杭州去了,都不可能参加。

一孔之见,绝不强加于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