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不把学习的时间花在博物馆里,而是花在地摊上?是什么心理驱使的?

我是大雄钱币,我来回答,持续更新收藏心得!欢迎评论,欢迎关注!

玩收藏,就得靠不断的磨练,不断学习知识来增涨眼力。通过各种鉴赏知识的学习,不光通过看书,博物馆和地摊都很重要。

博物馆的藏品博大精深,藏品非常珍贵,不可能让人随便上手摸。所以一来藏品高大上,很多普通藏家即使学会了鉴赏也几乎没有机会得手;而来不上手很难有切身的体会。

逛地摊就不一样了,可以看、可以上手、可以聊、可以砍价,玩的乐趣就在其中。看准了,买到手回家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要么买亏了,要么捡漏了。这一课因为花了血汗钱了,学习的格外扎实。

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不把学习的时间花在博物馆里,而是花在地摊上?是什么心理驱使的?

要想搞懂、弄通一个领域里的问题,必须要认真的潜下心来学习,没有什么其它的路径可以让你偷奸取巧。要写一手好字,不去临一些法帖,看一些书法大家的好作品,靠自己乱划拉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即便是草书,也是有标准草书的,并不是可以随意乱写的。

为什么要临帖?那是因为要在你的脑海里建立起一个标准的模,让你知道什么是好的、对的。是不是好像扯得有点远了?不是,在学习方法上道理是相通的,一个知道去怎么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抓住学习的要点和正确的学习途径,从而能够尽快的掌握好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我只是通过这个告诉大家,要想搞好比较严肃的项目种类收藏,就必须要去博物馆多看那些标准器,要在脑海中建立起正确的模板。要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如果你的脑海里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模板,对某一领域的藏品没有正确的鉴别力,就去地摊很容易被别人误导把你带进沟里,误入歧途。地摊老板可能会欺骗你,在那个环境中也存在着像网络里的一群人,他们有的是不懂装懂,不负责任的跟着瞎忽悠起哄架秧子,也有些是故意把水搅浑想从中渔利,更有一些自以为是学艺不精的人去误导你,干扰你的判断力,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花真金白银买来一堆的假货赝品,即便是不出手买东西,也会把自己的眼睛玩儿脏了,对假的东西没有了免疫力。看到假东西也不会觉得刺眼或者不入眼。

所以说,不认字,不能把字写好之前就踏踏实实的先去学习认识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字,不要靠去蒙去猜应该念什么字,更应该先静下心了先一笔一划的去临帖把字写好,不要靠去胡乱的划拉写出好字来。学收藏也一样,要用心的把一些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那些标准器的形式、形态熟记于心,让自己知道真东西,正确的形态、制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自己对看到的那些假货仿品上出现的不合理状态、现象有所抵触和警觉。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的人,对什么事儿都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得过且过的人,指着去投机取巧撞大运,你的收藏之路注定是走不远的,一定会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性格即命运。

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不把学习的时间花在博物馆里,而是花在地摊上?是什么心理驱使的?

由于受地域的限制,我们这儿附近没有博物馆,很是遗憾,也觉得陌生,平日里遐想,里面都是什么宝物啊,能看一眼多好啊!所以我的收藏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和实践,以及和同行好友取经。本人摆地摊出身,心理驱使主要为生计所迫,只能把时间放在地摊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所谓的捡漏只能从乡下收货,和摊位上有人送货,两个渠道获得,这就需要高深的经验和眼力,如果看走眼了,俗称打眼,那就会损失钱财,就是平常说的交学费,这是一般人承受不起的,反正我是不能。时间关系,先停笔了,下次详解。

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不把学习的时间花在博物馆里,而是花在地摊上?是什么心理驱使的?

先去博物馆或拍卖会,经常多学习正规拍卖书图解,展览会上手等,也可找靠谱的商家和专业人士学习再去淘货也不适。这才是正常顺序太多人不知学习才会经常上当受骗。这个提问好。

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不把学习的时间花在博物馆里,而是花在地摊上?是什么心理驱使的?

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大道至简!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学习这件事,有两个基本道理。

一是人非生而知之,文化知识如此,社会经验如此,古陶瓷鉴别鉴赏的学习亦是如此。

二是,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是建立在“死记硬背”这个基础上的,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一定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偏。

那些宁愿逛地摊也不愿意把时间用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中的人,其结局可想而知也显而易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首先是没有掌握或愿意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踏实的态度对待古陶瓷收藏。

一件古代瓷器,无外乎“胎釉彩绘型”这几个要素,而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和领悟就必须建立在对这类器物各方面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记忆这个基础之上。具体的学习渠道包括参观博物馆、大拍上手、在正经古玩店上手并与店主交流,购买整器或标本瓷片(残件)。只有牢牢记住了真品各方面细节的样子,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才能再去辨识新遇到的瓷器。

2、不知而无畏。

学习这件事,就整体而言,在一群一起学习的人中,学霸和学渣都是少数几个,大多数人都在中间。换句话说,大多数人都是平庸之辈。古陶瓷收藏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但不可否认,参与其中的人资质平庸者是绝大多数,能够领悟古陶瓷真谛的学霸是极少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古陶瓷的真伪鉴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玩的开心。

3、急于求成。

绝大多数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在早期都处在兴趣高昂,想尽快入藏名品和精品。好像时不我待,一旦错过就终身遗憾了。其实事实并不如此,好东西天天有,在金钱、眼力和魄力足够的时候,缘分到了那件东西就是你的。

4、梦想捡漏。

古陶瓷收藏圈内,捡漏和入坑是常态。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漏”。“漏”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真伪之漏,一种是品级之漏。捡真伪之漏,需要具有极高的眼力,眼力是什么?是建立在死记硬背基础上对器物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后形成的主观上判断一件器物真伪的能力。前面说过,爱好者十之八九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真伪之漏非常危险,一不留神就入坑。

二是品级之漏,这种捡漏能力需要在解决真伪问题后,对整个中国陶瓷史非常熟悉和了解,对制瓷工艺也非常熟悉和了解。打个比方,不仅要能够辨识一只LV包的真伪,还要了解这款包在设计、用料、制作、订单、售后等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准确判断这只包的经济价值。

所以逛地摊之前,扪心自问一下,有能力搞定吗?

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不把学习的时间花在博物馆里,而是花在地摊上?是什么心理驱使的?

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绝大多数都是真东西,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一不能上手摸,二不能买,再好都是别人家的东西。

地摊上的各类古玩鱼龙混杂,绝大多数都是假的东西,接地气,虽然没有那么精美,但是可以上手,相中了还能买回来,万一捡了漏,那就小赚一笔。在琳琅满目的地摊中寻宝,远远要比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真品有乐趣,此中乐趣,可谓无穷啊。

博物馆好比是看美食节目,看着眼馋,但永远吃不到。逛地摊,好比逛美食城,问得到香味,还能吃上一口。

博物馆好比是电视里的美女明星,再漂亮,再喜欢,也只能是看看。逛地摊,好比是,商K唱歌,也许没有明星漂亮,但能上手啊[呲牙][呲牙][呲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