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喝酒还要“烫酒”,现在却很少人喝酒也不烫酒,咋回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烫酒的原因如下:
第一,完全是为了安全。
蒸馏酒是元代才开始出现的,之前都是酿造的酒。
而即便高度数蒸馏酒出现之后,明清时代大部分中国也喜欢喝低度数的酿造酒。
酿造的酒主要是黄酒、米酒这种,口感很好,但是有个很大问题,就是甲醇超标。
甲醇是有毒的,即便长期饮用含有微量甲醇的酿造酒,时间长了也会慢性中毒: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甚至还会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急性胰腺炎、心律失常、转氨酶升高和肾功能减退等。
简而言之,甲醇中毒重则送命,轻则伤害神经和内脏,尤其伤害眼睛。
古代酒鬼经常双目失明,就是这个原因了。
但是甲醇的沸点比较低、易挥发(沸点都比乙醇低),所以饮酒前将酿造酒加热,就可以挥发大部分甲醇。
其实古人认为的一些酒后上头的问题,就是甲醇中毒。
烫酒以后会减轻中毒程度,酒后感觉也好一些。
烫酒完全是中国古代饮酒的经验总结,流传了很多年,最大程度减少饮酒者的身体损害!
第二,喝酒的习惯。
大家注意,古代小说里面,冬季饮酒几乎没有冷饮的。
《水浒》林冲在冬天去集市喝酒,店家是烫酒招待。林冲后来知道自己在山神庙里面没法生火,才只能喝葫芦里面的冰酒。
其实酿造酒的度数很低,尤其是一些乡下地方,酿造酒几乎相当于酒精饮料。
还是《水浒》中,杨志一伙为什么在黄泥岗上买酒吃?他们明明要挑担赶路,大中午喝酒岂不误事?
因为这种酒度数很低,就等于饮料一样,所以十几个人喝一桶根本不会醉。
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如果是今天的白酒,神仙也喝了不了这么多碗。武松不要说打虎,直接恐怕就要送医院抢救了,甚至直接拉到火葬场。
所以冬天喝这种饮料,烫热了喝也是寻常事,当作热饮来喝。
另外,所谓的筛酒是什么意思?
这也是酿造酒的特色。古代酿造酒的酒液同很多杂质酒糟混在一起!
比较讲究的喝法,就是喝酒前先要筛一下,就是过滤一下杂质。不然你喝的时候,酒液里面就会有酒糟,影响口感。
当然,如果喝酒不太讲究,筛不筛就无所谓了。
古人喜欢喝酒还要“烫酒”,现在却很少人喝酒也不烫酒,咋回事?
古人喝酒要“烫酒”是酒的含酒度数低,相当于现在乡下自酿的米酒,所以“烫酒”来增强酒感,现在乡下自酿米酒也“烫酒”一般不直接饮用。
古人喜欢喝酒还要“烫酒”,现在却很少人喝酒也不烫酒,咋回事?
简单来说,古代的酒不够纯。
比如说,水酒,现在在贵州南部和广西北部非常流行,那很像古时候的酒了。度数非常低,不超过15度,但是因为没有经过蒸馏,里面的杂醇杂醛很多,宿醉感非常强烈。真的不是容易对付的酒。
关键是以往的酿造工艺有点差,酿造原料也不甚讲究,所以在喝之前,烫一下可以去除一部分易挥发的杂醇。
另外,加热之后,酒的口感会发生改变,会变得没有那么辣,有些朋友喜欢这种感觉。
宿醉的人时候,体内过量累积的酒精和乙醛,不仅会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工作,还有带来头痛、眩晕、疲劳、恶心、胃部不适、困倦、发汗、过极度口渴和认知模糊。所以,喝酒这儿的终极解决办法还是量力而行,不要因为一时的兴奋毁了接下来几天的好心情。
古人喜欢喝酒还要“烫酒”,现在却很少人喝酒也不烫酒,咋回事?
因为,古人喝的都是黄酒啊。
不管是青梅煮酒论英雄,还是太白斗酒诗百篇,说的都是黄酒。
黄酒,温着喝,这才是中国的酒文化。
而所谓的白酒,是西北苦寒之地的蛮夷的酒,要的就是个辣喉咙,烧刀子之类的酒。 各种酒,毫无文化可言,自然也就不需要温酒的流程,只需要豪饮,喝醉了要么闹事,要么往地下一趟,好不狼狈。
恢复中国酒文化,很有必要。
古人喜欢喝酒还要“烫酒”,现在却很少人喝酒也不烫酒,咋回事?
丢失了酒文化
古人喜欢喝酒还要“烫酒”,现在却很少人喝酒也不烫酒,咋回事?
酒温烫后再喝,相当于延长了五六年酒的存放时间,更有利于健康。
烫酒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人喝酒除了含有酒精外,还含有其他有机化合物,其中有益成分为脂质类、芳香烃类等物质,这些是酒增香地主要成分。同时,酒中还含有一些乙酸、乙醛、少量甲醛等有害物。古人通过加热、温酒,就会使酒中的杂醇、杂醛、杂酸等有害物质挥发掉。而使酒香的主要物质—-脂质类物质则不易挥发。这样的酒喝起来就会绵传爽口。加热一会儿,也就等于将酒变成了放置长久的陈年老酒。这是古人从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现在,酒瓶上标有几年的酒,并不是真正存放了几年的酒。而是通过勾兑添香而成的几年概念酒。酒瓶上标有“某某十五年酒”并非存放了十五年,而是通过勾兑,形成的十五年概念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