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说起清代的敬事房,估计很多小伙伴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画面了。

一个公公端着膳牌进入大殿,嘴里说着:“皇上,该翻牌子了。”

受到诸多清宫剧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清代的敬事房,就是个专门负责管理伺候与记录皇家房中之事的机构,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

整体说起来,敬事房是清代专门负责管理内廷宫监的衙门。

敬事房,清代严格约束太监的机构

太监,在中原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寺人”的记载,宫廷之中需要服侍,有些事情女子不能做,可让男子做又有点不安全。

毕竟宫廷之中,大量的皇家女眷还有宫女,这都是皇帝的女人,放着外男实在不妥。

在这种情况下,太监诞生了,不过历史上太监这个群体经常惹出大乱子,齐国的竖刁、秦朝的赵高、汉朝的十常侍之乱等等。

东汉、唐朝与明朝,宦官干预朝堂为祸江山极其严重,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

清朝入关后,诸多方面效仿明朝的制度,对于太监,清朝虽然承袭使用,但也觉得不得不防着些,于是清代组建敬事房,专门管理约束宫廷内的太监。

所谓敬事房,其实也是一语双关,这里的“敬”与“净”相通,古代通过手术出产太监的地方,叫做净身房,而敬事房,就是专门管理这些人的。

再者,敬也有尊敬的意思,敬事房管着的人,都是需要伺候侍奉皇家贵胄的。

敬事房隶属于内务府,在宫中、行宫、景山等各处殿阁都设置首领太监。

此外,敬事房之下的机构也非常之多,像是御药局、按摩处、古董房、御膳房、南果房、造办处等地的太监,也都有敬事房管理。

总而言之,敬事房管理着整个紫禁城里的宫女与太监。

敬事房是这些宫廷侍奉者的直接管理机构,而内务府由掌握着敬事房,内务府的执掌着可并非太监,比如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就是内务府大臣。

敬事房管的事很多,五花八门

清代宫廷中的事务,由内务府统一管理,而作为内务府之下最重要部门之一的敬事房,其管辖的范围和需要处理的事情也最多。

敬事房之下,设置了大量相关机构,宫廷人员的吃穿睡觉等等,几乎都由他们管理。

比如管着皇帝饮食的御膳房,其首领太监也是由敬事房管辖,包括养心殿在内,宫廷各处的首领太监们,也属于敬事房的人。

但有特别之处,养心殿的首领太监毕竟是皇帝跟前儿的人,就算敬事房的头儿,看着也要让他三分,还有皇太后与皇后等人身边的首领太监,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宫廷内部的所有服务人员,全都要听敬事房的集中调配差遣,即便有些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而已,但还是要按规章办事。

宫廷里的内监,可不是挨了一刀就能随便进的,有些小太监熬了一辈子,还是个小太监,可有些太监有手艺傍身,讨了主上欢心,摇身一变成了大太监。

晚清时期的李莲英,最初得到慈禧太后喜欢就是因为他梳头梳得好。

敬事房之下的机构有司众多,当然不同部门,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样。

除了御药局与御膳房这两处之外,其他地方,只要小太监有手艺,就可能成功,比方说会按摩的可以去按摩处,会手工艺的可以去造办处。

皇室成员的生活日常,都离不开敬事房属下各处的伺候侍奉,敬事房如同是一个巨大的宫廷管理服务中心,既管着服务人员,也提供着各种具体服务。

真正的敬事房,可不管侍寝的事

人们对于敬事房的印象,几乎都集中在了翻牌子方面,可实际上,清代的敬事房压根儿没有这方面的功能,至少目前没有发现确凿依据。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没有任何敬事房司掌侍寝事务的描述,而清代的相关史料,也没有相关的记载。

所谓敬事房执掌侍寝事务的说法,来自于清末梁溪坐观老人的相关野史,后世所有关于敬事房掌管皇帝睡觉的说辞皆来自于此。

然而,这属于孤证,并且梁溪坐观本人也非宫中人,其描述之事无法证实。

不过,敬事房既然是内廷所有宫女和太监的直接管理机构,那么不管是哪个机构司寝,最终还是由敬事房辖制,只能说敬事房并非直接管侍寝之事。

另外,清代的敬事房既然管理内廷太监宫女,自然具备赏罚功能。

清宫剧中常出现一个机构叫做慎刑司,执掌宫廷刑罚,实际上清代的慎刑司是个断案审理的地方,而且只能审太监宫人,后妃等根本不归慎刑司处置。

而敬事房,则负责着具体的惩戒之类,另外,内务府的各类事务等记录工作,也归敬事房来执掌,敬事房的工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很多人以为,清代真正执掌内廷太监的是内务府,实际上,真正管理内廷服务人员的,并非是内务府,而是内务府之下的敬事房。

具体来说,敬事房管理着宫廷之中的所有服务人员与皇室具体的生活日常,并非是个单纯让皇帝翻牌子的机构,真正的敬事房相当庞大细致。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说起敬事房这个存在,我想大家脑海中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这个情节,一个大太监带着几个小太监,手里捧着一个木盘里面放着绿头牌,这些绿头牌宽寸许、长不及尺,每张牌上都工工整整地写上了某位妃嫔的姓名、封号以及入宫年限,等着皇帝“翻牌子”,决定今晚谁侍寝。

如果皇帝当天并没有侍寝的需求,便会大喝一声“退下”,那么这几个太监便会识趣的离去;反之,如果皇帝今天心情不错,或者有特别想“共赴巫山”的妃嫔,那么他就会将写有这位妃嫔的牌子给翻过来,这个时候,这几个太监就会识趣的退下,赶忙去给这位妃嫔“报喜”,并让她做好为皇帝“侍寝”的准备。

只不过,这个侍寝的过程是极其繁琐的,首先这位妃嫔在接到太监传来的“喜讯”后,先要沐浴更衣,在将自己洗净后进行薰香。待到一切完成后,便会被太监们便会用大毯将妃嫔给裹起来,再由两个敬事房太监将其抬到皇帝的寝宫中。然后扯去大毯,放置于龙床上,接着就是“与帝交焉。

这个时候,敬事房的太监的工作还没有结束,需要礼物在门外守护,并将皇帝今天的宠幸记录做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上宠幸某妃”。

此外,为了防止皇帝过度沉迷而不知节制,若与妃子“恩爱”时间稍长,守在门外的敬事房太监就会高呼一声“时间到了”,以达到提醒皇帝的目的。若这个时候皇帝兴致正高装聋作哑,根本不回复的话,门外的太监则会再喊一次,若喊了几次,皇帝还是装聋作哑的话,敬事房的太监就会屁颠屁颠跑去去请皇后,皇后到了以后就会在门口背祖训,一直到皇帝忍无可忍答到“可以了”为止。

然后,敬事房的太监就会开门入内,而刚接受皇帝宠幸的妃嫔则面对皇帝,倒着爬出被子。因为她不可以背对皇帝,只能这样倒爬下床,紧接着敬事房的太监会再次用大毯裹着她,送回妃子的寝宫。

随后敬事房的太监还会进来问皇帝:“留不留?”如果皇帝说留,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记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若皇帝说不留,太监们便会出来对这位妃嫔采用特殊的手法为其避孕。

当然了,他们也就敢对清后期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这样搬出“祖宗家法”,并铁面无私的实行,如果是康熙、雍正、乾隆这样掌握实权,说一不二的皇帝,给敬事房得太监十个胆子,也不敢催促他们,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这是绝对大多数人对敬事房的印象,管理皇帝的“房事”,而皇帝的“房中之事”又关乎皇族血脉,而能否为皇帝诞下子嗣又关乎到自己能够得宠,所以,便会有无数想飞上枝头的妃嫔们,不惜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孝敬”敬事房的太监们,期望能得到他们的“关照”,比如说云雨之事多给点时间,不要那么快喊,又或者是“翻牌子”时把自己的绿头牌放在一个“好位置”等等。

但是,敬事房管的可不仅仅只是皇帝的“房事”,实际上,它是一个负责管理宫女和太监的一个机构,隶属于内务府

根据《清史稿·志九十三·职官五(内务府)》的记载:

敬事房,专司遵奉谕旨,承应宫内事务与其礼节,收覈外库钱粮,甄别调补内监,并巡察各门启闭、火烛关防。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敬事房所负责的事务其实并不少,乃是清宫中一个管理皇宫庶务、内廷杂事乃至肩负相当程度政务处理的特殊部门,而皇帝的“房事”也只是其管辖的其中一部分罢了。再说白一点,敬事房其实就是负责管理太监和宫女的一个机构,隶属于内务府

值得一提的是,敬事房并非清代才有,而是早在明朝便已存在,清承明制,敬事房这一机构也就跟着保留了下来。

不过,清代吸取了明代宦官弄权专政的惨痛教训,清朝建立后对敬事房太监的人数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减,同时为断绝了太监干预朝政的可能,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在这里就先不说这个了。

所以在清朝,敬事房这一由太监组成的机构,失去了像明朝一样徇私舞弊玩权弄政的可能。主要所负责的事情则变成了负责后宫中太监、宫女的甄别、调补、赏罚等等;此外,包括夜间坐更、巡房宫内等等也需要相应负责。

关于这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其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早就有对敬事房的主要职责,做了明确的说明,明确指出敬事房是一个对太监、宫女进行管理的机构,如甄别、奖惩、管理、更换、选拔等等。

只是,敬事房的众多职责之中,负责皇帝“房事”一项比较特殊,加之,大家对宫闱之事的好奇,这也导致了大多数人认为敬事房就是管皇帝那种事的机构,而忽略了敬事房原本的职责。不过,也正是因为敬事房拥有着管理皇帝房事的特殊职能,成了后宫妃嫔争相“巴结”的对象。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清朝的皇帝们,肯定都对这个制度十分不满,毕竟又有谁愿意自己在云雨之事上受制于人。但他们又没办法对“祖制”发起挑战,甚至更改。于是清朝的皇帝们便开始设法规避这一制度,如皇帝在圆明园等行宫时,敬事房不必奉行存档制。以咸丰皇帝为例,为了躲避这一制度,其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圆明园。

但是,凡事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这种制度对皇帝来说肯定是不满的,但是对于江山社稷而言绝对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对皇帝房事的详细记录,可以就查清核实后宫妃嫔所生的子女是否确实出自皇帝血统,毕竟那个时代没有“亲子鉴定”一说,同时这样的制度也可以保证如果后代皇帝纵欲,可以对其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敬事房是负责皇帝过性生活的办事机构。

到了晚上,皇帝该休息了,想找个妃子慰藉一下,这时候敬事房太监就端着一个放着绿头牌的盘子让皇帝选牌翻牌。每个绿头牌上都写着后宫妃子的名号,皇帝今晚想睡谁,就把写有她名号牌子翻过来。然后敬事房太监就拿着翻过来的牌子去通知某妃,让她做好准备。

某妃先要全裸沐浴洗净薰香,然后一丝不挂地被用大毯裹着,由两个敬事房太监抬到皇帝寝宫,这时皇帝早已在床上等着。然后帝妃行云雨之事,敬事房太监在门外把守并做宠幸记录,如“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上宠幸某妃”。为防皇帝溺色伤身,清后宫祖制规定:帝妃交欢不能超过一个时辰,且后妃不能在皇帝寝宫过夜,到了一个时辰,若帝妃没有动静,太监就在窗外高声到“到时候了”,若连叫几遍,还是没有动静,太监就去请皇后,皇后就在皇帝寝宫门口背祖训,只到皇帝出声应答“可以了”,这时,敬事房太监入寝宫,仍用毛毯裹起受宠幸妃子,抬着她原路返回她自己的住处。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清朝的敬事房是专门管理皇帝夜生活的机构。

皇帝由于身份的特殊,作为九五之尊,身边除了皇后以外,还有众多的嫔妃。晚上怎么与这些嫔妃以及皇后相处呢?一个人毕竟晚上只能与一个女人进行夜生活。为了让自己的后妃都能够满意,达到雨露均沾,所以皇宫就专门设置了敬事房这个机构,来专门管理皇帝的后宫。

晚上的时候,敬事房的太监就会让皇帝来翻牌子。皇帝翻到哪个牌子,哪个牌子上的嫔妃,就今天晚上和皇帝过夜。然后净私房的戒烟,就跑到那个嫔妃的宫里进行通知。让其做好准备。

等到晚上皇帝开始休息了,就让敬事房的太监将今夜的妃子背过来。为了皇帝的安全。伺候皇帝的妃子都要全身赤裸,用锦缎包裹起身体。并且事先要检查是否常有利器。这些都是敬事房的职业。虽然说伺候晚上皇帝的夜生活非常轻松,但是容不得半点的马虎,稍有出错就会掉脑袋。

在皇帝和嫔妃过性生活的过程当中,敬事房的太监,都要专门的记录下时间,一些皇帝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咳嗽一些皇一些皇帝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咳嗽了一声?和嫔妃说了什么话,都要一些详细的记录下来。作为皇帝和嫔妃性生活是否愉快的一个考证。

当皇帝和嫔妃在一起到了一定时间后。这个时候敬事房的太监就会催促皇帝,时间已经到了。为了皇帝长期的身体健康。提醒皇帝和嫔妃的夜生活适可而止。

当皇帝和嫔妃结束性生活以后。敬事房的太监还要问皇帝是否留下他的龙种。如果说皇帝的心情非常好,就会说留下。如果说皇帝对今夜的嫔妃感到不满意,就会说不留下。这个时候进敬事太监就将皇帝感到不满意的嫔妃,将其体内的精液排出,以免怀孕。并且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以便作为以后嫔妃是否怀孕的一个证据。

清朝皇帝的嫔妃很多,为了保证自己血统的纯正。就要有一个严格的机构来记录管理自己的夜生活。敬事房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个机构为清廷皇室血脉的纯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谢谢!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

五月,多尔衮由朝阳门进北京城,八月,清朝决定迁都北京城,多尔衮迎接顺治皇帝入关,经过20天后抵达北京城,至此清王朝开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统一统治。

清王朝入关后,出于尽快与汉人融合,对前朝即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制度,基本都予以保留,从礼仪方面也一改清朝入关前的风俗,多采纳汉人的传统!

敬事房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敬事房是从明朝就有的宫内机构!那么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呢?

敬事房是专门负责皇帝性生活的机构!

皇帝的性对象一个是皇后,还有一类就是庞大的嫔妃群体,与皇后同房事情比较简单,只要皇上想与皇后同寝,只要去坤宁宫就行,皇帝一般住乾清宫,要是想与嫔妃同房,此事就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由皇后定一部分嫔妃,再由敬事房把写有嫔妃名字的“赍牌”呈给皇上,由皇上翻牌定侍寝的嫔妃。

第二步,通知皇上选中的嫔妃准备房事,出于皇上安全的考虑,嫔妃不穿衣服,由太监用黄绸缎被裹住,有一个“驮妃太监”到乾清宫皇上的床上,然后太监退到门外,等候皇帝房事完毕。此过程有时间限制,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皇上身体,如果到时仍不结束,敬事房太监就会喊“到时间了!”如果多次喊不起作用,就会请皇后出面干涉,直到皇帝停止房事!

第三步,房事毕,嫔妃不再乾清宫过夜,仍用黄绸缎被裹住抬出,同时敬事房太监问皇上“留不留?”,如果皇上回答说“留!”,那就直接把嫔妃抬到嫔妃住处,并且要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帝临幸某某嫔妃。”,以便将来嫔妃有身孕,龙子出生的依据。如果皇上回答“不留!”则敬事房太监就要负责将临幸嫔妃,抬到专门的地方,由专门的太监,按摩嫔妃后股穴位进行避孕,同时也就不再留记录,将来即就是避孕失败,也不会承认龙子身份,必须堕胎!

从以上可以知道,明清时期的皇宫中的敬事房,有很大的权力,在皇后的指导下,安排哪个嫔妃上皇上的床,所以那些嫔妃们都要想办法搞好与敬事房太监的关系。同时,敬事房的责任也重大,既要负责皇上在性生活中的安全,也负责皇上身体的健康保证,还要负责皇家后代儿孙的血脉正统纯洁。

敬事房,一个神秘而又让大家感兴趣的机构,其重要性并不比“翻书房”“御膳房”低,甚至要高于其他机构!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清朝的敬事房设于康熙年间,是“太监办事处”,几乎负责掌管着皇宫内除政务以外的一切繁杂琐事,隶属于内务府,其成员全是太监,可以理解为专门伺候皇室的机构。

在现代影视剧中,大家常常会看到一个情节,那就是会有几个太监捧着一个木盘,盘内放着刻有嫔妃尊号的牌子,皇帝翻了哪一个,随后便会有太监将人带来侍寝。这一情节虽然有些演绎成分,但多少也指出了敬事房的一项主要职责:安排皇帝的起居。

不过,清代的敬事房也不仅仅就是管伺候皇帝翻牌子,而是掌管着除政事以外的大事小情。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一些影视剧中得到反映,诸如晚上会有太监们在宫内巡视,这项工作便属于“安保”范围了。另外,诸如夜间打更,也是太监们的事情。

除此之外,敬事房太监还有一些看起来非常“严肃”的工作,比如核对清宫府库钱粮、负责对新进宫秀女礼仪的培训和记录后妃所生皇子皇女们的生辰等等。

从敬事房在故宫内的位置来看,它与上书房相对称,这个位置反映出,上书房处理政事,而敬事房负责宫中内勤。也正因如此,康熙帝才会专门设立敬事房,并御笔亲题了“敬事房”匾额。

如今大家到故宫游玩,可以关注下位于乾清门西侧南庑东端的那几件房子,那就是清代敬事房所在。不过,我们常讲的敬事房,在当时的全称为“宫殿监办事处”,说白了就是宫殿里太监们办事的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