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我们先模拟一个小兵的视角,看看战场拼杀吧。
小王一直在家种地,比较瘦弱,但是没办法,现在被征召入伍了。他被编到了某个步兵小队当中,小队长就是邻居刘麻子——他们整个中队都是同乡,中队长还是小王的大表哥,关系相当好。
这一天要打仗了,按照上级要求,他们被编在了左翼第二方阵。小王跟随队伍到达战场后,一直非常紧张,但是刘麻子说了:“瞧你那怂样,跟我屁股后面别丢了就行!”于是,小王一直老老实实的跟在刘麻子屁股后面。
小王个子不高,就知道前面密密麻麻都是人,也不知道自己站第几排,更看不见对面的敌人——就跟平时在家赶庙会一样,前后左右都是人。
然后就这么等了不知道多久,隐约听到周围一阵骚乱,刘麻子踮起脚尖看了看前面挥舞的旗子,低声说:“弓箭手好像撤下来了,都精神点啊!”
果然,没过一会儿小王就看到大表哥身边的旗兵舞了两下旗子。刘麻子赶紧大声说:“都听好了,跟着前面的人走,别掉队了!”于是,小王就跟着前面的刘麻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挪……这时候,小王还是没听到刀兵相接的声音,似乎还没打起来。
走了一会儿又停下了,大家就这么接着等。又等了一段时间,小王的紧张情绪稍有舒缓,甚至有点期待打起来,赶紧打完算。刘麻子扭头低声说:“别急,我估摸着中间的方阵差不多干起来了,咱们这次的布阵是这样的——”说着,刘麻子悄悄用脚画了个箭头的形状。
小王不懂那么多,就只能等,听指挥。又过了一阵子,旁边传来了马蹄声,也许是骑兵部队迂回过去了……又等了一段时间,命令终于来了,他们开始跟着大部队移动,移动方向似乎不是正前方。
小王想:是不是被打败了?要不要逃跑?刘麻子怎么也不吱声?环顾四周,全是自己人,密密麻麻的,也不敢跑。没办法,只能紧紧的跟着刘麻子,这货有经验,还是邻居,值得相信。
然后,队伍移动的速度明显加快,前面的喊杀声也越来越清晰。慢慢的,前面拥挤起来,刘麻子一边让大家不要走散,一边认真盯着传令兵的旗子。
小王现在身不由已了,前后左右都是人,自己完全是被挤着往前走——很快他就被挤到了最前线,虽然尘土飞扬,但是明显能看到敌人就在眼前,密密麻麻的但好像已经没有了齐整的阵型。
难道说,我们已经包围了敌人?我们快要赢了?小王也没空多想,就按照平时训练的方式,拿着长矛不停的往前捅——刘麻子的胳膊被扎到了,但是这会儿周围都是人,想跑也挪不动脚啊……
就这么脑子一片空白瞎捅了一阵之后,对方开始往后退,越退越快。刘麻子大喊:“跟着我抢人头啊,抢一个就够回家盖新房了!”小王一听,啥也不顾了,跟着刘麻子就冲了过去……
此战大胜,小王捅死一个受伤的敌人,拿的赏钱还真够回家盖新房。另外,小王正式成了老兵,新入伍的人也会偷摸找他请教战场经验。
每次,小王都是不好意思的说:没啥子经验,跟着队长走,捡人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暂时不去高谈什么理想和精神,而是专注一个问题:战场上真有不害怕的人吗?当然有,但并不多。古代打仗,职业军人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冷兵器时代,有没有经受过长时间训练区别很大的。火器时代的士兵,领了枪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10岁小孩都有可能拿枪打死对方的军官。你换成古代试试,瘦弱的农民很可能拎着刀跑几圈就气喘吁吁了……
临时征召的士兵,最害怕“短兵相接”,因为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强。古代士兵都是面对面拿刀砍,像电视剧里小兵随便划拉一刀就倒地不动,太假了。真实的战场上,短兵相接就意味着“血肉横飞”,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
不信的话,你问问身边有几个人敢拿刀杀鸡的?
所以,古代打仗都非常强调军纪,尤其是战场上会尽量避免出现逃兵。那么,除了奖罚分明以及督战队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让士兵打起来不逃跑?
这就要提到冷兵器战场的最大特色了——短兵相接。什么是“短兵相接”,大家面对面拿着兵器又砍又刺,隔得远一点就只能干瞪眼。你看欧美电影里表现的冷兵器战争,还是比较真实的:双方铆足了劲一冲锋,前排的撞到一起,后面的人使劲推前面的人……
再看我们的部分影视剧里,双方大军一冲锋,很快就交错分开,混杂在一起,互相找好自己的对手,拿刀砍了起来……真要是这么打仗,还要什么阵法?还要什么指挥?还要什么兵种配合?这种混在一起的情况,往往都是到了最后,一方明显溃败才会出现。
大多数士兵都是按照规定,跟着自己的小队长混,要保持阵型不乱才行。小兵根本看不到整个战场形势,前后左右都是人,大家都不跑,自己怎么敢跑?再说了,万一现在已经把敌人包围了,能打胜仗了呢?
所以,想象一下小兵的视角,就会豁然开朗的。
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之前我在看古装剧的时候,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战争上没有逃兵或装死的呢?
虽然这个想法有点怂,但这的确是一个活命的好办法啊。很多人本身就不想打仗,为了他们的家人儿女他们为啥不用这种方式活下来呢?
为此我专门去查了一下,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了。
先说逃兵,古代军营都有个类似监督队的部门。每次打仗的时候就在后方看着,如果敢有逃兵那么马上杀无赦。只要部队下达冲击的命令,发现谁当逃兵就马上杀死,既然逃兵行不通那装死应该没问题吧。
古代战场那么多人,而且场面那么混乱,他看的过来吗?
其实,在现实中,并不是和影视中那样一扎窝的往前冲的,往往是分散开来的。如果在你倒下时,演技不过关的话,就会被立马发现。在战场之中,绝对不允许未战就先装死。
一旦发生战事,双方肯定要拼的你死我活。胜利的一方就负责打扫战场,一方面是为了捡取敌人留下的武器装备,一方面是为了补刀,防止还有敌人没有剿灭干净,如果胜利的是敌人,那么恭喜你中奖了。他们会对每个尸体进行检查,就是为了防止有人装死,一般都是直接砍几刀,如果你能忍住不叫的话,那就顺利进入下一关。
打扫战场的最后一步就是清理敌人的尸体,一般是活埋或者是用火焚烧,那样你生还的几率几乎为零。如果是自己一方胜利的话还好说,你可以趁别人不注意起来,当做没事人一样。但以上都是你还能活下来的前提下,古代打仗一般都是几十万人,你直接装死往那一趟踩都给你踩死了。
所以不管是当逃兵,还是装死都是行不通的,你还不如勇敢的往前冲,活着就是胜利者,死了就是烈士。
在战场上只有勇往直前的杀敌,才是活下来的唯一办法。
对于一名真正的战士来说,生是伟大的活着,而死却要战死在沙场。在古代战场上,双方交战兵力众多,战况异常惨烈,并非人人像战士一样勇而不惧死亡。面对满地的尸体,很多士兵或许会萌生这样的念头,为何不利用尸体作为掩护选择装死并以此来活命呢?这种念头或许很多士兵都有过,但他们并没有选择装死,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有这种装死想法的人估计有很多而付诸行动的却没有几个,这是为什们呢?古代军法严苛,对装死逃跑的士兵无疑例外是要斩首的。以明代为例,大明军法十七禁中首条就这样规定: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服,此谓悖军,犯者斩之。从理论上来讲,装死逃跑是要杀头的。如果有胆大的、不怕杀头的呢?未必能装死逃跑。因为古代战场上也有督战队,他们组成若干个监督单元,一旦发现有士兵装死或者逃跑的现象,直接就地处决。
其次,古代异常惨烈,根本没有给你装死活命的空间和时间。
其一,如果你队友还在行动作战时,对方的箭还没射过来,你就猝然倒下,队友会怎么看你?这当然不是主要的,古代用兵,往往多多益善,大规模的冲锋也是常事,你一旦倒下,极有可能被后面的人给层层踩死。
其二,即便你成功躲过了踩踏事件,你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一旦冲锋过后,两军直接交战,士兵争先恐后争夺军功。在古代衡量军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就以敌军首级的数量来论军功。如此一来,你躺在地上装死,随时都有可能被砍掉头颅,而成为别人腰上的悬挂之物。
其三,两军交战,胜负不可预期,而战场又是属于胜利一方的。大规模厮杀之后,胜利的一方往往会打扫战场。打扫战场说白了,其实就是看看有没有活着的同胞或没有死透的敌人,前者肯定是要被救起的,而后者要么是直接杀死,要么是成为俘虏。当然,如果你懂得偷梁换柱,事先换掉了对方的衣服,你或可侥幸活命。
综上所述,在两军交战中,装死活命是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活,其下场大都是死;那么有没有成功的呢?肯定有,刘备就曾在围剿张纯的战斗中靠装死逃过一劫。
不过这是万中无一的幸事,刘备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以装死的方式而逃过劫难的皇帝。
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95条回答。
《教父1》中,年轻的迈克尔表示自己会用手枪杀死土耳其人和纽约警长,他的哥哥桑尼却认为他做不到。其实桑尼知道迈克尔是二战美军的战斗英雄,还获得过勋章,肯定杀过一些日本兵。
那么,为什么桑尼却认为迈克尔做不了刺杀的事情?
因为黑道的刺杀,就像后来电影里面那样,迈克尔是几乎用枪口指着土耳其人和警长的脑袋开枪的。用桑尼的话来说,脑浆会溅到你的身上,一般人是没有这种胆量的。
而迈克尔在军事战斗中,通常都是距离很远开枪,然后敌人就倒下去,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恐怖。
那么,冷兵器近距离肉搏,就更吓人了。
古代很多将领战死以后,收尸的时候都找不到完整的尸体,有时候干脆是碎尸。
比如斯巴达克斯死后,由于被罗马士兵判断是一个军官,就被斩成了碎片。
这种恐怖的肉搏下,会有士兵因为恐惧而逃走吗?
当然会有,但并不会多。
原因如下:
第一,连坐制度。
古代几乎所有军队,都有连坐制度。
比如一个班十个人,如果有一个人临阵脱逃了,其他九个人尤其是班长就要被连坐,最轻的是坐牢,严重的甚至会被杀头。
这就同坐牢一样。为什么坐牢那么苦、那么受罪,自杀成功的人却不多?
因为其实牢房是连坐的,如果你的牢房里面有一个人自杀了,全牢房的犯人、管教干部都要倒霉。
夜晚值班的犯人,其实主要就是监视不让人自杀的。
由于连坐制度,你想独自逃走基本不可能,反而很可能会被战友生擒甚至当场杀掉。
第二,有督战队。
古代战争几乎都有督战队,也就是专门对付逃兵的军人。
有人认为,关羽的五百较刀手,最初就是用来督战的,是关羽的亲信部队,后来就慢慢成为精锐部队,接近于特种部队。
当年基本是这样,作战的军人列成阵势,一波波向前作战。
在阵势后面,则是数量较少的督战队。
如果有士兵临阵脱逃,从阵势中逃出来后撤,督战队立即追上去就地正法。
这个就地正法可不是说说的,而是当场就杀死,还要悬首示众。
第三,古代阵势让士兵很难逃走。
古代骑兵还比较容易逃走,步兵几乎都是相对密集的阵型,你的前后左右都有人。
大家想想看,如果类似于广播操那种阵势,你想要穿越其他人逃走,是非常困难的。
更重要的是,在己方大量部队列队前进的时候,你不前进而向侧面甚至后面逃走,被自己人挤倒的可能性极大。
而这种情况下你一旦跌倒,基本就肯定会被踩死。
第四,就算你当时逃走了后面也要完蛋。
古人和今天不同,基本不流动,祖祖辈辈都住在老家。
你逃走了以后,试问你准备去哪儿?基本只能回家。
而你作为一个逃兵,官府肯定会去原籍抓人,你被抓住还是要死。
另外,古代旅行的人极少,只有商人、官员、僧道等特殊人群。
你穿着一身军人服饰想逃回家,也是千难万难,路人遇到关卡估计就被杀掉了。
大家注意,电影《投名状》中的庞青云,如果不是投靠土匪,其实他根本活不了几天。
所以,古代逃兵是没有前途的,而且也不经常出现。
常见的逃兵主要出现在,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下。
这种兵败如山倒基本是两种情况,第一是己方已经惨败,就比如赤壁之战,连曹操自己都跑路了,整个指挥系统都被打烂,军官也跑了,士兵自然要逃命;
第二是因为特殊原因,出现的全军混乱局面。比如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军队都不愿意作战,向后撤退就停不下来,最终各部一起溃散,自行瓦解了。
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我觉得如果是打起来再逃跑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不会是本来就害怕,然后打了一会才会因为害怕逃走,面对战斗害怕的人不会交战一段时间才有害怕逃走的想法,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坐议立谈者,不是在这讨论打仗害不害怕,他们是直接在战场上打仗,如果真正胆小的人会在第一时间害怕,两军相接刀枪剑戟就在你脸旁边挥舞所以那种直观的刺激会激起恐惧者的恐惧。
如果说两军已经交战有一段时间了,有一方迅速溃退一定是出现了什么状况,让他们慌乱了,比如我们常在影视剧看到的主将被斩了,因为群龙无首所以慌乱,或者阵型被对方冲乱了,才会产生慌乱心里,未必是恐惧,比如你就是一名战场上交战的士兵,你旁边的人组成的队形被打乱,他们一乱,漫无目的地奔跑,你看见了,你可能未必打不过眼前这个敌人,但是你走神了,看见他们乱你慌了,所以你在没占据下风的时候就跑了。
所以一个优秀的将领都会提升士兵的士气,或者激发士兵的斗志,只有士兵心中有战斗到底的决心了,才会勇者无畏,不惧死亡,在战场上没有杂念才会一心对抗敌人。像一些战争中,将士们为了收复失地和替被敌人迫害的父老乡亲们报仇,战斗的意志就会非常坚定,心中的怒火和仇恨已经淡化了死亡在他们的脑海里的存在感,看见敌人就想消灭他们,就不会害怕了。
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都是短兵相接的对着干,这种情况下,大家打仗会不会害怕啊?害怕当然是会害怕的,无论是在古代短兵相接的时候,还是现代,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谁都会害怕,毕竟生命只有一条,这是实打实的事实。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去死,都希望活着,这正是战争残酷的地方,你想活着,别人却希望让你死,在这样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你只有做出选择。
在古代,如果你是一个小兵,打仗冲锋的时候,肯定会害怕死,都不想冲锋,但是却没有人会选择逃跑,因为在古代中,看似杂乱无章的冲锋,其实每几个人都有一个领头的小头目,他负责看着你冲锋,和你一起冲锋,如果你逃跑,他就砍死你,这很正常,因为任何时代的逃兵都是这样处罚。
那么,小头目能不能逃跑呢?当然不能啦,因为他后面还有大头目,那么最大的官能不能逃跑呢?当然能了,又没有人可以处死他,他遇到危险肯定逃命去啦。如果这个人是主公,大伙还会去帮着他逃跑,救个驾啥的,立了大功还能得富贵。
那如果你是一个将军,你会不会怕死呢?当然怕啊,但是必须冲锋啊,不拼死战斗,战败了活着回去,那也是个死啊,你又不是一把手,你的家人可都在那呢,如果你逃跑,在古代可是要处死的,这个例子有很多,就说一个大家最熟悉的马谡吧。
马谡丢失街亭,因为他不听诸葛亮节制,所以需要处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败的时候,他先跑了,王平却在奋战,这就是为什么马谡要死,王平没事儿。
你要是去了古代当了将军,尽量别跑,英勇作战杀敌才是正道。虽然怕死,但是也得硬着头皮上,战争就是这样。
如果你是主公。你应该不是那么怕死了,为啥?你在大后方,身边还有重臣保护,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是万无一失,你还怕死,不如别干了。
当然了,也不全是贪生怕死之辈,只不过不多。比如那些李逵啊,张飞啊。像李逵这种,就是猛,说难听点就是虎。但是张飞又是另一种情况,因为他是万人敌,他不怕死是因为别人打不过他啊。
古代战争多是短兵相接,打起来会害怕而逃跑吗?
会的,对此蒙古人非常了解,并针对这种情况,发明了自己特色的心理战术。
在野外作战时,蒙古军队总是非常注重轻骑兵和重骑兵的配合作战,他们喜欢在发起战争之前,把精骑当做骑哨派去抓“舌头”(俘虏)、探寻敌情虚实和物资情况,为接下来的行军作战做好基础,并袭击敌人的运粮队,或是村庄,打击对手的物资供给,分流敌人兵力。
行军
这些蒙古精骑甚至会跑到距离大部队一二百里之远的地方作战,虽然他们的人数不多但对于防护不多,战力低下的敌人时,蒙古精骑的攻击常有奇效,总是能够将敌人的情况摸得明明白白,并及时传回大部队:
“其行军,尝恐冲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某所有粮草,皆责办于哨马回报……鞑人未尝屯重兵于城内……城内并无一兵,只城外村落有探马星散摆布,忽遇风尘之警,哨马响应,四散刺探,如得其实,急报头目及大势军马也。”摘自《黑鞑事略》
精骑也会被派去袭扰敌方军阵或行军中的敌人,用以拖住敌人,为大军赶到争取时间,当然要是能够吓得敌人慌乱,或是出现溃逃那这些蒙古骑兵也不吝在后追杀。而如果敌人势大,那他们也不羞遁走,并且他们很喜欢假装战败或打不过对手,然后掉头而逃,目的是诱使敌人的骑兵或军队出兵追赶,与己方其他部队脱节。
而一旦敌人开始追赶的时候,蒙古精骑们就会若即若离,既不会逃得很远,也不会离得很近,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在马上回身射击敌人,不断杀伤不断引诱,他们的逃跑很有目的,就是想让敌人与大部队脱节,或是将其引诱到自己大军的埋伏地口袋阵里,然后歼灭之,这被蒙古人称为“曼古歹战术”,非常经典。
回身射
在引诱敌人追击之时,蒙古人非常舍得下本,他们会主动抛弃辎重,把黄金白银等贵重物品故意乱丢,许多敌人见到此状都把持不住,都以为蒙古军队真的战败了,要么会哄抢贵重物品致军阵混乱,要么就会瞬间上头,追着“逃亡”的蒙古人不放,一直被蒙古军队若即若离的引诱到埋伏地全部白给为止:
“或力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金银),敌或谓是诚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
蒙古军队还是心理战术方面的专家,他们不光懂得围三缺一的道理,还会使用疑兵之计,当他们人数少的时候,他们会在地上提前撒上尘土,然后用战马托着树枝奔跑,使得尘土遮天蔽日,让敌人以为蒙古骑兵们人数众多,不战自溃,而一旦敌人溃败了,那等待他们的将是最恐怖的情形,拥有众多马匹的蒙古骑兵们会追杀他们到崩溃:
“或其兵寡,是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敌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
当要打硬仗时,蒙古人还非常善用俘虏兵和附庸兵,将其当做第一道炮灰使用,去抗线,消耗敌方的作战意志和体力,而蒙古骑兵则会在稍安全的两翼,“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并且他们还非常懂得围三缺一的战术战法,用这一心理战术使敌人上当溃逃,自己则尾随追杀,追亡逐北。对于蒙古人的这种战法,希腊传教士卜兰迦宾观察得也很细致,他记述道:
“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便会主动出击,每个人会射出三四支箭,如果无法将敌人击退,就立即退回原地。但这绝不是缩退,而是诱使敌人发动更大的进攻。如果为敌的是一支大军,他们就飞马离开,停在距敌一二天的地方,并掳掠途径之地。他们会挑选一个地方驻扎下来,等待敌人经过,于是从天而降。他们的战法多变,骑兵第一次冲锋时,只派出俘虏兵和附庸兵,精兵安排在左右两翼,常使敌人以为自己在数量上占优势。如果敌人奋死抵抗,他们会打开一个缺口,把敌人放出去,然后追击,追击中尽可能多地斩杀敌人于马下。
而当蒙古人的大部队追上敌人之时,他们的指挥官就会占据高处,然后仔细观察敌人的军阵情况和周围地势环境,看有没有便宜可占,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登高望远,先相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
找好观察点之后便是作战了,蒙古统帅要么会派出一些精骑(一般为弓骑兵)先上前去试试敌人成色,要么就找准时机直接发起冲阵。
蒙古人会将敌人的军阵包围起来,环阵而动,一次不行就两次、十次、百次,一天打不败敌人,就两天、十天、百天的包围,就是要让敌人疲惫露出弱点。
在战斗中,三三两两的蒙古骑兵们会遮蔽战场,以散兵小分队的形式绕阵行动,四面包围,其中的一些会抓住机会远远地向敌人军阵抛洒几波箭羽或是抵近(仅距离二三十步,甚至会冲到距敌五步左右)袭击敌人缺少骑兵和弓弩手遮蔽的近战步兵阵线或是军阵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敌人,并随时撤退或接近,速度极快,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不会给敌人包围自己的机会,然后一听到“姑诡”的命令就会集合起来一起行动:
“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藉先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聚簇为敌所包,大率步以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谓之鸦兵撒星阵,其合而分,视马策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为号。自迩而远,俄倾千里。”
蒙古弓骑兵和重骑兵
他们的这一阵法谓之“鸦兵撒星阵”,目的是为了困住敌人,帮助己方打乱敌军军阵,创造混乱和紧张情绪,同时还为了诱使敌人的骑兵发起追击,使其与己方的步兵脱节,而一旦对方分兵脱节或是军阵出现混乱缺口,那么在后面等待已久的重骑兵们就会抓住战机莽上去冲锋。
蒙古骑兵的作战
从这一战术中可以看出,蒙古人并不是靠轻骑兵的骑射去把敌人的整个军阵击溃,这样的情形倒是存在,但并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他们用骑射袭扰对方,使其出现阵型混乱,然后好召集大部队抓住破绽趁机冲阵。
而当发现自己的骑射手无法给敌方整齐的军阵造成困扰,或是被敌方骑兵驱逐了,那么蒙古统帅便会让重骑兵们准备冲阵。蒙古人的重骑兵是全能型兵种,既能骑射也能近战突阵,还能下马步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当接到冲阵的命令后,蒙古重骑兵们就会分成几片区域,以一支支冲击队向敌人军阵发起波次冲锋,如果敌人无法阻挡住蒙古人的冲阵,那么不论敌人和自己人数相差多少,蒙古重骑兵们也必须要冲锋到底,即使是陷入众多敌人的包围也是如此,目的是创造战机,之后的蒙古大军则会从此处缺口进入彻底击垮敌人。
如果敌人阻挡住了第一支蒙古重骑兵的冲阵,那么已经丧失了速度的他们就必须尽快调转马头,以九十度的回旋在敌人军阵前“横过”,让出位置,让第二队前来冲阵的重骑兵接着冲击这一处的敌人军阵,如果还是不能冲垮敌人军阵,则再次横过,让位给下一支前来冲阵的重骑兵,就这样轮番冲击,直到在敌人阵线上的某处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止。
至此就到了胜利的最后时刻,在一声“姑诡”的召集令下,蒙古重骑兵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合起来冲击这一点,一起发动冲阵,彻底击垮敌人,让其军阵溃乱,士兵四散而逃。为了降低敌人的抵抗意志,蒙古人还会“贴心”的在包围圈内给敌人让出一个缺口,也就是围三缺一,之后便是轻装骑兵们的追亡逐北了,彻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即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即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面八方,响应齐力,一时俱撞。”
对自己民族的战术战法,成吉思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述,《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带领大军与乃蛮部决战之时,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己部下的战斗情况:
“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攻如凿穿而战。”
给大家解析一下这句话,所谓的“山桃皮”指的是一种三三两两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低矮灌木,“进如山桃皮丛”就是说自己的骑兵行动时,总是三三两两的散布,以小分队的形态前进。而所谓的“海子”指的是湖泊,蒙古人把稍大一些的湖泊都叫做“海子”,这里的“摆如海子样阵”指的是成吉思汗的部队摆出的阵型广阔,犹如湖泊一样庞大,将敌人包围笼罩。最后一句的“攻如凿穿而战”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就不做赘述。成吉思汗这段话的大意基本和《蒙鞑备录》以及《黑鞑事略》中记载的蒙古军队战术战法一样,可见其普遍性和代表性。
除了骑马冲阵以外,蒙古人也是步战好手,许多蒙古骑兵都随身携带骑弓和步弓两种,还有增加防护的盾牌,以便适应不同的作战情况:
“蒙古不花引兵趋之,驰报,木华黎夜半引兵疾驰,遇于神水县东,夹击之。分麾下兵之半,下马步战。选善射者数千,令曰:‘贼步兵无甲,疾射之!’”
蒙古人的骑射厉害,他们的步射则更狠,准确率极高,常常能够击败敌人的侧翼,而一旦敌人的两翼溃乱,那么蒙古人就会趁虚而入赢得胜利。面对蒙古人的步射,敌人常常会发动骑兵前来战斗,为此蒙古人会在步战队的后方布置骑兵,一旦对方骑兵前来进攻,步战队后方的蒙古骑兵就会前去迎击。
如果敌人在阵前布置拒马或鹿角,来防止蒙古骑兵的冲击,那么蒙古骑兵们就会绕阵行动,不时发射弓箭,用骑射杀伤敌人,不过其杀伤还是次要的,他们主要是要让其不得休息,使其疲困,不能饮水吃饭,就这么耗着对方,让其陷入要么走出拒马的保护主动发起进攻,要么就此撤退的两难之地,这样蒙古军队的可操作性就高了。
而碰到一些武器装备精良、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和军阵严整的敌人时,蒙古人也有办法解决。那就是驱赶牛群、马群甚至是俘虏前来冲阵,将敌人阵线冲垮,蒙古骑兵则跟在牲畜群和俘虏降兵后面扩大战果:
“(蒙古军队)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射中镝,则两侧具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敌或见,则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搅敌军,鲜有不败…………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冲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少久,敌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敌。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
就是靠着这些战术战法,蒙古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