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零食,你吃过哪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86条回答。

看懂的兄弟们,你们都不是小朋友了,已经成为了叔叔阿姨。

第一,大大泡泡糖

大大泡泡糖早在1989年在中国出现。

它不是最早出现的泡泡糖,但绝对是最早被中国小朋友知道的泡泡糖。

1993年,“大大卷”产品在中国市场面世,销量还是很一般。

1997年“大大卷”推出玩具赠品,顿时吸引了很多小朋友,都收集卡通玩具。

当年小朋友几乎都是用大大泡泡糖学会了吹泡泡,还互相比谁吹得大。

第二,麦乳精。

麦乳精是以乳粉、炼乳、麦糖、可可粉为主体做的一种饮料。

其实麦乳精不是什么新发明,早在1887年就出现了,是美国的一种高糖高热量饮料。

它的名字就叫做malted milk,malted就被翻译为麦乳精。

中国在1930年代就开始销售麦乳精,建国后一样在销售,常见的是天津麦乳精、上海麦乳精。

在物资匮乏的时候,麦乳精作为一种口感很好、热量很高的饮料,一度成为奢侈品,专门用来送人。

萨沙记得小时候甚至直接用勺子吃粉末,而不是冲水,当时觉得太好吃了。

第三,麦芽糖。

麦芽糖也叫作饴糖,是一种来源于淀粉的糖。

它是用玉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的食品,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

麦芽糖是常见的小零食,全国到处都有。

它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软糖,是褐色粘稠液体,也叫作糖稀;一种就是硬糖,是白色或者黄色。

麦芽糖的特点是很甜,缺点是会粘牙。

当年小朋友都把麦芽糖直接当作糖果吃。

第四,无花果干。

无花果干到今天也是畅销货,当年记得是一角钱一袋。

无花果干使用新鲜无花果加工而成,酸酸甜甜,口感很好。

无花果干有很多酸和酶,可以促进食欲,还有利咽消肿的作用。

但小朋友吃它,只是因为它很好吃,一种酸味。

第五,果丹皮。

果丹皮是用山楂制成的卷,本来是北方的有名小吃,后来也是全国都有。

小朋友有很多果丹皮的不同吃法,有的是卷起来吃,有的是展开了吃。

吃本身就是乐趣。

第六,花生牛扎糖。

花生牛扎糖其实是意大利人发明的,时代是15世纪。

后来鸦片战争以后,花生牛扎糖漂洋过海来中国销售,受到很大的欢迎。

花生牛扎糖也很快本地化,中国食品公司用花生、棉花糖、奶粉等材料制作出这种好吃的糖果。

小时候的记忆是,花生牛扎糖的牛奶味很重,而且有大量的花生。

它的缺点是热量高,如果吃了很多糖会严重影响食欲。

第七,口哨糖。

绝大部分小朋友吃口哨糖,都是为了吹口哨,而不是为了吃糖。

大家互相比谁吹得响,也是一种娱乐。

第八,华华丹。

说华华丹,估计没有人知道是什么。

但一说“老鼠屎”,大家立即就知道了。

华华丹有很多名字,比如“佳宝丹”、“济公丹”、“陈皮丹”、“话梅丹”、“盐津丹”、“柠檬清凉丹”、“华亭丹”、“嗡嗡丹”。

它是甘草和陈皮的混合体 ,口感酸甜清凉 ,其中还略带一些中药味。

它的外形非常特殊,小朋友多称为老鼠屎。

第九,山楂片。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一片片的吃,酸酸甜甜。

对它的记忆就是,山楂一片片都是圆形,很有意思。

第十,酒心巧克力。

酒心巧克力关键不在于巧克力,而在于里面有酒精。

小朋友平时是不被允许喝酒的,像接触酒精也就只有这一点办法了。

酒心巧克力最外层是巧克力壳,中间是糖做的硬壳,最里面有液体酒。

其实每颗里面只有4毫升左右的液体酒,酒精含量很低,没什么了不起。

即便你一天吃上一二十颗,也绝对不会有什么醉意,只是好玩罢了。

第十,爆米花。

一定要老爷爷炸出的爆米花,要有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不然吃起来就没有仪式感。

现在这个东西已经有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名字:“粮食放大器”!

第十一,葫芦棒冰。

其实真的不知道它叫做什么,当年是非常热销的冷饮。

这种就是棒冰,懂得硬邦邦的,用牙齿拼命咬着吃,夏天时候特别过瘾。

第十二,金币巧克力。

金币巧克力主要也是为了玩,而不是为了吃。

一般来说金币巧克力并不是很好吃,但金光闪闪的一个金币,确实很好玩。

类似的还有元宝巧克力、金花生巧克力,都很好玩。

第十三,玉米软糖。

不是猛然间在超市看到,萨沙几乎忘了这种软糖。

玉米软糖是用玉米糖浆与白砂糖制作的一种软糖,外形是玉米状态,吃起来也有种一米的味道。

第十四,烤红薯。

也是一定要从老爷爷的大炉子中拿出来的烤红薯,吃起来才有仪式感。

总是觉得小时候的烤红薯特别好吃,现在怎么吃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其实,可能就是小时候没什么东西吃,才会觉得好吃。

生活就是一个状态同另一个状态的比较。

第十五,大米球。

大米球是用大米膨化后加上蜂蜜白糖团制而成,口感酥脆,香甜。

大米球属于米制品的一种,制作时候需要磨具,外表有些黏黏的。

吃起来最大的问题是:小朋友的嘴不够大。

第十六,猫耳朵。

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

这是一种面制品,类似于饼干,其实味道很一般。

小朋友喜欢它,主要是它的独特外形。

猫耳朵历史悠久,与北魏《齐民要术》中讲到的“馎饦”形似,其制形如猫耳,小巧玲珑,筋滑利口,是久传不衰的大众面食佳品。

猫耳朵的制作方法简便: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后,擀成稍厚(约二三厘米)的面片,切成多半厘米块头,撒面粉,用双拇指按住面块往前推,按成猫耳朵状即成。也有先搓成食指粗的条,用右手掐小块,在左手掌碾成猫耳朵。之后,下在开水锅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除用白面外,还用豆面、荞面、莜面、高梁面等作原料,亦可焖、可蒸、可炒。

第十七,瓶装酸奶。

这玩意最有意思的是吃法。

萨沙记得整个酸奶连瓶是若干钱,喝完以后将瓶子还给商店,商店会退一些钱给你,就是这个玻璃瓶的钱。

当年酸奶其实是很压肚子的,吃一瓶就半饱了,所以吃饭前不能喝酸奶。

第十八,跳跳糖。

好玩的糖,小朋友有时候还会因为糖在嘴里跳而感到害怕。

第十九,红虾酥。

这也是几乎被忘记的零食。

红虾酥是一种酥糖,早在60年代就开始销售了,是很多人喜欢的临时。

红虾酥虽是酥糖,但外表是硬的,但一咬就碎。

其实,这就是一种很普通的酥糖,花生酥糖。

第十九 ,大白兔奶糖。

这个不用多说,人人都吃过。

还有,大家发现这张图有没有问题?

第二十,方便面。

当年吃方便面就是吃零食了。

这些方便面都很怀旧,全国各地也不同,这是我们江苏的。

当年的我们,就是这样的。

这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80后零食,你吃过哪些?

大家好,我是天津的,82年出生,在我印象中里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是小碗抹酱,大饼酸磨糕。小时候每天都有几毛钱零花钱,一放学就跑向门口的小铺,买个小碗抹酱,一边吃一边走路回家。前两天在家门口发现了一家小店,门口写着70、80后童年的回忆,带着孩子做进去看看。无花果、石头、大梨糕、酥糖、凉糖……太多了,都是我小时候爱吃的,最后买了一盒我最爱吃的小碗抹酱,两种口味的,一半是杏干酱一半是酸磨糕,再配上10个小碗,回家要把酱放到冰箱中冷藏,让孩子也尝一下我小时候的零食。

80后零食,你吃过哪些?

作为80后的小伙伴,小时候物质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也是嚼着零食长大的,想起小时候的零食,那可是回味无穷啊!

1.糖葫芦

那时候5毛一串,每次上街缠着妈妈买,红彤彤实在诱人。

2.大大卷

记得这个好像不便宜,而且是后来才有,一开始就是大大泡泡糖,5分钱一个,图片找不到了记忆中第1个泡泡糖的味道,看谁吹的泡泡大,我每次一口吹一个很厉害吧。

3.棒冰

炎热的夏天来一支5毛钱的冰棒,别提有多舒服,不过是每天干完活才有得吃,一口咬下去透心凉。五颜六色现在很少看见有了。

4.爆米花

不同于现在各大电影院中光洁便宜的奶油爆米花,8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粝的,抓起一把来,有时候还会被小石子割到牙齿,其甜味也来得更加纤细而绵长,能够让人不知不觉吃掉一大袋,一个热烈直白,一个敦实。而随着生活越来越来越快的节奏,越来越精细,我们也难以在街边守候一袋原始粗粝的爆米花了。

时光荏苒,童年的记忆或许还记忆犹新,可惜许多东西早已买不到喽。

80后零食,你吃过哪些?

大家好,我是赵菇娘!

生长在四川一个小村子的我,小时候好像都没吃过太多零食,因为我们在村里,读小学在村里读,而且没有零花钱!

读初中才到镇上的学校,那时放学后,会去买瓜子,和同学一边走,一边回家!

还有那2毛钱一根的冰棍,是用纸包起来的老冰棍,现在卖的老冰棍也不是小时候的味道!

还有高中时候,每到周末,就去外面小店买的牛板筋,然后全寝室的同学在一起,吃零食,聊天,看书……

怀念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80后零食,你吃过哪些?

我小时候吃的是类似这种的泡泡糖,里面没有爆浆,像西瓜一样的泡泡糖!其实这种零食至今我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好难吸,吸的那么费劲还乐呵乐呵的!夏天到了,从家里拔出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留着的空瓶子,装满水,跑到小店买一袋酸梅茶,倒进水壶里,高高兴兴的上学去!要是和小店老板熟,提前一天放在商店的冰箱里,冷冻后,第二天再喝味道更好,冰冰凉凉,那个酸爽啊!酸妞,现在商店里还有出售!小的时候能喝得起这个的,说明家庭条件都是不错的!我记忆中偶尔喝过

80后零食,你吃过哪些?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部门刚来了一个98年的妹妹,忽热觉得我们80后,在他们心目中都是老阿姨了,回忆一下我们80后的零食吧:

1、最近的网红零食:80后大辣条

2、大大卷,我记得我能吹好大好大,然后破了,一下呼一脸

3、还有这个,当时不知道叫啥名,现在包装上写的是鱼串

4、还有这个,刚刚查了下,原来人家叫无花味果,我一直以为叫无花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的童年,为什么叫无花果呢,也不是无花果肉做的。长这么大通过这个问题,才恍然大悟,哈哈哈。

其他的,不记得了,也许看见图会想起来吧,欢迎大家补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