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东北军区生产了多少支M1卡宾枪?

为什么最后没有把M1卡宾枪作为制式步枪?

1949年夏季,鉴于解放军装备了大量缴获国民党军队的美制M1卡宾枪,中央军委要求军工比较发达的东北军区兵工厂对M1卡宾枪进行仿制,首批计划生产数量为250支。但是实际上除了试制几支样枪外,仿制工作变告停止。

美制M1卡宾枪于1941年10月完成设计定型,原计划是准备装备炮手、通信兵以及二线人员作为防御武器使用,没想到一投放到战场,便深受美军士兵欢迎。结果到二战结束时,M1卡宾枪已经成为美军的主力单兵武器,其总产量高达625万支,成为美军有史以来生产规模最大的轻武器。

M1卡宾枪之所以受到美军的青睐,主要是其特点非常明显。

首先,M1卡宾枪长度短、重量轻。其采用了全木质枪托,长度为0.9米,比普通的步枪要短0.2到0.3米。整枪重量只有2千克,只有普通步枪的一半左右。

对于步兵而言,枪械的轻量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山地、丛林等恶劣环境条件下作战,步兵的体能消耗将会得到一定的缓解。而且在突发的遭遇战中,使用轻便的M1卡宾枪可以比手持传统步枪的对手更快进入作战状态。

其次,M1卡宾枪的装弹量大,火力持续性强。传统的步枪一般情况下只能装弹5发,再次装填时需要一发一发压入枪膛。而M1卡宾枪使用容量为15发的弹匣,装弹量是传统步枪的3倍,再次装填时只需要更换已经装好子弹的弹匣即可,基本上几秒钟即可完成,火力持续性非常强劲。

后期的M1在经过改造之后,增加了单发、连发切换,可以使用30发弹匣,火力更加强劲,但是由于缺乏握把,连发射击时的稳定性不佳。

最后,M1卡宾枪的设计精度高。由于M1卡宾枪的后坐力非常小,即便是女兵用起来也是非常顺手,在射击的时候枪身的稳定性比较好控制。

由于M1卡宾枪的良好性能,不仅被大量装备美军,而且被大量提供给其盟国,包括当时的中国。第一批装备该枪的中国军队自然是中国远征军,随后在1943年中美合作所接收了大量M1卡宾枪,并主要装备江南地区的“忠义救国军”。

在“忠义救国军”的一个12人步兵班中,配置了3支汤姆逊冲锋枪、9支M1卡宾枪,其中近程火力完全碾压日军,被称为“短枪兵”。

到了1949年,由于解放军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了大量M1卡宾枪,中央军委决定由实力较强的东北兵工厂来仿制M1卡宾枪。

之所以选择这款枪进行仿制,主要是因为结实轻便,后坐力适中,整体设计比较适合东方人身体条件。而且其大容量弹匣形成的密集火力网,非常适合我军近战、夜战的特点。

由于M1卡宾枪采用的是7.62毫米口径枪弹,在弹药的供应上通用性较差且威力较小。在制定仿制方案时,就曾考虑将M1卡宾枪的仿制品弹药由7.62X33毫米变更为6.5X50毫米。

但是变更弹药的改动,使得仿制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负责仿制工作的东北白云厂的前身是日本兵工厂,有着丰富的生产三八大盖使用的6.5X50毫米弹药的经验。但是,变更弹药后的M1卡宾枪,枪机、供弹设备、击发机构、导气装置等都需要重新设计,这基本上就是重新设计一款新枪。这对于当时还是非常薄弱的中国军工而言,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苏联向中国提供了“莫辛纳甘”卡宾枪和SKS半自动步枪的全套设计资料、生产工艺和生产线,从而发展出了中国的53式步骑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而至于M1卡宾枪,在试制了几支样枪之后,便放弃了仿制工作,与成为解放军第一种制式枪械的荣誉擦肩而过。

1949年东北军区生产了多少支M1卡宾枪?

二战时期,M-1式卡宾枪,伴随着美军征战北非、欧洲和太平洋战场,7.62毫米口径,15发弹匣供弹,半自动射击模式,相对于5发栓动步枪,无疑是把火力强大,且出类拔萃的步兵枪械。

特别是此枪重量只有5斤,比起动辄8-10斤的手动步枪,M-1式卡宾枪实在是太轻巧且易于携行了,所以深受美军二战作战人员的欢迎,后来一线的士官包括士兵都以手持M-1式卡宾枪为荣,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加上军刺8发子弹和钢制漏夹,将近10斤的份量实在是太沉了。

作为一款有效射程200米的步兵近战武器,M-1式卡宾枪和M-1903春田步枪等美械装备,在战后大量涌入中国,国军宪兵部队率先装备了此枪,随后野战部队也有大量的此枪服役。

其中,驻青岛等地的美军,在撤离中国时,就赠予了国军3万余把M-1式卡宾枪,轻巧灵便的此枪,同样受都国军官兵的喜爱。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缴获了大量国军装备的M-1式卡宾枪,官兵都对此枪都爱不释手,只有枪法好表现好的战士,才有资格配发M-1式卡宾枪,另外的战士就只能继续拉大栓了。

1949年夏季,中央军委下令东北兵工厂研究仿制M-1式卡宾枪,从现存的1949年东北军工部兵工生产任务表中,可以明确看到试造卡宾枪250支,但在1949年东北军工部军委任务数完成统计表中,卡宾枪任务数250支,完成率0%。

由于苏联提供了兵工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资料,开始生产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国内将此枪正式命名为53式步骑枪,因此就停止了M-1式卡宾枪的研究仿制工作。

综上,被解放军官兵看中的美制M-1式卡宾枪,要不是苏制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从中横插一杠,差点就成为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半自动步枪(卡宾枪),在解放军官兵中口碑极佳的美制M-1式卡宾枪,就遗憾地与解放军官兵擦肩而过。

1949年,东北军区仅试产了个位数的M-1式卡宾枪,并未投入正式量产,因此在东北军工部军委任务数完成统计表中,卡宾枪任务数完成率为0%。

1949年东北军区生产了多少支M1卡宾枪?

中央军委在1949年确实给东北军工布置了试造250支卡宾枪的任务。这也是很多自媒体动辄就写解放军1949年仿造250支M1卡宾枪的“出处”。

但是看资料要看完,这是个生产任务,但不一定完成了呀。

如表中所示,试造250支卡宾枪的任务最后一支都没有完成,完成度是0%。

所以,1949年东北军工没有造出一支M1卡宾枪。

至于为什么没有选作制式步枪,首先M1卡宾枪自身有很大局限,作为单兵自卫武器有余,承担步枪的重任则不足(虽然我个人玩使命召唤时也很喜欢这支枪)。再者,你也没有仿造出来呀,那怎么大规模投产列装呢?

而且对于当时的解放军而言,需要做且急迫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装甲兵、炮兵,给全军换装美式卡宾枪似乎也算不上什么急切的现实需求。再加上之后苏援到来,全军走向苏式化道路,也没必要再回头把一个美式卡宾枪作为制式装备了。

1949年东北军区生产了多少支M1卡宾枪?

二战时期,M-1式卡宾枪,伴随着美军征战北非、欧洲和太平洋战场,7.62毫米口径,15发弹匣供弹,半自动射击模式,相对于5发栓动步枪,无疑是把火力强大,且出类拔萃的步兵枪械。

特别是此枪重量只有5斤,比起动辄8-10斤的手动步枪,M-1式卡宾枪实在是太轻巧且易于携行了,所以深受美军二战作战人员的欢迎,后来一线的士官包括士兵都以手持M-1式卡宾枪为荣,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加上军刺8发子弹和钢制漏夹,将近10斤的份量实在是太沉了。

作为一款有效射程200米的步兵近战武器,M-1式卡宾枪和M-1903春田步枪等美械装备,在战后大量涌入中国,国军宪兵部队率先装备了此枪,随后野战部队也有大量的此枪服役。

其中,驻青岛等地的美军,在撤离中国时,就赠予了国军3万余把M-1式卡宾枪,轻巧灵便的此枪,同样受都国军官兵的喜爱。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缴获了大量国军装备的M-1式卡宾枪,官兵都对此枪都爱不释手,只有枪法好表现好的战士,才有资格配发M-1式卡宾枪,另外的战士就只能继续拉大栓了。

1949年夏季,中央军委下令东北兵工厂研究仿制M-1式卡宾枪,从现存的1949年东北军工部兵工生产任务表中,可以明确看到试造卡宾枪250支,但在1949年东北军工部军委任务数完成统计表中,卡宾枪任务数250支,完成率0%。

由于苏联提供了兵工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资料,开始生产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国内将此枪正式命名为53式步骑枪,因此就停止了M-1式卡宾枪的研究仿制工作。

综上,被解放军官兵看中的美制M-1式卡宾枪,要不是苏制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从中横插一杠,差点就成为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半自动步枪(卡宾枪),在解放军官兵中口碑极佳的美制M-1式卡宾枪,就遗憾地与解放军官兵擦肩而过。

1949年,东北军区仅试产了个位数的M-1式卡宾枪,并未投入正式量产,因此在东北军工部军委任务数完成统计表中,卡宾枪任务数完成率为0%。

1949年东北军区生产了多少支M1卡宾枪?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M1卡宾枪?这玩意也算是老美的家传之宝,光整个二战,美国人就提供了六百多万支,用来装备他们的部队。

这玩意本来的目的是取代制式手枪的地位,毕竟手枪这东西,精度不高,说的夸张一点,一个头大象蹲在十米的地方,让你打脑门,指不定就怼大腿上了,打偏了算正常,打中了,指不定老天爷给了多少眷顾。

那么你给什么机枪手,什么炮手,什么通信兵,或者蹲在二线的士兵,弄一把手枪,说的不好听一点,这纯属安慰而已,敌人冲到眼跟前在打,这不找死吗?所以美国人急需一把介于手枪和步枪之间威力的武器。

于是这M1卡宾枪就应用而生了。

M1卡宾枪

那么M1卡宾枪他的特点就是重量轻,只有不到五斤的重量,那长杆子步枪少一点八斤,多了这就是十斤,所以相对来说很轻的。

M1卡宾枪要是蹲在一大帮步枪里头,算是小家碧玉,您说能有不喜欢的吗?

所以一经推出,整个就火掉了,什么二线,什么炮兵啥的,轮不到了,直接装备给了士官,空军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场上,到处是这哥们。

所以M1卡宾枪在热带雨林中的表现相当抢眼。

说道根子上,咱也挨着太平洋不是,于是在这种情况下,M1卡宾枪就在咱这嘎达流行起来了。

当年美国人在青岛这嘎达呆够了,这不要走了吗?还留下三万支这东西。

当时咱也挺喜欢的。

咋说呢?国军压根就是一个运输大队,前脚他们装备了这东西,后脚就落咱手上了。

那会咱还拉大栓呢?这玩意一见面也喜欢的紧,咱还给他起了另一个名——大八粒,一般的士兵都没资格装备,那你必须的有点啥出彩的,这才能配这枪,比如说枪法好啥的。

既然咱喜欢,那就着手仿制呗,于是东北这嘎达就下了命令要自己整250把出来,先看看咱的军工有这本事不,如果还成当然得加大马力生产啊!

于是咱拉了人手,弄了设备这就要开工了。

这还没上手呢?这事就给整黄了,为嘛呢?老苏的莫辛纳甘到了咱手上了,苏援的武器上场了。

M1卡宾枪的仿制算是丢一边了,其实这玩意就算是仿制成功了,他也不可能成为咱的制式武器。

这头一个是威力不够,毕竟他是处于步枪和手枪之间的一个产品,你穿着厚一点的棉衣这都穿不透。

而且在低温条件下这可靠性就更加的差了,东北啥地方,那冬天除了冰溜子他就剩下雪窝子了,实际情况一落地,这绝对推不起来。

朝鲜战场上,这玩意的弱点就暴露无疑,但他的热带丛林作战,效果还是不错的。

再后来,咱家有56半了,这哥们算是咱家的宝贝,要精度有精度的,要射程有射程,岂止是个好字了得,现在很多玩过这枪的老兵,还是有印象的。

咱家阅兵的礼宾枪就是脱胎56半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1949年东北军区生产了多少支M1卡宾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结论是0支。

解放军中的M1卡宾枪数量其实不少。

1942年以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开始援助国军。

当时因为美军自己的M1半自动步枪的生产数量不足,提供给国军的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实手拉步枪。

这造成国军步枪火力不足,就又提供部分M1卡宾枪作为弥补。

M1卡宾枪虽然射程近、威力弱,但火力猛、精度高、重量轻,操作简单,是一款优秀的近战武器,受到国军的好评。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又以各种方法提供给国军一部分M1卡宾枪。

估计在国军的M1卡宾枪,有数万支。

当时国内的半自动步枪很少,M1卡宾枪就充当了半自动步枪的角色,也受到解放军的欢迎。

相比射程在50米内的冲锋枪,M1卡宾枪有些射程可以达到100多米,射速又快,可以提供步兵班重要的半自动火力。

不过,当时中国没有自产M1卡宾枪的能力,而美国也不可能继续提供M1给中国。

于是,在1949年夏季,东北兵工厂就试图逆向仿制,制造一批M1卡宾枪补充部队的战损。

没想到,看起来简单的M1卡宾枪仿制起来难度不小,只造出了少数样枪,不能够完成量产。

不过,朝鲜战争中M1卡宾枪又发挥了很大作用。朝鲜北部都是山地,志愿军穿插急行军非常艰苦。

而M1卡宾枪非常轻便,很适合这种地形的作战。当时美军也大量使用这种武器,双方都使用同一种卡宾枪。

就在持续研究仿制技术的时候,中国在1953年引进了莫辛纳甘M1944步骑枪的生产线以及苏制枪族。

当时解放军开始全部苏制化,M1卡宾枪使用美制子弹,显然就不可能大量装备了。

到了56式半自动步枪大量生产以后,M1卡宾枪就更没有制造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M1卡宾枪并没有迅速淘汰,部分步枪在中国民兵手中服役到80年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