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中国弓箭主要的复合弓,英国弓箭为单体弓。
弓箭堪称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让我们的祖先能够从容面对猛兽的袭击。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就像今天标枪和毒刺等便携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是让人闻之色变、防不胜防的致命武器。
古代后羿射日的神话,就是弓箭最形象的广告,从中不难看出它的威力。
关于弓箭威力描写的古诗也层出不穷,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奠定东汉三国争霸格局的赤壁之战中最关键的一个场景——草船借箭,也跟弓箭这种武器有关。
当代伟人在细数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也用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弯弓射大雕”。
由此可见,弓箭在战争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同为地球村的人,东方和西方在古代没有交往,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不约而同的发明了弓箭。
中国弓箭大放异彩,英国长弓也卓尔不凡。作为欧洲弓箭的代表,英格兰(英国)长弓闻名遐迩,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其中罗宾汉手握长弓身着绿色斗篷穿梭于丛林间从容杀敌,箭无虚发的场面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里,英国长弓让法国人吃够苦头。
英国长弓手凭借着地形和速度优势,在山头据点上给法军迎头痛击。
当法国的骑兵呐喊着向山上发起冲锋时,英国长弓手万矢齐发,箭如雨下,打得法国骑兵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法国的弩兵虽然杀伤力强但射速低,威力大打折扣,只能吞下苦果,3万法军被数千英军打败。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法国人得了恐英症,谈长弓色变。
英格兰长弓为什么如此厉害?因为它的材料好,弹性大;所以射速高,射程远。英格兰长弓属于单体弓,它的弓臂结构是一种材料制成的,它的最大优点是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相对较短,产量高,能适应各种环境。
长弓的长度一般在6英尺(1.8米)左右,放在地上跟达到人眉毛的高度,长度比符合弓长至少三分之一。
相同材料下,威力和弓体长度成比,由于弓体材料单一,想要增加威力必须有足够长度。
而且为了达到理想的弹力,就必须使用过硬的材质,不易变形也不容易弯曲,所以必须做得既厚又长。
长弓构造简单,就是一根完整的木材,经过加热变弯而成,这就要求木材本身有足够的弹性。
不仅如此,密度必须非常高,这样的话不容易吸收湿气,不容易开裂变形。
比如桦木虽然弹性大,但密度低,吸湿性大,容易干燥、开裂、翘曲。
上好的弓用杉木制作,密度大于0.96,(桦木密度在0.6左右),不仅坚硬而且富有弹性。
这种杉木产自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希腊等地,英国本土数量很少。
为了得到这种战略物资,英国国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高招:凡是进口英国的葡萄酒,必须缴纳几条紫杉木坯材。
如此一来,英国就储存了大量的杉木,解决了长弓的材料问题。
长弓选料很考究,制作也很严谨,但工序并不复杂,技术熟练的制弓师傅只须一个时辰,一张上好的弓就诞生了。
长弓由于力矩短,射速较快,比弩的射速快几倍。
一个长弓老手,能在一分钟内射出10到15支箭,是弓弩手的3倍。
使用长弓可以加快火力密度,适合大兵团遭遇战,密集型野战。
射速在战场上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比如敌人相距200米的时候,只需90秒,一个步兵就会冲到身边;而一匹战马飞奔相同距离只需15秒。
对付这样高速移动的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是快速射箭,多射出一支箭就多一分胜算。
而且长弓的初速高、射程远,穿透力强。
长弓的初速度可以达到每秒60米,相当于从50层楼上落下的螺栓,或者时速200多公里汽车迎面飞来的石头。
敌人相距300米的时候弓箭手就可以射击,200米的时候进入有效射程,这个距离哪怕是锁子甲也能穿透。
而100米以内,哪怕你身穿连板甲长弓也能给你来个透心凉。
威尔士人发射的流矢,可以在100米内,穿透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门板。
中国弓箭手的最高境界是百步穿杨,国人迈一步一般在70到80厘米,百步穿杨所指的一百步也不过80米左右。
如果两步算一步的话,所谓的百步不超过160米。
中国的弓箭可以穿“杨”,英国长弓也不含糊,可以穿透敌人的盔甲。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英格兰长弓也有缺点,那就是拉着太累,机械效率太低。
弓体太小的话威力不理想,弓体太大需要很大臂力,难以操控,不是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十斤左右的大汉不能使用。
身材相对矮小的东方人无法驾驭,西方的矮个子也休想拉的动。
其实人类最早的弓就是结构简单、材料单一的单体弓,那时候人类的头脑简单,不像后来那样复杂。
复合弓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由多种材料制成,制作工序多,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操作简便、门槛低。
说明我们的祖先有创新能力,不满足于现状。
而中国的复合弓,弓臂结构一般为动物筋角、动物胶复合而成。确切地说,复合弓是六种材料合制而成,即干、角、筋、胶、丝、漆等六种材料,以上六种材料合称"六材"。
干,是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身即弓臂,但它不是单一的,是多种材料叠合在一起。
干材的好坏决定弓的性能,所以非常关键。
最好的干材莫过于柘木,真没有的话,檍木、柞树也行,竹材则是最次的干材。
角,指的是动物角,不是直接用,需要加工成薄片,贴附在弓臂的内侧(腹部)。
制弓最好的材料是牛角,长度必须要跟相当于弓身长的三分之一,一般在五十厘米所有。
这样的牛角现实中不太多见,属于珍品,价格不菲,售价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
之所以用牛角,也是为了加固弓体,让它具有理想的弹性,射出的箭达到理想射程。
筋,即动物的肌腱,吃过牛腱的人知道,它非常耐嚼,说明弹性大。
使用在弓身的外侧即背部。
筋作用和角相同,也是为了增强弓臂的弹力,使射出的箭初速度更快,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弓箭对筋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长度要达到弓身的三分之一,还要厚大、浑圆有润泽的。
胶,即动物胶,用以黏合干材和角筋,使其更牢靠。
动物胶一般以鹿胶、马胶、牛胶为首选,其次是鼠胶、鱼胶、犀胶。
并非后三种胶不好,而是太难得;鼠胶提取量少,鱼胶、犀胶则比较罕见。
提取动物胶难度非常高,需要把主材兽皮跟动物的肌腔放在水里熬煮。
除此之外,还要在里面添加一定量的石灰碱,然后进行过滤加工。
制作复合弓非常讲究,不光是材料讲究,还要在合适的季节取材。
具体来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这时的动物角、筋充满活力。
秋天是取木材的最佳季节,这个时候的木材不虚。
寒冬空气湿度低,制成的弓体不容易变形,所以冬天适合加工弓体,将加工好的弓臂放在弓匣内定型。
漆,是指油漆;这道工序是在弓的表面涂上桐油或者漆,以达到抗氧化和防潮目的。
来年春天,才能把弓弦装上,但不能随时使用,还要在背阴处放置一年才算合格品,方能使用。
因此说,制作复合弓工序确实复杂,耗时至少两年,比孕育一个婴儿时间还要长得多,是单体弓耗时的许多倍。
复合弓的优势在于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且机械效率高,转换率高;拉弓的长度相对来说比单体弓高,用弓的拉力与箭的实际威力比较接近。
通俗地说,就是用很小的劲就能拉动,发的力多数都在弓箭上,利用率高,没有浪费掉。
同样拉力下,比单体弓小巧很多,比后者的能效要大。
这是因为复合弓多为反曲弓,弯曲度大;长弓近似于直弓,弯曲度小。如此一来,在拉距相同的情况下,复合弓的实际拉距要大于单体弓。不光如此,复合弓相对于长弓,弓体振动小更稳定,更容易射中目标,精确度更高。
有利就有弊,复合弓的缺点在于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在潮湿地方环境容易开胶、变形,寒冷的环境下弹力下降。
综上所述,中国弓箭和英国长弓各有千秋,都在各自国家的战争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英国弓箭的代表是英国长弓,而中国弓箭虽然也有单体弓的存在,但还是以复合角弓最为著名。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材质、形状、制作工艺和射法上。
从材质区分,弓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单体材料和复合材料。其中单体材料即使用一种单一的原料(比如广泛存在于欧亚大陆的木弓,包括英国长弓),复合材料则是使用不同的材料或者源于同一种原始材料的不同次生材料的组合(比如角木复合弓,包括中国传统弓)。
从形状区分,英国长弓榆树直拉弓(弓身较直)、中国传统弓是反曲弓(弓身弯曲)
1967—1971年间,英国考古学家发掘出都铎王朝时代(1485年-1603年)的著名战舰“玛丽·露丝”(Mary Rose)号,在其上发现了大批英国中世纪长弓。
从材料来说,玛丽罗斯号上的弓全部为单体材料制作,木料为紫杉木,并发现有少数牛角弓稍头,所以这肯定是单体弓。
从尺寸形制上来说,全部为两米左右(6.5英尺左右),曲线状态呈现三种模式,一种是正曲(正C)状态,一种是木棍一样的直线,还有一部分呈现反C状态。
从工艺来看,除了粘合牛角梢头,弓体其他部位没有使用胶水粘合的痕迹,整体单块木料加工成形,大量的木节显示这些弓经过了良好的打磨以顺应木材纹理。
根据玛丽罗斯号项目组成员对打捞长弓的部分复原和估算,这批长弓的拉重在30英寸时150磅左右。
中国传统复合弓由四种材料(筋角木胶)构成。
制作角弓的大致流程如下:
首先加工木块(或竹块),使用切削,熏蒸等方法制成特定大小,此为四材之木。切削牛角(少数地区因为牛的匮乏,也有使用羊角的方式)以迎合弓臂木块形状,此为四材之角。把动物的筋腱通过去除油脂,干燥,反复捶打等过程处理后,用手撕成极细的筋丝,此为四材之筋。用低温水解法,从海鱼鳔(在不易获得海鱼的地区也使用牛筋或鹿筋)中熬煮出大分子蛋白胶(鱼鳔胶),此为四材之胶。
木材又分为三部分,弓把,弓臂,弓稍,这些木材称之为弓胎。
弓胎做好后,弓臂内面(射箭时朝向射手的那面为内)使用胶水粘上切割好的牛角片。弓臂外面(射箭时朝向靶子的那面为外)用胶水粘好筋丝。这个工艺称之为“铺筋”。
最后做好防水(上漆)和装饰(树皮或动物皮包裹并描绘),一把的角弓就这样诞生了。
最后说一下射法。
英国长弓使用的是地中海射法(也称为三指射法),是两根或两根以上手指扣弦,并且不包括拇指。依靠扣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关节(远节与中节的关节),或者这三根手指的指肚,来扣住弓弦,以此施力并拉开弓弦,最后三指同时放松或故意用力以松开弓弦。
中国传统弓箭使用蒙古式射法(也称拇指射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只使用拇指加扳指扣弦,除拇指外其他所有指头都不参与扣弦。
这主要是因为单体弓的弓身一般较长,拉满时、弓弦的角度比较大,适合用多个手指勾弦;复合弓的弓身一般较短,拉满时、弓弦成锐角,只适合用拇指单个勾弦。
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的弓非常之多,至少有几十种。
所谓短弓,应该说的是蒙古反曲复合弓。
长弓应该指的是英格兰长弓!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弓其实区别是很大的。
蒙古反曲复合弓,主要是蒙古骑兵使用的弓箭。它可以在地面上给步兵射箭,也可以在马上由骑兵射箭。所以蒙古弓相对比较短小,不然很难在马上完成射箭。
至于英格兰长弓,本来是威尔士猎人狩猎的工具,是步兵使用的弓箭,长达1.5米甚至更长,不能在马上使用。
这两种弓,不能用谁强谁弱来比较,要看使用他们军队的作战模式。
这就类似于步枪和冲锋枪,各有各的长处。如果是在平原上对射,步枪射程远,肯定占优势。如果在森林里面遭遇战,肯定是冲锋枪射速快占优势。
道理也是一样。
就步兵来说,英格兰长弓是非常牛逼的。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单体弓,也就是弓背以一种材料单独构成。长工是单体弓的顶峰之作,采用密度非常大的硬质木材制作,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拉得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强壮小伙,也是无法操作的。
英格兰长弓具有很多性能上的巨大优势,
第一是射程远,260米上仍然可以射穿轻甲,有效作战距离一般为180米。蒙古弓虽然也可以差不多达到这个有效射程,但穿甲能力就差了很多,一般要在150米内;
第二是射速快,英格兰长弓手因为是在地面射箭,一分钟射速高达12支。当然,蒙古骑兵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射速,专业弓箭手大体都可以达到。但如果步兵用中国弩弓,射速就会低得多。
第三是穿透力枪,英格兰长工的拉力是很大的,90米距离可以射穿重甲骑士的板甲,板甲或鱼鳞甲的绝对安全距离是180米,弓箭在260米仍然可以射穿皮甲和锁子甲。
蒙古弓的威力没有这么大,在远距离一般采用轻箭,可以在150米距离射穿皮甲或者锁子甲,对付更厉害的重甲则要在几十米内用重箭射击。
表面上,似乎英国长弓完胜蒙古反曲复合弓,其实并非如此。
中国早在商代就逐步淘汰长弓这种单体弓,开始使用复合弓,并不是偶然。
蒙古反曲复合弓的实战性能,并不亚于英格兰长弓。
第一,英格兰长弓不能用于骑兵。
在中国,单纯只有步兵的军队是很难获得战争胜利的。
大汉步兵的装备精良,弓弩强于当时的匈奴人。但李陵的5000大汉步兵,最终还是在骑兵围攻下全军覆没。
蒙古骑兵为什么可以纵横欧亚,主要是依靠机动性优势,以及综合战斗力的优势,并不是一两样武器。
以蒙古骑兵为例,其中4成是重骑兵,其余都是轻骑兵。他们互相配合有着非常复杂的战术,轻骑兵主要用于连续不断的射箭,导致敌人步兵的混乱和瓦解,掩护重骑兵的冲击。蒙古轻骑兵的战术变化多端,并不是法国骑士那样傻乎乎的正面集团冲锋,大多是从侧翼、背面突袭甚至偷袭。而且也不是大部队黑压压的冲过来,甚至三五成群的骚扰战术。
可以说,英格兰长弓兵遇到这种骑兵战术,是很难招架的。长弓兵自身并没有什么格斗能力,仅仅是单纯的射箭而已。而蒙古轻骑兵也是可以搏斗的,射箭只是一项战术而已。
另外,仅仅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就足以占据战场的八成主动权。多年以后,德国也是依靠装甲骑兵的闪电战,纵横欧洲。
第二,英格兰长弓需要常年的训练。
可以说,长弓手是英格兰的一种战略储备,类似于大炮、战舰之类。
因为长弓手需要持续的训练,直到年老不能服役而已,绝对不是短短一两年可以练成的。
英格兰为了维持长弓手,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即便倾全国之力,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英军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以少胜多,击溃法军凭借的就是大批训练有素的长弓手。英国人大约有5900人,其中900人为装备较好的骑士,剩余5000人皆为长弓手。
数千弓箭手就是英格兰的战略资产,一旦损失掉了,短期内是绝对无法弥补的。
所以欧洲战争中,各国抓住敌国弓箭手,就割掉他右手的几根手指的一截,让他无法再射箭。
甚至可以这么说,英格兰长弓手是一种需要多年培养的昂贵职业兵,也不可能拥有很多数量。
相反,蒙古反曲复合弓的训练就简单的多,一两年就可以训练出弓箭手,花费几年时间就成为优秀弓箭手。而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更是可以全民族都擅长射箭,动辄就有一二十万弓箭手。蒙古骑兵冲击欧洲,同他们的轻骑兵弓箭手太多,也有重大的关系。
或者我们这么说,只要用正确战术同英格兰长弓手拼的两败俱伤,几次以后英国就没有长弓手了,消耗殆尽了。
所以弓本身各有所长,都是根据各国的情况采用武器,谈不上谁更强。
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题目中的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弓箭。英国长弓使用的是单一材料制作而成,制作周期低,成本低,属于早期弓箭类型。这种弓箭虽然是早期弓箭类型,但是有其采用材料较好,最有名的就是紫衫木,使得其具有较大的杀伤性。
其实,同样作为岛国,日本的也有类似的长弓,也具有很大的特色。最重要的是日本还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传承下来了,将这些东西进行改进,使得能够存在于现代社会。什么弓道,剑道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很难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以至于最后很容易导致失传。
至于说中国短弓,其实有很多种。最为有名的叫牛角弓。牛角弓由牛角,竹木胎,牛筋,动物胶等材料经过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技术难度高,制作周期长。
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因为在中国长弓根本没必要,是淘汰品。
从秦朝开始就有标准化的弩,射程300米左右,十石弩这类特殊的有600多米;短弓则是短距离,100以内,关键是方便携带,作为轻骑兵的远距离杀伤兵器;相对来说长弓对于弩的杀伤力和距离并没有优势,对人要求确更高,制造因为不清楚有没有像神臂弓那种特殊选材,但是因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弩已经使用标准化构件,并且学习容易,因此从当代人视角来看弩的技术含量和容易度,方便携带等都是远强于长弓的。可以想象随便临时找几个农民训练几天让他们那弩,另外一方用长弓互射,肯定是拿弩的获胜,在古代大部分时期职业军人很少,大部分是临时征召的农民的情况下,弩的意义远大于长弓,因为可以说长弓不是不行,而是因为中国科技发达被淘汰的。因为弩需要用脚来上弦,因此和长弓一样是步兵用的
短弓则是作为步兵和骑兵的通用装备,因为便于携带,特别是马镫发明后,基本骑马射箭可以说是骑兵的基本技能,因长弓不变携带,另外是通用性的问题,肯定短弓也更加经济。
另外,提一句英国也只是工业革命开始领先中国而已,其他时期其实在整个欧洲也是落后地区,要不然也不会被各种入侵,原住民被赶走好像也杀的差不多了,因此没必要吹捧英国的长弓。
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的区分,中国的弓箭和英国的弓箭有很大的区别的,这根本就是两种制弓体系,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中国弓中国的弓箭历史非常悠久,按照传说,是上古时期东夷人所发明,刚刚诞生之际,中国的弓箭是单体直拉弓,到了商朝,中国的弓箭变成了复合反曲弓,也就是这个样子
经过了商周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弓箭到春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弓所用材料为干、角、筋、胶、丝、漆六种,通过压片缠绕粘合的方法,制作出复合弓,另外弓体的木头用火烤制弯曲,是为反曲弓。那中国的这种弓在分类上就是复合反曲弓。中国的弓箭也有长短之分,通常步兵弓为长弓,骑兵弓为短弓,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弓的特色,可根据弓梢和弧度来区分。中国弓的优势在于力道足,穿透性强,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的军队还依然在使用弓箭。
英国弓英国的弓箭自来就是直拉弓,早期凯尔特人时代,英国弓是单体直拉弓,威力不是很强。撒克逊人占领不列颠之后,英国的弓箭变成了复合直拉弓。此时在整个西欧世界,基本上都是一种类型的复合直拉弓,所以此时的英国弓箭并不出众。真正让英国的弓箭出名的是威尔士长弓,所用材料是紫杉木,贴以树胶,长度大约有2米,是迄今为止威力最强的直拉弓,仰角射程非常远,弓箭手的平均升高超过1.7m,其中最为出名的战役便是英法百年战争,英军凭借长弓大破法兰西重甲骑士。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火绳枪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相比于长弓手,火枪手的训练经费更少,所以伊丽莎白一世直接在法律上废止了军队中对长弓的使用,从此英国进入火枪时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