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换成我是赵一荻他爸,早就气吐血了。
赵一荻并不是民间丫头,或者什么风尘女子。
她在1912年出生于赵庆华家里,而赵庆华是响当当的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也就是今天的交通部副部长,国家级的高官。
在民国初期,赵庆华也是个风云人物。
他学历不高,在13岁就离开老家浙江兰溪北上去钱庄工作。
由于能力突出,很快成为全国文明的商人和政治家。
清朝没有灭亡之前,赵已经做到清邮传部主事。
在北洋政府时代,他先后做过津浦、沪杭甬、广九等铁路局局长、交通部次长、参议院议员、航政司长,并曾任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要职。
可以说,赵庆华绝对是上流社会的顶级人物,也是社会上非常有名望的人。
赵庆华是老一辈的人,家里有妻也有妾,共生育了六男四女。
赵一荻是最小的女儿,是赵庆华的妾室吕葆贞所生。
虽然吕葆贞本来是赵府的丫鬟,地位不高,但赵庆华对幼女赵一荻非常疼爱,视如珍宝。
加上家境非常优越,赵一荻从小就被娇生惯养长大。
大概是1927年,年仅15岁的赵一荻在天津蔡公馆舞会上,无意中认识了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27岁,张作霖当时还没有被炸死。张学良是赫赫有名的少帅,谁都知道他会继承东北王的宝座,人人都巴结他。
不知道怎么回事,赵一荻就和张学良好上了,开始偷偷约会。
张学良不但早已有了原配妻子于凤至,在女人的名声上也很臭,情人众多。
因为是在天津租界,各种小报立即追踪报道张少帅的新欢,还有照片。
身为交通部次长的赵庆华看到报纸以后极为恼怒,一来女儿才15岁,是个少女,还没到嫁人的年龄;
二来北方上流社会比较保守,年轻人结婚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张学良自己也是如此,没有什么自由恋爱一说。去自由恋爱的女孩,大多会被认为放荡不检点的女人,将来嫁人都难;
三来张学良在女人方面名声很臭(张学良回忆录中记载,他第一个女人竟然是自己的堂嫂,当时堂嫂二十多岁,自己才十几岁,两人私下通奸),赵庆华认为自己女儿是黄花大闺女,同这种人交往有辱门风。
四来赵庆华是老牌人物,非常重视面子。当时小报攻击他送女儿陪少帅上床,试图升官发财,赵庆华感到极大的侮辱。
于是,赵庆华把赵一荻臭骂一顿,不允许她再出门,还让几个姐姐看着她。
赵一荻这几个哥哥姐姐都是同父异母,大家本来就不太和睦,此次也颇为恼怒,责怪妹妹给家里丢了人。
在赵一荻被软禁期间,几个姐姐冷嘲热讽,责怪她不检点,同有夫之妇勾勾搭搭。
而赵一荻当时十五六岁,本来就是反叛的年龄。
加上大家庭关系复杂,除了父亲赵庆华和生母对她很好以外,她同其他人关系也很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赵一荻就起了反叛心理。
她本来只是对张学良有好感,现在却被人攻击两人有肉体关系,被所有人责备。
既然平白败了黑锅,赵一荻一气之下,在生母吕葆贞协助下逃出赵府,跑去找张学良了,要求结婚。
张学良当时很为难,他有原配于凤至,娶妻是不可能的,但纳妾倒是没问题。
不过,于凤至比张学良要大,两人交往期间于凤至也比较强势,曾多次说张可以在外搞女人,但决不允许带回家。
于是,张学良表示只要于凤至允许,自己就可以娶赵一荻为妾。
第二天张学良带着赵一荻去见于凤至,赵一荻当时已经没有退路,当场跪倒在于凤至面前,发毒誓说此生不会要求成为正妻的名分,也不会对“大姐”不尊敬。
于凤至为人还是厚道的,况且也不愿意公开得罪张学良,只得很不情愿的同意了。
不过,于凤至不允许赵一荻和她同居一室,出资买了个小楼让赵一荻单独居住,对外身份是张学良的秘书。
于是,赵一荻就成为张学良的妾室,时间是1928年2月。
赵庆华发现女儿失踪后,就猜到她私奔了。
在赵庆华的兰溪老家乡下,女儿同野男人私奔,是有辱门风的大事。不但女儿要被浸猪笼处死,全家也会抬不起头来。
同时,天津甚至全国小报大肆炒作,将赵一荻的故事写的非常香艳,有的则是不堪入目。
赵庆华一气之下,直接病倒了。
由于当时媒体闹得太厉害,赵庆华自觉丢了大脸,实在无颜去见同僚,病情加重,差点就送了性命。
好不容易恢复了一些,赵庆华听说女儿已经被张学良金屋藏娇,还被迫向于凤至下跪,再次急火攻心。
在1928年3月,赵庆华在《大公报》发表声明,宣布同幼女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家族也将赵一荻逐出宗祠。
赵一荻的生母吕葆贞协助女儿私奔,也被赵庆华大骂一顿,赶到亲生儿子赵国梁处居住,两人等于离婚了。
几天后,赵庆华自称无面目继续做官,辞掉了交通次长的职务。
赵家自此不同赵一荻来往。
赵一荻的生活也很受罪,晚年时他对张学良说:你要不是36岁就这样了(指被软禁到老),我也同你过不下去。
在娶了赵一荻以后,张学良仍然情人众多,直到西安事变后被捕关押为止。
今天不少人不理解赵庆华的做法,毕竟张学良是东北王啊,放在今天有很多人抢着将女儿送给他享用,还找不到门路呢!
但当时是民国初期,民风比较保守,尤其老牌人物都非常要面子。
其实,民国时期的人包括普通乡民,也是要面子的。即便是乡下人穷的身无分文,亲友交往之间也要有基本理解,不能随便轻辱别人,让对方没了面子。
而对于一个有名望的人来说,妻子红杏出墙和女儿同人私奔,都是极为丢面子的大事。
当年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没了脸面,根本没有办法出来做任何事的。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假如你有一个女儿,长得漂亮又有文化,如果你的女儿不要任何名份,执意要当一个比她大11岁有权有势男人的小三,你怎么办?
按照现在思维有两种选项:其一默认,把女儿的“丑事”用遮羞布捂起来,毕竟有悖伦理道德的事不光彩;另一种就是攀龙附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得到实惠是最终目的。
讲真这两种办法都会被人骂!第一种被人骂父母养女不教,第二种被人骂寡廉鲜耻。
有没有既管教了女儿又把事情处理好不被人骂的办法呢?还真有,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次长赵庆华在处理这件事上相当高明,下面咱们看看他是怎样做的。说起赵庆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起他的女儿赵一荻大家可能会心一笑,“不就是当了张学良小三的赵四小姐吗?”
没错,赵四小姐是赵庆华的幺女——第4个女儿。
话说1928年的某一天,16岁的赵四小姐,在天津蔡公馆(张学良在天津的少帅府)举办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张学良。
有道是:“那个少女不怀春,那个男儿不钟情?”美女爱俊男无可厚非,赵四小姐概莫能外。况且张学良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他的风流韵事不用啦拉一大车。
比如后来流传的一首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这首诗说明一点,张学良是个风流种子。不仅这些,据说他还和溥杰(溥仪的弟弟)的老婆唐怡莹有一腿。
赵四小姐乃大家闺秀,天生丽质别有一番风韵,这让猎艳高手张学良一见顷心,涉世未深的赵四小姐在张学良面前彻底沦陷。
张学良主动邀请赵四小姐跳一支舞曲,期间殷勤备至。有时候爱来的让人措不及防和莫名其妙。
二人“郎有情,妾有意”,彼此爱慕眉来眼去。当时27岁的张学良是有家室的人,婚姻并不能羁绊张学良一颗放荡不羁的心。随后张对赵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这一夜他俩跳了不下10支曲子,迷离的灯光、美人儿容颜以及吐气如兰都让张学良痴迷不已。
赵四小姐在天津少帅府住了至少有半月时间,期间发生了什么?民国期间的小报有登载,有兴趣的亲们可查阅。
半月以后,赵四小姐回到了家中,期间,二人鸿雁传情,一封封炽热的情书,到现在读来让人心荡神怡。
1929年3月,张学良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他给当时住在天津的赵四小姐打了一个长途电话,说自己因为想念她而病倒了,希望她能来沈阳相聚。
赵四接到电话后,和父母说了这件事儿,据说也得到了父母的同意,上路时,赵家全家人都赶到火车站送行。
赵四坐火车到了沈阳后,便被张学良安顿到了北陵别墅。就在女儿走后不久,赵庆华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份声明,大概意思是:我的小女儿赵一荻,受婚姻自主言论之惑,竟自私奔,今根据家族家规,断绝父女关系,以后发生的事由她自己负责,一切与赵家毫无瓜葛,特此公告!
这份公告在报纸上连续登载了五天,赵四小姐和张学良之间的绯闻轰动一时。第6天,赵庆华又在报纸上声明辞去东三省外交顾问一职,声言教女无方,惭愧为父母官,从此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赵庆华为何如此绝情?其实大家想错了。这正是老谋深算赵庆华聪明之处。为何这样说呢?
赵庆华这样做,给足了涉及这件事人的面子。首先他给了刚被日本人炸死的张作霖的面子。
张作霖和赵庆华是上下级关系。他是张作霖大帅府的座上客。他知道,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是张作霖亲手选的儿媳妇。张作霖生前虽然知道儿子和儿媳妇于凤至关系不好,老张明确告诉张学良,在外面风花雪月可以,但是决不能带到大帅府给她名分。
换言之,赵庆华知道他的女儿不可能明媒正娶进入大帅府,这是张作霖生前的决定,老帅刚死,张学良不敢违背遗言。女儿的名声早已注定,赵庆华的声明对女儿造不成任何伤害。
总之一句话,声明与否,她女儿注定了是以小三的身份存在。
赵庆华声明和女儿脱离父女关系,这给了死去的张作霖一个交代,同时也为于凤至出了一口气,相对缓解了女儿和原配之间紧张的关系。
果不出赵庆华所料,虽然原配于凤至拒绝赵四进入大帅府,但又不忍心她孤零零的无家可归,女人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况且于凤至也是一个大家闺秀,于是在大帅府不远的地方购买了一处别墅,把赵四安置在了那里。
赵庆华高明之处就是看似绝情,实则是逼迫张学良和于凤至,意思是说,现在我女儿没有了退路,没有了娘家人,你们看着办吧!
还有一点就是,赵庆华在那个动乱年代,为了自身安全逼不得已和女儿断绝了关系。女儿的安全他不用发愁,但是他辞去官职后自身安全就出现了问题,保不准张学良的政敌借此攻击他,撇清和张学良的关系显得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赵庆华家事外扬,并不是盛怒之下愚蠢做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聪明之举。
文/秉烛读春秋。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1964年,已经63岁的张学良和远在美国的于凤至离婚之后,没过多久,又和52岁的赵四小姐在台湾结了婚。
2001年,100岁的张学良病逝,但是却没有选择和守望了他一生的于凤至合葬,而是选择了和赵四小姐合葬。
所以,许多人会认为张学良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赵四小姐。
可实际上,张学良对赵四小姐或许只是一份经久的喜欢和习惯的依赖,他晚年时曾经说过:“如果不是把张学良关起来了,他可能早就去找别的女朋友了。”
张学良还给自己写过一个评语:“生平无憾事,唯一好女人。”
那么,赵一荻是否爱张学良呢?显然是爱的,但她同样也曾对张学良说过:“如果不是西安事变,咱俩也早完了,我早不跟你在一块了,你这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可偏偏这么两个晚年时候“互相嫌弃”的人,他们死后却葬在了一起,永不分离。
那么,赵一荻的父亲后来为何会和她断绝关系呢?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之中丧命,张学良接手了奉系,可他却撑不起这么大的局面,所以只能向蒋低头。
虽然东三省仍在他的手上,可是不能也不敢为父报仇,又不得不向别人低头的感觉,并不好受,所以那段时间他的心情很糟糕。
于凤至虽然和寿夫人在张作霖死后唱了一出戏骗过了日本人,为张学良回奉天接手奉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他虽然也很感动,可他对她,却始终生不出男女之情。
所以,张学良心情糟糕的时候,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夫人于凤至,而是另一个红颜知己——赵一荻。
1929年3月,他打了个电话给赵一荻,想让赵一荻到奉天陪陪他。
她听完了张学良的话后,也有所心动,毕竟电话那头是那个风流倜傥的张学良,所以沉默了片刻之后说要和家人商量商量。
张学良除了说好,也没有别的办法。
过了几天,张学良接到了赵一荻的电话,她决定北上奉天,去陪他。
于是,在这一年,赵一荻在家人的注视中登上了去往奉天的火车,伴随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抵达了奉天。
只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这边送女儿上火车去奉天,那边却在报纸上登出了一则爆炸性的声明。
赵庆华在声明中说:“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是的,这则声明是赵庆华在向所有人宣告,赵一荻从此不再是赵家人,他和赵一荻断绝了父女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赵庆华在声明中说赵一荻是和人私奔去了,不知所踪!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事多多少少也有赵庆华的无奈之处,张学良的身份太特殊了,更关键的是张学良是一个有家室的人,可是自己的女儿却要去跟张学良,这传出去怎么也不好听呀!然而自己的女儿却又真的喜欢张学良,他能怎么办?除了成全,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除此之外,赵庆华毕竟也曾身居官场,多多少少也会有那么几个在官场上的朋友,此时赵一荻去跟张学良,让别人知道了的话,会不会来找他,让他帮忙牵线搭桥地去找张学良?
赵庆华不敢确定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但他愿意将这种可能性掐灭于未出现之前。
赵庆华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是保护自己的女儿,不想让赵一荻受到委屈之外,也不想让人看低自己,不想让人认为他是“卖女求荣”,用女儿来换取仕途上的更上一层楼。
所以,他干脆公开宣布和赵一荻断绝关系,从此退出官场,也几乎不再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当中。
这是一个好父亲。
1937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随后遭到了蒋的囚禁,当时本是于凤至陪伴在侧,但因为于凤至于1940年被查出身患乳腺癌,所以只能离开张学良。
于凤至也没想到她这一走,会是她和张学良的永别。
于凤至走后,张学良给远在香港的赵一荻发了份电报,让她到贵州陪自己,赵一荻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要她去了,也就等于是和张学良一起过上囚禁的生活了。
可是,赵一荻最终还是去了,从此之后,她始终陪伴着他,一直到死的那一刻。
2002年6月22日,赵一荻在美国夏威夷病逝。
然而,早在1952年的时候,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便已经病逝了,他至死也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女儿一面。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1929年,赵庆华趁18岁女儿去沈阳旅游之际,直接将她逐出家门。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步棋,不仅坑了张学良,保全了赵家,更为女儿谋求了一条好出路。
其实,所有的狠心背后,都藏着深谋远虑。
1927年,16岁那年,赵一荻对张学良一见钟情,自此陪伴他72年。
她无名无分几十年,52岁那年,才披上嫁衣。
还记得,1929年,18岁的赵一荻跪在于凤至面前,声泪俱下,恳请她允许自己和张学良在一起。
为此,她答应了3个苛刻条件,可最后却一个都没做到,还取而代之。
而她能取而代之,背后藏着她父亲的一片苦心。
赵一荻的出身赵一荻的父亲,名叫赵庆华,在北洋时期历任沪宁、广九等铁路局局长,并曾担任东三省外交顾问,官至交通部次长,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赵一荻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四,因而也被称之为赵四小姐。
1927年,在天津蔡公馆的舞会上,16岁的赵四小姐结识了比自己大11岁的张学良,自此春心萌动,一发不可收拾。
张学良是风流公子,从不辜负美人心意。
此后,在北京时,他时常去赵家做客,夏天去北戴河避暑,也盛情邀请赵四小姐和赵家兄弟。
但这种上心,并不是爱情。
赵四小姐,只是张学良众多女人中非常普通的一个。
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学良对赵一荻谈不上爱,也谈不上讨厌,也不是非她不可。
赵庆华的算盘1929年,张学良任东北边防司令长。
闲来无事的他,给赵四小姐打了一个电话,邀请她来沈阳旅游。
几天后,赵一荻给张学良回电话,说已经征得家里人同意,准备前往沈阳找他。
此后,张学良便派副官去天津迎接赵四小姐。
赵一荻离家时,有赵家人赶到火车站送行。
然而,就在赵一荻入住沈阳北陵别墅后,她的父亲突然发了一则声明,不仅断绝和女儿的关系,并将她逐出了家门。
声明是这么写的: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事情,概不负责,此启。”
这个声明的意思很简单,大概就是说女儿赵一荻,竟然敢和人私奔,如今按照家规,将她逐出家门,断绝父女关系,自此以后,赵一荻的任何事情都自己负责,一切与赵家无关。
这封声明,连续5天刊登在报纸上,一时之间,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爱情,轰动了全国。
5天后,赵庆华又发布一则声明,说自己深感惭愧,引咎辞去东三省外交顾问一职。
他自称教女无方,愧对人民,自此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为什么明明是去旅游,到了父亲赵庆华的口中,就成了“私奔”呢?
为什么断绝父女关系还不行,他非要引咎辞职呢?
其实,所有看似绝情的背后,都藏着深情;所有看似决绝的背后,都藏着深谋远虑。
赵庆华的做法,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局势不明,为赵家谋求退路。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本10万吨炸药炸死,此后,东北局势动荡。
赵庆华为东三省外交顾问,官任北洋政府,但接替张作霖位置的张学良,必然主攻东北奉系。
张学良虽然有战功,可毕竟年轻稚嫩,是否能掌管东北全局,谁也无法预料。
更何况,北洋政府和军阀之间的关系,本就错综复杂。
赵庆华公布家丑,然后急流勇退,这里面绝对不是单纯的愤怒。
他是北洋政府的官员,如果认亲奉系军阀,牵扯的就多了,甚至会被称为“卖女求荣”。并且,如果张学良失败,等待赵家的,将是灭顶之灾。
于是,他来了一招急流勇退。
一方面,张学良看在赵四痴情的份上,不至于对赵庆华所在的赵家下狠手;另一方面,斩断父女关系,维护门庭清白,不至于让世人耻笑。
此后,他以教女不严为借口,不再涉足仕途,也不会得罪任何人。
第二,牺牲女儿名节,实则无伤大雅。赵庆华的自曝家丑,除了牺牲女儿赵一荻的名节外,似乎没有任何损失。
但是,当时的赵一荻,痴恋张学良,因而,这种名节的损失,对她而言,无伤大雅。
赵一荻的家族,也是有头有脸的大家族,绝不会允许女儿当妾。
但是,赵一荻痴心一片,根本没人劝得动。
彼时,张学良有原配发妻于凤至,且他对于凤至非常尊重,答应不带外面的女人回大帅府,就没带过任何女人。
所以,无论是否将家丑外扬,赵一荻痴恋张学良都瞒不住,日后谈婚论嫁,也未必能选一门好亲事。
与其如此,不如将家丑外扬。
此举虽然对赵一荻的名声有些影响,但在被父亲逐出家门的凄惨下,绝大多数人都会对她报以同情。
而同情,将是赵一荻安身立命,最好的手段之一。
第三,施压张学良,不能辜负赵一荻。可怜天下父母心。
赵庆华和女儿断绝父女关系,看似绝情,实则是筹谋已久。
张学良派人来接女儿赵一荻,已经有非常多人知情。
此时的赵庆华,可以称自己不知情,认定女儿与他私奔。
张学良只要还要脸,就不可能对赵一荻始乱终弃,否则他就会名声不保,落得一个负心汉的骂名。
被断绝父女关系的赵一荻,无论是否能进大帅府,都占据了上风。
因为,张学良必须好好安顿她,否则就是众目睽睽之下的渣男。
你看,赵庆华用的词,是“私奔”。
只有两情相悦,才会私奔,单方面倒贴,可用不到这个词语。
赵庆华连发5天声明,为的就是将事情闹大,闹到人尽皆知。
越多人知道,赵一荻的日子就越好过。
于凤至的反应从于凤至的反应来看,赵庆华的计谋成功了。
当时,她正在家里看报纸,当读到声明时,立刻脸色就变了。
“他这是在逼汉卿啊。”于凤至放下报纸,叹息一声,然后收拾行装,出门去找张学良。
彼时,张学良正为这事头疼不已。
当年,他不过要带女人回家,于凤至就敢拿着手枪,逼他必须遵守承诺。
如今,声明一出,张学良就必须思考如何安顿赵一荻了。
事实上,他对赵一荻,还没有爱到骨子里,所以才会觉得头疼。
见到张学良时,于凤至只说了一句:“我都知道了,我来安排。”
此话一出,张学良立刻松了一口气,并将一切都交给于凤至来安排。
在他心中,于凤至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
而读到声明的赵一荻,也慌了。
彼时的她才18岁,根本看不出父亲的深谋远虑,她只知道,她再也没有家了。
她跪在于凤至面前,声泪俱下,恳求她让自己和张学良在一起,并表明她不贪图名分,只希望陪着张学良而已。
于凤至心软了。
一方面,她舍不得让张学良日夜发愁,更舍不得他被逼到绝境。
另一方面,无家可归的赵一荻,的确太可怜了。
虽然赵一荻只比于凤至长子大6岁,但最终,于凤至还是默许了她和张学良的关系。
在于凤至的安排下,赵一荻成了张学良的秘书,并以秘书的身份陪同张学良出入各种场合。
后来,赵一荻生下孩子,于凤至又心软了。
她带着人去帮她照顾孩子,并且还自掏腰包,在大帅府旁边盖了房子,专门给赵一荻居住。
而赵一荻生的孩子,于凤至也让他入了大帅府的宗谱。
于凤至是个善良的女人,而且非常有格局。
皇姑屯事件时,是她秘不发丧,巧妙周旋,最终成功将东北军权转交到张学良的手里。
后来,张学良入狱,也是于凤至扛起了为丈夫奔波的旗帜。
可以说,于凤至是稳定张家大后方的旗帜,具有不亚于男人的魄力和气概。
可这样的她,终究一生爱而不得。
1964年,软禁中的张学良以一夫多妻的理由,正式和于凤至提出离婚。
为了张学良的安全,于凤至含泪签下离婚协议书,然后看着他高高兴兴迎娶52岁的赵一荻。
此后余生,张学良的夫人,便成了那个曾经说不要名分的赵一荻。
当年,赵一荻跪在于凤至面前时,答应了张家长辈提出来的三个条件:1.孩子不能姓张;2.不能进帅府;3.不能要名分。
然而,最终这3个条件,她一个都没做到。
世人感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旷世爱情,殊不知,若不是被软禁,陪在张学良身边的人,绝不可能是赵四。15岁那年,张学良迎娶18岁的于凤至为正妻,自此开始风流一生。
于凤至是大家闺秀,父亲救过张作霖的命,因此,张作霖非常满意这个儿媳。
于凤至对张学良只有一个要求:不许把外面女人带回家。
张学良答应了。
张学良有很多女人,或妖娆,或妩媚,或纯情,或嚣张,但她们都没能进张家的门。
倒也有2个人,让张学良非常心动,可这2个人里,没有赵一荻。
第一个女人,名叫谷瑞玉。这是张学良婚外第一个动心的女人,也是他的第二任夫人。
因为冒着战火,上了前线,陪伴奋战的张学良,最终,谷瑞玉的身份,被张家长辈默许。只是,因为婚前的承诺,谷瑞玉一直没能进大帅府。
最后,张学良购买外宅安顿她,为外室。
后来,谷瑞玉疑似和杨宇霆有牵连,1931年,张学良和她离婚。
第二个女人,是贝太太。贝太太名叫蒋士云,是外交官蒋履福的女儿。她后来嫁给了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因此被张学良称为贝太太。
张学良曾说:“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
但他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于凤至是夫人,赵一荻是妻子,贝太太是女友,最爱的人在纽约。”
1991年,重获自由的张学良,带着赵一荻前往美国探亲,并给于凤至扫墓。在这期间,他扔下了赵四,独自去纽约,专程去见“女朋友”蒋士云。
这段时间,张学良一直住在贝太太家里,而贝太太也全程陪伴,甚至在张学良91岁生日的宴会上,站在了女伴的位置。
贝太太于1927年认识张学良。
和赵一荻一样,她对张学良也动了心,只是,她没有放弃巴黎的学业。
等完成学业,贝太太兴冲冲回东北时,却发现张学良身边有了赵一荻。于是,她迅速抽身离开,然后嫁给了贝祖贻。
或许,得不到的永远是真爱。
1933年,贝太太对张学良说:“汉卿,我盼望你能有一天为国土完整,为不背负骂名,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才是我们心中的少帅。”
此后没多久,张学良就发动了西安事变。
可见,这个女人,对张学良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与上面2个人相比,赵一荻在张学良心中的分量,就少了很多。
而和于凤至相比,这些女人的分量,都太轻了。于凤至爱了张学良一生,她因生病不得不去美国治疗,才把陪伴张学良的机会,让给了赵四小姐。
病好后,她投身商场,赚了巨额家产,可她心心念念的,是营救她的丈夫张学良。
“癌症何足惧,我要救汉卿。”
这样深沉的感情,不为人知,而世人感慨的,是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不离不弃、患难与共。
因为于凤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张学良不得不被迫与她离婚。
1990年,于凤至在洛杉矶去世,享年93岁。
临终前,她将上亿家产全部留给前夫张学良,并提了一个心愿:生不能相守,死后愿同穴。
可拿到钱的张学良,并没有满足于凤至的心愿,他和赵一荻合葬在了一起,并在临终前将全部家产全部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赵庆华对女儿的深谋远虑,让人感慨父母之爱的深沉,然而,于凤至的人生悲剧,却又让人感觉这种爱的可恨。
于凤至的墓碑上,刻了四个字——“张于凤至”。
哪怕离婚,她依然相信张学良对她说的那句:“哪怕离婚,我们仍是我们。”
张学良也承认:“平生无憾事,惟负此一人。”
相比赵四小姐的为爱与父母决裂,我更欣赏的,是有自尊、有底线、有恩义的爱情。
恩爱二字,恩在前,爱在后。
人生不止爱情重要,我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绝不对失去底线,忘记恩义。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1964年,久居美国的于凤至(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主动提出了与丈夫张学良解除婚姻,说的是为了尊重张学良个人的宗教信仰,但其实于凤至还是竭尽所能成全了赵四小姐(赵一荻)同张学良这份守护了已长达几十年的爱情。1964年7月的一天,张学良如愿地同赵四小姐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姻,他们两人的爱情终于迎来了次日的曙光。这一年,赵四小姐51岁,同张学良相濡以沫的时间已经长达36个春夏秋冬。
赵一荻,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赵四小姐,因其于家中排行第四,故以“赵四小姐”相称。《香港中文报》上曾有如此刊登:“如果说20世纪除了战争硝烟之外还曾留下玫瑰的话,那么少帅张学良同赵四小姐的绚烂爱情无疑于是最为靓丽的一朵。”在世人看来,张学良同赵四小姐的爱情是令人所神羡的。但将眼光放在当事人身上,也许就只有他们自己能够明白这段爱情得来的不易和煎熬的痛苦。虽然民国时期已经是中国步入近代以来的时代产物,但当“自由恋爱”与“父母之命”迎面相撞之时,那就又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斗争结果了。
1.父女关系断绝的背景
众所周知,当时赵一荻在与张学良初识、相处的阶段中,赵一荻的父母在对待两人的恋爱还是十分支持的,并且张学良还一度结识了赵家兄弟,父亲赵庆华对待这位少帅的印象也是极其良好。如此看来,两人的初恋过程也是相当顺利的。试想:如果张学良同赵四小姐的爱情能够就此一帆风顺的话,那确实值得世人所神往。
1929年,远在东北的张学良屡屡邀请赵一荻前往东北赴行旅游,赵一荻面对恋人的请求后,随即便征求了父母的意见。赵庆华起初并未答应女儿的请求,但随着赵四小姐的一度坚持,赵庆华于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女儿只身赴往东北。就在全家人将赵一荻送上来往东北的专列后,时任北洋交通部次长的赵庆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与女儿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的话语:“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2.赵庆华此举的高明之处(身为父亲爱女心切的无奈举动)
其一:决断父女之关系,避免政争之嫌隙
就在赵庆华发表“与女儿断绝关系”之后,赵庆华便立即主动辞去了交通部次长的职位,并携带家人隐退而举。从赵庆华的身份和张学良的家世背景来看,两者虽都属北洋政府,到其内在却另有隔阂,各自为政。当时正处于北洋纷争之时,全国各地早已掀起阵阵革命浪潮,如果赵庆华公然应允女儿与张学良婚事,那么定然会给旁人以揣测不轨之把柄。如若两家交亲,沟通实在不便。
其二:争得家门之清白,力促女儿之幸福
①当时的张学良早有家世,身为父亲的赵庆华深知:只要女儿赵一荻甘愿嫁入张府,那么定然逃避不了日后为妾的命运,可怜天下父母心,又会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甘为人妾呢?但面对着女儿同张学良的两情相悦和一见钟情,赵庆华最终还是站在了女儿幸福的角度,同时,也断了女儿赵一荻的回头之路,张学良知道赵一荻已被家谱除名,断了的赵一荻的退路,出于同情,张学良理应善待赵一荻。
②赵家同张家一样,都是当时北洋时代的显赫家庭。身为一家之主的赵庆华决然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甘为人妾,如此门当户对之下的不公平,让旁人又会如何向我赵家投来嘲讽的目光。一方面赵庆华力促女儿幸福,另一方面赵庆华又要立足自家门户清白,故只能以“绝情于公开”来达成“私下女儿之幸福”。
父亲赵庆华与女儿赵四小姐断绝父女关系可谓一箭三雕,即表明了自己家族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不站立场,又成就了女儿,同时也在向张学良施加压力,赵一荻已经落魄成这样了,请张学良善待我女儿赵一荻。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1929年,三月的天津寒意犹浓。
走出家门的脚步好沉重,这个自己走了无数次的家,今天却那么漫长。
身为赵家最小的千金女儿,17岁的赵一荻知道自己这一走再也不可能回头,这一走也许就是永别。
曾经是交通部副部长的父亲是断然不会认下一个做别人三姨太的女儿的。
父亲的慈祥,母亲的疼爱在心中浮现,
十七年的恩情,情深似海。
这一走要走多少时候,是十年、二十年、还是……
父爱母爱如山,可爱情又无法抗拒。
偏偏自己爱上的又是张作霖大帅的儿子,一个父亲最鄙视的人的儿子。
自己要跟他相守一生的男人,偏偏是一个风流倜傥,处处留情,绯闻不断的男人。
自己以身相许,义无反顾的男人,偏偏是个不务正业,没有使命感的男人。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有妻有子的男人。
一个名门之秀,一个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子,去做一个新时代女性人人憎恨的小三。
赵一荻想,这是我吗?
一家人恨透了他,可是自己却恨不起来。
那个思想解放,向往自由的女子却要飞蛾扑火,向一个旧军阀的深似海的大门奔去,做一个一生以笼子为家的囚鸟。
可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
也许自己就是为张学良而生的,命都是他的,拿去吧。
至于父亲,一定会原谅自己女儿的。因为女儿他们的心头肉。自己走这一步实属无奈,父母无论如何都会原谅自己的。
尽管姐夫竭力劝阻,姐姐声泪俱下,但她还是那么决绝。
她一定要去见她的郎君,去见他的情哥哥。他在病中不知道该多么思念他的绮霞呢。
她心急如焚,急不可耐。
在汽笛鸣叫中,赵一荻走上离别的站台,踏上飞奔的列车,望着脚下的飞往身后的那神奇而陌生的黑土地,她的眼眶突然湿润了。
一切恍如梦中,就这样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
北雁南飞,而自己却要奔向一个冰天雪地的北方。明天会怎样,谁知道将会怎样?一切那么茫然。
恍惚间,又回到父母身边,母亲给自己倒水,父亲在身边看书……
一声汽笛,列车进站了,她从沉思中醒来,打了一个寒颤,父亲呢?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听说四千金去东北的消息立刻怒火中烧,天旋地转倒在沙发上不省人事,立刻被送到了医院。对于赵庆华的病和赵一荻的走,赵家对外封锁信息,以防外界知道。
但赵庆华住院和赵一荻出走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各种街头小报更是耸人听闻,添油加醋把张学良说成是迷惑幼女高手,淫乱“皇帝”,民国第一等淫贼。
赵庆华几近崩溃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教育的三个女儿如此优秀,对这个小女儿的教育却如此失败。
他们接受的都是现代教育,学习的都是西方文明。传授的都是自由平等,自尊自爱。这样的事就是在山野村夫家里也不能发生,寡廉少耻,败坏纲常,毁我英名,恶我门风。让国人嗤笑,让我赵庆华怎样出门,怎样面对亲朋好友,下属和故交。赵庆华是越想越羞愧,越想越窝火。一肚子气无处发泄。
可叹我赵庆华一生为人高傲,不媚权,不媚贵,为人正直。没想到我教子无方,家门不幸,一辈子清高毁在了这个丫头手里。
当年我宁愿隐居饿死也不愿意跟张作霖这个日本人的走狗,这个关东的马贼土匪共事,而今自己的女儿却送上门,给人儿子当小妾。
想到此,他把茶杯往地上一摔,声嘶力竭喊道:既然你无情也别怪我当爹的无义,我只当你死了吧。
赵一荻出走后不久,天津某报上突然刊登一份声明。标题是:赵庆华和四小姐断绝父女关系。
声明原文很短,赵庆华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后,便称: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赵庆华。”从此以后,赵府门前冷落车马稀。
1929年晚春的一个子夜,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赵庆华一家黯然离开天津这个伤心地,在北平市郊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住下,独自过起来与世隔绝的生活。
赵庆华从此消失在人们视线,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悄然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