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U艇,为何要装载大量舱外鱼雷呢?
哪有大量舱外鱼雷?无非是VIIB之后的亚型为了提高载弹量,在露天甲板下方增设了两个水密容器,各放置一枚鱼雷而已,再加上尾鱼雷发射管后方地板下增加的一个备雷,把载雷数从VIIA的11枚提高到14枚,耐压舱外备雷怎么算也只有两条,哪来的大量?
从VIIB开始配备两个舱外鱼雷容器,可以安放两条备雷
而且这两个备雷容器由于取用装填非常麻烦,要打开上甲半把雷从容器中取出再送进鱼雷舱,在海上进行这个作业既困难又危险,所以很多艇长都不愿意携带这两条鱼雷,宁可用这两个水密容器盛放一些补给品。
由于在海上从上甲板下的容器中取出鱼雷填入鱼雷舱既麻烦又危险,所以很多艇长在出航时不愿携带这两条鱼雷,而是用这两个容器盛放其他补给品
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U艇,为何要装载大量舱外鱼雷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舱内装不下,又要维持持续作战能力,只能装载舱外鱼雷。
大名鼎鼎的二战德国潜艇部队,其实最初并不先进。
根据一战战败后的投降协定,德国不能研发潜艇。
直到1935年6月18日,德国才同英国签订了回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协议书,可以发展潜艇,即便如此德国的海下武装力量要限制在英国的45%以内。
所以二战爆发时,列强一共有900多艘潜艇,其实苏联和英国200多艘,美国意大利100多艘,法国77艘,连日本也有63艘,而德国仅有57艘,其中只有22艘是远洋潜艇,其余只能在近海打游击。
更关键的是,即便后来的主力舰艇VII中型潜艇、XXI型潜艇水下排水量倒是一二千吨,也符合作战需要。
然而列强潜艇并不是海军主力,主要是用于配合舰队作战或者打打游击,进行破袭战。
所以,列强潜艇不需要太强的持续作战能力,一次远洋巡航能够捕获一两个目标就足够了。
但德国人不同,他们海军的支柱就是潜艇,需要时期作战。
而一旦对付大型军舰或者商船,必须一次性发射多枚鱼雷,以保证命中率。
以VII中型潜艇为例,携带14枚鱼雷是很多了。
那么,这些鱼雷往往只能进行3次左右的攻击,随后潜艇只能撤退回港。
当时不少潜艇为了增强持续作战能力,甚至强行清空潜艇内的一些空间,塞进去2枚鱼雷,让总数达到16枚。
据说有个别潜艇,还在潜艇舱外设法绑上两枚鱼雷,以增强持续作战能力。但这是极少见的,只能说是某些潜艇的自发行为。
实际上,将鱼雷这种东西固定在不断行驶的潜艇外并不容易,也会破坏潜艇的流线型外形,影响体型,导致潜艇重量失衡,这在潜行的时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所谓舱外鱼雷几乎是不存在的,德国海军虽希望增加鱼雷数量,但也不强行要求这么做。
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U艇,为何要装载大量舱外鱼雷呢?
提起潜艇,就不得不提二战时期的德国制造的U型潜艇,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多,战绩也最多。不管是作战规模还是战果,德国海军潜艇部队都是数一数二的。德国的U型潜艇能够转载113吨燃油,14枚鱼雷,水面航速17.6节,水下航速7.6节。装备5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1具。甲板上还装备了1门88毫米甲板炮。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建造了1162艘U型潜艇,但是在战争中,不可能是一直占便宜不吃亏,德国潜艇部队在整个二战中共计损失潜艇接近800艘。人员损失更多。大家都知道潜艇假如被击中的话,很少有上浮的机会,船员基本上就和潜艇一起沉入海底了。虽然德国潜艇损失惨重但是它也给盟军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德国潜艇部队在二战中总共击沉了盟军2828艘运输船,总吨位1468.7万吨。无限制潜艇战和狼群战术使德国的其他如鱼得水,在二战中给了盟军沉重的打击。并且U型潜艇有很多个型号。根据不同的用途来分类,有专门作战的,还有运送补给弹药的潜艇。德国的潜艇几乎切断了英国的海上补给线。要不是美国提供帮助的话,英国估计连生活品都缺。德国潜艇一个作战周期一般是12周,一般都跑的很远,补给不方便,所以潜艇会带上很多的补给品。各种蔬菜水果,最多的则是罐头食品。潜艇就那么大,船员的吃喝拉撒睡全在上面,地方不足。潜艇的主要武器就是鱼雷,潜艇内部房鱼雷的地方就那么点,不多带点鱼雷,到用的时候不够咋办,所以就只能放潜艇外边了,不过也就多放了两条鱼雷。不只是鱼雷,还有生活品比如香肠什么的。
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U艇,为何要装载大量舱外鱼雷呢?
二战德国的u型潜艇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他们不同于同为轴心国的IJN表现的那么丢人,而是大胆地在水面舰艇势力远远落后的情况下,靠着大量小型的u艇与传奇的狼群战术,硬生生将同盟国舰艇打得风声鹤唳。在研究u艇时,我们会发现不少u艇的鱼雷并不是和大多数潜艇一样全部直接放在艇内,而是在耐压壳体的外部上方有专门的圆柱形容器储备了一些额外的鱼雷。为什么u艇的设计如此独特?其实这个问题要追溯到一战后欧陆各国对德国军事工业的压制与监视,害得德国潜艇设计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的。
外部储备鱼雷的设计与其说是德国的独特设计,还不如说是因为德国潜艇落后的无奈选择。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作为战败国,德国遭遇了严格的审查与控制,其不少军事工业都是靠伪装成其他产业才得以发展,比如德国谎称1号坦克是在生产拖拉机,而do17轰炸机是用于运输邮件。但是潜水艇无论如何都掩饰不过去,于是德国在一战到二战的大段时间内,其军用潜艇的发展几乎为零。
所以,在二战开始后,德国仍然采用这种一战时期的老旧配置,直接导致其潜艇十分狭小拥挤,鱼雷只能装载艇员室,让艇员和鱼雷一起睡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多装载鱼雷,提高潜艇的战斗续航性,就只能将多余的鱼雷装载潜艇的外置圆形容器中。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其落后的行为。
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U艇,为何要装载大量舱外鱼雷呢?
这个知识非常冷僻,我也只是隐约知道点,然后自己脑补了许多东西,说出来大家探讨一下,说的不对求别打脸。首先问题里说U艇装载大量舱外鱼雷是不对的,U艇只是利用潜艇耐压壳体,和外层水面甲板之间的空隙,多塞了几条鱼雷,说不上大量装载。德国海军技术一直是受到压制和限制的,尽管德国有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发优势,在英国人主导的世界体系下,海军建设还是相当困难,再一个是德国跟当时世界文化中心的法国一直交恶,国际交流中也是相当坎坷,后世来看,德国作为挑战英国海权的唯一国家,海军装备确实有诸多出彩的地方,可是基础差距还是相当明显,比方潜水艇,从一战到二战,德国人在潜水艇利用上几达极致,战术上狼群战术也很赞,但潜水艇本身的制造技术上,德国是处于落后状态的,这点从德国潜艇吨位就能看到,当家主力都是七百吨左右,后来出远洋型号才吨位过千,战争快结束,才出来一千八百吨的,而美英海军战术中,潜艇不是主流战术,开始也没那么多潜艇,主力却都是一千多,甚至超两千吨的大潜艇,几百吨的都算近海防御潜艇。连日本战前制造的潜艇都是吨位过千的,后来居然还造出来伊-400水下航母这种怪物。这里面德国要么战前军港的水道有问题,要么潜艇耐压壳体技术上有问题,水道的原因在德国开战不久,就占领许多良港应该可以满足潜艇需要,那么只能是耐压壳体建造的技术问题,这问题没解决,潜艇体积没法扩大,小潜艇带不了多少鱼雷,为了增加作战巡航时间,只得在建造补给舰之外,用上舱外鱼类这种笨办法,舱外鱼雷转回舱内,可是件大麻烦事,需要上浮增加暴露危险,在潜艇那么狭小的水面取出水面甲板下的鱼雷,吊装进顶舱口,转移进艇内鱼雷舱。
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U艇,为何要装载大量舱外鱼雷呢?
艇内空间太少了,装不了太多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