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子曹彰是怎么死的,是否跟曹丕有关?

曹彰之死和曹丕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关系还是有的,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曹彰其人其事。

公元189年是东汉发生巨变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如汉灵帝驾崩,何进在袁绍的蛊惑下召董卓入京,宦官集团被消灭,外戚集团也跟着毁灭,而董卓趁虚而入掌握了朝政大权,袁绍不满董卓专权,联合关东诸侯发起了反董卓联盟,从此东汉趋于崩溃,群雄逐鹿也开始了。

曹彰就出生在这一特殊的年份里,这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曹彰的母亲是卞夫人,而卞夫人前后生了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老大曹丕,老二曹彰,老三曹植,老幺曹熊。老幺曹熊自幼体弱多病,死得比较早,留下一个独子曹炳,而曹炳继承曹熊的爵位后不久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

曹彰作为老二,不同于于曹丕和曹植喜欢舞文弄墨,他不好读书,而喜欢舞枪弄棒。正是如此,曹彰自小就善于射箭,驾车,手臂力气大,能够徒手和野兽搏斗。

曹彰自小就跟随曹操一起出征打仗,从中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军事才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公元218年,汉中之战处于正酣之际,北方乌桓爆发了暴乱。曹操无法亲临前线,于是派曹彰独自带兵前往平叛。

曹彰利用田豫的计策,不顾疲劳,长途奔袭,亲自带队冲锋陷阵,一举消灭了叛军。此战极大震撼了在阵外观战的鲜卑族首领轲比能,迫使他向曹彰表示臣服。

此战稳定了曹魏北方边境,从而能够让曹操抽出更多的兵力和精力应对南方的战事。

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曹彰被封为任城王。

曹彰以前和曹丕之间是兄弟关系,自此以后俩人变成了君臣。关系变了,地位也就变了,其后的命运也跟着变了。

二、曹彰有没有参与世子之位的争斗?

曹操去世的时候在洛阳,而曹丕在邺城,曹彰在长安。曹操病重的时候派人去召曹彰以及曹丕,长安距离近,曹彰先赶到,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个插曲:

第一个插曲是曹彰赶到洛阳,见到了曹植,对曹植说,父王召我来就是为了立你。曹植不答应,他说道,你难道不见袁氏兄弟的故事吗?

第二插曲就是曹彰赶到曹操停放灵柩地方后就问贾逵先王印绶何在?贾逵严词拒绝了曹彰的询问,认为印绶的事情不是曹彰应该问的。

这两个插曲,第一个出自《魏略》,第二个出自《魏氏春秋》。这两个插曲如果串联起来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曹彰对于曹丕为帝是不满意的。然而,从先前的记录来看,曹彰并没有任何站队曹丕或者曹植的倾向。毕竟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方面来佐证曹彰是站队曹丕或者曹植的,那么怎么突然说父王召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立曹植的?这不是假传召命么?如此大罪,此后曹丕居然不管不问?还忍气吞声?以曹丕对待曹植的方式,大不会如此沉默以对吧?

可见,曹彰跑去和曹植说先王立他的事情应该是子虚乌有。至于后面曹彰跑去问贾逵印绶的事情应该是无脑之问,应该也没有强抢位子的意图,毕竟朝廷内部要么是支持曹植的人,要么是支持曹丕的人,支持自己的人完全没有,这么去问印绶的事情应该不是有觊觎王位的想法,而是无来由的问一下而已。

结合曹彰在曹操在世的行为来看,他对于王位应该是没有争夺的意图,而是专注于带兵打仗而已,至于谁当王或者皇帝,他也是不在乎的。

三、曹彰是怎么死的?

曹植想当世子,因此和曹丕斗得死去活来,各种手段使完了,最后还是落败。然而,曹彰对于哥哥和弟弟之间的争斗一直置身事外,醉心于自己的军事成就。也许在他看来,无论是弟弟继承父亲的基业还是哥哥继承父亲的基业,还是会让他带兵打仗。只要有仗可打,有兵可以带,谁是世子,谁是皇帝,不重要,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事情发生了改变。曹丕继承王位之后,各个诸侯必须回到封地去。曹彰原以为父王在世的时候就功劳,有特别对待,可是等来的结果是和其他兄弟一样对待,不管是谁,必须回到封地。曹丕的命令让曹彰非常生气,因此还没有等到命令到达就自己回去了。曹彰的封地在中牟,而曹彰的脾气很大,为人刚强严峻,许多诸侯回到京城要经过他的封地,他们不敢做过多停留,只是匆忙的经过,唯恐惹恼了他。

曹彰对于世子之位不感兴趣,可是对于兵权非常在意。当曹丕即位之后,剥夺了曹氏宗室继续染指兵事的机会,许多宗室只给一些老弱残兵以充作护卫,可是即使这样,依然还在不停地裁撤,并且还给他们配置了官吏监督他们,这样导致曹彰不但失去了兵权,还是去了昔日应该拥有的自由。

到公元223年,曹彰和其他兄弟一起去觐见曹丕,可是却得不到曹丕的召见。曹丕的行为让曹彰异常愤怒。

根据《三国志·曹彰传》记载:

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

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两个记载略微不同,不管是病死了还是气死了,但是结果一致,那就是来到京城后就死了,时年35岁。

四、曹彰之死和曹丕是否有关系?

曹彰来到京城之后突然死了,这就弄出了三个不同的猜测:

第一个猜测是曹彰被曹丕毒死的。这事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相当于一个故事书,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野史,完全是道听途说,不太可信。在这本书里面,曹彰是被曹丕用有毒的乌枣害死的,这个说法非常可疑。曹彰死于公元223年农历6月17日,也就是阳历8月1号。乌枣成熟的时间是每年10月到11月,也就是说曹彰死的时候乌枣还没有成熟,吃起来干涩,难以下咽,所以用乌枣毒死曹彰其实不可信。

而且曹彰已经失去了兵权,放置在中牟这个贫瘠的地方,既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军事实力,就像没有牙齿的老虎一样,只能任由曹丕拿捏,此时再毒死曹彰,实属多此一举。

曹植为了世子之位和曹丕斗得你死我活,此后曹丕也只是杀了曹植身边的丁仪兄弟,也没有拿曹植怎么样,何况这个对皇位没有威胁的弟弟曹彰?于情于理说不过去。

因此,毒死说不可靠。

第二个猜测就是忿怒暴薨。兄弟都去觐见皇帝曹丕,唯独不见曹彰,原因是曹彰曾经问过印绶何在,这事让曹丕记恨。曹彰如果真的问过印绶何在,那么导致曹丕记恨倒是真的,毕竟曹丕为人刻薄寡恩。如果先前有人对他不好,他一定会寻找机会报复回去,比如曹洪曾经不借东西给他,被曹丕找了一个借口差点弄死,要不是卞太后出马,曹洪难逃一死。再如大臣杨俊因为和曹植亲近而被曹丕记恨,在曹丕即位后找了一个借口给杀了。

可见曹丕借故不见曹彰也是极有可能,而曹彰为人刚严,再加上兵权被剥夺,封地贫瘠,因此感到非常愤怒以至气死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因此,忿怒暴薨也是很有可能。

第三个猜测就是疾薨。所谓的疾薨就是指病死了,年纪才35岁就病死了。看起来不合常规,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这个时候是阳历八月的天气,非常炎热,而且匆忙地赶到洛阳,中暑或者洗冷水澡?这些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因此说曹彰以疾薨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死得那么快,中暑可能性相对还要高一些。

可见,曹彰之死可以完全排除被曹丕毒杀,但是第二种或者第三种猜测,不管是哪种死法,都和曹丕有一定的间接关系而已,毕竟是去京城见曹丕才死的,完全扯不上关系也不太可能,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曹彰自身缘故,不管是气死也好,中暑而死的也好,都是自身问题导致的。

五、总结。

曹操之子曹彰死的有些仓促,完全没有一点预兆,因此将这个盆子扣在曹丕的头上,认为是曹丕干的有失公允,曹丕虽然对曹氏宗族非常刻薄,可是并没有对他们下狠手,没有想过致他们于死地,禁锢他们的目的就只是想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已。

特别是曹彰这样已经被一再贬斥,完全没有任何威胁的人而言,完全没有必要再下毒手,毕竟连曹植都没有杀,何况曹彰呢?

可见,曹彰是病死或者气死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个和曹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曹操之子曹彰是怎么死的,是否跟曹丕有关?

曹彰之死异常蹊跷?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

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

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如:建安二十一年,曹彪被封为寿春侯;黄初二年,曹丕进封曹彪为汝阳公;黄初三年封曹彪弋阳王;同年改封曹彪吴王;黄初五年改封曹彪寿春县王;黄初七年改封曹彪白马王。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即陈思王。

黄初四年(223年)七月。曹植和他的同母哥哥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弟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于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

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这是不可能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更没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

面对同母哥哥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谱就了他传诵千古的名篇《赠白马王彪》序:全文如下……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全诗略……)

从《赠白马王彪》的内容上看,写的是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地的途中被迫分离时的复杂心情,感情非常沉痛凄婉……

全诗分七章,其一写离洛阳,渡洛水,抒眷恋之情;其二抒写路途艰难的苍凉之情;其三写兄弟被迫分别,怒斥小人离间;其四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清孤寂之情;其五悲悼任城王曹彰,慨叹人生命短暂,抒发悼念之情;其六强自宽解,以豪言壮语和白马王曹彪互相慰勉;其七申诉苦辛之怀,抒发和白马王的离别之情。

总之,从全诗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上是看不出来曹彰之死是死于非命的!曹植没有怀疑任何人;曹彪也未曾有过异议。所以说曹丕毒害曹彰?纯属嫁祸于人,抹黑曹丕。倘若曹丕真的加害了曹彰,他就不会派人去监视他的弟弟🧍‍♂️🧍‍♂️们了。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公元223年5月,曹彰、曹植、曹彪一起来到了洛阳,同年7月,曹植、曹彪回藩。整整两个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曹彰活蹦乱跳的来到洛阳后很快就不幸暴卒了。曹彰有充分的时间去经历他的生死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充其量就是一周至多不超过两周。而曹彰有两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因此对曹丕的怀疑可以充分的排除掉。但是排除不掉的是他对藩王的人为的削弱?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导致曹氏、夏侯氏宗亲势单力薄,为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埋下了不可估量的隐患!

曹操之子曹彰是怎么死的,是否跟曹丕有关?

曹彰是怎么死的,史书有不同记载《三国志》说是得急病死了。《魏氏春秋》说是气死的。不论什么原因曹彰死的时候35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